![]() |
| |
本人祖籍是福建厦门同安石寻,只知道属延陵吴,兹字辈,有否较详细的 资料,请寄给我.谢谢. | ||
![]() ![]() | ||
|
![]() |
| |
我是福建长汀的,
‘承’字辈,我想知道我家族的来源,及迁徙过程, 还有我是多少世的,谢谢! | ||
![]() ![]() | ||
|
![]() |
| |
看了网站的内容,感觉还不错。但我没看见湖南衡阳这一支的情况,谁能 介绍一下? | ||
![]() ![]() | ||
|
![]() |
| |
我是广西贵港市瓦塘乡泽周村住宅屯吴氏成员之一.我想请教,我们这 一支从哪里来? | ||
![]() ![]() | ||
|
![]() |
| |
我家在三明宁化,与三明明溪大洋塘同宗,现共奉祠堂。长辈说从江 西迁来,本人“道”字辈,父“议”字辈,子“贤”字辈,请教我们 支系的迁徙流程? | ||
![]() ![]() | ||
|
![]() |
| |
我是福建福安市人,我们这里的支系是唐或者稍后一些在福建定居的 始祖应该是从浙江迁徙来的,我们都称他为武德大夫文质公。请教一 下我们这里的延陵吴氏是属于哪一支的,谢谢! | ||
![]() ![]() | ||
|
![]() |
| |
我是湖南邵阳县黄亭市人,在我们周围几个村镇中,大约有一万多吴 姓人,我想请教研究姓氏专家,我们这一支从哪里来?thanks! ![]() “吴氏分支”栏目中有湖南吴氏源渊。请进入主页登录。 | ||
![]() ![]() | ||
|
![]() |
| |
吴常滨家门你好! 我是福建泉州吴氏黄龙通族廿三世孙,我想上传黄龙通族六十四字辈, 不知能否?能给我你的电子邮箱吗? ![]() 歡迎上傳,網管即可將您上傳的資料錄入吳氏在線之中。 | ||
![]() ![]() | ||
|
![]() |
| |
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泰伯为何不寂寞 高幼元 听友人说,江南拜谒祖灵香火最盛处,可数无锡城东泰伯墓。清明时 节,那里游人香客数万,热闹非凡,让人感叹不已。泰伯去世已有3195 年,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数不胜数,为何泰伯能留在至今当地人的心中 呢?为何泰伯去世1000年后,才建泰伯墓?于是,我们便来到具有江南第 一古墓之称的泰伯墓。 泰伯墓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鸿声镇境内。从鸿山脚下,过香花桥,便到 石碑楼。石碑楼为高10.5米、六柱五门组成,上书“第一世家”4个大字, 颇有王家风范。可见泰伯的“地位”之高:孔子尊其“至德”,司马迁将 他列为“世家第一”。穿过石人石兽,来到喻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 仰止阁。登上19.99米高的仰止阁向外俯视,御碑亭、碑廊、宗会堂、怀德 堂等仿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再往上行,就进入泰伯墓上区。上区由棂星门、享堂、丹陛甬道、拜 台、月台、四棱碑、茔域罗城和墓墩构成。棂星门的中门刻有“至德墓 道”四字。享堂上悬有乾隆皇帝御书“三让高踪”匾额。四棱碑刻有明朝 名士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拾级至泰伯墓,墓地修缮一 新,但依然古朴肃穆。绕墓墩一周后,不由开始沉思。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有3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 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太王欲立季历,泰伯为成全父愿,遂率弟仲雍 奔赴梅里(今梅村镇一带)这里。太王及季历去世,泰伯皆赴岐山奔丧, 群臣又求其继位,均被泰伯否决,故有“三让天下”之说。泰伯留江南疏 浚河湖,开凿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教化百姓,种稻养 蚕,把黄河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由此开创了吴文化。泰伯自号勾吴, 从此开创了吴国历史。 泰伯死后,当地人把其葬于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距今3195年。泰伯 墓,墓地规模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已距泰伯辞世有 1000余年。1000年后,当时为何要建泰伯墓?是当时官吏以庙墓劝化百姓 不要作乱?还是百姓思念泰伯“谦让”的高风亮节?恐怕更重要的是泰伯 为百姓办了实事,可谓是丰功伟绩。否则,史书中何来如此多的记载和 “美誉”?鸿山上,为何有东汉高士梁鸿与孟光隐居得名的鸿隐堂和梁鸿 墓在此“长相伴”?鸿山旁的梅村镇至今为何有泰伯庙以及蛮巷、荆村、 三让桥等地名呢?为何泰伯生日和清明节,到泰伯庙和泰伯墓祭奠的传统 “历代不变”呢? 汉唐以后,泰伯墓虽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但是也得到了多次修 缮,并不显得苍凉清寂。弹指一挥间,千年已过去。20世纪末,鸿声镇党 委和政府一个决议,投资上千万元,重建泰伯墓,恢复至唐代鼎盛时期的 规模。于是,泰伯墓区向四周延拓,墓的下区新建筑群宽大而堂皇,鸿山 18景开始重建。现在,整个泰伯文化风景区已成了到无锡览古之人必游胜 地。海外吴氏后裔拜谒祖灵的、旅游观光的、捐款捐物的、兴办实业的纷 至沓来。当地老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好。 我想,泰伯是人不是神,人们敬仰他,纪念他,重新认识他,不仅是 他淡泊名利的谦让美德,更是他为民谋利的开拓精神之召唤力。听鸿声当 地人讲,投资开发泰伯文化风景区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海外和民间资 金。可见只有替民造福,才能深入人心。3000年来,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 无数,可见墓地的石碑不如百姓的口碑更重要。面对今天鸿声人,千年黄 土之下的泰伯会感到欣慰:真的不寂寞。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泰伯为何不寂寞 高幼元 听友人说,江南拜谒祖灵香火最盛处,可数无锡城东泰伯墓。清明时 节,那里游人香客数万,热闹非凡,让人感叹不已。泰伯去世已有3195 年,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数不胜数,为何泰伯能留在至今当地人的心中 呢?为何泰伯去世1000年后,才建泰伯墓?于是,我们便来到具有江南第 一古墓之称的泰伯墓。 泰伯墓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鸿声镇境内。从鸿山脚下,过香花桥,便到 石碑楼。石碑楼为高10.5米、六柱五门组成,上书“第一世家”4个大字, 颇有王家风范。可见泰伯的“地位”之高:孔子尊其“至德”,司马迁将 他列为“世家第一”。穿过石人石兽,来到喻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 仰止阁。登上19.99米高的仰止阁向外俯视,御碑亭、碑廊、宗会堂、怀德 堂等仿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再往上行,就进入泰伯墓上区。上区由棂星门、享堂、丹陛甬道、拜 台、月台、四棱碑、茔域罗城和墓墩构成。棂星门的中门刻有“至德墓 道”四字。享堂上悬有乾隆皇帝御书“三让高踪”匾额。四棱碑刻有明朝 名士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拾级至泰伯墓,墓地修缮一 新,但依然古朴肃穆。绕墓墩一周后,不由开始沉思。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有3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 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太王欲立季历,泰伯为成全父愿,遂率弟仲雍 奔赴梅里(今梅村镇一带)这里。太王及季历去世,泰伯皆赴岐山奔丧, 群臣又求其继位,均被泰伯否决,故有“三让天下”之说。泰伯留江南疏 浚河湖,开凿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教化百姓,种稻养 蚕,把黄河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由此开创了吴文化。泰伯自号勾吴, 从此开创了吴国历史。 泰伯死后,当地人把其葬于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距今3195年。泰伯 墓,墓地规模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已距泰伯辞世有 1000余年。1000年后,当时为何要建泰伯墓?是当时官吏以庙墓劝化百姓 不要作乱?还是百姓思念泰伯“谦让”的高风亮节?恐怕更重要的是泰伯 为百姓办了实事,可谓是丰功伟绩。否则,史书中何来如此多的记载和 “美誉”?鸿山上,为何有东汉高士梁鸿与孟光隐居得名的鸿隐堂和梁鸿 墓在此“长相伴”?鸿山旁的梅村镇至今为何有泰伯庙以及蛮巷、荆村、 三让桥等地名呢?为何泰伯生日和清明节,到泰伯庙和泰伯墓祭奠的传统 “历代不变”呢? 汉唐以后,泰伯墓虽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但是也得到了多次修 缮,并不显得苍凉清寂。弹指一挥间,千年已过去。20世纪末,鸿声镇党 委和政府一个决议,投资上千万元,重建泰伯墓,恢复至唐代鼎盛时期的 规模。于是,泰伯墓区向四周延拓,墓的下区新建筑群宽大而堂皇,鸿山 18景开始重建。现在,整个泰伯文化风景区已成了到无锡览古之人必游胜 地。海外吴氏后裔拜谒祖灵的、旅游观光的、捐款捐物的、兴办实业的纷 至沓来。当地老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好。 我想,泰伯是人不是神,人们敬仰他,纪念他,重新认识他,不仅是 他淡泊名利的谦让美德,更是他为民谋利的开拓精神之召唤力。听鸿声当 地人讲,投资开发泰伯文化风景区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海外和民间资 金。可见只有替民造福,才能深入人心。3000年来,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 无数,可见墓地的石碑不如百姓的口碑更重要。面对今天鸿声人,千年黄 土之下的泰伯会感到欣慰:真的不寂寞。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泰伯为何不寂寞 高幼元 听友人说,江南拜谒祖灵香火最盛处,可数无锡城东泰伯墓。清明时 节,那里游人香客数万,热闹非凡,让人感叹不已。泰伯去世已有3195 年,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数不胜数,为何泰伯能留在至今当地人的心中 呢?为何泰伯去世1000年后,才建泰伯墓?于是,我们便来到具有江南第 一古墓之称的泰伯墓。 泰伯墓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鸿声镇境内。从鸿山脚下,过香花桥,便到 石碑楼。石碑楼为高10.5米、六柱五门组成,上书“第一世家”4个大字, 颇有王家风范。可见泰伯的“地位”之高:孔子尊其“至德”,司马迁将 他列为“世家第一”。穿过石人石兽,来到喻为“泰伯至德,高山仰止” 仰止阁。登上19.99米高的仰止阁向外俯视,御碑亭、碑廊、宗会堂、怀德 堂等仿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再往上行,就进入泰伯墓上区。上区由棂星门、享堂、丹陛甬道、拜 台、月台、四棱碑、茔域罗城和墓墩构成。棂星门的中门刻有“至德墓 道”四字。享堂上悬有乾隆皇帝御书“三让高踪”匾额。四棱碑刻有明朝 名士高攀龙撰写的《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拾级至泰伯墓,墓地修缮一 新,但依然古朴肃穆。绕墓墩一周后,不由开始沉思。 史书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有3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 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太王欲立季历,泰伯为成全父愿,遂率弟仲雍 奔赴梅里(今梅村镇一带)这里。太王及季历去世,泰伯皆赴岐山奔丧, 群臣又求其继位,均被泰伯否决,故有“三让天下”之说。泰伯留江南疏 浚河湖,开凿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教化百姓,种稻养 蚕,把黄河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由此开创了吴文化。泰伯自号勾吴, 从此开创了吴国历史。 泰伯死后,当地人把其葬于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距今3195年。泰伯 墓,墓地规模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已距泰伯辞世有 1000余年。1000年后,当时为何要建泰伯墓?是当时官吏以庙墓劝化百姓 不要作乱?还是百姓思念泰伯“谦让”的高风亮节?恐怕更重要的是泰伯 为百姓办了实事,可谓是丰功伟绩。否则,史书中何来如此多的记载和 “美誉”?鸿山上,为何有东汉高士梁鸿与孟光隐居得名的鸿隐堂和梁鸿 墓在此“长相伴”?鸿山旁的梅村镇至今为何有泰伯庙以及蛮巷、荆村、 三让桥等地名呢?为何泰伯生日和清明节,到泰伯庙和泰伯墓祭奠的传统 “历代不变”呢? 汉唐以后,泰伯墓虽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但是也得到了多次修 缮,并不显得苍凉清寂。弹指一挥间,千年已过去。20世纪末,鸿声镇党 委和政府一个决议,投资上千万元,重建泰伯墓,恢复至唐代鼎盛时期的 规模。于是,泰伯墓区向四周延拓,墓的下区新建筑群宽大而堂皇,鸿山 18景开始重建。现在,整个泰伯文化风景区已成了到无锡览古之人必游胜 地。海外吴氏后裔拜谒祖灵的、旅游观光的、捐款捐物的、兴办实业的纷 至沓来。当地老百姓无一不拍手称好。 我想,泰伯是人不是神,人们敬仰他,纪念他,重新认识他,不仅是 他淡泊名利的谦让美德,更是他为民谋利的开拓精神之召唤力。听鸿声当 地人讲,投资开发泰伯文化风景区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海外和民间资 金。可见只有替民造福,才能深入人心。3000年来,葬于吴地的帝王将相 无数,可见墓地的石碑不如百姓的口碑更重要。面对今天鸿声人,千年黄 土之下的泰伯会感到欣慰:真的不寂寞。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 ||
![]() ![]() | ||
|
![]() |
| |
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泰伯与仲雍 吴泰伯本姓姬,原是周文王祖父古公父的长子。古公 父很喜 欢孙子姬昌(周文王,为古公父三子季历所生),曾 经说过:“我世当 有兴者,其在昌乎?”有意把王位传给三子 季历 ,然后再传给爱孙姬 昌。泰伯为人孝顺,为了不拂逆父意,趁 父重病时,带领二弟仲雍,托言 往南方采药,率部分周人离开 故土周原(陕西歧山),长途跋涉来到江 南——无锡梅里(无 锡梅村) 。他入乡随俗,深受当地土著居民爱戴, 推为君长,国号“句 吴”,于是姬泰伯也就被称为吴泰伯了。 泰伯和仲雍曾先后两次返原籍周原奔父弟之丧。在此期间 ,他坚辞其 弟及众大臣二次推 举继承王位,返回江南,这便是泰伯被誉为“至德”、 三让王 位的故事。 泰伯不仅具有礼让、孝悌的优良品德,而且有智慧、勤奋 和开拓精 神。他率领江南人民兴修水利,开凿了我国第一条 “人工运河”——伯渎 河和九条支流,有利农田灌溉和交通 运输;教民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家 畜。传说现在梅村镇西北的 鸭城桥、猪羊巷,便是泰伯当年饲养牲畜的遗 址。又教民建村 立巷,建 立城邑,现在无锡梅村的荆村、蛮巷一带遗留 下的土城,传说 是泰伯当年所建,名为“吴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后 来就 称为“泰伯城”。 泰伯对江南先民在文化方面,贡献也是很大的。 相传他采用“以石为 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式,传播 文化。他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的 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创作出新 的民歌,即后人所称的“吴歌”。传说梅里 九华里皇山坡的“ 歌舞墩” ,就是泰伯当年教吴民唱吴歌的地方。 为纪念开拓江南的吴泰伯,在无锡梅村建有泰伯庙,鸿声 镇皇山有泰 伯墓,每年海内外前来瞻仰和祭奠的不下数万人。 仲雍随兄泰伯到江南,在 梅里助兄建立句吴国后,又继续东进,到达 海虞县(今常熟县 ),为泰伯开发江南尽心尽力。泰伯去世后,由他继位 为句吴 君长。周灭商后,封其孙周章为吴王,列为诸侯,后人因此以 仲 雍为吴 国的始祖。仲雍死后葬于今常熟虞山,与孔子江南弟子言偃( 子 游)冢并列。清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蕃巡阅海防至常熟 ,曾拨资重修 仲雍墓和言子墓。(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供稿)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