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姓 名:

吴煜煜  |  IP:  |   Time:3/11/2004 2:25:16 AM  |  QQ:0  |  ID:461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回复国华家门

内 容:

    近因“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有时颇难进入,今阅早前你的留言,即复。
有关《中华吳氏大统宗谱》自2000年初正式啓动,于2002年初出版首卷《序》,迄今2004年第二卷《源流》巳组稿附印,大概不久亦能正式出版。后尚有《世系》、《繁衍》、《人物》、《文物》、《后记》等五卷。在计划之中。这是一个庞大的宗谱文字工程,而且资料力求翔实及具有原始性及现实性。有待海内外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全套完成付梓,应该还要距离一大段时间。
    尚有由汉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中华当代吳氏宗贤大典》首卷也在2003年初正式出版,第二卷大概截稿时间为2003年12月,我在2003年4月收到编辑部的通知后,因忙,忽略了,迄今巳一年时间,详细情况巳不甚清楚。
    现在在网络世界中,咱吴氏宗亲的网站也搞得相当不错,由常滨主持的“吴氏在线”,卫东主持的“华夏吳氏”,还有鸣镝(ok)的吴氏工作室,等等我尚不知道的。這是我们吳氏宗族的荣耀,及虔诚奉献精神的延续。
    有关宣公支系;宣公在吳氏宗族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后世修谱的过程中,因出现朝代更迭、乱世兵燹、或徙迁或流亡、或政治动乱,族谱遗失,而出现断条、套乱、攀附等现象,使谱牒资料的研究带来重重迷雾,加上一些作家或学者在编写宗族资料过程中,偏重史料及野史、忽略姓氏宗谱的重要性,因而缺乏了真实性而且出现了重大的谬误。
    目前就宣公的支系而言,很多吴姓族谱也出现套乱的现象,前年在台湾发现手抄旧谱数望皆由友公(太子友)下连至宣公,记载宣公为大宗六十八世。按朱子《吴氏宗支衍蕃序》云:自延陵至松常者德字承事郎之宗派也。《宣公源流》记载:延陵季子者乃宣公之五十一世祖,泰伯乃宣公七十世祖也,因友公派世系自泰伯公至宣公六十八世,世代不相符,为此宣公支派的连接也有错误。

回 复

:  

姓 名:

吳德清  |  IP:  |   Time:3/10/2004 10:28:32 PM  |  QQ:0  |  ID:460

地 址:

台北市蘿斯福路六段113號

EMail:

wutechin@ms14.hinet.net

主 页:

廣東省陸豐縣方角都吳氏祖源

主 题:

尋根  尋廣東省陸豐縣方角都吳氏祖源

内 容:

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方角都秋冬尾南坑   逸雅公出至何門?

回 复

:請安裝簡體中文輸入法,進入吳氏在線首頁,輸入“广东”即可查閱到廣東省的吳氏情況。  3/11/2004 12:48:33 AM

姓 名:

吴国华  |  IP:  |   Time:3/10/2004 2:50:28 PM  |  QQ:190138098  |  ID:459

EMail:

wuguohua1984@sina.com

主 题:

宣公派下

内 容:

我手头有一份关于宣公派下7代的部分资料,以前有上传过,只是由于在电脑上错别字太多,格式又混乱,没被录入宣公谱系,我很想再上传,但依然解决不了错别字的问题,那怎样才能公布给同宗呢?

回 复

:就是此上传,常滨将其编入总谱中。並更正錯別字。  3/11/2004 12:50:58 AM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53:20 AM  |  QQ:0  |  ID:458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著名画家--吴作人

内 容:

 1908年11月3日(戊申1 0月初十),安徽省泾县茂林人,名之寿,字作人。

1927年(丁卯),20岁,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初露才华,为徐悲鸿赏识。

1928年(戊辰),2l岁,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加入南国社,参加田汉领导的戏剧革新运动;秋,就学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

1929年(己已),22岁,在南国月刊发表第一幅作品《和平神下的战舰》,被推举为南国画会美术部长,因参加进步的南国革新运动被中央大学开除。

1930年(庚午),23岁,在上海举办“吴作人、吕霞光、刘艺斯三人画展”5月初到达巴黎,9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油画工作室;因学费昂贵、学业艰难,10月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画室高班。11月获庚款助学金。

1931年(辛未),24岁,在比利时王家美术学院暑期全院油画大会考中得第一名,获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享有个人工作室和一切作画物质,费用公付的待遇。  
1932年(壬申),25岁,同比利时籍李娜结婚。同时在卢梭教授雕塑晚班学雕塑。创作《纤夫》、《争论》、《坐思》等油画。

1933年(癸酉) 26岁 在雕塑晚班会考中获构图第一名 金质奖章。

1934年(甲戊),27岁,半工半读 参加巴思天教授承包的大型壁画绘制工程。

1935年(乙亥),28岁,应徐悲鸿函约回国。8月偕比籍妻子李娜回到上海看望祖母、母亲及家人;9月赴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讲师,同时勤于创作。

1936年(丙子),29岁,在中央大学图书馆举行刘开渠、吕斯百、吴作人三人联展,展示旅欧作品,引起艺坛震惊,田汉发表长篇评论,由徐悲鸿介绍参加中国美术会。

1937年(丁丑),30岁,任中国美术会理事;作品《玄武湖上的风云》、《出窑》等作品参加第二次全国美展;“八一三”上海事变后,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继续任教。

1938年(戊寅),3l岁,台儿庄战役大捷后,组织中央大学战地写生团,与陈晓南、孙宗慰、沙季同、林家旅一起赴潢川、商丘等前方阵地写生,搜集素材。在武汉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9年(己卯),32岁,在重庆举行“战地写生展”,被推举为“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理事;妻子李娜在产后病故,一男孩也夭折。

1940年(庚辰),33岁,多幅作品参加支持中国抗战的赴美“中国画展”和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

1941年(辛巳),34岁,元旦在成都与唐一禾、吕霞光、黄显之、吕斯百、秦宣夫、李瑞年、王临乙举行八人联展;《不可毁灭的生命》、《空袭下的母亲》等作品参加第三次全国美展。

1942年(壬午),35岁,受教育部之聘为终身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

1943年(癸未),36岁,至1944年初,赴西北写生、赴敦煌考察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作大幅油画《玉门油矿》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会。

1944年(甲申),37岁,在成都组织“现代美术会”,并举行首次展览;6月至1945年2月赴青康藏地区旅行写生,深入少数民族生活作速写、水彩和油画。

1945年(乙酉),38岁,5月在成都举行“吴作人旅边画展”,12月在重庆举办“吴作人画作回顾展”。

1946年(丙戌),39岁,由重庆到上海,与张光宇、丁聪等组成“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举行第一次联展;5月在上海举办“吴作人边疆旅行画展”;应徐悲鸿之聘,8月到北平接管北平艺专,任教务主任兼油画系教授;组织成立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任理事长。

1947年(丁亥),40岁,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邀赴英(5月)、瑞士(7月)、法国(10月)讲学和举行个人画展。

1948年(戊子),41岁,与女画家萧淑芳结婚,徐悲鸿为证婚人;组织“一二七艺术学会”;进行水墨画创作。

1949年(己丑),42岁 创作油画《解放南京号外》,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任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1950年(庚寅),43岁,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任教务长兼油画系教授;赴工厂、农村等地深入生活、写生。

1951年(辛卯),44岁,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2年(壬辰),45岁,任文化部炳灵寺石窟艺术勘察团副团长,对石窟艺术进行整理、临摹和研究考察;任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进行设计工作。

1953年(癸巳) 46岁,担任甘肃永靖麦积山石窟艺术勘察团团长,对石窟艺术进行勘察、临摹、石模翻版及研究工作;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和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4年(甲午)47岁,是年起当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1954-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徐悲鸿纪念馆第一任馆长;赴安徽佛子岭水库等地写生,创作油画《齐白石像》、《佛子岭水库》等。

1955年(乙未)48岁,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赴三门峡水利工地考察、写生,作大量油画速写,决定创作《黄河三门峡》三部曲。

1956年(丙申)49岁,赴旅顺、大连写生;与艾中信、萧淑芳、葛维墨等合作绘制北京天文馆大厅天顶壁画。

1957年(丁酉)50岁,赴青岛写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速写集》。

1958年(戊戌)51岁,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赴河北束鹿县、涿县等地写生、画壁画等;撰写专著《怎样画静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9年(已亥)52岁,中央美术学院实行画室制教学,建立了吴作人工作室(第一工作室);创作油画《沙漠变绿州》、《李大钊与孙中山》等;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水墨画选》。

1960年(庚子)53岁,为人民大会堂宁夏厅作画赴宁夏写生。是年秋至1963年,与邓拓诗画配在《北京晚报》上陆续发表。

1961年(辛丑)54岁,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东北旅行写生团”赴东北写生。

1962年(壬寅)55岁,赴苏州、无锡等地写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画集》。

1963年(癸卯)56岁,邮电部发行吴作人创作的第一套《熊猫》纪念邮票3枚。

1964年(甲辰)57岁,在家养病。

1965年(乙已)58岁,因心脏病住院。

1966年(丙午)59岁,在香山疗养院养病;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文革”开始至1972年,被迫放下画笔,受到“抄家”、“殴打”、“批斗”以及强迫下放劳动改造。

1971年(辛亥)64岁,12月,从河北磁县解放军农场调回北京,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下为国宾馆作画。

1972年(壬子)65岁,为国宾馆作画;国务院为落实政策,安排吴作人全家搬到西郊华侨公寓居住;10月接待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来访;邮电部发行吴作人创作的第二套《熊猫》特种邮票6枚。

1973岁(癸丑)66岁,继续为国宾馆作画,赴湖南、上海等地写生;接受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教授采访。

1974年(甲寅)67岁,为创作大幅油画《海上新貌》赴天津大港油田写生;因同赵浩生谈话触怒江青,遭批判,不准展出作品。

1975年(乙卯)68岁,赴福建武夷山等地写生。

1976年(丙辰)69岁,写诗作画悼周恩来逝世;“四人帮”倒台,彻底“解放”。

1977年(丁已)70岁,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在东京和长崎举行的“中国现代书画展”,吴作人的《武夷山下》随展并存长崎“唐人馆”;应邀为外交部驻外使馆作画。

1978年(戊午)71岁,为外交部作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画辑》。

1979年(己未)72岁,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继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赴广东省写生、作画,并与广州美术学院同学座谈。

1980年(庚申)73岁,赴云南省昆明、大理、石鼓等地写生与考察;秋,与夫人萧淑芳教授访问阿根廷,参加阿建国40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画《牧驼图》参加联合国科教文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并入选邮电部发行的“联合国国际巡回画展”特种邮票(全套3枚);邮电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其所绘制的两套《熊猫》特种邮票。

1981年(辛酉)74岁,应澳中理事会邀请偕夫人萧淑芳赴澳大利亚访问,进行文化交流。

1982年(壬戌)75岁,率中国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在巴黎大宫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览”开幕式,并展出油画《齐白石》、中国画《藏原放牧》,《藏原放牧》获金奖;朝华出版社出版《吴作人萧淑芳画选》(中英文版)。

1983年(癸亥)76岁,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应美国斯诺基金会邀请偕夫人萧淑芳赴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讲学交流,由中央美术学院录制的《师造化夺天工----吴作人的中国画艺术》录相教学片在美首次放映;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邀作《高瞻远瞩----立鹰》,赠送即将离任的叶剑英委员长。

1984年(甲子)77岁,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次年初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举行仪式;应邀赴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吴作人萧淑芳中国画展”;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拍摄科教片《吴作人的艺术》,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

1985年(乙丑)78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直至1997年去世;赴安徽参加全国油画艺术研讨会,会后返回故里----安徽省泾县茂林镇,是第一次回乡探望;朝华出版社再版《吴作人萧淑芳画选》(中英、中法文版);邮电部发行小型张《拯危继绝》(熊猫)邮票一枚。

1986年(丙寅)79岁,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吴作人艺术活动6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作人画展”;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日本,参加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率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和平年活动;在中国与比利时建交15周年之际,赴比利时参加在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举办的“吴作人萧淑芳画展”,随后又在卢森堡展出;外文出版社出版《吴作人的艺术》(中英文版)。

1987年(丁卯)80岁,赴法国巴黎参加在塞努希博物馆举办的“吴作人萧淑芳画展”开幕式并进行交流;赴天津参加“吴作人画展”开幕式。

1988年(戊辰)81岁,比利时国王授予“王冠级荣誉勋章”;应香港中华文化交流促进中心邀请举办“吴作人萧淑芳画展”;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捐赠作品筹备设立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1989年(己已)82岁,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京成立,并首次颁发“青年美术家奖”;获南京师范大学首届“徐悲鸿奖学金荣誉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传记《吴作人》;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文集》;邮票发行总公司发行《当代美术作品选》特种邮票三枚,吴作人作品《齐奋进》入选。

1990年(庚午)83岁,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美术教育奖”;向亚运会捐赠大幅中国画《奔腾齐进》;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画传《吴作人·中国当代美术家》。

1991(辛未)84岁,年初因多发性脑梗塞住北京医院,年底出院后一直在家养病;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颁发“美术理论奖”;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速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传记《吴作人》。

1992年(壬申)85岁,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举办全国艺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展、基础教学研讨会和优秀作品评奖活动。

1993年(癸酉)86岁,荣获法国国家艺术学会1993年双年大展的“最杰出中国画家作品特别奖”;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吴作人·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1994年(甲戌)87岁,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吴作人艺术馆藏品集》。

1995年(乙亥)88岁,被推举为中国民主同盟参议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作品集》,共四个分册----油画卷、中国画卷、素描速写水彩卷和书法诗词卷。

1996年(丙子)89岁,11月因大面积脑梗塞送北京医院抢救;被全国文联六大聘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举办全国美术院校师生速写巡回展和学生优秀速写作品评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作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吴作人·巨匠与中国名画》。

1997年(丁丑)90岁,4月9日在北京逝世;4月30日首都社会各界人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吴作人隆重举行送别仪式。

回 复

: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50:49 AM  |  QQ:0  |  ID:457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著名作家——吴组缃

内 容:

    吴组缃(1908.4.5-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茂林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
    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934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935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1938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抗战时期创作长篇小说《鸭咀涝》。1946年至194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著作书目:
    《西柳集》(小说集)1934,生活
    《饭余集》(小说集)1935,文生
    《鸭咀涝》(长篇小说,又名《山洪》)1943,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吴组缃小说散文集》1954,人文
    《说稗集》1987,北大
    《拾荒集》1988,北大
    《苑外集》1988,北大
    《宿草集》1988,北大

     相关资料>>>

吴组缃的乡土情

    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当他八十高龄回到家乡时,却是一口纯正的茂林话。乡亲们为他准备了一些乡土风味的菜肴,他说:“我不是成了孙猴子闹天宫,吵得大家不安然呦?”这是茂林人常说的谦恭之词,说这话的是吴组缃先生。他于1908年出生于茂林“七房”大夫第傍的一座古宅中,从小就读于私塾和他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1921年离开家乡,先后在宣城省立第八中学和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听过恽代英等人的讲演,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以后转学到南京新民中学,1925年转入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其间辍学年余,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他夫妇俩将工资捐给学校购买教学用具。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毕业后去南京工作,1935年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做秘书工作达13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参与起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并当选为“文协”常务理事。武汉撤退后随冯玉祥到重庆,在西南联大执教。他写的《山洪》(原名《鸭嘴涝》),是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1946-1947年,曾随冯玉祥去美国考察。回国后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教授,一直到解放。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初期参加过土地改革、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等社会活动。担任过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作协副主席,以及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共为预备党员,“反右”时被取消预备资格,“文革”后转为正式党员。197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委员。1981年赴美讲学,出现“吴组缃热”。1994年1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组缃先生离开家乡以后,仅有两次回到茂林,一次是1980年5月,另一次是1988年6月初。他虽然长期寓居外地,却一直惦记着家乡这片土地,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见证。在宣城、芜湖、南京上中学时,他写的小说、散文大多取材于家乡。后来在清华写的《官官的补品》、《□竹山房》、《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和《樊家铺》等短篇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作品也是反映茂林一带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的现实,对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底层人民寄予无限的同情。他的作品不仅在语言、对话中采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而且他描写的对象也能在茂林一带找到原型。他熟知当地人的喜怒哀乐,因而写的十分传神,可以说是典型的“乡土文学”。他对茂林一带的方言有种“偏爱”,这是一种文化层次较高、含义深刻、比喻生动而又大众化和通俗型的语言。他写的长篇小说《山洪》,是反映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可以用“茂林话”来通篇卒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起来倍感亲切。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有时也情不自禁地引用家乡的事例。他谈文学创作要有“基本功”,举了茂林民间流传的“唐打虎”的故事:貌不惊人的老猎人,当呼啸的猛虎腾空扑过来时,他擎起一柄短斧屹立不动,虎的腹部被利斧切开身亡。老猎人的手臂有举千斤之力,眼睛被虎尾扫拂也会目不转睛。有了这样的基本功,在各种特殊情况都能应付裕如。他谈到塑造人物要有个性,不能千人一面,又信手拈了个“花砖”的例子:在他的故居附近有座古宅,前墙上用水磨花砖饰面,利用花砖黑白相间的自然纹理,组成一百零八个脸谱,据说是表现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花砖上的纹理是不能变动的,但可以巧妙地排列、拼接和组合,这就靠作者的匠心独运。

    组缃先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时,身著灰布中山装,手扶拐杖,纯乎是个茂林乡下的老人。家乡人说家乡话,他在茂林镇举行的座谈会上说:“我很惭愧,茂林人把我养大,让我受了教育,在茂林最困难的时候,我跑得‘帽顶子不见帽影子’。我现在回来了,对茂林没有贡献,一点小意思拿不出手 ,只好偷偷摸摸不要声张,表示一点心意。”他用自己的笔耕之资一万元人民币,捐给茂林小学作为奖学金,意在培养人才。他说:“我在北大教书,每年高考之后我去翻新生名册,希望有茂林的学生上北大念书。”谈到教育他讲了个尊师重教的故事:“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起。他是《三国演义》的信徒,学刘备三顾茅庐,尊重知识分子。他看过我的作品,请我去当国文教员。我二十多岁,他五十多岁,我每次去上课,他都到大门口迎接。坐下来讲课,他双手捧茶给我。他做好作文,双手捧给我:‘吴先生,请你给我改一改’。……他讲故事娓娓动听,说道理从大处着眼:“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很了不起的思想。世界是无穷的,文学艺术也是无穷的。世界上许多事情,包括人体在内,还都不大了解,求知、求学问,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务。”他告诫家乡人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奋发进取精神:“这次回家乡我想说一句话,我们这辈子人,也不比别的地方的人差。如后岸的王稼祥,南容的李紫翔,都做过一番大事业。我小时候的同学人数很多,也有很突出的如吴作民。我写作文,开头‘人生在世’,后面不知写什么了。而吴作民一写就七、八页,洋洋洒洒,我佩服得不得了。”“那时候清华很难考,光是上海考区就有两万人参加,全校只收150名。我们茂林就录取了三名:吴作民、吴半农和我。”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安定的时期。旧社会军阀混战,解放后政治运动不断,现在集中力量搞四化,搞四化教育最要紧。要教育小学生好好求学,将来干什么都要知识。现在说‘体脑倒挂’,有些小学生不上学。这是小农经济转向现代经济时,小农经济思想在我们头脑里还存在,是暂时的现象。这次回来,同我离开家乡的时代不同。那时农村破产,走向没落。这次回来所见所闻,是向上发展的趋势。有人持悲观的态度是没有根据的。希望大家关心教育、培养人才,为四化做贡献。”

    组缃先生在茂林小学和街上参观以后,留宿在一位堂姪家中。他告诉两位同来的教授:“你们放心,我是茂林人,对茂林的生活是习惯的。”晚上,亲房本家络绎而来,他用茂林土话跟大家叙旧直至午夜。翌日上午,他登上西山拜谒父母的坟墓,然后坐在一株松树下休息,忽然对北大沈教授说:“天佑呀,要是我轻十岁年纪,就退休到茂林来住,每天来看看父母的坟墓,坐在松树下读书。”沈教授报以会心的微笑。耳畔又响起昨夜乡亲们盼望他“再来”的叮嘱。其实在昨夜人散静寂之后,先生看了一会书,还要出去走走。堂姪不无焦虑地说:“现在都下半夜两点钟啦,你还要到哪里去呀?!”他叹口气说:“大家都叫我再来,我也想再来。但是都八十岁啦,很难说还能再来。你陪我到东溪河边看看。”夜色朦胧,什么都看不清楚。不过,家乡的河山他是熟悉的,远处淡墨般的山影,是东流、齐云双峰耸秀。覆钟形的魁山顶上,飞雄塔像支指向云天的巨笔。老人在长长的石堤上扶杖踱步,默默地听着东溪河里潺潺流水,奏起一曲绵绵的心韵:“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组缃先生次日告别家乡之后,再也没有来过。


附:吴组缃世系小考
    吴组缃先生是茂林吴姓“前分”人,系“绿野堂”七房后裔。按吴氏宗谱所载其世系是:吴豹文,乾隆间岁贡生,云南大理府通判摄禄丰知县,升京府通判,在茂林建“绿野堂”。吴豹文生有八子,分为八房;其中“七房”吴聘九(1780——1844),岁贡生,山西吉州知州,即组缃曾祖父。组缃先生的祖父吴季萃、字耕伊,在南陵县青弋江一家油坊做“管事”;父亲吴庆余,字吉孚(1886——1928),禀生,弃举子业去武汉卖字为生。后为袁世凯文案,愤于袁复僻帝制,毅然去职返里。1918年倡办“育英小学”,开茂林办新学之先声。组缃先生的祖宅即“七房”大夫第(今存),但是幼时的住宅(在大夫第左侧边屋),早年已拆除。


回 复

: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47:41 AM  |  QQ:0  |  ID:456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书画家——吴玉如

内 容: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后以字行。他是泾县茂林人,自号“茂林居士”,晚年又署“迂叟”。早年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作,曾随莫德惠 、刘泽荣出使苏联,为代表团成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迁入关内。此前曾就读于南开学校,与周恩来是同班同学。1936年春,他回到母校,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秘书兼文学院教席。1938年去重庆,应张伯苓之聘,任国民参政会秘书。翌年返天津,执教于工商学院(后改名津沽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48年周恩来之弟周彤宇被捕,他偕南开校友多方营救,得以获释。建国以后,他同朱启钤、周叔弢 、章士钊、张学铭、黄琪翔、叶圣陶、俞平伯、张伯驹等交往,并有诗唱和。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三次抄家,生活濒于绝境,不得已写信通过章士钊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批给天津市委:说他(指吴玉如)“权威”可以,“反动”谈不上。要立即解决他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后来被安排在天津图书馆和文史馆工作。文革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文史馆馆员。1982年4月24日,他写下“炎黄子孙盼统一,遥寄张大千”条幅,刊于《人民日报》,表达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心。

    吴玉如先生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早有定评。1996年茂林筹建“三吴”文化艺术馆,江永峰、吴同福去天津访问玉如先生的弟子,听到有关的种种评说。1982年天津办过一次吴玉如先生书法展览会,云山阁经理曹伯舫说:“玉老书法,三百年来无此大笔。”与会书法家和评论家均同意此说。文物鉴定家刘光启看到河南碑林所刻“炎黄子孙盼统一”拓本时说:“此法可与东坡雁行。”据玉如先生的大弟子李鹤年教授介绍:郭沬若看到玉如先生的一副对联时说:“清朝没有这种作品。”玉如先生的次子吴同宾(天津市政协常委),还谈到李瑞环在天津政协一次会议期间曾说:“吴老的字不能横比,只能竖比。三百年来无此大作,我很赞同这句话”。

    玉如先生有首谈自己学书法的诗:“忆我十二三,读书苦羸弱。书喜苏长公,涂抹未脱俗。弱冠困衣食,何暇事磨琢。惟性之所耽,昼失夜把握。如此年复年,三十乃稍觉。一艺果得之,非徒塑雕酷。能出真精神,天机外人欲。皮毛众可袭,真气不可夺。秋悟寒潭清,春领朝阳沐。倘不能是豁,岑楼空企足。”玉如先生的书法出神入化,是他一生追求并领悟了历代书法名家“真气”的结果。除了先生自己,最有资格谈他的书法是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下面读一读小如先生的文章:
“先父自十岁以前即酷嗜书法。今所存宣统辛亥年为先祖母所写小楷扇面,是他最早的手迹(当时他十三周岁)。不仅字体工整,布局均称,用笔一丝不苟;而且清楚地体现出他对苏轼和赵孟兆页 两家的书法已下过相当功夫,并能一气呵成写簮花格小楷了。

    “先父早年习字,并未经人传授指点,只是暗中摸索,故走过一段弯路。他初学临池,乃是从摹习苏、赵两家入手的。苏和赵并非不好,但不宜初学。重要的毛病即是不易脱俗,或说容易落俗。另外,从他辛亥年所书的小楷来看,所以能写得如此匀称工整,肯定是练过白摺子,即刘春霖之流的状元小楷的。但是经过一段实践之后,终于发现这条路走不得。于是由学苏改而学米,由学赵上溯到学李北海,由写白摺子改写二王的《黄庭经》、《十三行》。他早年也写过颜体大楷,后来发现写颜容易鼓努为力,外强中干,从而改习北碑(他独尝《元略志》和《龙藏寺碑》,其次则《张黑女志》)。至于行书,他从李邕的《法华》、《麓山》,米蒂的《方圆庵记》等进而上溯《兰亭》、《圣教》,终沉浸于二王,走上了正路。但二王墨迹大抵为摹本,且传世太少,因此他常对我和舍弟说,除了直接临摹《圣教序》和唐代诸家摹本《兰亭》外,还要从唐宋元明历朝书法的成就中去参悟寻找究竟有哪些是已经汲二王之精髓,得二王之法乳的东西,然后学二王才不是一句空话,才不致陷入千篇一律的阁贴习气中去。他于唐取褚遂良《枯树赋》,李邕《法华》、《麓山》,孙 虔礼《书谱 》,颜真卿《争坐帖》、《祭姪稿》,于宋取蔡襄、米芾,于元取赵孟頫、 鲜于枢,于明取文徵明、王铎,而率以右军,大令为依归。这是先父一身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通向书法艺术高峰的广宽而光明的道路。

    “综观先父一生在书法艺术方面之所以有此成就,不外六个字,即:博览、精研,勤习。他一生作字,坚持用薄纸淡墨(最忌用墨汁),专门使细管长锋羊毫笔。他对用中锋有一新解,即所谓铺毫。他认为,下笔用中锋并非笔锋正、笔管直,而是要让笔毫的核心部分和上半截也能着纸用力,这就非把手中的笔全部铺开不可。他虽写蝇头小楷亦必悬腕,超过经寸的字则必悬肘;并能一手持扇,一手高握笔顶而疾书,在穿好扇骨的高下不平的箑面上写大草而无一败笔。他是在广集历代神、逸、能品之长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变化的,既无一笔无来处 ,而精神面貌又迥不与古人同。……他一生作字,绝不弄险逞怪,哗众取宠,但以平正规矩取胜;既于平淡中见光彩,而绚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他晚年所书无论何种字体,都能逸趣天成,或静穆如古树参天,或飞动如渴骥奔泉。既如一江春水,风和日丽;又如群山竦峙,石破天惊。寓妩媚于苍劲之中,法似疏而意境高远;体神形于点画之外,笔虽简而气象万千。这就是《庄子》说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其毫端之超妙神奇,诚不啻匠人之运成风了。”

    吴玉如先生的书法为世所称,其实他在文学、文字学、声韻学、训诂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据说他写诗的习惯是想到就写,随意拿一张纸片记下来,然后反复修改□至定稿。有时找不到纸片,就写在一本正在翻阅的书籍的空白地方。“写到天然境自融”,他的书法如此,诗亦如此。“问道迩来诗作否,逐名刻意两无心”(《儿年》)。不为名利作字写诗,体现了他做人的高尚品格。他说:“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主张“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反对借写字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纵然笔法窥唐晋,已是雕虫路隔歧”(《代简答许状图》)。即使一时不为人所理解,他也耐得住寂寞,绝不媚俗。“识字恥独多,媚俗苦无巧”(《自题元灵曜志跋语》)。他反对媚俗,但他写的诗绝不古 板,而是娟秀多姿,充满了生活情趣。“兀坐春斋不识春,天长方觉到春分。今年花事如何也,风度小窗着袖薰。”(《兀坐》)春风入窗,花香染袖,一个“薰”字用得如何等传神。“蝉声午梦迷离味,池景槐阴淡宕容。独倚胡床诗一卷,会心微笑古谁从。”(《逭暑在香山作》)蝉声槐影,午梦迷离,香山避暑读诗,更是心旷神怡。“米盐区事朝饥忍,炊爨劳人夜读闲。身际承平复何憾,浮沉世味我无关。”(《寄和昆明汤逸鹤二首》)生活琐事烦劳,长夜读书不辍;世事浮沉变幻,全都与我无关。诗人的胸襟何其豁达。

    人能脱俗,诗味自清;笔参造化,书能入神。玉如先生的书法和诗作,正是他的高尚人格的写照。可惜这位成就卓著的艺术家,生前未能回到故乡。不过可以断言,他没有忘记家乡,因而自号“茂林居士”。他在津门的弟子,深知老师对故乡一往情深,因在天津创办“茂林书法学院”,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人才,当有“木本水源”之意。更令人高兴的是玉如先生的长子吴小如教授,两度来到泾县。1996年曾在“学习吴玉如先生书法艺术报告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详细阐述玉老的为人和从艺之道,犹如丽日和风回荡在家乡的土地上,以期将有更喜人的收获。


附:吴玉如世系小考
    据吴氏宗谱及有关资料记载,吴玉如先生的远祖吴江龙,是明万历丁未武进士,曾任贵州都司署贵州布政使。下传六世至吴宗泽,据说即是建“学灌园”的主人。玉如先生是“学灌园”长房的一支。他的高祖吴渭来,清道光辛己举人;曾祖吴崇寿道光丁酉举人,邳州知州;祖父吴瞻青(字翘士)同治癸酉举人。光绪19年出使朝鲜,曾出资在北京宣武门外建泾县新会馆。父亲吴彝年(字佑民),在吉林电报局工作,民国后退职居天津。1916年父亲病故,玉如先生辍学去黑龙江,曾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迁入关内。依此推测,大约在玉如先生的祖父一辈,就在京、津等地居住。他在茂林的祖居,可能就是“学灌园”长房吴让恒的居宅。今故宅尚存,在“学灌园”附近。

回 复

: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39:14 AM  |  QQ:0  |  ID:455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画家——吴玉柱

内 容:

安徽吴氏画家--吴玉柱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12届“群星奖”评选中,我省有三幅美术作品获得金、银、铜奖,而合肥市群艺馆就独得了其中的一金一铜两块奖牌
。昨天上午,记者闻讯赶到该馆采访时,刚从青岛领奖回来的合肥市群艺馆干部吴玉柱正赶往合肥火车站去领取托运回来的金奖作品——他和同学项春生合作的油画《风驰瑶岗》。

  群星奖和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同属于文化部颁发的政府奖系列,是群众文化方面的最高奖项。该奖分为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摄影)四个类别,每年评选一个类别。本届“群星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评作品1000余件,共设金奖10个,银奖20个,铜奖30个。我省今年选送20余件作品参评,其中美术作品4件。油画《风驰瑶岗》一举获得了金奖,合肥市群艺馆周路的一幅展示陕北风情的版画作品也获得了铜奖。

  获得全国“群星奖”美术类别的金奖,这在我省还是个零的突破。喜讯传来,同事们、朋友们都为吴玉柱高兴,祝贺他为合肥群艺馆和安徽群文战线争得了荣誉。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的吴玉柱是个勤奋、优秀的中青年画家,他是中国水彩画协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合肥市美协常务理事,其作品《阳光下的老墙》、《多云的季节》、《快乐的节日》、《皖南春色》、《母与子》等参加过全国及省、市级美展,并屡屡获奖。

  此次获得金奖的油画《风驰瑶岗》曾入选全国美展,获得过安徽省美展的特等奖。这幅作品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而创作,前后历时9个多月,通过生动描绘和再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合肥肥东瑶岗渡江总前委的一段历史,展现出一代伟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独特的风采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据吴玉柱介绍,创作写实油画,难在既要有历史的真实性,又要有艺术的可观性。经过长时间的揣摩,他和项春生采用了老照片单色的效果及较模糊的笔触处理整个画面,使作品从整体上有一种历史感、沧桑感和沉重感。在历史人物处理上,他们则采用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绘画相结合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地表现大容量、多信息的场面,以一把椅子、一张地图这样典型的戏剧道具,传递出艺术的特殊寓意,使作品也更具和谐的节奏美与壮美的结构美。

  吴玉柱对创作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颇有心得,他准备抽时间到安徽泾县云岭的新四军总部去采风,下一部作品没准就是《新四军》呢!

 

回 复

: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36:14 AM  |  QQ:0  |  ID:454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画家——吴文军

内 容:

                          向往世界和平 情系祖国统一
                         ——记工笔画凤画画家吴文军

  七旬高龄的中国凤阳凤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协、滁州市美协会员、高级画师吴文军,几十年来,倾情于具有 600多年历史的凤阳县民间艺术——凤阳凤画的继承与创新,他以凤画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巧妙地融为一体。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紧扣时代脉膊,先后创作了《百花采凤》、《丹凤朝阳》、《三王图》、《百鸟朝凤图》、《龙凤吉祥》、《黄山松精神颂》、《有凤来仪》、《九龙七麟凤还巢》、《九九归一凤来仪》、《九尽花开凤鸣春》、《爱莲图》、《中日友好凤双飞》、《凤阳之梦》等 100多件作品。有不少作品参加国家级展和被《人民政协报》、《安徽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省内外报刊多次刊用。其中,《丹凤朝阳》入选《周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书画展》,还有不少作品受到加拿大、日本、英国、及港台收藏家的珍视,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收藏,吴文军潜心钻研凤画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感人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及安徽电视台国际部专栏、采风专栏、滁州电视台、凤阳电视台分别多次进行了报道,并冠以“皖籍名流,情感凤画”的雅称,吴文军被世人赞誉为“五十年耕耘硕果累累,三十载绘凤誉满神州”。
情感凤画 开拓创新

  凤画是安徽省凤阳县龙、凤画的简称,多以凤凰为主题,以其独特的传统造型艺术代代相传,形成了凤阳一绝,流传了600百多年,据传明代初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便将他们家乡濠州改为凤阳俯,自古以来,人们 对凤凰总有神秘与崇敬之情,“ 凤 鸣 朝 阳 ” 喻贤才遇时而起或稀世之瑞等。而凤阳人画凤画除了象征幸福、和谐、吉祥外,还有期盼、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到来。
  吴文军自50年代结识华派老艺人李凤鸣,研习凤画50年不辍,他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日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笔下的凤画打破了传统模式,融入了祖国风光山水,改变了历史上的凤画中只配梧桐、牡丹、花草的老一套风格,既画牡丹又画花草、山水及多种动、植物,有的还出现人物、诗词等,使风格更加清新秀美,一草一芥、一花一物都给凤画注入了灵秀之气。在创作上,他除运用传统工笔外,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兼收并蓄、提炼创新、汲取营养,来丰富凤画的表现形式,如皖南徽雕、苏绣、湘锈、蜀锦、织锦、明中都午门石刻凤纹、唐代铜镜凤纹、江苏陶艺小品、景德镇古陶瓷凤纹、唐三彩画法着色、各地民间的精美雕刻艺术等都融入了他的凤画。他画凤眼,改变了传统“一”字型的画法,用京剧花旦画眉眼的手法,使凤凰眼睛活了起来,象含羞的少女无言无尽的眼睛一样好看。
  艺术出于心灵的创作,吴文军的画是他心镜的写照,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并与时代的脉搏共振,每一幅画都体现了老画家热爱 祖国、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美好的愿望。如在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将到来之际,他以新凤画的俊彩丰姿和真切的文化内涵创作了《凤阳之梦》来记录凤阳人民的生活巨变。画中一只专注、俊美的彩凤凝视意喻二十年伟大成果的宝蓝,嘉禾金穗、芝麻开花寓意农业翻番的喜悦,18棵红手印的文献跟前置一棵万年青,二十棵红星象征大包干二十年,底部一尊石麒麟沉寂六百年,悠悠一梦,萦绕全国。这幅画1999 年送中央万里看后郑重收藏。
  吴文军的画无论是龙、凤、动物、花卉每一幅都自然清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征服、撼动的力量和高品位的精神享受。从他的画里,我们窥见出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艰辛跋涉和对人生的热爱以及他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吴文军深刻认识到画家的生活丰富方能用笔如神,他对古典艺术、古典精神顶礼膜拜,曾多次让儿子吴红星陪着外出写生,去九龙壁、十三陵、明皇陵等地考察古典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曾一再醉心于古典民间艺术的各类原作,这些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无穷的启示,正是这种超越技法意义的审美和人文情怀,构成了他艺术的精神支点。民间文化艺术凝结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智慧,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积淀历代画家革故鼎新的创作成果。吴文军的画大量借鉴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和优长,每一幅画都能展示他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情。他用严谨的创新手法,浪漫而又为时代服务的基调,融汇了民间艺术的诸多“语汇”,不仅表现了他深厚的艺术素养,而且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对于多种艺术语言嫁接整合能力。他为古代造型之美、雕刻之精而赞叹,注意挖掘传统的优秀的精湛的题材进而赋予现代服务的内容创作出神奇隽永的作品。在他的笔端浓缩着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艺术的惊叹和对时代风云的礼赞及伟大祖国的热爱,使其作品既精湛又现代,许多在静美之中呈现一种奇幻,营造出一种恬静淡远、积极向上、思深意远的意境,激发着人们顽强的自我奋发、与时俱进意识,有着冲击力和感召力。
  远近闻名的凤画家吴文军,1932年出生于怀远县,工作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县,49年参军后就开始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在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期间从事文艺工作。中学时代的他就被明中都皇古城的蟠龙、飞凤雕刻图腾所吸引,50年代就开始在皇陵写生,56年转业后任过凤阳中学美术教师,61年后在县剧团、电影院作美术、宣传工作,曾任县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凤阳凤画院副院长。
  吴文军幼小的胸腔里孕育了对凤画的痴情和神州大地民间石刻艺术的崇拜。从20多岁开始他就忘情于民间雕刻艺术之美、忘情于凤阳传统凤画艺术。他是一位敢于探索的画家,并为发扬、创新民间艺术而表现这种美苦苦地探索,大胆地尝试,不断寻求属于自己的创新艺术语言,92年离休后吴老的创作热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为圆家国梦 三画凤还巢

  1997年为了喜迎香港回归,他历时百日,精绘 5幅通景图《九龙七麟凤还巢》,龙、凤、麒麟都是吉祥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此画居中显要画面描绘一只俊美的大彩凤向着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翱翔,寓意香港回归。麒麟是仁兽,七只姿态各异的麒麟都精神抖擞呼之欲出显得灵气活拨,不同角度的九条龙画得明暗浑圆很有主体感。另外,有意多画了两只小凤凰,象征着澳门、台湾即将先后回归。
  1999年适逢澳门回归盛事,他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赶绘了六尺大中堂新凤画《九九归一凤来仪》以寓澳门回归喜庆之情;吴老在“九”字上做文章,九九是世纪之交,“九”是吉利数字,此画设计了“九芝呈瑞”(九朵灵芝)、“九龟献寿”(太平盛世,灵龟出现,喻意吉祥兴旺,九龟——久归的偕音)、“九莲飘香”(莲花是澳门特区区旗、区徽上的主要图案,喻意香远益清、吉祥美好、兴旺发达)、“九鸽平安”(九只或飞翔展翅、或卧立宁静的丰美羽翼的和平鸽显得悠闲快乐给人以安居、幸福之快感)。为画好此画,他买回了活龟天天喂养观察,对着写生。
  吴文军既是台属又是侨属,他的叔叔早年去了台湾,在年复一年的日子里,他每当收到台湾亲人(三叔吴明先生)从高雄寄来的台湾出版的艺术书籍和信件时都潸然泪下,浮想联篇,他与所有的炎黄子孙一样多么盼望台湾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实现国家和个人都急盼的团圆之梦。于是2000年初,他毅然决定画一幅一百零八只凤凰、一百朵牡丹的百凤画,来预祝台湾和平统一,他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历经一年艰辛,坚忍病痛折磨,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十二幅通景巨作、大凤画《九尽花开凤鸣春》终于在2000年12月20日封笔落印,赶上喜庆新世纪。画中108只凤凰典雅艳丽,风姿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衬于四季花木,异彩纷呈,寓意伟大祖国、伟大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大好局面和精神面貌,也体现了老画家对民族文化、对凤画创新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表达了老画家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期盼和祝愿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此画一出世就受到 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共鸣,它牵动了所有中华儿女乃至世界华人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心,不仅表达了老画家的心愿,也表达了所有爱国同胞的愿望和期盼。据说该画也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百凤图》,画中凤凰造型集历代凤纹资料之大成,充分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凤画艺术造诣和创作精神。
  吴文军的画有一种给人亲临其景、传神的感觉,多少人被他画的生动形象所感动。画是画家思想、气质、品格、心境的写照和集中体现,画品如人品,吴文军为人正直、质朴、平和、他的人品和他的画一样动人。
  吴文军先生的艺术简介已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润格珍藏本》等多部典籍。

回 复

: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17:40 AM  |  QQ:0  |  ID:453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艺术家——黄梅歌后吴琼

内 容:

黄梅歌后——吴琼
. 
  吴琼,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

  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铃》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工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 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 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

  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

  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铃》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

  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前不久,吴琼又出了一首新歌《我很满足》。这是她阔别舞台六年后重新登上舞台,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很满足了。




回 复

:谢谢  3/10/2004 9:31:44 AM

姓 名:

吴建国  |  IP:  |   Time:3/10/2004 9:14:13 AM  |  QQ:0  |  ID:452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安徽吴氏艺术家--吴亚玲(黄梅仙子)

内 容:

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电影《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 深受观众喜爱。

 

回 复

:请收集一整套好吗?  3/10/2004 9:17:2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