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姓 名:

吴建国  |  IP:218.23.85.*  |   Time:4/24/2004 3:11:39 AM  |  QQ:0  |  ID:656

地 址:

安徽金寨

EMail:

NO E-mail

主 题:

吴承仕故里“五一”开放

内 容:

清末最后一个科举状元、经学大师
             吴承仕故里“五一”开放
    据安徽《江淮晨报》报道: 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废弃之前最后一个状元,我国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的故里,歙县昌溪古村落的前期保护开发工作已经结束,“五一”黄金周正式对外开放。
    歙县昌溪乡是我国国内唯一一个木制古牌坊所在地,也是经学大师吴承仕的故乡,据介绍,吴承仕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据悉,昌溪乡和浙江千岛湖相邻,乡政府所在地的昌溪和周邦头等古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建村历史,因此历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和其他珍稀景观繁多,拥有200余幢古民居。这个乡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吴新洪告诉记者,周邦头村的宗祠有500余年历史,曾经出过114位秀才、24位贡生和9位进士,这一现象在国内罕见。村里遗留有周氏宗祠、父子进士石牌坊、百秀亭和数十幢明清以来建造的古民居和古祠堂,近千年树龄的香樟和银杏树仍然郁郁葱葱,古人用于加工粮食的古水碓和古水坝具有原始风韵。昌溪村则拥有国内唯一的木牌坊、国内少见的三眼古井、清末科举状元吴承仕也是封建历代王朝中最年轻的状元,其故居仍然保存完好,此外还有古建筑和老街古巷等。
    近年来,昌溪乡党委政府利用多方争取来的专项资金60万元,修复了周邦头村的古城墙、古水坝、水碓、牌坊和宗祠等近十处景观。在外经商的周邦头后裔周裕农、周朝中捐资54万元,配合政府拨款修复了周氏宗祠六顺堂和周家古坝等景点。
    据介绍,周邦头古村落的前期开发工程已经完成,在对外开放后,该乡还将结合境内的丰富旅游资源,加大景区开发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继续开发其他的知名景点。




回 复

:  

姓 名:

赵海鹏  |  IP:61.178.174.*  |   Time:4/24/2004 2:53:55 AM  |  QQ:0  |  ID:655

地 址:

甘肃省庆城县熊庙初中

EMail:

ZHPPLAY@YAHOO.COM.CN

主 题:

What do?

内 容:

  本人是甘肃省庆城县人,在我的家乡太白梁乡太平村建有泰伯庙,因无从考证,只知其重修于清光绪25年(1899年),处庆城县太白梁乡太平村,居蜿蜒山脉之首,有群峰之抱,两水之绕,地似庆城县县城凤城的地形(是周祖陵所在地)。
    此庙所祀神灵,是泰伯。太王欲传位泰伯,推翻腐败的商朝,而泰伯不愿,乃传于季历,然按古宗法“传长不传幼”,此不可。泰伯为让贤,与二弟仲雍至南方,居今江苏无锡县东,春秋吴国即其后。泰伯三让天下,孔子尊称其为圣人。
    泰伯逝,无锡梅村建有其庙。而太平村泰伯庙,我们只能推测或者是江苏后裔到此,拜谒凤城周祖陵,而择形似凤城的太平村创建此庙,具体实情无从知道,以期有朋友能查知原因!有事请打13830450518联系.

回 复

:  

姓 名:

吴艾蓉  |  IP:61.172.119.*  |   Time:4/23/2004 8:49:30 AM  |  QQ:0  |  ID:654

地 址:

上海

EMail:

avril_ai@hotmail.com

主 题:

吴世德堂

内 容:

各位吴氏宗亲:
    由于祖辈及先父早逝,且父是独子,我为独女,家门零落,我对家族的事情一向知之甚少。连祖父的姓名都不知。几年前偶然翻到祖母遗物——针线匾,上有工整小楷书“吴世德堂”,后又陆续发现旧家具的反面亦有同样文字。初始以为祖父名“吴世德”,后来翻到有关资料才知是堂号。资料表明该堂是源自湖南湘阴的一个吴氏小分堂。去上海图书馆家谱室查询又找不到上海松江叶榭(祖籍)有世德堂家谱。
   先父名“在源”(似乎没见吴氏有“在”字辈?有热心本家帮忙分析,可能是取名时用了《易经》“潜龙在渊”的寓意也未可知?)1931.12--1983.5,生前为教育工作者。
   祖母闺名“淡云”,祖父于建国初期“三反五反”时,因工商地主的成分不堪逼供自杀身亡。
   以上为我所能提供仅有的家族资料。若有幸,有祖父同支同辈的亲戚或其他宗亲知情者看到这些信息,请多少提供一二线索及有关知识,助我早日寻宗认祖。
   在此先谢过诸位!

回 复

:世德堂并非湖南一地 浙江 安徽也有世德堂 要弄清你的家世 必须弄清你家原籍在那里 这样就好找了   4/23/2004 12:45:01 PM

姓 名:

石潭吴  |  IP:219.133.25.*  |   Time:4/23/2004 7:46:29 AM  |  QQ:0  |  ID:653

EMail:

NO E-mail

主 题:

石潭吴氏

内 容:

石潭村为宋代大儒吴用清之子吴启率其次子吴唯喜爱歙县南乡石潭山水之胜缘,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2年)自歙西富饶挈家迁居,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其后世迁徒全国各地达二百余支,人口达数十万,是徽州左台吴氏中最为繁盛之一支。
吴启生二子,长子吴延硕、次子吴唯。
吴延硕自歙迁居宣城,其后世又迁居肥东六家畈形成皖北的著名“肥东六家畈吴氏”,也就是说“肥东六家畈吴氏”的根在歙县,而且祖墓、祖祠仍在,在歙县的石潭村。
由此可见,石潭村历史价值不可低估,己不同于一般的古村古镇尤其是叙伦堂是国内仅存的有梁百根的国宝级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歙县文物局也多次派员前往石潭古村考察,提出了维修方案,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维修资金,等待资金到位。但由于歙县古居太多,资金有限,如按正常程序,可能资金还没到位,叙伦堂就倒塌了,恳请县里把抢修叙伦堂作为特殊紧急事项处理,立即开工抢修,一旦叙伦堂倒塌,则石潭的历史价值就会大部丧失;对散居在各地的数十万石潭吴氏后人也会失去向心力。
石潭吴氏后裔明清年间因商因官迁居全国各地有一百多支,根据家谱记载著名的浙江富阳城石潭吴一条街,江苏江阴华墅镇无锡西塘吴氏,合肥六家畈吴氏均出于石潭,自宋元明清到民国至今石潭吴氏后人人才辈出,大商人(如屯溪茶叶巨商吴荣寿苏州吴声记均为石潭吴),大学问家,社会名流层出不穷,至今屹立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周庄的徽州会馆就为石潭商人吴和水竹坑柯所建。
近年来,远至台湾、东北近至浙江,启公之后人纷纷前来石潭寻根问祖,但踏至石潭所见祖祠临频倒塌,一片破败,寻根而不得谱,乘兴而来然扫兴而归。

近年石潭又成为著名摄影基地

回 复

你的文章已转入http://gdwwd.yeah.net:欢迎你光临  5/4/2004 4:25:15 AM

姓 名:

石潭吴  |  IP:219.133.25.*  |   Time:4/23/2004 7:40:24 AM  |  QQ:0  |  ID:652

EMail:

NO E-mail

主 题:

石潭吴氏祠堂----叙伦堂

内 容:

叙伦堂位于石潭村中间,为启公之十五世孙吴泽主持于明代嘉靖甲寅(公元1552年)开始建造历经十四年于明隆庆丁卯(公元1655年)建成。清代曾维修。五楹三进,通面阔15米,进深45米。中进有大小梁100根,故又名“百梁厅”。由于石潭古代寸土寸金,大门前即为小巷,没有广场,门厅内处廊入深较浅,不足八米,门楼低矮。中进入深14米,高大宽阔。前天井宽9.35米、深6.6米,采光足。中进前廊轩棚在双步梁上设莲花盘斗,立瓜柱一对,上承大檐枋,每间枋上再承一对小梁,梁上置金柱。枋与小梁相接处,装倒挂花插,配上枋下雕作的垫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精美。后进靠山,台基较高。
叙伦堂由于历经四朝350年,1982年定为县级文物,但近五十年失修,已严重漏雨,尤其后进(共三进)开始腐朽,如不立即抢修,随时有坍塌之危险。为了保护这一国宝级古建筑,纪念祖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叙伦堂必须立即抢修,否则随时可能坍塌。

回 复

:  

姓 名:

吴所谓  |  IP:218.108.19.*  |   Time:4/23/2004 6:47:04 AM  |  QQ:303200887  |  ID:651

地 址:

安徽歙县石潭乡一组

EMail:

wuxiaohong882000@yahoo.com.cn

主 页:

no

主 题:

我的爷爷是吴来寿,能否问一下,我的太爷爷是哪一个呀?听人说我的上好几代在北京开有大茶荘(很有名)!

内 容:

在我的家乡有两个大祠堂,一个是上门,一个是下门(叙伦堂)

听说叙伦堂造于明朝。

今年过年,回去看到它年久失修真是疼心呀!真希望当地政府应该加以重示,也希望哪位吴氏官员能

够伸出援助之手......

千万不要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代人的手中毁掉!!!!

回 复

:我有石潭部份资料 请告诉你是上门还是下门如果是下门必须告诉你曾祖父名字(即光诸年间出生)上门民国初年最好告诉你是那一支的 石潭老吴 4.23  4/23/2004 7:36:49 AM

姓 名:

吴明  |  IP:219.130.31.*  |   Time:4/20/2004 2:45:37 AM  |  QQ:173005039  |  ID:650

地 址: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

EMail:

kooming@21cn.om

主 页:

http://kooming.anyp.cn/PageLayout/Index.aspx?pagei

主 题:

What do?

内 容:

能够成为网管,我将尽我所能为宗亲服务,请各位前辈宗亲多多指教!

回 复

:在主頁中已把你加入網管行列  4/20/2004 3:10:28 AM

姓 名:

吴明  |  IP:219.130.31.*  |   Time:4/20/2004 2:33:42 AM  |  QQ:173005038  |  ID:649

地 址: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

EMail:

kooming@21cn.om

主 页:

http://kooming.anyp.cn/PageLayout/Index.aspx?pagei

主 题:

What do?

内 容:

要求加入網管行列

回 复

:吴氏在线又一网管加入  4/20/2004 2:38:15 AM

姓 名:

程璟  |  IP:202.100.56.*  |   Time:4/20/2004 1:09:59 AM  |  QQ:116982520  |  ID:648

地 址:

西安

EMail:

kingcheng8331@163.com

主 页:

http://forum.chengshi.org/

主 题:

安徽枞阳(原属桐城县)钱桥的麻溪吴氏是否寿二后人?

内 容:

安徽枞阳(原属桐城县)钱桥镇的麻溪吴氏是否寿二后人?
一世祖的坟就在钱桥粮站边上,世代差不多有27世,怎么不见有介绍?

回 复

我是属寿一派下:  4/20/2004 2:33:30 AM

姓 名:

吴银生  |  IP:61.186.77.*  |   Time:4/19/2004 7:00:49 AM  |  QQ:0  |  ID:647

地 址:

湖南芷江一中

EMail:

NO E-mail

主 题:

也谈“吴姓郡望”

内 容:

                    也谈“吴姓郡望”
    煜煜同志《吴姓郡望略述》写得很好,回答了有些人埋怨《吴氏在线》网:重延陵郡,轻渤海郡之议。顺着煜煜同志话题,我也讲两句。
   据考诸多史藉资料,吴姓的郡望有:渤海郡、延陵郡、长沙郡、濮阳郡、陈留郡、吴兴郡等等不下十余个。《康熙字典》对“郡”的解释是:“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对“望”的解释是:“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据此,郡望的解释应当是:祖先的群居地后演变为姓氏的发源地。按理,姓氏的发源地只可以有一个,但“祖先”是个含义非常宽泛的词语。具体所指不同,郡望也就不同了。
    远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吴姓始祖泰伯、传世始祖仲雍,披荆斩棘,历尽沧桑,建立吴姓基业于句吴。句吴,即今江苏无锡之东南、太湖之畔。其地位于东海之滨。古《舆地志》有:“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 。所以后世子孙讲到先祖泰伯、仲雍的原居地时称自己源自“渤海郡”或叫“渤海堂”。其源流应自泰伯、仲雍所处的商代算起,迄今已3000多年。
    泰伯、仲雍十九世孙季札,为避王位继承而避耕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境),人称延陵季子。后世子孙尊崇季札“三让”美德,便又以“延陵”为郡望,于是有了“延陵郡”。或“延陵堂”,其源流应自季札所处的公元前560年吴王寿梦去世后算起,迄今只2500余年。
    泰伯、仲雍第三十世孙吴芮,秦时为番阳(今江西鄱阳东)令,百姓尊称为番君,秦未“率百越众起兵”,西楚项羽封为衡山王,后辅刘邦兴汉,入关破秦,立下赫赫战功,受封为长沙王,其后世子孙以其封地为郡望,又有了“长沙郡”之称。其源流应自秦汉起算,迄今只2200余年。
    泰伯、仲雍第五十世孙吴隐之,字处默,据《晋书·良吏传》说他是魏国侍中吴质的第六世孙,以孝名被任命参征虏军事要职,后擢升晋陵太守中书侍郎…公元412年告老返乡,次年卒于濮阳,其后代子孙以其封地为地望,称为“濮阳郡”。其源流应自吴隐之起算,迄今只1600余年。
     陈留郡是吴兢后人尊崇吴兢史才,而以其居地为郡望,其源流应自吴兢起算,迄今只1200余年。
    从上面记叙可见:以泰伯、仲雍为先祖其子孙为“渤海堂”;以季札为先祖其子孙为“延陵堂”;以吴芮为先祖其子孙为“长沙堂”;以吴隐之为先祖其子孙为“濮阳堂”。可见“濮阳堂”、“长沙堂”、“延陵堂”、“陈留堂”…其实它们都是源于“渤海堂”。据考:吴姓堂号或者称郡望,兴起只是宋元以后的事。以“延陵堂”为例,季札生五子,以次子吴征生一支最发达,征生离开延陵择居齐国,后人转徙鲁国、晋国、楚国,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庙祀。《丹阳吴氏宗支录》记载,子玉生二子:吴忠、吴恕。后代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族居延陵,到宋元时代后,构成延陵吴氏主干,遂有“延陵郡” “延陵堂”之说。其余堂号起自何时?无考。但不至于比“延陵堂”早到哪里去吧。从严格意义上说,“延陵堂”应是季札四子吴子玉一支后裔,次子吴征生一支后裔的堂号叫“延陵堂”也就未免有附会之嫌了。叫“渤海堂”才是经得起敲打的。当否?后大方赐教。

回 复

:是的應叫渤海郡才為最古之溯  4/19/2004 2:35:4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