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聘,1930年12月22日出生,延陵世家凉水埠吴氏第七代后人,三里坝吴经绎之子,曾任建始县三里区副区长、税务所所长等职。退休后,仍就老骥伏枥,胸怀远虑,心系于家族及地方乡亲的建设与发展,他的很多见解都新颖独特而发人深省! ——作者
聘大叔已是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手脚不是很灵便,说话的节奏较年轻人要慢许多,显得有些气力不足。但思维却异常的灵敏,尤其对有些事的记忆叙述,从来不乱章法,而且见解深刻,思路清晰。
在我与他的交往中,听他谈得最多的有两件事,而且每当谈到动情处,他就有些喋喋不休,并反复对我说,一定要帮他完成心愿。否则他会永远感到心里不安然!
于是,我记住了他的心愿。
心愿1:凉水埠吴氏族谱,不能缺少恩施崔坝吴氏一脉。
明末清初,迁徒到恩施州境内的延陵世家的吴氏族人,有一支人的始祖叫吴大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吴仕安,一个叫吴仕玺。
其中:吴仕安是以凉水埠为发源地的吴氏族人祖先;吴仕玺则是以恩施崔坝为基点的吴氏族人的祖先。
史述兴亡,志表盛衰。吴氏族人是一个耕读传家而又注重文化积淀的族群,每走一段历程,总要从思源的角度展开一些祭祀和回望活动。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彰显先辈创业功绩,警示惩戒好逸恶劳行为,启谛开化后人之进取心。于是编辑族谱更成了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应该说,吴氏先祖的这些良苦用心是有成效的。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处在战乱不息、社会动荡的艰难岁月,还是处在国泰民安、国家强盛的稳定时期,吴氏子孙都是颇有作为的。他们有一个最朴素的信条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哪怕是当农民也要种出最好的庄稼。、
细心人发现:在过去已有的各个版本的族谱中,有关吴仕玺的这一支人,都或无意或有意的将其淡化或遗忘了。
吴仕玺这支人的发展大概是这样子的。
细心吴仕玺这支人的发展大概是这样子的。
吴仕玺夫妇没有生育,其子吴祚贵,原系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姓名的流浪儿,很小的时候被吴仕玺夫妇收留,先是在家做短工,因无家可归,便在吴家生活了十多年。长期的相处教化,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生活上,早已相融一体,互为支撑,加之吴仕玺夫妇没有生育,已经成年的流浪儿,便自己主动拜父尊母领姓于吴,成了吴仕玺的香火传人。
自此,世代秉承吴氏之星火传承。历经沧桑而不屈节改志,宠辱相伴生生不息,已完全融入吴氏大家庭,成了吴氏一脉。
自关于淡忘的缘故,聘大叔是这样分析的!吴氏族谱编修人员受传统的“纯血脉”和“正统嫡传”观念影响,当心将非嫡传后人列入吴族,会乱了正统坏了族风。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道理的:吴氏从荆州来到恩施,之所以人才辈出家道中兴,除吴氏从祖先那里秉承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先进的文化底蕴;还在于祖先们作为远方来的大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婚姻结合,是两个远族的结合,才有了族种的进步和繁茂。在这数百年间,多个民族大融合,种族间血脉相连,互相联婚。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姓氏只是一个符号或代码而已。
引水思源,缅怀先贤,开启蒙智,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是祖先倡导看重族谱编辑的初衷和动因。如果他成为我们背上的一种包袱,或是成了种族和谐进步的门槛与障碍,还是应该摒弃为上。
所以,聘大叔认为:作为一种有优良传承和功德性的族谱编修活动,没有理由将吴仕玺之一脉人在族谱中遗缺。
心愿2:有位小人物的历史贡献,是吴氏族人要铭记的。
在凉水埠吴氏的振兴和星火传承中,有一位小人物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已有的族谱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中,没有给他应有的位置和记载。
以,聘大叔认为:作为一种有优良传承和功德性的族谱编修活动,没有理由将吴仕玺之一脉人在族谱中遗缺
他,便是凉水埠第六代后人之一的吴经学,又名吴汉宗。他是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平生不求官,远离名利,将全部精力用于吴氏及当地乡亲后人的教育事业。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教育条件严重滞后和人才资源极度馈泛的年代。有感于此,他放弃了个人博取功名和进取显贵的机会,为整体提升吴氏族人及地方乡亲子女的素质,第一个身体力行在家乡兴办教育,而且孜孜不倦,为其坚守一生。
在凉水埠吴氏祠堂、花坪朱家老屋及恩施的一些地方,至今还能听到他当年办学及教书育人的一些轶事。
记得有一年,他任凉水埠吴氏学堂校长,曾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的族兄吴经明,一度时期为家乡的教育振兴而日夜操劳,奔走于花果坪和凉水埠之间。吴汉宗是其主要助手和核心支撑力量,数年如一日。考虑到他个人为吴族及家乡的付出太多,随着时光的消逝,青春不再来,若不找机会走出去,越往后便没有了博取功名的机会了。于是便举荐他担任湖北省第十三中学校长,委任状都已下达,却被他委婉谢绝了。
在吴经学看来,升任到省立十三中学任校长,是一个人的机会。自己不能为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而让更多的人丧失进步的机会。况且自己不当这个校长,上面马上又可以换一个人,学校照常运转。而对凉水埠这个小地方来说,自己若离开了,一度时期没有合适的人顶替,荒废的可能是一代人。几经权衡思考,为了成就更多的理想之梦,他毅然选择了脚下这块热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就这样,他用自己的付出让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后生从这里走了出去。而自己则甘于清贫寂寞,守候在乡间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的耕耘着。
当年同他一起在这里代过课的族人,还有吴经邦、吴经书、吴经洪、吴国鼎、吴国基、吴德贞等人,有的至今还健在。现已九十岁高龄的吴经洪老人回忆说:“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汉宗大哥相当于学堂的主心骨和灵魂,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道德学识,都具有不可代替性!”
院并
迈入老年后,其女婿受命创办一所师范学院并担任校长。他则又不遗余力,甘当识途引路的老马,主动担起了该校第一任教务处主任。
引路的老马,主动担起了该校第一任教务处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本是首批纳入新政府建设者名单的民主人士,但因历史的阴差阳错,吴经学的个人命运在一个历史玩笑中,成了一群斗士们的牺牲品!历史是无奈的,它用一个大山的精灵,在这里刻下一道千古遗憾的泪痕!
我原以为,只要把聘大叔的心愿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并让大家都知道了,自己便可以如释重负了的,可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样的!因为我最原始的动因,就是完成一位老人的叮嘱与托付而已。但在尔后的思绪整理和所述文字主体情景的状态复原中,活跃于脑海的人物,从一个、几个到几十个,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族群……
我在那尘封的时空里,我听到、看到和悟到的,已经不是几个简单的心愿和故事,而一种责任和使命!那是一种把生命的传承与信念、责任、苦难相交融的铿锵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