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浙江省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苍南吴氏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苍南县情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7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姓始祖——泰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和《苍南吴氏通志》记载,泰伯(太伯)、仲雍、季历兄弟三人,都是姬周太王古公父之子。因太伯、仲雍遵从父王意愿,让位于三弟季历,便一同到“荆蛮”(古代对离开京城偏远的南方地区之统称)开垦,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建立了吴国(今江苏无锡市梅村)。

太伯生于商武丁四十年(前1285),卒于商武乙四年(前1195),享寿91岁,无子,仲雍继之为国君。尔后,裔孙以国为姓,即吴姓,尊太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姓纂》、《小学生必读百家姓》和《中国姓氏》等典籍记载,吴姓的渊源由五大支组成:姜姓、姬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已有26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大批使用吴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建立吴方国。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是商朝东方的强大方国。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州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延陵郡

 

延陵县。古邑名,春秋时吴邑,季札所居。故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又为古县名。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曲阿县分出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市西南。

 

 

渤海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子孙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

 

 

三让堂

 

“三让堂”的由来取义于吴氏始祖泰伯、仲雍的“三让王位”。由于“三让王位”的崇高品德被世人亲称为“至圣”的孔子褒赞为“至德”特别是“三让”的孝得,产生和造获了吴氏。因此,吴氏始祖一直被吴氏族人缅怀和敬仰。为纪念祖先,勉励后人,所以吴氏子孙以其“三让”作为堂号,誉称“三让堂”。

 

 

至德堂

 

孔子对于泰伯让位于弟,给予高度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吴姓后人也以“至德”为堂号。

 

 

苍南吴姓迁徙

 

苍南吴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史志资料与《苍南吴氏通志》记载,入迁苍南的吴姓,大致为渤海、延陵两个郡望,基本上于唐末(含五代)、宋、明、清时期入迁定居,遍布全县36个乡镇。今将部分迁徙概况分述于下。

渤海郡  吴姓始祖吴泰伯、吴仲雍兄弟开创的吴国是在荆蛮(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太湖岸畔东海之滨),其国濒海,故统称渤海郡。

灵溪宕顶吴姓,系入苍定居的渤海郡吴姓声望最高的一支。历430多年,支蕃派行,后裔分居本县范围的:中宕、五岱思居垟、观美枫树门、华阳窑碗美、仙居河南堡胡家店、金乡湖里、华阳蕉坑隔、石牛、瓠鞋窑、矾山古路下企旗岗、南宋芭蕉坑、矾山岚下、宜山前垟底、昌禅陈家擂、挺南万里后、石砰外湖、南坪流枫子、盛陶小岭脚、挺南小岭狗温困、城门大岗、桥墩、凤池水月、昌禅大埕、后坑、藻溪、龙沙下大山、坑内、马蹄垟、矾山南垟、南坪柳垅等地及省内外与国外。

渤海郡吴姓入苍定居的还有:桥墩松山、钱库三石桥、浦亭大亭、岭脚、岭前、观美茂竹、浦亭河头、蒲门蒋家垟、澄海埕溪、外垟、南坪长沙、南堡中村、对务灵峰、云岩金家垟、绣营、观美沟口、西山、南宋大埔山、观美河口、关帝庙鲤鱼山、灵溪大门、赤溪街、信智五亩、观美下街、凤江江宅、观美岭脚等地。

延陵郡  吴泰伯19世孙吴季札,为让与兄,弃家避耕于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后被封为延陵季子,其子孙后代即称延陵郡。

钱库夏口吴姓,系入苍定居的延陵郡吴姓历史最久、声望最高的一支,已历1120多年,支蕃派衍,后裔分居本县范围的有:前吴、彭家礁、金乡吴家堡、浦头汇、北大垟、汤监垟、石砰海湾、中墩杨府宫、云岩鲸头、石砰牛栏头、仙坭船、倪家堡、石头岙、金乡南门、艚、河尾垟、石砰外岙、内岙、小渔、海口、大渔、炎亭、北大垟、章均垟、双排案卓山,以及省内外等地。

延陵郡吴姓入苍定居的还有:湖前吴宅、水深垟、方家河、芦浦、吴家库、象岗、东堡垟、吴家弄、缪家桥、吴兰楼、对务上江、平等吴桥头、五凤凰村、渡龙西程、江湾、对务半垟、浦亭泽渎、云岩对口、灵江横河、都口将军垟、马渡、浦亭东山、沿浦、澄海埕溪、马站、南堡圆盘、汤家岭、矾山、南坪流枫子、南坪小、柿梧脚、梧桐湾、斗门头半山、南坪长沙、南坪柳垅、南坪岙等地以及省内外与国外。

 

 

苍南吴姓人口

 

苍南吴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据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记载,平阳县吴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平阳县总人口36772人,吴姓约1620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1290人,吴姓约3240人。元至元年间(12641294)统计,平阳县总户数53072户(没有统计人口)。明洪武年间(13681398)统计,平阳县总人口170358人,吴姓约7500人;景泰三年(1452)设置泰顺县,从平阳县归仁乡析出38都、39都和40都,划入泰顺县,是年统计,平阳县总人口减至85841人,吴姓约3780人;嘉靖年间(15221566)统计,平阳县总人口86719人,吴姓约3820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统计,因平阳县沿海迁界,逃亡人数约43200人,实际居住人口43554人,吴姓约1920人;宣统三年(1911)统计,平阳县总人口469760人,吴姓约20600人。民国9年(1920)统计,平阳县总人口674765人,吴姓约29700人。

苍南吴姓人口猛增。据19907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吴姓在籍血缘人口为46496人,占全县总人口4.4%,名列全县第5位。

200471日,根据苍南县公安户口统计资料,全县在籍血缘人口为53731人,占全县总人口4.25%,分布全县36个乡镇。

 

苍南县分乡镇吴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1940

凤池乡

590

新安乡

641

昌禅乡

443

龙港镇

1901

渎浦乡

158

陈东乡

71

南宋乡

1320

金乡镇

1829

浦亭乡

1486

项桥乡

217

渔寮乡

176

钱库镇

2158

对务乡

381

夏口乡

2520

南堡乡

540

宜山镇

1154

大观乡

421

括山乡

250

沿浦乡

620

芦浦镇

296

渡龙乡

1809

艚乡

412

南坪乡

653

望里镇

639

繁枝乡

69

大渔乡

311

蒲城乡

52

炎亭镇

333

挺南乡

519

石砰乡

746

云亭乡

207

湖前镇

902

沿江乡

14

新城乡

1216

城门乡

45

藻溪镇

819

龙江乡

671

观美乡

1535

魁里乡

41

灵江镇

662

白沙乡

925

南水头乡

569

岱岭乡

120

桥墩镇

1521

海城乡

384

654

澄海乡

239

莒溪镇

435

铁龙乡

301

五凤乡

883

龙沙乡

343

矾山镇

563

平等乡

1767

碗窑乡

73

半垟乡

167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鲁西南吴
    海丰吴氏始迁村简介六:海兴县南吴褚村
    贵州安顺明征南吴氏支谱
    海南吴氏家谱
    湖南吴世万氏族板栗统谱·后记
    鲁西南吴氏耀先支系
    鲁西南吴氏科公支系
    西南吴氏朝举公后裔支谱
    灌南吴氏
    《湖南吴氏总谱》编修正式启动
    浙江安吉,江西乐平、陕西商南吴氏
    吴氏渤海郡温州苍南三石桥修缮族谱圆满
    湖南吴氏专题片
    山东济南吴氏家族
    湖南吴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邀请函
    拟于12月22日(周六)中午举行河南吴氏
    热烈祝贺鲁西南吴庄村《吴氏族谱文字谱
    热烈祝贺河南吴氏文化研究会2015年第一
    浙江苍南安溪宗亲离乡 四百年不忘祖
    湖南吴氏文史编纂委员会成立
    湖南吴氏宗亲首次小聚联谊
    鲁西南吴庄村《吴氏族谱文字谱》续修编
    广西桂平木根镇秀南吴氏字辈(业绍建宏图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