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吴家场发掘古城墙遗址。(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2010年6月12日苏州考古研究所公布,目前初步认定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发现一处超大型遗址,其性质为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考古专家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不排除其即伍子胥所建阖闾大城的可能性。
这次的考古学调查发掘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考古队结合2002年前后苏州博物馆所作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对以木渎灵岩山为中心的山间盆地及其周围一处可能为大型东周时期城址的区域进行了发掘。这也是考古界首次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大型遗址,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
带队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照根说,目前已经发现并确认了城墙、水门等与古代城址密切相关的建筑遗迹存在,并发现了东周时期吴越地区的重要的建材——瓦。这也是首次在东南地区发现这种高等级建材,说明木渎古城内有高等级建筑存在。
这次的考古发现,也为广泛分布于苏州一带的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玉器窖藏、中小型遗址等遗址群所构成的聚落群,找到了中心聚落。
在考古队看来,除了上述的考古发现,这座木渎古城所处的位置,也比现在的苏州市区更适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吴国都城。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杨先生提供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古城遗址位于盆地之内,三面环山,只有一个主要的山口可供军队进出。将城门设在山口所对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极好的防御效果。胥口新峰村发掘点发现的水门遗址紧靠太湖,也与史料中,吴国拥有强大水军的记载相对应。
“春秋晚期战事频繁,吴国都城肯定要选在一个地势险要的位置。”张照根说,“像现在的苏州市区,是在一片平原上,无险可守,显然不是理想的选址。”
在口传历史与当地地名线索中,今天的苏州西南部山间盆地,也有多处与吴国建城有关的地名,如木渎、馆娃宫、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城邑》也记载:“而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
张照根说,考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现在还不能说这到底是不是阖闾大城的遗址。现有的成果也只是个开始,大量工作还有待于接下来的长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