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考证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江阴延陵季子墓与十字碑撷谈
作者:刘徐昌    信息来源:《延陵文史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8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江阴申港有座延陵季子祠,其中还有块十字碑和墓。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丹阳延陵镇也有座延陵季子庙,也有十字碑。这二地的延陵季子祠(庙)、碑、墓孰真孰假,孰早孰晚似乎一时难以分辨清楚。而要想辨明真假,唯一的办法只有寻求史书,以史书记载来说明事实真相。

有关江阴的季子祠墓的记载历代都有,而记载最早的是《皇览》一书。《皇览》成书于三国时期的220~226年间,是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王象、桓范等人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专供皇帝阅读的书,故称“皇览”。其记曰:“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至今吏民皆祀之。”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其墓在毗陵县的暨阳乡,而且官吏、百姓一直祭祀延陵季子。由此可知,季子祠最晚也应在三国以前就建立而成了,否则,人们就不可能将祭祀吴季子的活动形成习俗了。而有人认为江阴季子祠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323 ~326)年间,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这条记载涉二个古地名——“毗陵县”、“暨阳乡”,它们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载“秦始皇有天下,置郡曰会稽,而延陵为之乡。汉高祖取会稽,改乡为毗陵县,仍析其地暨阳乡(即今疆域)。”这条记载将时间及区域沿革讲得清清楚楚,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我们江阴在秦朝时为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时,将延陵乡改为毗陵县(即为现在的常州市),我县为暨阳乡,而且注明“即今疆域”,从属于毗陵县。由此可知《皇览》所说的“暨阳乡”就是我们江阴市。要说明的是《皇览》原书隋唐后已失传,今所能见的是在给《史记》作补注的刘宋时(420 ~479)人裴骃(《三国志》作者裴松之之子)的《集解》中,此条补注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

到了宋代有关延陵季子的记载就更多了。最早的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的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其记曰:“延陵季子祠,在县西三十五里申浦。”其次是宋崇宁元年(1102)常州府太守朱彦写了篇《季子庙记》(该文见明嘉靖《江阴县志》),其中记道:“又得其所谓季子庙在晋陵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又曰暨阳乡,而暨阳隶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塚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浦之侧,傍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凿之禁。”此段文字将季子墓写得更明确了,他不仅写明了地址,而且写明了具体的方位,“晋陵县北七十里”、“暨阳门外三十里”。这种距离、方位与今天申港与常州、江阴的距离、方位完全吻合。朱太守而且还嘱托当时的江阴县令赵士淝进行实地查访,赵县令不仅查访了季子庙,而且还修缮了季子墓,并立了保护季子墓的禁牌。

     到了南宋,由江阴县令颜耆仲编的绍定(1228~1233)《江阴县志》中还记载了有关季子庙的诗:

谒季王庙(并序) 祁宽

武当祁宽从学于和静先生,自虎丘将游江西,至荼镇舟,闻僧道求步谒季子庙,景仰高风,题诗于壁。

     至德泰伯裔,清风汗简传。乐闻知政化,道契友仁贤。

    遗像丹青暗,高明日月悬。萧萧墓木拱,谁复挂龙泉。

这位祁宽诗人,从苏州虎丘到江西,途经江阴荼镇(即现在南闸镇的涂镇)而船搁浅,听说道求和尚要去拜谒季子庙,于是就和他一起步行至申港季子庙拜谒了延陵季子。并在壁上写下了赞美季子的诗篇,诗中不仅赞美了季子的高尚品德光照日月,还描写了季子墓前的萧疏松柏,已长到合抱粗了,由此可证季子祠的历史之悠久。要说明的是绍定《江阴县志》现已散失,但明《洪武常州府志》修撰时抄录了绍定《江阴县志》,所以,该诗在《洪武常州府志》中可以见到。

宋后的元、明、清三朝,有关江阴申港季子祠的历史记载就更多了。如元人刘子寰就写有一首《季子墓诗》:“一上祠宫白云,始知蛮觸浪纷纷。有吴何代无陵墓,万世惟知季子坟。”

    明嘉靖《江阴县志》载:“延陵季子庙在申港……正德五年(1510),知县王鉼请于行台,始作之(每当春秋祭,以羊一,豕一)。”看来季子祠由于年代久远,屡建屡废。这位王知县不仅向上级申请重修季子祠,而且每年春天、秋天时都要恢复祭祀活动,并规定祭品要用一只羊和一只猪。

    祭祀季子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申港百姓每到农历四月十三日(相传为季子逝世之日)都要到季子祠去烧香祭奠,并形成“集场”。是日,各路客商云集申港,整个申港镇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对于季子坟,人们俗称为“王坟”。

    至于清至民国时期的江阴县志有关申港季子祠的记述就更加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十字碑,其碑有“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而得名,有的史书上则载为“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明朝人都穆考曰:“吴延陵季子墓在于常州江阴县申浦,墓故有碑曰:‘呜呼有延陵季子之墓。’相传为孔子之笔,其大径尺,体势奇伟。”古篆文。明嘉靖《江阴县志》评曰:“今观十字之间,辞约意博,宛然鲁史之法,有非圣人不能及者。”也就是说,这字的体魄气势奇伟,用辞简约而又含义丰富,很有鲁国的记史笔法,这种用辞及书法,只有孔圣人才能做到。

    从史书记载看,这十字碑也是历史悠久,其湮灭、重刻,不一而已。嘉靖《江阴县志》引《宋志》云:“据张从绅记云:‘旧石湮灭,开元中(713~729)(唐)玄宗命殷仲容模榻其书以传。’然则开元之前已有本矣。”这条记载是对十字碑有确切时间记载最早的记载。到唐玄宗时期时,经风霜雨雪之侵蚀,十字碑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了,由此可知其历史之悠久。而且还惊动了皇帝,并命大臣“殷仲容模榻其书”,看来,皇上也很重视这块碑的文化价值。至大历十四年(779)润州刺史萧定重新刻石,这样才使十字碑不至湮灭殆尽而传于后。

    过了近三百年,碑上文字又被风化损坏,所以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到申港祭祀延陵季子后赋《夫子篆》诗曰:

季札墓傍碑,古称尼父篆。始沿春秋义,十字固莫

磨敲任牧童,侵剥因野藓。嗟尔后之人,万言书不浅。

(其诗还有小序云:“碑在江阴申港,本常属县。”其还有一首《季子庙》诗,有诗句曰:“依约有荒祠。”)梅尧臣生活于1002~1060年,他到季子庙祭祀时,其庙已经荒芜,碑刻虽然还在,但苔藓遍布,牧童敲剥,破败不堪,惨不忍睹了。所以过了大约60年,至崇宁二年(1103)常州太守朱彦“摹而刻之”。其碑一直传至近代。

  对于此碑,元朝人梁益在其书《诗传旁通》中也有记述:“江阴之西三十五里地曰申浦,札退耕在是,有札之墓,孔圣书其碣云:‘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凡十字。”而明、清时的江阴县志有关十字碑的记述就更加多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现在季子祠中的十字碑是据原拓本重新摹刻的,该拓本看来应是北宋崇宁时朱彦太守勒碑的本子。

  江阴的季子祠是如此,那么,丹阳的季子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只要考证一下“延陵”地名的来历就知其真假如何了。据臧励和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载:“延陵,春秋吴邑,季札所封。即今江苏武进县治。”又载:“延陵县,晋置(据丹阳政协所编《神州丹阳·丹阳县置的变迁》载为:西晋太康二年(281),在今江苏丹阳县南三十五里。隋移治丹徒,唐复还故治,宋省为镇,即今延陵镇。”又载:“延陵镇,在江苏丹阳县南三十里,晋延陵县旧治也。”先说:“延陵,春秋吴邑,季札所封。”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弃室而耕。……诸樊十三年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这里《史记》的记载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记载完全相同,并说明了“延陵季子”称号之来历是因为季子“封于延陵”;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即春秋时期吴王诸樊十三年。而丹阳之古县名延陵县是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才有其称,延陵镇是延陵县的县治,到宋时,它只成了一个小镇,虽然二个地方名词看似相同,但时间相差了800多年。而且所辖范围也完全不同,所以其名貌似相同,其实含义根本是两码事。

  关于延陵古邑与延陵县的辨别古人早已有之。《太平寰宇记》在丹阳县古名“延陵县”条目下说明:“此非古之延陵也,古延陵即今常州之晋陵县也。”这里《太平寰宇记》写得非常明确,古延陵是常州,与延陵县是两码事。而且宋常州太守朱彦在《季子庙记》中也讲得很清楚:“曲阿延陵(即丹阳之延陵,丹阳汉时也称曲阿)……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以上二书记载都将古延陵与延陵县分辨得清清楚楚。我江阴县在春秋时属延陵乡(即古延陵),在西汉时为暨阳乡,隶属于毗陵县。

  综上所述,江阴申港之季子祠无论从史记补注《皇览》记载,还是后代的许多记述都说明是真正的季子祠。而丹阳的季子庙,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但它充其量也只能到西晋太康二年丹阳命名为“延陵县”以后才会有,所以说丹阳之延陵季子庙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后起之秀”罢了。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之阜阳口孜
    社峰延陵吴氏第十三届谱事园满庆典祭文
    .延陵郡社峰吴氏柳塘畈族脉记
    延陵郡下慈坞吴氏祝词
    延陵郡社峰吴氏辉屏田里族脉记
    延陵郡社峰吴氏山背后麻车族系记
    延陵郡社峰吴氏吴村埠头族脉记
    延陵社峰吴氏永康下陈村族脉记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