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考证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镇诞生地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嘉善政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8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内容提要:思贤乡何处是吴家大宅,三五百年来无人谈起。陶庄镇陶家池村发现的一块“义”字碑,揭开了吴镇故乡的秘密。宋元明清,陶庄归属嘉兴县思贤乡下保区。据嘉善县地名委员会2003年出版的《浙江省嘉善县地名志》记载:“陶家池TaoJiachi位于镇政府驻地西0.5千米处。聚落呈方形分布。42户,155人。早年村内有陶神童墓,故名陶家池。清光绪《嘉善县志》有陶家池记载。80高龄老农吴品奎,向笔者指点一处旧屋,为当年吴家祠堂。吴家大宅,其基础清晰可辨。他说,“乌竹”造反时,吴家自徽州迁来。但他不知道吴镇是谁。笔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陶家池就是吴镇诞生地。
    主题词:思贤乡  陶家池  吴镇诞生地

    元四家梅花道人吴镇隐居魏塘镇,出生在思贤乡。《义门吴氏譜》载,吴镇祖父吴泽“与吕文德守襄阳有功,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吴家的具体方位,邑志和家譜均未记载,就连有关吴镇的民间传说,也从未提及。三五百年以来,史论家对于吴镇艺术成就、魏塘吴氏竹庄、梅花庵,皆有精深阐述,唯独对他的思贤乡老家不甚了了。
吴镇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思贤乡度过的。约17岁方始随三叔吴森和兄长吴瑱自思贤乡迁入魏塘镇。因此,弄清楚吴镇出生地,对研究他的成长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思贤乡何处是吴家大宅,是否还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呢?
    2001年春,县党校姚立军老师告诉我,陶庄镇北庄村和陶家池村,是吴姓聚居地。并且说,陶家池有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一个“义”字。这个消息令人欣喜,迷失好几百年的吴镇故乡,终于露出了端倪。
    2001年5月4日,陶庄镇文化站沈文超站长领我和姚老师,来到陶家池村。
    陶家池自然村位于陶庄集镇之西福安桥(已拆)西堍。系南宋绍兴年间保义郎陶文干后人墓地,至今仍称陶大坟。陶庄原名柳溪,后因陶文干自苏州迁此兴建庄园而得名。
    我等首先察看“义”字碑。此碑临水仰躺于村东南角一户农家河埠,权充村民洗衣用的搓板。材质为石灰岩。站立高度110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半园头,根部略残,碑阴毛面,正面光滑平正。碑上仅镌刻一个“义”字,行楷,占石碑之中央略靠上方,字通高62厘米,宽58厘米,采用双钩线描阴刻法刻制,字形清晰。碑正面上方半园头边沿有3厘米宽阴刻线描图案,以事装饰。此碑形制,显然有宋代遗韵。
    陶家池原有池塘,系当年取土垒陶大坟坟山形成,今水池淤没,大部分已成为场地堆积杂物,仅在南端尚剩数十平方米浅水,长满浮萍之类水生物,与大明港相通。坟山高出地表不足一米。笔者于此场地得见一残石,系墓道起步石牌坊遗物,属牌坊中间之横额,镌刻“陶氏之墓”,落款“天顺六年”(明 1462年)。池东,为吴家坟。陶家坟、吴家坟,两处现存坟基规模相当,各占地百余平方米。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墓已在1949 年后毁坏,所幸墓基未动,村民说;祖宗的风水宝地动不得。
    吴家坟坟基之南、之东数米之外,各建有民宅,宅龄不足50年。再往东南方20余米,是一埭坐北朝南三进老房子,后两进为一家村办工厂占用,第一进有人居住,门外3米便是大明港。一进与二进之间隔着天井,左右各植树木一株,树干直径约20余厘米。
    该建筑十分古朴,硬山顶,面阔3间,结构与梅花庵相似,只是房子高度比梅花庵较为矮、面宽较为窄、进深较为浅而已。梅花庵系明代重建,形制已比原来元代建筑宽敞。由于硬山顶单体建筑极易受台风摧圮,因此,至明清年间,嘉善农村民居均改为单檐庑殿顶,犹如縮小了的故宫太和殿,四面泻水,以适运江南多雨天气。农村非民居单体建筑,如寺庙、祠堂,则建为歇山顶,硬山顶只建于城镇。因此,从形制判断,该建筑当为明前之物。
    吴品奎,1922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生,世居陶家池,粗通文字。他告诉我们,这房子是吴家祠堂,靠河第一进大门上方,早年悬挂一块匾额,上刻“吴氏宗祠”四个大字,从大明港河里摇船过往的人,老远就能看见
    吴品奎说,祠堂正厅上挂着一块大匾,上写 “耕读传家”。那块“义”字碑就嵌在厅堂墙上。每年清明节,当地40家和南胜8家,每家派人,到祠堂一起祭奠列祖列宗。由族长率领子子孙孙向坐北朝南的一排排牌位叩头跪拜。祭罢,参祭者分坐12张八仙桌,等族长入席后酒宴开始。祠堂有祭田48亩,轮流耕种,收成归宗祠开销,宗祠设有帐房。族长职位是一代传一代的。吴品奎说,牌位上许多名字前都有“明故”二字。每年这时,大家可以翻看譜牒。
    那本至关重要的譜牒,吴品奎说,很早以前被南胜村族人借去,不知下落。南胜村在陶家池西3公里。据调查,陶家池北1公里北庄村吴氏,始祖也从陶家池迁来,但清明祭奠从不参与,不知何故。
    吴家祠堂在民国时有尼姑入住,1949年后改为小学。
    祠堂以东,民居相接。其中有两幢并排站立在同一个古宅基基础之上,古宅遗留的长条花岗岩阶沿石宛在,从而可以判断古宅面阔为七开间。七开间为封建社会民居最高格局。宅前宅后,室内室外,弃置当年大宅大厅柱石鼓墩数块,浅纹饰,鼓面直径35厘米,鼓高20厘米。均属石灰岩。另有一方武康石石鼓墩,直径40厘米,鼓高12厘米,高浮雕,似宋元遗物。大宅基以东菜地有一石柱,高70厘米,直径20厘米,多楞形,带宝顶,如寺前之“八方七如来”石。大宅东首临河浜,设大型河埠。河埠一色由花岗岩条石铺筑,精致美观,作工考究,砌筑平正,步阶完好。开阔3米,左右驳岸规整,南驳岸一如当年,北驳岸因临近人行道,驳顶有二三石坍落水中。水乡人家,迎来送往皆在河埠,观河埠,即可鉴别住家之贫富。且日常洗涮,提取生活用水一概在此,故河埠至关重要。观此河埠,可知大宅绝非等闲人家。河浜南北走向全长约200米,南通大明港。
    吴品奎说,此宅是举人吴文山家,他兄弟吴文祥是明朝进士,官松江府。后查《嘉善县志》,吴文山、吴文祥科举、宦业记载闕如。
    老宅基座北朝南,东首临水,南去不远是大明港,风水极佳,是水乡人家理想居住地,是处应是陶家池吴氏始祖发祥地。其后人丁兴旺,才逐渐向南北西以及河浜东岸扩张。现存老宅基、宅基向南之砖铺甬道、甬道尽头仪门残留墙基,以及河埠来看,当属明代建筑遗存。明代建筑立于宋元旧屋基之上。
    吴品奎说:“现今陶家池村总共48户(《嘉善县地名志》记为42户),47户姓吴,另一家因无儿子,找了个上门女婿姓徐。”
    吴品奎说:“吴家老祖宗是太伯公。”
    吴品奎说:“老辈是‘乌竹’造反时从徽州过来的。”
    吴品奎说:“刚到陶家池……老弟兄两个人。”
    吴品奎一再重复四个字:“七十七世”,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不上来。
    吴品奎的讲述,尽管片言只语互不连贯,甚至莫明其妙,但个中自有奥秘,需要破译。回来后仔细琢磨,对照《义门吴氏譜》,重读宋元史,再根据陶家池村现在实际情况,特作如下论述。
    (一)“吴家老祖宗是太伯公。”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家认为创立勾吴国的吴太伯,便是吴姓的开山祖师,各地吴姓在修家譜时,大多将吴太伯立为第一世祖。如,今藏浙江省平湖市图书馆《义门吴氏譜》第一篇《吴氏开国之源》云:“泰伯为太王托采药,携仲雍逃至荆蛮,阴让国与弟季历,荆蛮义而君之,国号勾吴,有子早亡,弟仲雍嗣位。”此譜系手抄本,乃吴镇胞兄吴瑱十二世孙吴光瑶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陶家池吴氏虽非长房长孙,因为建有宗祠,保存家譜是情理中事。陶家池吴氏,与平湖吴家栅吴氏,虽属一脉却久不往来,吴品奎不知有平湖吴家栅,因此,他不可能看到六十年代才被发现的《义门吴氏譜》。他说的“吴家老祖宗是太伯公”,与《义门吴氏譜》吻合,基本可以断定,两份家譜出自同一蓝本。
    (二)义字碑
    明季杨继盛作《吴氏叙宗》一书,曾记载天下吴姓12宗,“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义、祯、祥、和、顺12字命名”。又云:“吴玠、吴璘属义字宗”。吴镇家譜名《义门吴氏譜》,即属于义字宗。《义门吴氏譜》一世吴天全,传至九世吴革。“革,字义夫,博学知兵,钦宗授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讨张邦昌被执,骂贼死节,颜色不变。”(引自《义门吴氏譜》,以下未注明出处之引文,皆出自该譜)《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篇对吴革有类似记载。吴革死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长子“祐,字天保,殉父难,自焚,赠武义大夫。”次子“祈,字天永,负父骨,徙德顺军陇干。宣和中,功授熙州指挥使,累赠太师一品。”吴祈长子吴玠、次子吴璘,为宋代著名抗金守蜀将令,《宋史》有详细的记载。吴璘生有四子:吴扬、吴挺、吴抦、吴抡。长子“扬,字伯多,统制,有功,卒于阵。妻,宗室赵氏,忠贤。”次子“挺,字仲烈,有大功,历武昌军承宣使,加熙河路经略安撫使,中军统制,累加太尉,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吴挺卒于“利州安抚使”任上(1)。三子“抦,字叔占,统制。”值得注意的是四子,“抡,字季选,仕随军转运使,护驾南渡,卒葬杭州。妻,刘氏,在蜀,以家难守忠节。”此处说的“家难”,有双层意思:其一,夫君吴抡亡;其二,侄子吴曦叛国。吴曦是吴挺次子。
    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引金兵入凤州,……改元,置百官,使人告其伯母赵氏,赵怒,绝之。叔母刘,日夜号泣,骂不绝口。”(2)吴曦僣立凡41日伏诛,族譜将其名勾除,即谓之“譜削”。同时遭“譜削”的尚有其四弟吴晫、五弟吴旳、三叔吴抦、吴抦之子吴晛、吴晓。不过,吴家这些不肖子孙,在后世续譜时,仍旧名列其中,因此《义门吴氏譜》中,这些人一个不少。
    南宋朝廷在处置吴曦叛国一案时下令:“迁曦祖璘子孙出蜀”(3),就是凡吴璘的子孙统统从蜀地外迁。吴抡之子煜一支遂迁嘉兴。吴抡单传“煜,字公亮,号思贤,仕武义大夫,奉母刘居嘉兴市泾东思贤乡。”思贤乡的得名,据《嘉善县志》载,传唐代名相陆贽出生陶庄,后人仰其贤德,遂以“思贤”名之。吴煜这位思贤先生迁居思贤乡,实属巧合。譜牒中之“泾”,地名,在嘉兴城北,古称闻川、闻溪,宋季改称王江泾。王江泾周围属思贤乡。陶家池属思贤乡下保西区,地处王江泾正东。
    “义”字碑的发现,说明陶家池吴氏归属义字宗无疑。吴璘孙子吴煜,是陶家池吴氏始迁祖。
    (三)“刚到陶家池……老弟兄两个人。”
    吴煜单传吴龙。“龙,仕武经郎”。吴龙单传吴位胜。“位胜,仕武学博士”。吴煜居陶家池,儿子、孙子长年守边。吴位胜传二子:吴洙、吴泗。“洙,字洙甫。泗,字泗甫”。以两条河流之名名其子,自有其内在含意。一则,洙、泗间历来多硕儒,以洙、泗命名,彰显儒业;二则,似与吴位胜驻守宋金之间临时分界线洙水、泗水一带时得子有关。
    吴洙、吴泗,未得承继父业,在思贤乡陶家池村过着耕读生活。时在南宋晚期。
    吴洙单传吴槜荣,吴泗单传吴槜华。嘉兴古称槜李,所以两人名中皆有一槜字。
    不知何故,槜荣、槜华堂弟兄二人同时绝传。
    这样,两家的香火传承,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本家晚辈。他们想到了远房侄子吴泽。吴泽是吴潜嫡孙,(系吴潜二房长孙)。吴潜家住德清县新市镇,南宋嘉定十年高中状元,声名鹊起;从地域来讲,德清虽然距陶家池一百余里,但确实是离得最近的本家了。因此槜荣、槜华两家想到让吴泽来立嗣,是情理中事。
    吴品奎老人讲的“刚到陶家池……老弟兄两个”中的“刚到陶家池”者指的应是吴泽。“老弟兄两个”,指的当是吴槜荣和吴槜华。
    (四)吴氏宗祠
    吴泽,是吴氏宗祠的建造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吴泽的前辈或后人,都不可能去建造祠堂。
    吴煜是陶家池吴氏始迁祖。由于堂兄吴曦叛国,使他蒙羞,内心的痛楚自不待言。不愿张扬,唯求平静。因此,他不会去做修宗祠续家譜之类的事情,宗祠与家譜,不得不触及已被“譜削”了的叔伯们和堂兄弟们。这等奇耻大辱,还是尽可能让儿孙们少知道些为好。他的儿孙们当然也不会忤逆他的意志,去干那些有违祖训的不孝之事。
    吴秫,吴泽次子。吴泽于元代初年,南下澉浦航海为业,长子吴禾同往,父子长住澉浦。家眷则未曾随同,由吴秫与吴森等留守。十几年后,老三吴森等迁居魏塘镇,故宅仅留吴秫一支。因此吴秫建祠修譜,似不可能。
    至于说明代吴文山、吴文祥二人,果真中举入仕,那么建祠修譜,或有可能。只是此二人家譜与县志均未记载,尚存悬疑。
    笔者认为,陶家池建祠修譜的人是吴泽。年代大约在淳祐(1241-1252)末、宝祐(1253-1258)初。而以1252年最为可能。
    淳祐十一年(1251年),吴潜拜相,他奉旨敇建的履斋书院衮绣堂落成于故乡德清县新市镇,宋理宗赐匾额。状元府第衮绣堂给吴家带来无尚荣耀。作为吴潜孙子的吴泽,深受鼓舞。其时他血气方刚,决意效法大宋开国以来祖祖辈辈们赤诚报国之精神。因此,他建宗祠修家譜,用“世代勋业”这一辉煌的家族史,鼓励自己及后辈们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祠内“义”字碑也为吴泽所立,字,即或是他手书。石碑上部作半园头形状,系沿袭宋代风格。至明代,改为平头倒肩,再后来为平头直肩,另加碑头。
    那时候,也正是吴泽“中武举”(4)的年代。这位当朝丞相吴潜的孙子、抗元阵亡烈士吴寔的儿子,决心为保卫大宋江山不遗余力。
    (五)“七十七世”
    少年吴泽落户陶家池。他从何而来?曰:从其父吴寔出生地德清县新市镇。或曰:从吴寔寄养地河南汝南县从祖吴坚家。或曰:从其父吴寔“水军上将”镇守地建康(今南京)龙湾。总之,吴泽必须告诉子孙,他们与原本陶家池吴氏同宗不同支,原本陶家池吴氏至七十七世无传。
    《义门吴氏譜》卷之三《宗枝图》序言曰:“汝南吴氏,本勾吴王裔,延陵君五十七代孙唐太常博士武陵生镒,镒生满,满生檉,檉生天合、天全。”
    延陵君,即吴季札,系吴太伯一十九世孙。吴姓以太伯为开氏世祖,有子早夭,血脉无传,故吴姓又尊延陵季子即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为始祖神。吴姓各支族譜,大多称出自吴季札之后,《义门吴氏譜》也不例外。季札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
《义门吴氏譜》载延陵君吴季札五十七代孙吴武陵之后宗枝图:(为了清晰起见,只录槜荣、槜华直系,旁系从略)武陵>镒>满>檉>天全>璋>廷祚>元扆>守严>承嗣>世勋>用効>革>(次子)祈>璘>抡>煜>龙>位胜>诛、泗>槜荣、槜华。两家绝传后由吴革长房一枝传下吴泽立嗣。这一枝如下;革>(长子)祐>玐>掟>望>衢>柔胜>潜>寔>泽。
    从吴季札到吴泽上一辈,正好是七十七世。
    (六)徽州迁来
    吴泽高祖吴衢“教授宁国,因居宣州”。吴家世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到吴衢父亲吴望时,已不再担任武经郎之类武职,转向儒学。吴衢子吴柔胜“登淳熙八年进士,直文华阁,工部(郎)中,秘阁修撰……尝为嘉兴府学教授。”据德清县方志记载,吴柔胜卜居德清县新市镇,三子吴渊、五子吴潜,皆列南宋相位。吴潜虽诞生于新市镇,然《宋史》记其原籍,故曰宣州,吴潜子孙世代相传谓其根在宣州。宣、徽二州,同处皖南,徽州名声远过宣州,大徽州则泛指整个皖南。故吴品奎老人有如此说。
    吴品奎老人说祖上从徽州迁来,而不是说从蜀中迁来,证实陶家池吴氏非吴煜后裔。
    (七)“乌竹”造反
    吴品奎老人说祖上是“乌竹”造反时从徽州迁来的。“乌竹”是谁?即指金国都元帅兀术。岳飞抗金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金兀术也是妇孺皆知。问题是,“兀术”二字的读音为Wu Zhu近似“乌竹”。能把“兀术”说成“乌竹”的嘉善农民,吴品奎肯定是唯一的了。嘉善方言,“兀术”的读音接近普通话“额热”,与“乌竹”相差极远。吴品奎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操一口纯正的嘉善方言(属吴语),唯独“兀术”二字仍然保留着七百年前吴泽的发音,实在难能可贵。吴泽会说“乌竹”,一是他在中原生活多年;二是南宋时即使吴语区域恐怕人人都说“乌竹”,到明清间才逐渐望字发音而误读为“额热”,反不知“乌竹”矣。
    吴柔胜因崇尚程朱理学,为宋宁宗所不容。庆元三年(1197年),朝廷公布“朱熹伪学逆党集团”名单,凡五十九人,吴柔胜榜上有名(5)。实际从1194年朱熹失宠开始,理学派纷纷躲避。吴柔胜为避祸,蛰居新市弹丸之地。此时,兀术早于1148年去世。宋金间相对平静。说“乌竹”造反,系泛指金国侵宋而已。再则,把外族入侵,说成为地方武装头目“造反”,这个观点,显然还是南宋当年吴泽他们遗留下来的。
    (八)吴镇诞生地陶家池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吴潜再度拜相。是时,吴泽正当而立之年。为了抗元,朝廷任命吴泽为水军正将(6),“移戍盱眙”(7),又“因官居汴梁,继与杨宣慰同职,后与吕文德守襄阳,有功,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史实是,吕文德在艰苦卓绝之守城期间病故,朝廷派其弟吕文焕镇守襄阳。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在蒙古军包围四年后被攻破,吕文焕投降,襄阳失守。清光绪年间张氏重编之吴氏家譜,言吴泽因襄阳保卫战失利而“被谗,罢职”回归思贤乡。吴泽卸甲归田后,自号雪樵居士,决意躬耕乡间。其祖父吴潜已于景定三年(1262年)在岭南贬所去世,他自己也早过了不惑之年。长子吴禾、次子吴秫、三子吴森都二十开外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扩大家宅,为他们完婚。吴泽家道殷富,一是名门望族世代勋戚之后;二是继承了吴槜荣和吴槜华两家的遗产;三是尚有一大笔意外之财:“吕翁授丹金四十万”(8)。
    咸淳三年(1267年),“故左丞相吴潜追复光禄大夫”(9)。德祐元年(1275年)“追复吴潜官”(10)。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为了挽回颓势,重新启用被废黜官员。是年,李曾伯恢复原官“沿海制置使”,李曾伯召吴泽,吴泽赴澉浦“沿海置制使司准备差遣”(11)。
    1276年3月,元军入临安,南宋灭亡。吴泽不得不退居思贤乡。1277年,元廷在澉浦置市泊司。1278年,元廷“诏谕沿海官司,通日本国人市舶”(12)。其时,南宋降将范文虎奉元世祖诏征日本。“范文虎荐可为守令者三十人”(13),吴泽子吴森也在其内。由于范文虎在襄阳李曾伯幕府与吴泽相识,“故举君(指吴森)为管军千户”(14)。时在1281年。
    吴泽对范文虎不肖一顾,无奈天命难违,只得违背“义不仕元”初衷,送子从军。为了保持对大宋的忠贞,无愧于列祖列宗,避开元世祖“遣使求贤”(15)强行被征召危险,再次南下百里赴澉浦,以海运为业,并由长子吴禾作帮手。入元后,吴泽一直隐瞒南宋丞相吴潜嫡孙身份,言其祖父是河南汝南人吴坚。若一旦败露,后果难以想象。这恐怕也是航海的动机之一。光绪本家譜说了另外一个原因:“元兵入临安,幼主南奔,公率一子一孙航海追随,不得遇,悲不自胜,竟卒于海舟,还葬澉浦。”
    吴禾“字君嘉,号正心,性至孝,随父航海,归庐父墓,因居澉浦继志。□□□□□□□(此处在清康熙七年,吴光瑶据商山抄本抄录时,因商山抄本朽缺,留空)”“家航海,后大定,寄籍山阴、萧山二县,今赭山船舵尚存。性至孝,庐守父墓,因居澉浦,家巨富,人号‘大船吴’。”一般来说,家譜每三十年一修,内容常根据情况予以增补,从以上两段话来看,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有续譜者,将前譜传主小传自行删节,如光绪本家譜在抄录《义门吴氏譜》时,于吴禾,只抄录前面一段,而“家航海……‘大船吴’”这一段文字均被删去,另撰一段云:“设大舟于赭山,济渡行人,有传。”赭山在澉浦,隔钱塘江与上虞县临山相望,直线距离25公里,是名闻天下海宁潮生发处,风急浪高,惊心动魄,当年秦始皇南巡欲渡不能而沿江上溯至富阳,故有能力在此设义渡者,绝非寻常人家。
    吴禾是吴泽长子,约生于1248年。(关于他的生年,笔者在《吴镇家世再探》一文中已有论述。文见1991年第5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吴禾长子吴瑱,约生于1277年或稍后,次子吴镇,于元至元十七年庚辰七月十六日(1280年8月14日)子时,诞生在思贤乡陶家池村。
    吴镇在陶家池村渡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受祖父和三叔——祖父中武举,三叔吴森中“武进士”(16)――的影响,“少好剑术”。后与兄长一道,师从毗陵(今常州)柳天骥学《易》。研究“天人性命之学(即当时的理学)”,才一意韬晦,隐居终身。约17岁时,三叔在其岳父家魏塘陈景纯西花园建居宅,吴瑱于同时同地“治别业于魏塘,今名竹庄”,吴镇随之而来,在魏塘开辟书画新天地。吴瑱若干年后“又治别业于当湖(今浙江省平湖市)北庄桥”,吴镇则终老魏塘。
    (九)今日陶家池吴姓溯源
    清季光绪许光瑶主编之《嘉兴府志》,其《嘉兴孝义》篇,录元黄溍撰“吴森墓志”云:“(吴森)后徙居嘉兴魏塘……家饶于资,悉推产以归二兄,鞠其弟妹,逮有家室”。陶家池只留下“义不仕元思贤乡农”吴秫。
    吴秫,“字君秀,号养心”,传子吴万六。
    吴万六“以先世宋勋戚,义不仕元,晦其名字,隐居,博学,以德望为时所尊。”传子吴瑾□。
    吴瑾□(原文佚,疑为信字),“字信之,配蒋氏,隐居不仕,以德望为时所尊。生子濯。”传子吴秉新。
    吴秉新“字子新,娶顾氏,洪武初以人才征仕郎南京国子监。勤于官,卒于京。官(?)生子刚善”光绪本补曰:“原名濯”。传子吴刚善、吴宗生。
    吴刚善,“一名刚,字乾生,娶殳氏。有隐德。”吴宗生,明宣德、正德间人,府志附吴万六传。吴乾生、吴宗生两弟兄,不知是否吴品奎说的吴文祥、吴文山。
    总之,今日陶家池吴姓(包括南胜村吴姓),皆是吴乾生、吴宗生后裔。
    北庄村吴姓,也称分自陶家池。据《义门吴氏譜》载,吴森第四子吴汉臣长子吴瑺(瑺字原文为王字旁加一长字)居思贤乡,这是吴泽子孙中唯一回归思贤乡的一支。吴瑺,“一名榦,字伯顒,号九皋,仕昭信校尉,湖州路总管府判官。”大约于元末回归思贤乡,或因仕元,与陶家池感情疏远,很少往来,故不参与清明祭祖活动。
    梅花道人故乡何在,萦绕予怀十余年,及至访问陶家池后,深信谜底已经揭开。特此报告如上,抛砖引玉,恳求方家斧正。

    注:
    (1)《续资治通鉴》第三册56页《宋记一百五十三》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2)《续资治通鉴》第三册141页《宋记一百五十八》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3)《续资治通鉴》第三册143页《宋记一百五十八》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4)《嘉善县志》清光绪江峰青编
    (5)《续资治通鉴》第三册87页《宋记一百五十四》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6)《嘉善县志》·《科贡》清光绪江峰青编
    (7)《赵孟頫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8)《义门吴氏譜》吴瑱小传有“吕翁授丹金四十万”句。笔者以为吕翁即吕文德
    (9)《续资治通鉴》第三册480页《宋记一百七十八》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10)《续资治通鉴》第三册520页《宋记一百八十一》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11)《赵孟頫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12)《续资治通鉴》第三册560页《元记二》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13)《续资治通鉴》第三册566页《元记二》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14)《赵孟頫集》卷八《义士吴公墓铭》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15)《续资治通鉴》第三册596页《元记四》1992年1月 岳麓书社版
    (16)《嘉善县志》清光绪江峰青编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吴昌硕故里——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简介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