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国族史记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永新吴氏皙公宗支归宗碑
作者:永新至德文化联谊会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2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我永新吴氏皙公支系,源自延陵第季扎公之后。自皙祖南唐末年肇基永新,迄今已一千余年,嗣孙三十万之众,遍及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诚为泱泱一大族焉。

木本水源,为昭示我族源之远,流之长,亦为了后人寻根探源之便捷,特立此碑,以慰先祖,以启后人!

 

一、          先世世系

 

泰伯(开氏始祖,一世)

古公——仲雍(传代始祖)—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

季历(周文王父)

余桥疑吾—柯庐—周章—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季扎—重道—利坚—成铿—若水—玉—梓—煜—圭—镐—沐—霍—庄—森—永—敬—封—员—葳—汉—贾—丞—璞—镬—佑—瑚—梁—库—圻—璧—钜—涿—隐之—煜—噩—齐—竺—贞—堂—明彻—逵—靖—莅—困—兢—伯芮—通明—武陵—初云—常(篪)—皙(泰伯六十九世)

      

二、永新基祖

 

永新吴氏基祖吴皙,字景直,号五峰,乃南唐时南康军德化(今星子县)县令吴篪之八子,故后人又称八主公。由此上溯,皙公乃中华吴氏始祖泰伯公69世孙,永新吴氏一世祖。

南唐末北宋初年(约公元960前后)皙公由九江任永新县主簿,居城西,掘义井(遗址犹存)而民益。皙公政绩卓异,积劳成疾,终于任上。长子熄,归九江奉祖(失联);次子,徙居南乡烟岗。

时邑内大饥,民多有无米为炊者。公乃筑一阁于桂岗埠(今烟阁乡政府所在地),每晨登阁,见晌午乃无烟之户,即差人送米赈之。后人为纪念公之高风,改烟岗为烟阁,沿袭至今。

公生子二,长曰愿、次曰惠。后人以其居地水流高低,称长子愿公后裔为中院,次子惠公后裔为上院。自此,永新吴氏始分中、上两院。至六世,始分诸派(县境内现存八派)。

据现有资料,今天下吴氏皙公后裔,皆为皙公次子公之后,公为永新吴氏二世祖。

二、流

 

 

公以上之源既清,兹将中、上两院后裔六世分派后迁徙之流向,及县境内八派徙居之地,分列于后,以备后人寻根探源之用:

 

(以谱序先后排列)

 

 

   

 

徙泰和县分支:

六世十二公位下分支:八世还公,徙泰和县白沙大舞村,史称白沙派。(今徙外中院后裔,多为白沙派)。

二十三世庸公由白沙大舞迁后边村,现属泰和县石山乡洲下村委后边村,建三乐堂。

十三世公万,为西平派祖。宋时徙泰和县上模乡老居村,外徙后裔居万安县罗塘乡龙溪、兴国竹坝、瑞金县城、湖广苔县、靖州、广东南雄、贵州普定坪及广东、四川、陕西等地。西平派现居泰和县境内有:上模乡老居村、寨前、寨背村、西陇村、龙源村、沔口村、冲丘村、沙丘村、尚恕村、车口(一元堂)村、仙井、长塘、芳洲(本仁堂)、枫树屋等村。人口近三千。

十三世公亿,泰和东城东禅巷祖;初徙枣树,后徙城东,支分车口、长塘、统井、芳洲、枫树屋等地。

徙吉安县桐冈分支:

十六世祖文渊公开基吉安县横江镇桐冈。现分五居,即:南边、瑶前、良枧、山前、湖洲。总祠为敦叙堂。下分散居地有:泰和县之冠朝乡兴衰塘、中遐、高桥头、车头、后边;吉安县凤凰乡之铺前、敦厚镇塘里、塘舟上、圭塘、高塘乡之乌石等十村。

徙吉安县铺前分支:

二十一世士庄公由白沙徙庐陵县十六都永福乡铺前下边开基;二十三世宏纲公自铺前徙十三都儒林乡圭塘村;二十七世琰、瑕二兄弟徙泰和县四十八都千秋乡山尾村;二十七世载呈、载琢兄弟徙广东韶州府英德县;二十八世叔广、叔庙徙广东乐昌县。

徙吉安凤凰乡箭山分支

十五世文贵公宋嘉定年间由白沙徙箭山(现吉安县凤凰乡东头村岭下村)。分支东桥头、霞过村、三板桥、张家渡、界牌岭、新墟、横岗山、湖南安化等地。

徙吉安县安塘乡裕溪汶湖分支

十八世祥可公由白沙徙裕溪汶湖。

徙吉安县朗石分支

明嘉靖年间十二世子端公后裔由白沙大舞徙今吉安县登龙乡朗石村,析五房族。

徙湖南省安化县东坪分支

明万历间又绍公由吉安箭山徙安化县东坪镇吴合村;分支徙木子乡、杨林乡、龙塘乡、柘溪乡及沅陵县之官庄镇、桃源县之沙坪镇等地。

 

愿公之后六世光弼公位下分支:

 

愿公次子十一公后裔世居廉里,建积庆堂。

七世执中公徙城都。

十二世范公徙洋溪(今洋江吴家村)。

十五世必远公又徙洋溪、台岭布淌仓下村。

十七世荣公徙宁冈县之金源桥上村。

八世行二公位下一支徙广东廉江、十四世训公徙湖南宝庆。

 

  

六世庸公后裔居烟阁社下,二十二世主灼公、主燧公徙江下村,建灼燧堂。分支有:三十世主祗公徙曲白乡之上坪村、二十三世时光公徙本乡之厚湖村、二十七世君宪公徙埠前镇舍下村等。

 

六世诚公后裔徙广东增城、保昌等地。

 

六世感公位下析洲湖、永宁城北、下砻背、郎当等地。

十二世曾二公由桂冈徙回城西义井;十六世彦良公徙洲湖,析爱敬、文魁、素位、性德、棣萼、雅林、崇礼、樟树上、安居、井冈山下坪仁友、日赞、清趣、上坪福禄围、笃庆、启明楼、声振、敦厚、培桂、鄱阳世庆等堂。

十五世丙岩公徙白水垅里村。十九世机公后裔乾公、坤公共建乐仁堂。

十八世贵武公子祯、祥下公于宋宁宗年间徙莲花县神泉乡瑶溪村,建斯美堂。析茶陵松山、寒山等十自然村。

明弘治七年二十一世稔公徙莲花县荷塘乡庙下村,析前坪、横山二新村。

德明公后裔二十二世俨公游学广西横州(今横县),遂家焉。

徙省外如湖广之“宝庆府”等,失联。

 

六世倩公位下十六世相成公徙南乡欧田(今在中乡斜陂村),析前、后两房;

二十世南顺公、南隆公、南海公兄弟仨,先后游学广西宾阳县。徙居古辣镇平易、吉驼山、黎塘、龙龚村等地,人丁数万,为我族一大分支。

南宋时,十二世暹公游学吉安安塘乡三里村,遂家焉。

暹公长孙十四世辉公后裔析吉安县官田乡谷陂、凰岗、仓田、三里仓下、又启岭下、泰和县水北岭、湖北潜江(失联)、安塘村檀溪山五居(塘下、博溪、藕塘、芒陂、舟上)等。

暹公次孙十四世盛公,为南宋大理寺丞,为避祸,徙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天柱县远口镇。后裔繁衍至十余万之众,有“吴半州”之称,也为我族最大一分支。

 

六世庄公位下徙横路,为横路派。

十五世尚贤公徙宁冈庄前。

十六世兰龙公徙黄淇、道存公徙窑里、正心公徙宁冈睦村、正已公徙宁冈大垅、子常公徙赣州西门、田奎公徙安福县西村、贯远贯达二公徙今天石桥镇白土。

二十世隆英公徙永新县前土桥头、孟宪公徙河南归州(失联)、启彦公徙泰和黄漕。

二十四世来仪公徙塘夏林。

二十七世启翰公由白土徙石桥镇梅田村委田心村。二十七世腊月公由白土徙六十都曲江三滴水、三十二世兴泉公徙六十七都上杏村。

后裔徙安成吉村,即今安福县洲湖镇花门村。

 

六世先公位下十四世道孙公,于明洪武二年徙攸县清都(今衡东县大沅长明塘),后裔复徙甘溪、云南、枫木桥茶园房、长岭、东烟、坡塘、朗山、衡阳、衡东、衡山、南岳、贵州毕节、新疆、福建南坪等地。

 

十三世远魁公、远瞻公徙茶陵沤江、五龙坪、小田、石冲、桃坑、高陇、枧塘、第都、龙下、湘东、寨下坪、黄草、上坊等。

十五世士清徙东乡汴田富头、十六世贵达徙汴田洲上、孟达居顾江、仲达居下洲。

二十世诗戡徙埠前吴家。

 

六世罐公位下九世易简公徙南唐,十四世相东公建萃和堂,含:十八世厚公之永思堂。永思堂又含:体重徙新唐之积庆堂、体重居老居、体固徙垅中之世德堂、体吉徙新居之修齐堂、二十世文协公由垅中复徙老居之立本堂。

十八世弘公徙东边建尚儒堂;

十四世子隆公建衍和堂、衍和堂位下徙本乡之贯洲、西乡之芰田、松木山等村。

十四世原英公建钟和堂;

十七世季珉公徙厚湖建秋湖堂;

九世千龄公徙南唐,建昌年堂。

十七世祖祥公于洪武年间徙攸县吴瓦坪、清都(今衡东县横路乡小阁塘、大阁村、石背村。

十七世贤一公徙攸县宝塘、鸭塘铺、网岭、丫江、荆桥、城关、贾山、高和、太和墟、酒江拓桑和湘潭之淦田、衡山、夜乐街;皇图岭之泽田、埠塘、坪阳庙、樟佳屋、黄公庙、新市、化香冲、池塘湾等地。

十七世福一公徙攸县高和乡之联壁塘、衡南县之花桥镇、安仁县朝阳乡、清溪乡等。

十七世德一公徙衡南县花桥镇长之夏泉、泉溪镇之材村、老渡头。

十六世佐忠、佐惠徙大同桥枫林、茶陵潞岭、上方、衡东等地。

十七世灵占公,徙艮坑乡南水园背冲、后徙攸县城关镇、宝塘、邱家垅等地。

十七世启镐公,徙衡东县草市镇和攸上云桥镇之瑶塘。

十三世渊斌公,徙茶陵县小田乡黄草村。

十四世林孙徙湖山建文林堂。二十四世世高公徙北乡高市陂头、二十七世徙湖南炎陵县之瓜寮村。

 

六世著公位下后裔徙安成花村。花村即今安福县洲湖镇诸桥村庄上。

 

六世复公位下十一世汶甫公徙庐陵赤陂,十五世从龙公徙丰溪,即今吉安县安塘乡水西村委舟上村。

 

六世竦公位下后裔徙安成中村,即今壶丘、雅源、石巷。壶丘今属安福县横龙镇壶丘村委、雅源属洲里村委、石巷属新屋村委。

孙东公徙莲花县六市乡中村,友奇公徙山背建怀德堂;二十八世元通由山背徙今莲花县湖上乡严塘桂兰堂;二十六世秉禄公徙辽里、三十二世惠乾徙仑贝。

十二世伯玉于南宋理宗时由安福县中村徙攸县柏市石桥村。

十七世启泰公徙高楼、藻田、烟竹等地。

十七世启宗公徙网岭皮堂、荷叶塘、湖南坳、酒埠江等地。

十七世启高公徙坪阳庙背乡之石塘、龙王田、朱家垅、亭子前、皇图岭、刘家巷、大埠桥、碰冲、刘家湾、勤家岭、石牛头、桃坪湾、小坛背、莲花之小背、澧陵县之荆冲、刘冲等地。

十七世启忠公徙茶陵之枧田、潞水、攸塘、辽叶垅、丰陇、新合、明塘西村。

 

注:以上宗支之分支名录,不含超大宗支。超大宗支之分支,皆未尽详录。如:广西南顺、南隆、南海宗支,有二万之众,遍布广西宾阳、黎塘、横县等县市;贵州远口吴盛宗支,有近二十万之众,人口遍布贵州、湖南等十几个县市。因分支及居住地太多,囿于篇幅,从略。

 

螽斯衍庆         源远流长

 

 

 

永新至德文化联谊会 

公元二0一六年 岁在丙申 冬至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吴氏宗谱名序选录
    帝乡南阳
    河北农户家中现康熙圣旨原件 吴氏家族曾
    读《吴氏家谱》解古寨之谜
    常州旧名延陵和毘陵皆由江阴得名
    湖南新晃吴世万子孙十二大房字辈
    海丰吴氏历史修谱简介
    海丰吴氏的历史沿革
    海丰吴氏的历史谱系
    历史名人与东阳南岑吴氏
    遵义《官井吴氏合族谱》历史渊源
    吴郡的渤海郡
    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吴氏起源、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追溯吴文化的源头——3200年历史的由来
    让历史告诉未来
    70岁老人吴振中:历史是文化之根 不能就
    莆田定庄历史文化与吴英涉台文化联谊会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