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西吴氏民居
华夏吴氏网记者 徐闻
在福建龙岩开会,原想去看看名闻遐尔的永定土楼,可会议承办单位安排与会人员去连城县培田古村落参观。不想,却给了我一个惊喜——走进了闽西吴氏民居。
闽西,常指福建省古汀州府管辖的八个县地域,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龙岩市七个县(市、区)有五个县是客家县,客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5%。闽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被誉为“客家首府”。改革开放后,土楼的发现,使闽西山区一大建筑奇观向公众展示。而培田民居的保护、修缮、开放,又再一次将闽西另一建筑奇葩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引起一片惊叹和喝彩声。
培田村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明清时期是连城到汀州府(今长汀县)古官道上的主要歇息地,曾繁荣一方,离南平至汕头高速公路朋口出口处仅10公里,交通方便。那天,我们冒雨走进村里,在连城县吴氏联谊会副会长、退休小学校长吴美熙宗亲的引导下,穿越当年何其繁华的古街,进民宅、看祠堂、观风景、尝楹联。大家一边走、一边听;一边听,一边看。啧啧称奇、连声赞叹!
依山引水 环境幽美
培田是一个客家村落,开基始祖吴八四郎,生于元朝泰定年间(1324-1328年),其三世长房才由不远的中星村迁此定居。该村西倚青翠松毛岭、东仰巍峨笔架山。村的西北至东北方,有河源溪。建村时,自北向南引入两条水圳沿着村中古街和主要道路一侧流淌,不仅便利村民生活用水,还有消防作用。村中每隔300米左右均匀布列四口石砌水井,水质清洌甘甜。村头还有大池塘,山水流入池塘后,经过净化,再从水口处流出村外。
村子周边,常年封山,古树茂密,郁郁葱葱,山水相依,环境优美。尤其是独特的水口建筑,令人叫绝。水口,就是村中水尾(溪流入村处)、水圳、池塘、水渠、水井等村落众水的出口处。虽然客家农村都有营造水口的习俗,使村庄有“保瑞避邪”与“纳吉迎祥”的作用。而培田的水口,匠心独运,由古树林、思荣石牌坊、大小水车、祀奉孔圣与关帝的文武庙、小屋桥等谐美合成。不仅是培田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被专家称赞为风景优美的水口典型。
数百年来,培田村人,世世代代,在壮旺后龙、美化前朝、培厚砂手、引水入村、挖井砌塘、营造水口等方面,前赴后继地精心打造,始形成今天这样一幅院落整齐、曲径通幽、树影婆娑、心旷神怡的精彩画面。
厅井建筑,古迹生辉。
民居建筑的风格与形成,是与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文,以及时代和经济紧密相关的。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宜业宜居的培田民居建筑群。培田的古民居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外墙为清一色防火墙,内有木制架构,门楼泥塑石雕。院内不封闭,有不少厅堂和天井,直接与自然气候相通,与天然环境浑然一体。这种“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形式,与“土楼”、“围垅屋”一道,成为客家建筑的典范。体现了“聚族而居、五代同堂、合族团圆、尽享天然、安居乐业、万代兴隆”的特色。
村内连片保存完好的庄园式高堂华屋,都是康熙年间相继建造的,由此奠定了村落格局和建筑风格。培田的客家民居,虽然没有徽派民居的马头墙那么高大,但室内的木雕、石雕、浮雕、缕雕和油漆,也能与其媲美。如官厅,是吴氏十四世祖吴日炎于康熙40年所建,面积约7000平方米,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前厅到中厅的天井铺石砌吉祥图案甬道,厅堂两侧大屋间隔扉窗装饰八幅鎏金精美缕雕,梁柱装饰吉祥浮雕,四壁油漆,古朴亮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透出怡人的颜色与馥香。
培田村内每一座大宅,都命以堂号,赋与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其面积之大、结构之巧,尺寸之适,技艺之精,寓意之深刻,使我们叹为观止。尤其是近几年省、市、县拨专款进行修复,使这些古迹熠熠生辉,重放光彩,展现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草堂书香,耕读为本。
在培田的宅院厅堂内,常见一副楹联:“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定多安泰,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自获康宁”。这反映了客家人艰苦朴素的人生追求,也即是以耕读为本的思想。
培田吴氏宗亲历朝历代都重视教育,以“耕读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后代。从明朝弘历年间,就开始办起了书院,就是现在的培田小学所在地对面的“南山书院”。到明末清初,随着人口的繁衍,族人的增加,先后又办了五座学堂。以儒学的教育目的、过程,培养后代。不仅如此,在古民居门楼、厅堂都隽刻着饱含哲理的楹联,如:“续先祖一脉相传克己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培田为鼓励子女发奋读书,禄取功名,订立了参加各级考试的激励机制和获取学位的奖励制度,以长期培植族人好学上进的意识和浓重的尚学精神。
斗转星移,时月流逝,这些书院、学堂,虽然已不存在了,但文化的传承、教育的成果已成为历史的功绩,在一个小小的培田村,明清两朝有国学生238人,秀才及登科人仕73人,赴省应举乡试者更不计其数。担任县尉、知县、太史、巡检、布政司等职务的朝廷官员也有数十人之多。
民风民俗,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风俗,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但因其特殊的经历与环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演化于各种民俗之中。他们“顺天时、求地利、崇圣贤、敬祖宗”,崇信“忠孝廉节”的理念,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目的,有严密周祥的家训(十六则)、家法(十则)、族规(十则)。他们对封山育林、保护水源、维护环境都有规定和约束(如在古树林中不得铲草伐木,不准放养牲畜,不准修建坟墓等)。对农历的重大节日,他们举行祭祀和庆典活动,婚丧嫁娶,更是恪守古训,正统而又热闹。他们尊老爱幼,制定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族规,使老年人能安度幸福的晚年。
培田吴氏宗亲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我们进村时,歌舞相迎,鞭炮震响;我们离开时,鼓乐相送,烟花冲天。中午,我们在吴家大院就餐时,大院主人吴明熙宗亲告诉记者,不仅村里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客家文化,就是餐桌上白斩兔、文盘肉等食品也是客家风味的菜肴。在觥筹交错、亲情交流中,还欣赏了六位两鬓斑白、年过花甲、身着唐装的宗亲为我们演奏委婉舒缓、悦耳动听、类似江南丝竹的器乐合奏曲《关公走城》,使我们的参观画上了一个圆满和快乐的句号。
培田是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闽西美丽小山村,它虽然只有200来户、1600多人,但除了2户因工作(医师)住在培田村,基本上全是吴姓族人。隋唐年间中原吴氏宗祖为躲避战乱,迁来闽西闭塞偏僻山区,逐渐繁衍生息,始形成村落,是典型的吴氏大家庭。由于该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建筑风格、优秀的客家文化和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历年来,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因为培田吴氏宗亲数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的客家精神,从而铸造了培田村八百年的辉煌,成就了吴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荣耀。
走进培田吴氏民居,就是走进了温馨祥和的客家庄园!
走进培田吴氏民居,就是走进了客家人饱经沧桑的历史!
走进培田吴氏民居,就是走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美!
2012年12月5日 上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