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椒园镇正龙山庄的小院里,在紫薇树和翠竹掩映中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分门别类的摆放着小到毛主席语录、煤油灯、筛子、90年代的BP机,大到近2米的老式织布机、缝纫机、老式油榨机。
这里,是吴云梦老人的家庭式“农耕民俗博物馆”,他历经数十载收集到本土农耕生产的各样工具以及大小“旧物故纸”,种类多达1000余种。他的家庭式“农耕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当地人常来看稀奇,更是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专程登门拜访。
“年轻时,我就喜欢收集邮票和古钱币,看到那些旧的、奇怪的、有意思的东西,就想带回家摆着。”今年已经74岁的吴云梦老人说,“我开这个博物馆也就是想让这些东西都有个实实在在的家。”
吴云梦的民俗博物馆占地不过20平米,却拥有大大小小各式的稀奇物件:从前量粮食的各种升、斗;农村无电时代所用的各式照明灯具;农业生产的各样工具如风车、粑粑印盒、筛子;各种从前时候的农税、票证以及文革时期的史料;还有本地土苗特色的传统服饰等等,令人大开眼界。
教书匠出生的吴云梦老人从县民族中学退休后,因为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喜爱,便全身心地走上了“拾荒”之路。“废物放对了地方就是宝物,看似不起眼的玩意儿都会有它自己的历史。”在吴云梦眼里,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拾荒”初始几年里,因为四处收购旧物,基本耗尽了吴云梦的退休工资。“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伴和儿子对我的支持”吴云梦说。在儿子吴向阳的大力支持下,父子俩穿乡入村、到户收购,跑遍宣恩县200多个村组,寻访上千户农家。
在吴云梦的所有收藏里,最珍惜的便是一套完整的油榨工具。“那次在高罗下乡,在农户家里发现了这套榨油机,因为农民生活条件好了,这个东西都用不上,闲置在家里怪可惜的。”因为油榨工具较重,体积较大,为了完好地保存油榨全套器具,吴云梦特意喊上七八个村民一同用背扛上了马路,再搬上农用车。“看父亲那小心翼翼的模样,好像得到了珍宝一样。”吴向阳向记者说起父亲寻得油榨工具后的高兴模样。
馆内还有一样东西让吴老十分宝贝,那就是游客的留言本。“不识者为拾荒,识者为藏宝”,这是前来观看吴云梦的农耕民俗博物馆的游客对他15年来收集旧物的简短留言,而吴云梦也笑称自己就是一个“拾荒人”。
随着城镇化的节奏加快,许多过去使用的农具、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废弃了。“这些东西可都是宝贝啊,记录了我们土苗的民俗文化,不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里把它们遗忘了。” 吴云梦感慨地说道。
“收藏是为了传承”,这是吴云梦的信念,也是2012年他决定在自家正式挂牌“农耕民俗博物馆”,将私人收藏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原因。
“孙子、孙女小的时候,我就带着他们看我的收藏,让他们了解之前祖祖辈辈是如何生活的,看到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吴云梦说,“现在开放了民俗馆,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了解这些物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我实在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