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资讯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鼓浪屿 吴氏宗祠完美复原
作者:黄晓波    信息来源:台海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6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昨日从鼓浪屿风貌办获悉,算上刚刚修缮完成的康泰路97号吴氏宗祠,岛上已有178栋历史风貌建筑完成修缮。

  鼓浪屿风貌办主任苏刚毅介绍,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前,大多需要进行反复的工程设计与审核,才能进入施工,而施工同样是个“精雕细琢”的漫长过程,所以,每修缮一栋历史风貌建筑,都颇费心血。去年,岛上共修缮了安海路61号德林苑等8栋历史风貌建筑,此外,去年还完成了安献楼等13处鼓浪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方案。今年以来,除去刚刚完工的吴氏宗祠,另有6栋历史风貌建筑正在修缮当中。

  据了解,鼓浪屿现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各类建筑1200多幢,391栋属于历史风貌建筑,其中“重点”级别的117栋,“一般”级别的274栋。根据《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列入历史风貌建筑名单的建筑,将根据它们在历史、风格、艺术、研究方面的价值,分为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两种类别,列为重点保护的,不得变动建筑原有的外貌、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建筑内部其他部分允许作适当变动;而列为一般保护的,不得改动建筑原有的外貌,建筑内部允许作适当变动。

修缮后吴氏宗祠将作漆画研究院驻地。

  台海网(微博)3月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文/图 记者 黄晓波)“左昭右穆”,门叶上的四个大字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是一方宗祠—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让作为鼓浪屿风貌建筑典范之一的康泰路97号吴氏宗祠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所幸,吴氏宗祠的建筑修缮已于近日完成。记者昨日从鼓浪屿管委会获悉,修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大原则,四处寻访、聘请闽南老匠人,历时三年,一点一滴修复,让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都尽可能回到原点。

  作为记录鼓浪屿近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工程做法、材料工艺等的重要文化遗产,吴氏宗祠的文化遗存是闽南哲匠高超技艺的真实体现,更是不同时空背景下文化传统、风俗观念、艺术特色的历史见证。如今修缮完工,无疑将更加深刻地展示鼓浪屿近现代建筑多样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深入惠安乡村找来老工匠

修缮时尽量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


  这是一场难度颇高的修缮。

  一方面,吴氏宗祠在鼓浪屿申遗及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中,地位重要,使得修缮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建筑损毁严重、传统工艺失传、修复所需的传统构件无处可觅……种种客观限制,都让修缮面临着很大挑战。

  抢救性的修缮保护工作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长郭旃亲临现场时说:“修缮保护工作,理念至关重要。要尊重历史,保护原物古貌。”

  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大原则,2011年10月,修缮工作以“设计与施工捆绑进行”的模式,正式拉开帷幕。

  不改变文物原状’包括四个方面,结构不改变、材料不改变、形制不改变、工艺不改变。”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叶细致介绍。

  所谓结构不改变,即建筑结构按照原先设计,该是窗的地方就开窗、有门槛的地方就留门槛;材料不改变则在于尽可能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

  最大的麻烦,还在于形制和工艺。吴氏宗祠屋顶的本瓦、瓦当、垂莲等传统建筑装饰构件如今鲜有生产,而其作为闽南大厝的传统繁琐工艺,现时期也几乎没有人再采用了。于是,修缮团队铺开两条线,一边多方查找能够生产所需建筑构件的厂家,一边四处寻访懂得闽南大厝传统工艺的老匠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修缮团队获得泉州某厂家的支持,专门为吴氏宗祠开发新的模具,制作出所需构件,与此同时,修缮团队还在惠安的乡村里找到了合适的老匠人,并将他们聘请到了修缮现场。

  经过大家历时三年、细水长流的努力,这幢濒临毁灭的历史风貌建筑终于得以重现昔日风采。接下来,修缮团队还将对建筑内部的雕花、绘画等装饰做进一步修复。

  再现闽南与东南亚“双重血统”

  “吴氏宗祠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缅甸富商华侨所建,将闽南传统和东南亚特色融合在一起,堪称鼓浪屿风貌建筑的个中典范。”鼓浪屿风貌办主任苏刚毅介绍,吴氏宗祠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平方米,拥有闽南传统的翘脊大屋顶木质结构,屋顶的飞檐翘角、装饰山花,室内的木质斗拱、雕刻绘画,工艺都颇为精湛。

  此外,吴氏宗祠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分为上下两层。苏刚毅说,传统的闽南宗祠,一般都只有一层,而吴氏宗祠罕见的“双层结构”,正是融合东南亚建筑的特点而形成的。踏上祠堂二楼,迎面而来两副对联,“轩开面场圃远怀旧泽知乃祖稼穑艰难,琴化谱弦歌克扇先芬愿后嗣人文慰起”、“晋水溯宗风源远流长延本支于百世,锦霞光祖德秋尝春祀序昭穆于一堂”,也正昭示着吴氏宗祠兼具闽南与东南亚“双重血统”的特点。

  据了解,修缮保护岛上历史风貌建筑的目的之一在于开发利用,目前,鼓浪屿管委会正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筹办2015元宵中国漆画展,地址就选定在吴氏宗祠,今后这里还将作为漆画研究院驻地。


  历史钩沉

  吴氏宗祠主人

  曾出资创办闽南最大侨批机构

室内的木质斗拱,工艺颇为精湛。


  吴氏宗祠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人吴家枫、吴维亩两兄弟是泉州霞井石皮垅村人,十九世纪末在缅甸经营米行生意,渐渐发迹成为缅侨富商,此后携资来到鼓浪屿,开发房产、经销食品、参与教育医疗事业,在东南亚华侨中享有很高声誉,如今子孙遍及海内外。

  在中国侨批史上颇具分量的“三美信局”,就与吴家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侨批业是经营、传递华人移民信款的行业,闽南语和潮汕语都把“信”读为“批”,因而称作侨批业。它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和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1921年,吴家枫出资,帮助亲戚吴祥插创办了三美信局,负责收集安南、暹罗和星马各埠侨信,随后也在泉州等地设立分局。1924年泉州的分局易名为锦昌信局,厦门总局仍称三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该局每年经手代解的华人移民汇款,泉州方面约300万元,安海、石狮两处共200万元,厦门、禾山等处100万元,总计约600万元,成为闽南地区最大的侨批机构。1937年,三美信局倒闭,闽南一带内地一时缺乏解款机关,闽行抓住机会,在取得总行的支持后,着手策划取代侨批局的办法,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改造经营方式,直接介入原由福建侨批局承担的解送移民信款业务,取而代之。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为老年活动撑起“保护伞” 吴海根两次捐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