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世家的百年传奇

吴秀山一家的合影,图中共有7人为教师。
在金谷镇金谷村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崇尚耕读,绵延世泽,人才辈出,成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农民家庭的榜样。日前,记者前往拜访了这个满屋书香的家庭,聆听家族传奇,探秘百年家族兴盛秘笈。
祖辈勤学爱国成楷模
“讲起我们家族的从教历史,首先得从我祖父吴宗海说起。”已退休在家吴益祥老师说,勤学爱国的祖父是这个家族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吴宗海出生于1892年,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仅靠干勤杂活、利用工余时间为私塾干扫地、烧开水等零杂活,才得以在私塾内免费旁读了几年书。他勤苦攻读,直至上海师范函授毕业。后来迫于生计,19岁时出洋谋生。初到缅甸,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求职艰难,在乡亲的关照下,他先到缅甸仰光一边学习缅语,一边学习簿记商法。不久,受聘担任勃生埠顺发(商)号书记。
在此期间,吴宗海加入中国同盟会,秘密组织勃生地区的同盟分会,成立汉兴阅书报社,兼办三育(华文)学校,组织华侨阅读书报,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侨胞觉醒和团结,积极开展筹募军饷支持辛亥革命等活动。后又回国致力侨务工作,热心公益事业。
吴宗海自第一次出洋至1937年,前后计7次往返家乡与南洋,为生活奔波26个春秋(其中6次往缅甸,1次往印尼)。他身居异域、心系故里。在当时“教育兴国、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引下,在家期间,他曾私办“青黎别墅(学堂)”,后又与他人合作开设“民众学堂”,免费招收村中贫苦农家子弟入学读书,积极传授新文化知识,深受乡亲赞誉。一生燃烧革命热情的吴宗海,最终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老人以他的嶙峋风骨,濡染了一代代的吴氏后人。
崇尚耕读人才辈出
“只有70名成员的吴宗海家族五代中,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30多人。”吴益祥介绍,其中,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7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获得研究员职称,9人曾在国外著名大学留学,有2人考上了清华大学,1人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已有7人获得了高级工程师、会计师职称。
在吴宗海后代中,较为杰出的要数四子吴秀明和五子吴秀水了。“四叔曾因家境贫寒而两度辍学,他是在堂哥的帮助下才得以继续就读的。”吴益祥说。
吴秀明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攻读考入了省建筑工程学校,而后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进修三年半,当过教员、高级工程师直至大公司经理。
吴宗海五子吴秀水是家族中第一个清华学子,职称最高、荣誉最佳的人物,是家族里的第二个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吴秀水曾于安溪一中求学,当时校内师生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穿衣最破的是吴秀水,读书最好的也是吴秀水。”可见当时吴家的艰难及其子孙的勤勉。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吴秀水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是安溪第一个清华学子,在当时的安溪县内引起了轰动。
吴秀明之子吴健祥是吴家第三代成员中的佼佼者,他也是清华学子,家族的两个博士之一,曾留学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如今供职于厦门某软件公司的吴向新,是吴家的第四代成员,系吴益祥三子。他说:“从小在这样一种崇尚耕读良好的家庭氛围里生活、成长,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先辈精神、行为的影响。”
四代从教薪火相传
在吴益祥古朴的家里,一块由泉州市政府于2004年颁发的“教育世家”牌匾,被擦得崭新,悬挂在大堂正中的墙上。这块牌匾也是悬挂在吴家人心里的一份荣耀。
吴宗海的五个儿子中就有3人接过他手中的薪火。他们分别是长子瑞贤、三子秀山和四子秀明。后来,他们又都把自已的儿子送到教书育人的岗位。吴宗海家族的第三代中又有7人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教鞭。从吴宗海兴教救国开始,四代14人矢志不渝,跨越三个世纪,传承着教育薪火。
“1962年到泉州五中读中学。1969年1月,他作为知识青年回到了家乡。5年后,通过考试选拔,他被金谷中心小学录取为民办教师。”吴益祥是吴秀山的长子,1985年参加县第一届中师函授学习毕业,转正为公办教师,拿起了终生执教的教鞭。由于工作努力,多次受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县优秀班主任、县“以良好师德回报社会”先进典型。
吴益民是吴秀山的次子,他和妻子林秀卿如今是厦门市禾山中学的高级教师。吴自力是吴瑞贤的长子,他留学加拿大,获取博士学位,如今是大学教授,他的妻子柯小凤也在加拿大任幼儿园教师。吴自力的弟弟吴自谦现为安溪县铭选中学高级教师。
吴向胜是吴益祥的次子,他和妻子陈银柳现家乡任教,为小学高级教师。吴益民的女儿吴涛在厦门六中任教。他们三人是家族的第四代,在这个家族中虽教龄最短,但教育世家的薪火却在他们这一代又得到了延续。(记者洪金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