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德广场上,人们把至德大鼎重重包围,双手伸向大鼎,摸一摸,祈求来年的好运。
已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泰伯庙会,作为江南地区每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备受关注。其起源于古代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按照民间习俗,正月初九,正逢泰伯诞辰之日,吴地民众以及外地宾客于泰伯庙内举行大型的进香、祭拜、祈福活动。 今年的2月5日(正月初九),一年一度的泰伯庙会又在梅村举行。当天,不仅有热闹的集市可赶,3年后首次回归的民俗巡游也作为庙会的重头戏热闹登场,吸引了当地市民和八方来宾前来捧场。
18支方队共500多人 组成的巡游队伍里,少不了舞龙舞狮队、腰鼓队、高跷队、阿福队、花篮队、花轿队、船蚌队等团队,而37人组成的梅里非遗展示方阵格外“接地气”。方阵中有二胡演奏、小阿姨酒酿、清水油面筋、古法酿酒、蔡阿水羊肉、茅塘桥猪头肉、三让团子、岐山臊子面的展示,这些都是响当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方阵在缓慢行进,留下了美食阵阵清香给路人回味。

巡游队伍中还有梅村街道社区自组团队的身影。 二胡方队的领队王志明带领着队员们一起演奏,他告诉记者,梅村是二胡之乡,梅村人对二胡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听到二胡的演奏声,大家都会一起拉唱。他组织了50多人二胡表演团队,分布在各个社区,巡游当天来了32人,大家边走边拉。“市民朋友听到我们的琴音一定会快乐。”老人和伙伴们想到这里,更开心了。江南莲湘方队由来自梅荆花苑一社区的健身爱好者组成,每年初九的庙会都会参加演出。只见20多名队员扭着秧歌,打起莲湘一路走来。打击肩、手、脚,擦出声音,给现场观众带来喜庆热闹的气氛。记者打听一下得知,最大的队员有70多岁了。
巡游队伍从梅里古都城墙广场出发,至梅里路、新华路、泰伯大道、新友路、梅里路,再回到城墙广场,巡游全程2公里。队伍在整齐有序缓缓前进,市民观众则夹道观摩并拍照,更有跟随队伍自由表演的。梅村本地人杨老伯带着孙子一早就来看巡游,孙子跟着巡游队伍快乐奔跑,“以前,庙会就是开春的时候,自发地串门,拿东西到市场上卖卖。而民俗巡游展示出咱们梅里群众文化风貌,也营造出欢快、热烈、和谐的喜庆氛围,更有特色。” 还有远程赶来的市民感叹,庙会不仅仅是传统的集市,这场3年后重新登场的民俗巡游为泰伯庙会增加了一道流动的风景,成功展示了吴地的文化特色。
当天,民间艺术绝活捏面人、剪纸、九连环、惠山泥人、锡绣、水晶内画、绢花制作、烙葫芦、蛋壳雕刻、纸马制作等展演也吸引不少市民的驻足欣赏。在梅里古都城墙广场,无锡梅村街道还举行纪念泰伯诞辰3301周年暨2017文化惠民活动启动仪式。
泰伯庙会暨迎春书画展从2月4日至2月11日(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在中华德城城门内侧对群众免费开放。市民文化活动周活动从2月5日至2月10日(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四)在二胡文化园举行,将有系列文艺演出、戏剧表演,除了有居民自编自排的节目,还有外请专业表演团队,演出门票将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