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敬梓家世传奇
作者:闲挑灯花    信息来源:西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两度游览皖东小城全椒,初步体验到一代文豪吴敬梓出生地的深厚积淀,而对清人王又曾的"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诗句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全椒的声名与因科举而家世显赫的吴氏紧密相关,吴敬梓的青史留名也与其传奇家世暗扣玄机。

    由吴敬梓前推几十年,正是明末清初年间,也是吴氏家门鼎盛时期。在吴敬梓的曾祖辈、祖父辈、父兄辈中,有多人考取进士,其中曾祖辈兄弟五人有四人考取进士,特别是亲曾祖考取一甲三名的"探花"、叔祖父考取一甲二名的"榜眼",吴氏家族多人科举及第委实少见。至于族内中了举人、秀才、庠生、廪生、监生、贡生者,则多不胜数。

    说起全椒吴氏家世的显达,颇有一段来历。吴敬梓的远祖并非全椒人,早期居所也不在椒城内。明代开国初年朱元璋死后,其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由北京起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世居浙江温州的吴氏远祖吴聪护卫燕王有功,在朱棣登上皇位做了明成祖以后,封吴聪五品骁骑卫,封地为江苏六合。多年以后,吴聪子孙因无人再立军功而职位失袭,渐渐沦为平民百姓。吴氏到了吴凤这一代,便举家迁徙到全椒县程家市的西墅定居下来,至此务农度日。

    吴凤是吴氏在全椒真正意义上的始祖。吴凤膝下有四子,分别名叫诏、诰、漠、谦,均以边耕边读为业,其中幼子吴谦敏而聪慧,自学中医并成为闻名乡里的名医。话说行医而渐有些积蓄的吴谦,特别相信风水之术,他特地从浙江余姚请来风水大师简尧坡为逝去父亲寻找一块好的坟地。这简尧坡也是十分了得的人物,清初大学者王士禛(即王渔洋)的笔记里就曾经记载过此人。简氏来到全椒后潜心为吴谦寻找风水宝地,三年过去却毫无结果,终日受到吴谦好生款待的简尧坡不免心下内疚。到了第三年冬天,全椒程家市镇上雨雪交加,自感无颜呆下去的简氏决定返回家乡,吴谦挽留不住便在镇上一家酒楼为他饯行。席间,简尧坡无意中推开酒楼的窗户,突然见到对面山上隐隐有龙气升腾,他惊叫一声,扔下酒盅就冒着雨雪朝山里跑去。待确定好位置后,激动不已的简尧坡告诉吴谦:他苦苦寻觅三年的风水宝地,没想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随后,简尧坡嘱咐吴谦将先父安葬于此:"葬后,君子未即发,至孙乃大发,发必兄弟同之,对面文峰秀绝,发必鼎甲,然稍偏,未必鼎元,或第二人第三人,亦不仅一世而止。"

    吴氏家族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真如简氏所言,吴谦及其子辈虽无建树却已渐显发迹。吴谦二儿子吴沛少年聪颖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乡人视为神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刚至而立之年的吴沛第一次参加乡试,就得到房师关骥的赏识,以举人第一名保荐,但主考录取而不同意取第一。十分看重吴沛文才的关骥表示不取第一,宁可等待下科再试。然而,关骥好心的赏识,竟让吴沛从此失去了中举的机会,因为吴沛此后"六战皆北",直到四十多岁才补上一名廪生而了此终生。这也应了风水大师简尧坡"君子未即发"的预言。

    不过,吴沛尽管自己功名无成,却悉心研究出一套八股制艺的应试"秘说"传授给儿子,他除了安排二儿子国器专门管理家政外,把取得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国鼎、国缙、国对、国龙四个儿子身上。皇天不负有心人,吴氏家道终于在孙辈鼎盛起来,而且"至孙乃大发,发必兄弟同之"。吴沛的四个儿子先后都考中进士。有趣的是,老大吴国鼎和老五吴国龙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同榜考中进士,老三吴国缙是清顺治六年进士,老四吴国对(也就是吴敬梓的亲曾祖)是兄弟中取得功名最迟却功名最高的一个,他在顺治十五年考取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吴国对是清代有名的八股文大家之一,与清初大诗人王渔洋、冒辟疆等交谊深厚。吴家兄弟科举成功带来了家世的鼎盛,吴家开始在县城大兴土木建造住宅,除老二国器仍在程家市西墅看管祖茔外,老大国鼎在儒林街建造"過园"、老四国对在河弯街建造"遗园"(即探花第)、老五国龙建造"远园",老三国缙也在城内建造寓所。四兄弟还将中举立旗杆的四个旗杆石放置在探花第门前,一时间,吴氏成了全椒最显赫的家族。

    吴氏到了吴敬梓祖父辈时,取得功名者依然不少,只是功名都不太高,惟有吴国龙的长子吴晟及五子吴昺,一门出了两进士。其中,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吴昺中的是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及第。据传说,殿试初拟全椒吴昺第一,只因康熙认为甲科很久没有北方人了,随将原来排在第二的戴有祺选为状元。康熙帝的一个念头,让吴门就此与状元无缘了。盛极一时的吴国对这一脉由吴旦、吴霖起两代单传而至吴敬梓(另有一说,吴敬梓的生父名雯延,吴敬梓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自幼便被过继给长房吴霖起为嗣),家道日渐衰落。吴霖起死后,近房中不少人以吴敬梓是嗣子而觊觎其遗产,后索性冲入家中攫夺其财产,终至府第荒废门户凋零。吴敬梓后来共生有四子,惟与前妻生育长子吴烺有所成就,而与后娶叶氏所生三子,或早逝或平庸无建树。长子吴烺为1751年乾隆南巡召试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是乾、嘉时期的一个数学家,著有《周髀算经图注》,后任西宁武府同知,他在音律、算术上颇有成就。

    现代的人们也许只看到吴敬梓的文学贡献,其实,吴氏先辈们不仅是科举上的成功者,也是学问上探索者。吴敬梓先祖有数十人,他们在经学、史学、文学、策论和诗文创作方面著述丰富。高祖吴沛著有《西墅草堂集》。叔曾祖父吴国鼎著有《西园集》、《诗经讲义》,吴国缙著有《世书堂集》、《诗韵正》,吴国龙著有《心远堂集》、《吴给谏奏稿》。吴国龙的儿子吴昺著有《卓望山房集》、《玉堂应奉集》、《宝稼堂集》等。凡此种种,无不显现吴氏的家学渊博。

    家世发迹于科举而自身又为科举所遗弃的吴敬梓,其身世沉浮也有诸多玄妙与传奇色彩。恃才傲物的他曾在滁州乡试获预考第一名,但在遭受赴南京乡试"名落孙山"的打击后,对科考是否公允产生怀疑。时人只知吴敬梓科考不第,殊不知他也有过科考被录取并可求仕的机会。那是吴敬梓举家移居南京后的事情,他的真才实学渐为文化学术圈内认可,此间有好友把他推荐给安徽巡抚赵国麟,参加乾隆元年(1736年)在安庆举行的院试,这是朝廷针对学行兼优、文辞卓越的学士词人而诏开的"博学鸿词"科,凡经保荐送京应试,即可优加录用。吴敬梓参加完院试后,很快就被录取了,然而,当安徽巡抚赵国麟要保荐吴敬梓进京参加廷试时,他却借口辞却了。他认为之所以去参加院试既是答谢好友推荐自己的好心,也是证明自身实力回击市侩小人的污蔑。至于应廷试做官,吴敬梓觉得大可不必,因为求仕做官无补于社会,也无益于民生,不及纵情山水饮酒歌呼做个自由人快活。与科举彻底决裂以后,吴敬梓一门心思伏案写作,不善治生又没有生财门路的他,时不时陷入断炊的境地,常常靠典当来维持生活。他有一位叫程丽山的亲戚知道吴敬梓家中窘况,经常接济他。一次,程丽山又让儿子给吴敬梓送来三斗米和二千吊钱,而此时他家已经两天没有生火做饭了。尽管如此饥寒交迫,但吴敬梓一见大米与铜钱,立刻畅饮歌呼,既而埋头写书,全然忘了"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的日子。

    吴敬梓的晚年虽然穷困潦倒,却始终笑对人生悲苦与不幸,甚至面对不期然骤至的死亡也是一样的乐达。最为蹊跷的是,穷途末路多次将吴敬梓逼上死亡之路,而客死扬州,似乎成了他结束狂放一生的一种巧合。1754年冬天,吴敬梓携妻及幼子游扬州,寓居琼花观街后土祠附近族人家,此去扬州,一来是访友叙旧,二来也是为已经脱稿的《儒林外史》寻找出书的机会。是年农历10月20日左右,吴敬梓与友人游历禅智寺,不知是否是冥冥之中有此应数,游览时他总是反复吟诵唐人张祜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10月27日,吴敬梓又屡次诵读这句诗。次日,其长子吴烺的好朋友同科举人的王又曾特意来访不遇,外出访友的吴敬梓听说此事立即到王又曾舟中回访,两人饮酒长谈至深夜方回。夜间吴敬梓入睡不久突发痰疾,不及救治猝然去世。当亲朋好友为其置办后事时,这位驰名金陵文坛的饱学大师的囊中竟然找不到一文钱。著名文学家落魄如此及晚年的凄然与拮据,令他的文友、时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黯然神伤,正是在卢见曾的资助下,吴敬梓的遗体才得以棺殓并归葬南京。

    一代大儒终以悲剧的方式辞世,其归宿未免太凄凉。这位被鲁迅称之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两部"伟大"作品之一、"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的文学大师,这位被美国的亨利.韦尔斯誉为作品"足堪跻身世界文学史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的讽刺艺术家,其巧合的死亡箴言,多多少少也给后人留下许多的悬疑。令人费解的是,一生坎坷屡遭磨难的他固然生不逢时少有关注者,可逝如流星声名再起时咋也会无人寻根觅踪?吴敬梓生前默默未曾显达身后也是沉寂多年,而哀荣倍至乃是两百余年后的事情,待举世品味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进而追捧和凭吊一代大儒时,人们这才发现几乎无人知道他究竟归葬何处?

    其实,吴敬梓客死扬州后,虽然家人囊中羞涩无法安排后事,但幸赖好友卢见曾资以殓棺、好友金兆燕承担将棺木从水路运到南京的一切费用,才得以安葬。至于吴敬梓究竟葬于南京何处,则古今说法不一:一说是在江宁凤台门花田;一说是在清凉山北坡,最近几年又有新的说法称吴敬梓墓在南京国防园东坡(即清凉山西山),诸多说法令人一时真假难辩。第一种说法来源于金和在《苏州群玉斋儒林外史跋》中"卒葬金陵南郊之凤台门花田中"和平步青《霞外捃屑》中"甲戌卒于扬州,葬江宁凤台门花田"等记载,依此说法,吴敬梓应葬在今天的中华门外花神庙一带,然数百年来并未发现墓冢的遗迹。第二种说法是根据散见于一些报章的内容,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学者、画家在清凉山北坡丛林中见到吴敬梓墓道,"吴墓在一山溪畔,其左侧为清山东盐运使何其兴的墓道",而且墓前有碑高二尺余,上书"皇清布衣吴敬梓墓道"等字迹。最新的说法是,从小在清凉山游玩长大的许耀辰坚称"吴敬梓墓在国防园东坡(清凉山西山)"。这位清凉山公园的老保卫向当地媒体介绍说,他早在1969年秋进清凉山西麓打鸟时,曾见到一块已断为左高右低两截的墓碑,石碑的下半截刻有"布衣吴敬梓之墓",掉在地上的半截写有"皇清"两字。墓穴前还有两小墓,三座墓穴排列成品字形。离此墓数十米远有一条山溪流过,隔着山溪数十米远的小路旁立着一块刻着"大清山东盐运使何其兴之墓"字样的大碑。1996年,许先生再次探访时那坟穴尚在,2002年第三次前往寻找吴敬梓墓地时,当年的墓碑与条石均不知去向(据说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碑石曾进行过迁移)。

    综合第二、第三种说法,既有山溪流过又有山东盐运使的墓道,则吴敬梓墓冢应在清凉山西麓(国防园内),只是多少年来没有在北坡找到吴敬梓墓,极有可能是前人误将西麓看作北坡。当然,国防园东坡是否真有吴敬梓墓,还有待于更多的人证和物证或通过挖掘寻找实据。吴敬梓墓葬之谜有望揭开的消息传到安徽全椒后,吴烺的后代,也就是吴敬梓的第九代孙吴其华对寻找祖先墓冢充满期待,他还依稀记得爷爷奶奶常给他讲祖先吴敬梓的故事,印象中祖先吴敬梓就是一个"败家子"形象。由于祖上一直没有流传下来关于吴敬梓的具体墓葬所在,吴敬梓的后人们也不知道吴敬梓的墓葬所在何处。在今天的全椒大致有吴敬梓的后人数十位,但没有一人从事吴敬梓研究的。不过吴其华表示他们将会加入到寻找祖辈坟墓的行列中来。

    名门望族的传承,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吴敬梓的家世传奇中,也留下了先辈们生生不息的奋斗足迹。不论科举兴废多少年,吴氏家族曾经鼎盛数十载,不管儒林风雨多少事,全椒青史从此留其名。我们不知道后世还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吴敬梓,但是只要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部不朽的《儒林外史》,足矣!

          2007.7.2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