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证
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圆圆,字畹芬,因母早故寄养陈姓姨父家感恩改姓陈,居住苏州桃花坞,后被皇亲田畹以重金买去京师。圆圆歌舞色俱佳,是明末清初苏州名姬,是“秦淮八艳”之首。据一些史籍描述,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每登场献艺,“观者为之魂断”。吴江邹枢《十美词记》载:“姑苏歌姬昆曲戏子陈圆圆年青聪慧,容貌娟秀,姑苏歌姬陈圆圆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后为田皇亲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世人记住陈圆圆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才艺,而是与崇祯皇帝、吴三桂、李自成等牵扯上了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
外戚周奎为讨崇祯皇帝喜欢,四处找寻民间美女献媚,田畹乘机将陈圆圆献出,时战乱不绝,崇祯皇帝无心娱乐,陈圆圆复回田府,当时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一次于田府见到陈圆圆,惊其艳丽,遂求,纳为妾,据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其部将刘宗敏将圆圆掳走,吴三桂即“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格定当时国局,至于吴三桂后来反复反叛,那是本文题外话,不表,但他没有把陈圆圆拿去做交易,彰显男人本色,这点应该得到肯定。
关于陈圆圆的最后归宿,各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陈圆圆魂归贵州省岑巩县龙鳌河最可信,佐证最可信。据吴氏族人说,吴三桂兵败衡阳后,其亲信马宝护送陈圆圆和儿子吴启华,沿沅水、龙鳌河等一路寻觅藏身之地,来到今贵州省岑巩县龙鳌河畔,藏身达木洞,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山建立马家寨。马家寨四处是山,中为平地,易守难攻。据笔者考究这段时间满清大事,清政府主要忙碌于确查平定三藩之乱投诚者的安抚安置情况;中俄在雅克萨城打了起来,清军忙于外患;满清官员文化上出现问题,给执政带来麻烦,朝廷忙于培训,这种社会环境,创造了吴三桂后裔出来建寨的条件。据笔者10月28日与当地领导陪同黔西南作家青禾女士实地考察,马家寨确实易守难攻,其基位于狮子山脚下,放眼,来犯之敌人尽收眼底,因来路地势平坦,无处藏身,相对较远,吴氏族人有足够时间群起防御或占领后寨制高点抵御,而后山较高又易于布哨,确实是军事首选之地。更为明智的是,马家寨寨内通道皆为军事布局,不像其它村寨分主干道,各户之间登门造访须走主道干道,它通道繁密交错,真正四通八达,呼应极为方便,而外人进去皆会迷路。其建筑木质四合院,千层壁,风格上与本地不甚同。
马宝的坟茔在后寨左侧,碑不大,联云:“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是感马宝中心护送和保护的恩德,把别人的祖宗马宝当做自己的祖宗祭拜,据说,每年正月十五,吴氏族人要祭祀马宝。
陈圆圆墓在后寨的右侧,和马宝墓一样,不大,不显眼,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联云:“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碑身中刻:“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笔者先前看过相关资料,这次见到:碑上的文字皆为繁体字,唯独“聂”字是简化字。碑上文字传达什么信息?我慢慢道来:
1、“阭”字是把“隐”字的隐秘化,隐名埋姓于此,不让外族人知道,找来杀身之祸。“上承一代统绪”和“箕裘”,口气之大无需我解说,明白人一看便知。
2、“吴门”之“吴”,一是吴三桂之“吴”,二是古国“吴”,姑苏。
3、“聂氏”之“聂”,该字是简化字,但那时候还没有简化字,应是三“耳”,吴家人为隐秘计,取陈圆圆原姓“邢”和改姓后的“陈”,取其“耳”,加“双”,暗示是双姓圆圆最后栖息在此,而“双”字的繁体字为“双”,上“佳佳”,“佳”为“好”,“花好月圆”之“圆”,“功德圆满”之“圆”,都暗示陈圆圆之“圆”。“之墓位席”,按照文化习俗,“之墓”就是“之墓”,位席何意?“位席”,乃帝王将相专用,吴三桂属于“帝王将相”范畴,陈圆圆可以用“位席”,而且可以入祠堂。全文应是:“明苏州氏陈圆圆王妃之墓”。
4、陈圆圆墓和马宝墓碑上没有“皇清”字样,这也说明吴氏家族与满清的关系。
(以上两张为网络图片,特此声明。)
另外,马家寨的一些地名和习俗,也无不暗示他们是吴三桂之后:
1、马家寨全部姓吴,马家寨之“马”是“马宝”之“马”。
2、附近有山寨名“岩下”,杨姓,据说是朝廷派来追查吴三桂后裔的,因人少不敢轻举妄动,又没能核实并上报朝廷,吴、杨两姓至今还有仇恨,不结交。
3、马家寨有地名叫“襄子家屋场”,据说该地名是为了纪念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4、吴氏家族称家史为“御字簿”,而不称“家谱”、“族谱”。
5、吴氏家族从建寨至今,因为身世显赫,从不给人抬轿,只有别人给自己抬轿,绝不掉身份。
6、族老一直铮铮誓言,曾经见过皇伞、金杯银筷;还有打仗用的刀,一把96公斤,另一把80公斤,刀把有绣球,后来当废铁卖了。
7、马家寨吴氏族人身材高大,遗传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基因,县政协张主席告诉我们,陈圆圆的遗骨,其中一手指断了半截,经湖南的专家鉴定,身高为1.68米。
8、家族墓地,最高的祖宗为吴启华,乃是二世祖,高祖吴三桂不在此。
2010年7月12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徐凯,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滕绍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清史研究》前主编王政尧,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治亭,等5名专家深入到马家寨实地考察,基本确定马家寨为陈圆圆最后的归宿地,12日晚,李治亭代表5位专家学者发表看法:“我们调查发现,至目前,陈圆圆的坟墓在马家寨的证据最为充分,最有说服力,全国其他地方无法提供如此多的有力证据……”。
至于百度上有关陈圆圆生卒详细日期,“公元1623年4月3日-1695年5月16日”,生日可信,逝世日期得重新考证了。
(保存完好的马宝墓)
(保存完好的吴启华墓)
(陈圆圆墓新墓碑,以上三张图片为青禾女士提供,谢谢!)
题外话
遗憾的是,吴氏族人为彰显盛世和平及表达后人对先祖的敬重,重新给陈老太太立了碑,原始墓碑将在陈列馆展出,作为看点,陈圆圆墓大打折扣。我拍不到原始墓碑的照片,只好用网络图片了,作者不会保留那种权利吧?而马宝墓和吴启华墓的墓碑还保存完好,去的那天我们竟忘记带相机,只好用手机拍摄,效果不太好,下次我去补拍上传,大家记得常回来看看。马宝墓和吴启华墓的手机图片由青禾女士提供,敬致鸣谢!
关于陈圆圆墓的疑问或者兴趣,您可以实地考察,联系我,我和您一同去,一同实地考察,一同采访陈圆圆后裔和当地学者,我电话:15870203364,QQ:444143734,吃,我吃什么您就吃什么,睡,如果觉得在我家不方便,您自己掏腰包,不好意思,我打工的啊!
吴三桂的功过已有定论,而无辜的陈圆圆归隐岑巩龙鳌河后的一些事迹,至今鲜为人知,她的身世、情感、最后归宿,等等,人们一直关注着。
据当地人介绍,陈圆圆定居后,在当地办有学堂,为当地的教育作出了贡献。
她的事迹应该很多很多,只是还没有人专门去收集整理。
我也没有足够时间收集整理,更多的是为生计忙碌和麻木。
历史尘封了多少故事?要作个交代吗?谁又交代得清?政治,古今中外就是阴霾密布。
谁又曾去思想戏台的砌土底下掩埋多少尸骨?那些嚎叫才能体现意义的口号,迷乱了多少人的神志?
陈圆圆是怎样一个人?她一定是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个靠回忆来怀念姑苏亲人和想念家乡姑苏的人,她一定常常站在龙鳌河畔,站在那里远远望去,家乡在哪里?从姑苏华地到夜郎僻土,那是一串怎样的足迹?
她一定走下龙鳌河,浣与洗,思与想。
龙鳌河美啊,她一定惊叹。
我没有去天安寺,所以不知道她皈依佛门的那盏青灯还在不在,不知道那里的环境,但我想象得出,青灯下,她一手合掌,一手敲打木鱼,想的很多,很多。
她不是政治人物,她也想一心一意过平淡恬美的生活,她是无辜的,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就“必须”遭难的女人。
龙鳌河,一边诉说着哀婉绵长、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边流逝去,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美丽的龙鳌河载着多少沉重?图片由姚元芬提供,鸣谢!)
附:圆圆曲(清·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2010.10.29-于黔岑巩亿圆彩印厂
另:这里有篇文章,和陈圆圆、吴三桂有关,怀疑吴三桂也葬在岑巩,此地我还没去实地查看,先附文,下次再补发实地查看图片及我个人看法。文章发表于《黔东南日报》。
岑巩发现神秘地宫 多方疑是周王陵
张维军(岑巩县人民政府)
近来,古名思州的岑巩县天安寺遗址内一处名叫塔山的神秘地宫再次引发群众热议。说是当年吴三桂秘葬思州天安寺内塔院地宫中,陈圆圆在天安寺为夫出家守灵。天安寺碑铭、佛歌有此记载,周边民间广泛流传这一说法,马家寨吴三桂后人也证实这一佳话。当地学者(人称“思州通”)黄透松先生经过长达20余年的考查,支持民间传说。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时,亦众说纷纭,难定其说。神秘地宫到底是不是影响一代历史进程的周王吴三桂的葬身之地呢?
民间传说
当地一位刘姓后裔听马家寨吴三桂后人说,吴三桂死后,秘密深埋入天安寺的塔院地宫中,陈圆圆出家天安寺是为吴三桂守灵。吴三桂后人还说,马家寨建有地安寺,大有乡桐木寨有天安寺。男为天,女为地,真是怪异。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思州天安寺又名平西庵。上世纪80年代,马家寨吴三桂后人说:“天安寺是陈圆圆用私房钱修的,我们解放前(从马家寨)去思州挑盐巴,路过天安寺,那里的人还要请我们吃酒吃饭,从来不要开钱粮。解放前,每年过春节,他们还要请我们吴家一桌酒席呢。”
2005年,家住天安寺旁一位叫穆昌银的老农,竟然滔滔不绝地讲述陈圆圆有真坟墓的事,还称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说:“要找圆圆真坟墓,氵舞阳河边天安寺,天安寺边黄杨树,黄杨树边三丈五……”
2006年1月,岑巩县大有乡民在“黄杨树边三丈五处”生产劳动时,挖出一块铭刻有“饶氏谌太君之墓”的墓碑。
2002年9月,天安寺又一老农姚茂发(系天安寺最后一个和尚姚祖林的侄孙)说:“塔院内有一块陈圆圆的无字碑。”

塔山相传为陈陈圆圆所立的无字碑
2003年5月5日,当地学者黄透松去核查无字碑时,一名一字不识的老农讲出吴三桂秘埋塔山地下几丈深的地宫中,竟然还能画出地宫墓室,类似定陵及汉代刘胜王陵墓的结构图。还说,明末清初兵部尚书、天问和尚郑逢元指引陈圆圆出家天安寺,建平西庵,并说出陈圆圆出家天安寺是为吴三桂守灵……
当地流传的《天安寺佛歌》唱词也说:“唐建天罡后天安,天安寺后平西庵;圆圆出家天安寺,为夫守灵她心宽。”“塔院立座无安碑,三桂秘葬塔山堆;‘王振宗风’临济派,圆圆嫁夫生死陪。”等等。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神秘塔山
天安寺内有一塔院,院内有一地宫,极其神秘。长期以来,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探幽寻秘,热议不断。
从地表看,整个塔山貌似一座小山丘,堆山高约20米,占地面积在三万平方米左右。
大有乡政法委书记洪德木是当地一个探秘爱好者,他曾多次进行过实地测查。据他介绍,此山泥土松软,用铁锹就可以铲掘黄泥堆土,且全都类似观音土。他怀疑,整座塔山是不是用人工挑泥堆成的小山呢?他说:“四周其他的山都长过参天大树,唯独塔山没有,尽是些矮小的灌木林及杂草,不知何故。”
据姚茂发回忆,塔院是一处365天都点天灯的地方。原有七级塔及围墙,上世纪60年代被毁。院墙基长15.2米、宽15.2米,占地231平方米。
经实地考查,位于天安寺正殿西约1公里的塔山正中下部,有10冢土丘坟墓,5冢有碑文。正中一冢碑帽呈六陵角官帽形石碑,造型为通天符号,碑铭刻“临济正宗三十四世上真下智大和尚灵塔”,旁边小字脱落,无法辨明。许多坟墓碑文均脱落不清,与四周100余座和尚墓碑铭文大不相同,十分蹊跷。
在众多墓碑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无字碑,一座碑面上横批铭刻“王振宗风”四个大字。
还有一个塔基已拆毁的地坑,深下近2米处用特制的厚砖及石材料板岩铺砌,其泥土经过人工锤炼得很坚实,如锻瓦泥一般;前有通道,左侧有一小洞,人们疑是王陵地宫通道。
在塔山上,还发现大量“罐罐坟”,多用土陶罐,也用青花瓷瓮的,都是装人的尸骨。不久前,有农民从地下新挖出三个青花瓷,里面只有头骨,令人惊讶不已。“罐罐坟”没有土丘,每罐只用几块厚砖围砌而成。这种下葬的方式,实属罕见,是天安寺又一大尚待破解的神秘。
当地流传的吴三桂尸骨秘埋塔山地宫是不是真的呢?为何天安寺要365天点天灯呢?为何墓碑帽用通天符号呢?“王振宗风”含义何在?为何立座无字碑?“饶氏谌太君之墓”又是哪个侯王的夫人?为何葬“罐罐坟”?为何唯独塔山不长大树?……天安寺一连串的惊人之谜令人费解。

铭刻“王振宗风”四个大字残碑
专家考证
为了揭开天安寺一连串谜题,岑巩县境内外曾有许多专家学者专程来考,有赞成民间传说的,也有持怀疑的,莫衷一是。
黄透松曾经20余年反复经过实地调查考证,赞成吴三桂秘埋天安寺地宫的说法。他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他说,有史书记载,吴三桂死后,其真尸骨清朝廷并不一定已经真正得到。按此说来,吴三桂秘埋天安寺塔山地宫中是很有可能的。他认为:
一是塔山有类似观音土,山体独特,黄泥厚达20多米,而周围山体均为石沙山,黄泥盖山土不过2米,大有来头。
二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吴三桂秘葬塔山和陈圆圆出家为夫守灵的故事,其中一老农还能画出地宫墓室,类似定陵及汉代刘胜王陵墓的结构图。马家寨吴三桂后人也承认这一点,天安寺佛歌亦有此唱词。
三是吴三桂死于衡州,沿沅江、氵舞水运尸骨至天安寺密林中比较方便,比陆路远运至云南容易得多,而且又处于战事紧急时期,情理适合。
四是天安寺是康熙十二年赴镇远迎降吴三桂的思州知府李敷治管辖地盘,李为恩贡,天顺府大兴人,与郑逢元关系较好。而吴三桂与郑逢元有交往。郑誓死不归顺清朝廷,在云南宝台山皈依,法名天问和尚,后归家乡大有乡茂龙塘,与天安寺仅距2华里(现其墓尚存)。郑逢元于康熙六年为崇拙和尚建天安寺一事写有序,传说郑曾指引陈圆圆出家平西庵。
五是塔院原来365天都点天灯,既有佛寺规矩,守皇陵也有此做法。
六是临济正宗派较重贵族化,塔院墓联铭“王振宗风”,可能是一种极大的暗示。陈圆圆立无字碑很有可能是效法武则天。
相关链接
天安寺,唐名天罡寺,后名天安寺,又名平西庵,思州府设有僧纲司,属禅宗寺院(有碑铭称临济正宗派)。据考,天罡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当皇时代,坐落在今岑巩县(古名思州)大有乡茂龙塘、桐木寨与蟠龙寨之间的一座小山上。居岑(岑巩)江(江口)公路旁,处氵舞 阳河北岸,四周山围峦聚,林海茫茫,环境清幽,景美如画。当地阴阳地理先生说,寺区有7个小山冈,是北斗 7星聚会,寺建在北斗星山上而称名天罡寺。相传原管辖面积约4平方公里,当地盛产谷子、黄豆、玉米等物产。

塔山上发现多处这样的盗洞
一代名妓魂归岑巩,龙鳌河畔英名长存
张仕英
贵州岑巩有陈圆圆墓?我不禁大吃一惊!
2010年10月28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张堂英及一行好友的陪同下,我前往一代名妓陈圆圆灵魂归隐之处实地考察。所见所闻,感慨万端!
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圆圆,亦字畹芬。因母早故寄养陈姓姨父家感恩改姓陈,居住在苏州桃花坞。吴江邹枢《十美词记》载:“姑苏歌姬昆曲戏子陈圆圆年青聪慧,容貌娟秀,姑苏歌姬陈圆圆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后为田皇亲(田畹)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至此,陈圆圆被田畹占为己有,最后沦为歌妓。
据文献载:陈圆圆能歌善舞,色艺俱佳,名冠苏州,响誉江南,时称“秦淮八艳”,后居“江南八艳”之首。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每登场献艺,“观者为之魂断”。又有文载:外戚周奎(一说为田畹国丈)为讨崇祯皇帝喜欢,遂派田妃哥哥田畹四处找寻民间美女献媚,田畹乘机将陈圆圆献出。又因当时战乱不绝,崇祯皇帝无心取乐,圆圆复回田府。当时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一次于田府见到陈圆圆,惊其艳丽,遂纳为妾。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其部将刘宗敏将圆圆掳走,吴三桂“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拒绝降李,引兵入关。
作为吴三桂之爱妾,一代名妓陈圆圆究竟魂归何处?一直以来,世人有很多说辞。但最新说法则是陈圆圆魂归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龙鳌河畔的水尾镇马家寨!
吴三桂降清后,朝廷为了感恩戴德,赋予了他很大权力,且委派到云南当平西王。可就在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公然起兵反清并,裂土为王,挑起“三藩之乱”,占踞了清廷半壁江山。1674年(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康熙采纳诸王大臣之议,将吴三桂之长子吴应熊(吴应熊为康熙额驸,即皇姑父)及其长孙吴世霖于京师处以绞刑。此举给吴三桂予致命的打击。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吴三桂于湖南衡阳“惊悖气夺,遂底于亡”。为躲避清军队追杀,其妾陈圆圆和儿子吴启华在亲信马宝的护送下一路逃难,颇为心酸!
据岑巩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张堂英回忆说,一位曾任岑巩县委宣传部部长的领导年轻时在水尾镇工作。当时,马家寨一位村民向他坦露自己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后代。但当时此人不谙世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后,又由于政治气候等原因,村民们又开始守口如瓶。直到近年来,马家寨村民是吴、陈后代的说法再现端倪。
初听地名,各位一定会说马家寨人姓马,而非姓他。如果这样,那你们绝对是错了!
“马家寨”缘何冠以“马”字?寨人为何不姓马,而姓吴?他们与陈圆圆有何干系?这是目前很多学者还在探讨的问题。据吴氏族人介绍,平西王吴三桂兵败衡阳后,其亲信马宝护送爱妾陈圆圆和儿子吴启华(一说吴应熊)沿沅水(江)而上,最后到达贵州境内的龙鳌河一带。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田畴沃野,圆圆一行遂在此定居下来。
在马家寨后山坡上,左右各有一处祖坟堂。马宝和二世祖(一世祖为吴应熊)吴启华的坟茔在后寨左侧。其中,马宝墓之碑联为:“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吾翁”。该墓除正文外,无其他内容。
“人祖即己祖,若翁如吾翁”。从墓碑之文看,这其中应该隐藏着重多少感激不尽的情怀!再从村庄姓氏看,马家寨之“马”应是纪念“马宝”之“马”,马家寨人全部姓吴,而是传承吴三桂血脉之“吴”。
还有一说,就是在吴氏坟堂里,最早的祖坟为“二世祖”吴启华,而没有“一世祖”之墓。这是否就意味着吴应熊是一世祖,吴启华是吴应熊之弟,为吴三桂与陈圆圆所生,而马家寨之吴姓族人则为吴启华之后呢?
陈圆圆墓在后寨的右侧,原墓碑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联云:“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统绪,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碑身中刻:“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孝孙男:仕龙、仕杰。杨氏。曾孙:大经、大纯……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等四大美人。她们虽然长得都闭月羞花、美艳绝伦,但都一个个落得凄婉下场。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后人遂用“红颜祸水”来形容女人历世艰辛,福小命薄。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关于陈圆圆的最后归宿,也许说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风云如何变换,不管世事如何纷繁,我都认为:女人,不应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更不能不成为历史舞台上最后的那一抹嫣红!
作为贵州人,我一直希望陈圆圆能够魂归思州(岑巩),魂归龙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