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作者:中国淮安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鞠通,和汉代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学史上的两大柱石。张仲景,以他的光辉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药物疗法的基本格局,是为中医学的泰斗;而吴鞠通,则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著述了“实可羽翼伤寒”的《温病条辨》,最终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

吴鞠通,名瑭,淮阴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盛世”。那时候,清王朝在政治上取得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一;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获得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呈现出“国富物阜”的景象;封建文化也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中医学历来视张仲景为“祖师”,以《伤寒论》为“金科玉律”。但张仲景的书实是“专为伤寒而设,未曾偏及于六淫”。后世的学者又多不能“究其文,通其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抵只能“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以致经常出现“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的严重情况。虽然也曾有些明达之士提出过疑问,但“均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明代王安道以后,开始对“温病”有了新的看法。明末清初的吴又可,因当时南北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的情况,“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乃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而这种异气是“自口鼻而入”,发展了温疫的学说。到了清代,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吴又可之后,喻嘉言、张隐庵、柯韵伯等名家辈出。叶天士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解说了新感温病的辨治方法,对温病学说作出新的贡献。但叶氏是吴县人,“所治多南方症”,临床经验有所局限,而且他“少著述”,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加之时医“贪常习故”,各是师说,“恶闻至论”,所以其义不畅,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治寒者治温,自唐宋迄今,千古一辙”的情况。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吴鞠通的肩上。吴鞠通5岁那年(1762年),清河县治从淮阴故城迁到了清江浦。那时这里已经发展为“市街栉比数十里不绝”,“居民达数万户”的一个重镇。从地理形势看,它“扼江北之要冲”,是“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市镇的繁荣,交通的发达,人文的荟萃,培育了他年轻的心志。继而骤变陡生,19岁时,他的父亲在病了一年多之后终于死去。眼见时医俗医一不能“确识病情之寒热虚实燥润”,二不能“精察药性”,或则胡乱投药,或则束手无策,他“愧恨难名,哀痛欲绝”。认为父病不知医,直没有颜面立身在天地之间,于是发愤习医。他购置了一批医书,在为父亲守孝期间刻苦攻读。他崇敬张仲景的为人,仰慕他“外逐荣势,内忘身命”的钻研精神,“慨然弃举子业”,而以行医为终身事业。
他23岁那一年,侄儿巧官“病温,初起喉痹”,请医生来,则“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后来又请了好几位医生诊治,亦“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没有懂得温病治法的。他当时已读医书4年,但也基本没有搞懂温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并“未敢妄赞一词”。侄儿终于“发黄而死”。
3年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吴鞠通26岁,“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这给他提供了大量阅读先贤医书的机会。他见到了吴又可的《温疫论》,眼目为之一新,认为这本书“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于是“专心学步”。但仔细阅读之后,他又发现,吴书“支离驳杂”,而且只是“治一时之疫”,不是“治常候之温热”。因而他又“遍考晋唐以来先贤议论”。在大量阅读和认真钻研医学经典及各家著作的同时,他“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结合各种病例仔细揣摩,经过10年时间,终于对中医学有了新的发现。

然而,至此他仍“未敢轻治一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都下温疫大行”,朋友们力劝他行医治病。看到许多人染上温疫,因得不到医治或被俗医误治而死去,他悲愤地慨叹:“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他起而治之,病已很沉重,因他治疗而存活的就有数十人。

经过这一场浩劫,他决心“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以“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他苦心孤诣,历十数年,终于完成中医学史上又一经典著作《温病条辨》。

这本书以三焦学说为经,以卫气营血学为纬,系统地、科学地提出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它为温病而设”,“补古来一切外感之不足”。全书分为6卷。首卷历引《素问》、《灵枢》等经文的有关条目为纲,分注为目,溯说温病病原的根始。下面分上、中、下三焦论治,是全书的中心内容。卷4杂说救逆和病后调治,以便阅读者一目了然,不致临证混淆。最后二卷为幼科、产后之大纲。

此书深得论者及诸医家的重视推崇。朱彬为之作序说:“《温病条辨》六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极。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宏以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苏征保说:“此编既出,将欲悬诸国门以博弹射。积习之难革者,虽未必一时尽革,但能拾其绪余即可为苍生之福。数百年后,当必有深识其用心者夫!然后知此编之羽翼长沙(张仲景),而为长沙之功臣,实亦有熊氏(黄帝)之功臣也!”有的说“治温病不可无此书”。有的以为“可为温病之津梁”。今人则认为:《温病条辨》一书,确是有清一代温病著作中一部出色的好书,直到今天,在防治温热病方面,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道光三年(1823年),吴鞠通66岁,这年秋天,他回到故乡省墓;冬天,应邀赴浙江绍兴等地。他“喜越中山水”,并与精于地理之学的嵊邑吴云章等为友,一位姓朱的朋友“病痰饮,诸医皆投以补剂,无效而转剧”,他治之,“乃愈”。还有一些“沉疴怪症”,亦赖他“应手而愈”,“一如在京师时”。时医妒忌他,诟骂他,而有见识的人却都“叹服”于他,他为人“心正口直,性刚气傲”,曾有人赠以楹帖,称他“具古今识艺斯进,弃世俗见功乃神”。

他的著述,还有《医医病书》和《吴氏医案》。《医医病书》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经曹炳章辑纂,分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4编。本着医治时医俗医之“病”的宗旨,取“切中时弊、为日用所不可不明辨”的问题,认真加以申述,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中医药理论专著。《吴氏医案》分温病、伤寒、杂病、妇科、儿科等,共4卷,是其毕生精力之集萃,亦是运用了张仲景以后至清初各家研究成果的临证记录。医案记自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年)迄于道光十三年癸已(1833年)。他77岁那一年,春节期间仍在为一个3岁的女孩诊治重险痘症。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