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人物】吴六奇
作者:吴超群    信息来源:吴超群QQ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11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六奇(1607年-1665年),字鉴伯,别字葛如,广东省丰顺县人。家世广东潮阳人,因好赌,家道中落,明末行乞于吴越之间。后投靠南明桂王朱由榔。清兵攻克潮州时投降平南王。拜潮州总兵,以功升为广东水陆师提督。王士祯《吴顺恪六奇别传》记载六奇微时,海宁孝廉查继佐(查史璜)曾接济过他,赠以“海内奇男子”。康熙二年(1663年),庄廷鑨明史案起,继佐名列参校中,几招不测,六奇力为奏辨,终免一死。著有《忠孝堂文集》。

【投顺清廷】 
         吴六奇,广东丰顺人,明亡附桂王朱由榔为总兵,以舟师距南澳。本朝顺治七年平南王 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与碣石总兵苏利迎降。六奇故贫时乞食他郡,习山川险夷。至是请为大军向道(疑为导),招徕旁邑自效。十一年五月,潮州总兵赫尚久据城,叛寇大补程乡镇。平时靖南王耿继茂剿桂王,将李定国于肇庆。靖南将军喀喀木自江宁奉命征粤东,未至,六奇奋力守御,十月随大军进围湖州,以云梯兵克城,尚父久投井死。逆党悉平。十一年三月,可喜继、茂并奏言饶平地接漳、潮,海寇出没。六奇率先投顺,招抚有方,其所团练乡勇皆劲旅,粮糗器械毕裕。自赫逆倡乱,六奇亲赴军前奋勇杀贼。请给衔以示激励,诏授六奇协镇潮州总兵,统兵一千驻饶平,是时海贼郑成功狡称受抚,掠泉、漳、潮、惠诸郡。四月,贼党李增等分道饶平,大埔土贼江龙、刘道璋为内应,六奇遣本部舟师累著劳绩,所授职不足偿功,再加超擢乃以六奇为左都督。诏防御邻境盗贼。十二月,成功率众来犯,六奇期苏利水师援剿,不至,战失利,揭阳、澄海、普宁三城皆陷。十三年二月,六奇率所部兵攻揭阳,斫贼水营,贼毙者三千余。尽获甲。仰射城上贼渠黄廷,中二矢坠城遁入舟,六奇潜以巨舰载火器塞湖沟,贼欲纵火,载我师会火器发,贼土溃,奇舟二十以遁,败之新墟。澄海、普宁亦复。

【效忠朝廷,建功立业】
         十五年二月,成功犯南澳,六奇夜袭之驼浦,有斩获,复随靖南王耿继茂拒却之,生擒贼将苏新、黄亮等斩于军。十七年,叙捐造战船及御贼功加太子太保,康熙三年六月考满。晋少傅加太子太傅。四年四月,游击邱义讦六奇匿桂王子为赘婿,又与故明崇祯通问湖广,又私开矿银与燕子山等事。靖南王耿继茂以所讦皆诬入奏义伏法。五月,六奇病卒,先是总兵苏利既降,复叛,踞碣石,大军会剿灭之,六奇疏言:碣石既平,无须设镇,且臣乃潮人,不可久守潮土,乞调任他省。事下两藩及督提等,议未决,而六奇卒,至是平南王尚可喜疏言六奇所属泛地最为冲险,所部之兵俱投诚时随带,频年恢剿招徕筑建城堡造战船不遗余力,今既物故,其子启丰乃将士宿所推服,请量加职衔准会统率部。议总兵无世袭之例,应请上裁得旨,吴六奇、苏利同时投诚,利尚抗拒,久驻岛中六部即率属建堡筑城,驻防年久,六奇所属官兵即令伊子吴启丰管辖不为例,寻赠六奇少师兼太子太师赐祭葬如例,谥号顺恪,启丰及弟启爵皆官至总兵,启爵在琼州征生黎有功。

【吴六奇墓】
         1962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圩清初吴六奇墓出土。通高19-25厘米。陶质,模制兼手制。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墓中随葬各类俑共四十七件,分三组置于墓圹内的三个殉葬箱中。其中,左箱是一组侍女俑,十三件,均作捧物侍立状,头或梳单层平髻,或梳双层高髻,上身内著长袍,外套描金线或红色对襟夹褂,手持盏,或果盒、宫扇、巾被等,侧列于桌、床、架之间;右箱是一组庖厨俑,三件,均作袖手侍立状,头戴瓜皮式帽,上身内穿窄袖长袍,外套描金线宽短袖对襟夹褂,足穿靴,立于厨灶和炊具之傍;中箱是一组衙吏俑,三十一件,有吏侍俑、衙差俑、传令俑、仪仗俑、乐俑等,分别环立在衙座之后,身分不同,造型和服饰也各不相同:吏侍俑,头戴旗牌帽,上身内著窄袖长袍,外套宽短袖饰朱彩或阴方形花纹对襟夹褂,或缚腰带,或系朝带,足穿长筒靴,扶带而立;衙差俑头戴船形红毡帽,身著绘彩或描金线的宽袖长袍,腰束宽带,肩披坎肩,足穿长筒靴,扠手或扳手而立;传令俑,皆穿窄袖长袍,外加宽短袖对襟夹褂,头上或戴瓜皮式帽,或戴旗牌帽,或戴平顶笠形帽,分别作捧文书、捧宝剑、捧大伞和背弓矢之状;仪仗俑,服饰分二类,一与衙差同,一与传令同,均作持杖状,惜仪仗多已失;乐俑,衣著与衙差同,唯帽为瓜皮式帽,手持笛、箫等乐器。俑多加彩绘。清俑,承明俑发展而来,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这批陶俑,均为压模成形,再加刻画加工,制作精致,风格虽与明俑基本相似,但造型多有变化,人物塑造相对生动,已不似明俑呆板。再就组合而言,整批俑系由女侍俑、庖厨俑、衙吏俑等多种俑组成,与明代仪仗俑一统天下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它们基本反映了清俑制作、造型和组合的面貌。1961年发现并清理,地面仅存石人、石兽共四对,现竖立在大埔影剧院门前。1962年出土器物有墓志铭一方,鎏金铜冠一个,朝带铜饰四件,腰形玛瑙饰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种陶俑31件。墓志铭上弧下方,石灰岩,长1.35米、宽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谕祭”两字,字边阴刻双龙。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学慧    责任编辑:吴学慧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