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柔勝,(一一五四~一二二四)字勝之,宣州人。幼聽其父講伊、洛書,已知有持敬之學,不妄言笑。長遊郡泮,人皆憚其方嚴。登淳熙八年進士第,授巴陵主簿,調都昌簿。調秀州教授、浙西提刑司幹辦。擢主管刑部、工部架閣文字,遷太學博士,出知隨州。改湖北轉運判官兼知鄂州。丞相趙汝愚知其賢,差嘉興府學教授,將置之館閣,會汝愚去,禦史湯碩劾柔勝嘗救荒浙右,擅放田租,爲汝愚收人心,且主朱熹之學,不可爲師儒官。。求歸,徙知太平州,後以秘閣修撰主管亳州明道宮。寧宗嘉定十七年卒,年七十一。事見《昌谷集》卷二○《秘閣修撰吳勝之墓誌銘》,《宋史》卷四○○有傳。今錄詩五首。
【宋史】
見《宋史》(脫脫)卷四百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吳柔勝,字勝之,宣州人。幼聽其父講伊、洛書,已知有持敬之學,不妄言笑。長遊郡泮,人皆憚其方嚴。登淳熙八年進士第,調都昌簿。丞相趙汝愚知其賢,差嘉興府學教授,將置之館閣,會汝愚去,禦史湯碩劾柔勝嘗救荒浙右,擅放田租,爲汝愚收人心,且主朱熹之學,不可爲師儒官,自是閑居十余年。
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遷國子正。柔勝始以朱熹《四書》與諸生誦習,講義策問,皆以是爲先。又于生徒中得潘時舉、呂喬年、白于長,擢爲職事,使以文行表率,于是士知趨向,伊、洛之學,晦而複明。遷太學博士,又遷司農寺丞。
出知隨州。時再議和好,尤戒開邊隙,旁塞之民事與北界相涉,不問法輕重皆殺之。郡民梁臯有馬爲北人所盜,追之急,北人以矢拒臯,臯與其徒亦發二矢。北界以爲言,郡下七人于獄,柔勝至,立破械縱之,具始末報北界而已。收土豪孟宗政、扈再興隸帳下,後宗政、再興皆爲名將。築隨州及棗陽城,招四方亡命得千人,立軍曰“忠勇”,廪以總所阙額,營柵器械悉備。除京西提刑,領州如故。改湖北運判兼知鄂州。甫至,值歲歉,即乞籴于湖南,大講荒政,十五州被災之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改知太平州,除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改直華文閣,除工部郎中,力辭,除秘閣修撰,依舊宮觀以卒,谥正肅。二子淵、潛,俱登進士,各有傳。
【傳記】
吳柔勝(1154~1224),字勝之,甯國雲梯人,少時曾遊宣城郡學,從父攻讀“二程”(程颢、程頤)學說,登淳熙八年(1181)進士。初任太學博士,以朱熹《四書集注》與諸生講學。先後出任都昌縣主簿,嘉興府教授。紹熙四年(1193),奸臣韓仛胄專權,立僞學排斥異己,柔勝涉嫌“慶元黨案”,被逐十余年,後啓任贛縣尉。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升國子正,出知隨州,築隨州、棗陽二城,建“忠勇軍”以防外寇北犯,使安陸、沔陽(今陝西勉縣)以南成爲內地。後調任湖北運判兼鄂州(今武昌)知州,時遭大災,柔勝推行荒政,使衆多災民安度饑荒,以功勳卓著改授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旋升直華文閣,授秘閣修撰。著有《宗澤行實》十卷,卒後谥“正肅”。
【行蹤】
吳柔勝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進士,到嘉興任教授。當時浙西發生饑荒,吳柔勝被調主持救災工作。宋甯宗年間,韓侂胄興“慶元黨案”,丞相趙汝愚與朱熹等被罷職,吳柔勝也被禦史湯碩彈劾,告他在浙西救荒時“爲汝愚收人心又嘗黨朱熹之學不可爲士子率”,而被罷官10余年。嘉定初複錄用。60歲時任司農丞、隨州知州。
當時南宋與金達成和議,朝廷嚴令“諸郡毋開邊隙,犯者立誅”。隨州人梁臯,因金人偷盜他的馬,與金人發生爭鬥。金人乘機挑釁,郡裏將梁臯等7人逮捕下獄。吳柔勝到任後審理此案將7人釋放,並將事實真相通報金人,使他們找不到挑釁的借口。
吳柔勝任隨州知州時,“罷科斂,寬逋負,獎忠義,褒死節”,後又加強戰備,廣招將士,建立“忠勇軍”。隨州、棗陽舊無城,吳柔勝到任後修築了隨州和棗陽二城,並加固了營壘。不久金兵入侵,圍棗陽,由于吳柔勝已先有准備,堅守3月,金兵不克而退。嗣後曆任京西提刑、湖北運判兼鄂州知州,後又改任太平州知州、秘閣修撰。死後追贈太師、正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