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伯宗(公元1334~1384年),明初金溪新田(今属江西抚州东乡县红光垦殖场新田分场)人。明朝开科首任状元,天文学家。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即便对明朝有过关注的历史爱好者,也未必留意过“吴伯宗”这个名字,翻遍《明史》对其的记载也很少,而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写到吴伯宗也只有一句话:“十五年,命大学士吴伯宗等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诸书”。
但史书中的寥寥数语,并不能掩盖其明朝开科第一状元的历史地位。

▲吴伯宗塑像
书香门第造就小小神童
今天江西省东乡县红光垦殖场南边一华里的新田村(今红光五队),还保留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祠堂,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吴伯宗状元府。
虽然现在的状元府看起来,已经颇为破旧,但是跟其有关的状元故事,在当地仍然口口相传,常讲常新。
约七百年前,吴伯宗便出生在这座状元府里,可谓世代书香。他的曾祖父吴可,是宋朝进士,任登仕郎一职;曾叔祖父吴名扬,曾参与文天祥勤王军;到了吴伯宗上一代,已是元朝,他的父亲吴明善,也是个很有学名的读书人,中了进士之后,就开坛讲学,不肯出任元朝的官员,当时的人称其为“东吴先生”。
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吴伯宗天资聪颖之余,更是勤奋好学,比之祖辈毫不逊色,甚至有青出于蓝之势,十岁就开始写文章,在当地是个小小神童。乡中贤达葛元喆曾这样评价:“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
明朝开科状元
该乡贤的“预言”不久就得到了印证。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吴伯宗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成为解元。翌年礼部会试又考中第二十四名,殿试终夺第一,为状元。
因为这次殿试是明朝首次开科,所以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命题,以古代帝王“敬天勤民,明伦厚俗之君道、治道”为问。吴伯宗答以“古先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敬天勤民为务,以明伦厚俗为急”、“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而牧之,君所以代天理民者也”等,洋洋洒洒,应对如流。
殿试结束,考官拟定郭翀第一,可是朱元璋觉得此人貌不惊人,不足以显示大明帝国的新兴气象,因而将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吴伯宗点为第一,于是,时年38岁的吴伯宗就成为大明王朝开科以来的第一个状元。
消息传到家乡,乡亲们十分高兴,觉得非常光荣,所以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与吴宗伯考上状元有关的传说故事。
据说,吴伯宗父亲非常善良。一天,有个瞎眼地仙讨饭路过门前,被他收留,每天好酒好菜地款待,一住就是两年。两年后,吴伯宗父亲过世。为报答吴家恩情,地仙给吴家指点了一处状元“地脉”,只要埋在此处,后代便可出状元。没过几年,吴家就出了轰动一时的文状元——吴伯宗;第二年,他的胞兄又中了榜眼。
这个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是由此可见,成为状元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才华外,甚至还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自然而然的,所有人对吴伯宗都怀有极高的期望。
与侫官斗法成“倒胡英雄”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集天下人眼光于一身的开科状元,仕途却十分不顺,乏善可陈。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明朝当时的政坛环境以及吴伯宗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史料中记载,吴伯宗虽然仪表堂堂,气质温和,其实却是外柔内刚,很有性格。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胡惟庸当权之际。胡惟庸最初的打算是笼络,毕竟吴伯宗刚刚登科,朱元璋对其印象也非常好,如果能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如果吴伯宗选择了在强权面前低头,历史也许又是另一番模样了,但偏偏这个江西汉子十分刚正不阿,不愿依附权贵,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然不能成为自己人,那就只有将其打倒,胡惟庸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便将其调到了安徽凤阳。
这一招很是阴狠,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自然极受关注。稍有差池,吴伯宗就有麻烦上身。
但是吴伯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反而以一身孤勇,与权倾朝野的胡惟庸硬碰硬,不仅上疏议论时政,还直言不讳胡惟庸专断结党,贪赃枉法,不宜独任,时间一久必然会成为国家大患。言辞恳切,忠心可鉴。让人看了之后,十分感动,这种鱼死网破的态度,终于让朱元璋出手,废掉了胡党,又宰了胡惟庸。
胡惟庸倒台,“倒胡英雄”吴伯宗风风光光地返回了京城。
性格刚直官场失意
挡在吴伯宗面前最大的障碍胡惟庸已经倒台了,按常理来说,接下来的仕途应该会顺畅很多,但实际情况与想象的大相径庭。
吴伯宗并没有在京城呆太久,不久就被朱元璋委派出使安南(今越南河内)。在安南期间,政绩十分突出,以名德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任期结束之后,还带了几头稀罕物——大象,赚足了面子,回到京城。
此时已算得上历经波折的吴伯宗,并没有因此而磨圆自己的棱角。到京城后,吴伯宗被安排任国子监助教,从八品,他嫌弃官太小,不是太乐意。大概朱元璋后来也回过神来觉得有点对不起他,毕竟这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状元啊,又在“倒胡运动”中出过力,于是又给他提了国子监司业,没想到,不懂掩饰自己情绪的吴伯宗还是不满意,把朱元璋彻底得罪了。
于是,吴伯宗高不成,那就只有低就了,被朱元璋贬为金县(今陕西金县)教谕。不过这一回,朱元璋还是心软了,在他赴任的途中就把吴伯宗给召回来了,做了翰林院检讨。
这一次,吴伯宗终于长了点记性,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段时间内仕途顺风顺水起来,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初设殿阁学士,吴伯宗拜为武英殿大学士。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冬天,吴伯宗有个做县官的弟弟吴仲实,在任三河知县时,因为举荐人才不实,事发后牵连到他,再一次从高处跌落,重回翰林院检讨一职。
这时的吴伯宗,几乎被这个他无法掌控的官场及朱元璋的喜怒无常折腾得筋疲力尽,颇有点自暴自弃的态度。第二年夏天,朱元璋就某件事情征求他的意见时,吴伯宗竟然不识抬举地说,这件事情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我不知道。朱元璋这时登高位已久,或是太久没人这么轻慢地与他讲话,一时大怒,把他发配到云南。
这一回,吴伯宗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位大明第一位状元就无声无息地死于途中,终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