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干(1901年—1990年),字贞鑫,邻水县鼎屏镇人。经济学家,国民党立法委员会委员。六岁入私塾,14岁时到省城成都就读。民国8年(1919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亲历了“五四”这动和“新文化=运动。民国15年(1926年)毕业后公费留学,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商学研究所。民国19年(1930年)获商学硕士学位,其时,他对经济理论产生浓厚兴趣,遂转赴纽约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博士学位,民国22年(1933年)获得该校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考试论文对当时世界知名学者费雪的资本理论提出质疑并予指正。回国后,应国立中央大学之聘,在经济系任教,次年(1934年),出任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并与同仁创办《是非公论》月刊。他在创刊号发表洋洋洒洒,文辞典丽的题为《是非公论,公论是非》一文,首倡国家政策和公共事务等,须经公开讨论,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时局下,其“是非公论”不啻为惊世匡时之论。民国24年(1935年),吴干又在中央大学图书馆内创没“中国经济循环研究室”在中国首倡循环经济研究。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内迁,吴于受全校师生重托,与另两位教授组成考察组,到长江上游冬地勘察迁校地址和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必需品难题。因此,他又被学校推举为中央大学总务长,全面负责该校的物资供应。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后,吴干仍然兼任经济系主化任,为了吸纳优秀教育人才,吴干敞开胸怀,不拘门派,亲自到一些大学和研究所拜访当时颇负盛名的几位名家教授,最终将方显廷,李单敏,吴大业,陈振汉,罗志矛等人邀请到中央大学经济系做兼职教授。民国34年(1945年),吴干辞去中央大学的职务,改任和平银行董事长。民国37年(1948年),吴干参加了中华民国第一届立法委。员会委员竞选,并获得高票当选。同年,到南京出席立法院会议。面对长年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的严峻形势,他感到国家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经济。此后四十余年,吴于一直发挥自己在经济研究方面的特长,以及政治方面的民主素养,向国民政府提供了许多发展经济问题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对台湾经济起飞乃至“台湾奇迹”的创造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台湾有关人士中,他被誉为立法院最懂得经济问题的一位委员。民国38年(1949年),吴干举家迁居台湾。1951年,受台湾大学之聘,主授美国经济思想史。1954年又聘到东吴大学担任经济系主任。1978年,从东吴大学退休,晚年皈依基督,在其病中撰写完成《科学,整体与祥恒》一书,1989年,吴干在自己旧著著的基础上整理编辑为有英文集《中国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随笔》,1990年6月22日,吴干在台北市病逝,享年89岁。现四川邻水中学内有吴干先生生前捐资修建的吴干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