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醒汉(1883-1936),又名基培,字厚斋,1883年(清光绪癸未年)生于湖北黄陂东乡解家田(今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栖凤村),后因贫困自幼随父母流落到湖北随州市随县高城镇七里塔村余家井湾。其父在油榨作坊当榨油工,积劳成疾早逝;其母年轻守寡,抚养吴醒汉和两个妹妹。

1896年,张之洞以从两江调鄂的护军营为基础,又选募新兵,参用德国军制,开始湖北新军的编练。吴醒汉毅然投笔从戎,前往武昌进入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标一营当正兵。后在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和将校讲习所参谋班毕业。毕业后充本营排长。1906年加入同盟会和共进会。先后与蔡济民参与组织将校研究团,振武学社,积极运动新军。
首义前夕,吴醒汉被推为辛亥武昌首义革命军司令部的21名主要成员之一,武昌起义时任第一路指挥官,率队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指挥部的21名领导中,只有吴醒汉和蔡济民在武昌城内,发动武昌起义的任务落在他们头上。当晚,吴醒汉听到工程营内响起枪声,第一个跨出营房,大呼革命士兵站队集合。作为三支主攻力量之一,吴醒汉率领起义士兵艰苦鏖战,他头部受重伤仍不下火线,向督署猛烈开火,吓跑末代总督,首义取得成功。
1911年10月12日,军政府成立“集贤馆”,吴醒汉主持制定了宽松的选才方略,各地人才纷至沓来。接下来,吴醒汉历任军政府军务司副司长、军备司司长、战时司令部作战主任参谋、都督府参谋长兼护军司令,参加了汉口刘家庙之役与汉阳保卫战。
湖北军政府成立,参与建元改制。武汉保卫战时,任汉口刘家庙前敌指挥官等职,黄兴守汉阳,他在总司令部任参谋。后来同蔡济民、徐达明、王文锦同任都督府参议,历任湖北军政府军务司长、军备司长、参谋兼护军司令等职。
1912年袁世凯授以陆军中将军衔,勋四位。同年同盟会改组国民党,任国民党党部评议。
宋教仁被刺及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后,吴醒汉后对北洋政府彻底失望,愤然辞去本兼各职。“二次革命”时,与蔡济民组织改进团,倒黎反袁,以响应湖口起义,失败后前往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吴醒汉奉孙中山之命,潜伏武汉起兵讨袁。次年1月,吴醒汉在武昌南湖发动炮兵起义,不幸失败,之后再度流亡。1916年入京为黎元洪总统府顾问。次年与蔡济民赴鄂,运动荆襄独立。1917年,张勋复辟,吴醒汉赶往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1920年,四川爆发军阀间大规模内战,吴醒汉退兵鄂西与敌军鏖战。在一次战斗中全身六处受重伤,被卫兵从牺牲的官兵中找到,昏迷了半个月才苏醒。因右手被砍掉三指,仅剩拇指和食指,被人称作“吴七指”。
同年11月28日,孙中山重组护法军政府,先后任命吴醒汉为总统府参议、鄂军总司令。1922年,吴醒汉出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黎元洪复任大总统,补授吴醒汉为将军府将军。1923年被唐继尧任为第九军总司令兼湖北宣抚使。
1926年,北伐军抵鄂,吴醒汉应鄂西将领邀请,前往解决鄂西北兵变问题。
“四一二”事变后,先后任南京政府参事,整理湖北党务委员。后来,吴醒汉参与编纂了《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各方签注汇编》,写成《武昌起义三日记》等著作等。
“九一八事变”后,吴醒汉忧郁成疾,于1938年8月18日在出生地黄陂老家病逝,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