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历史人物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绍镒---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领导人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左台吴氏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2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绍镒---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领导人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吴绍镒 又名杨松丶吴平少微44世孙他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首任总编辑,也是中共牡丹江地区领导机构的创建者;是他,首先提出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杨松。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延安时期,吴绍镒名为杨松,东北时期化名吴平。1938年至1940年,他在延安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并执教于马列学院。1942年11月23日,杨松因病在延安中央医院与世长辞,时年仅35岁。毛泽东亲笔写下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这位革命先辈。
  不为湖北人熟悉的革命活动家
  吴绍镒、吴平、杨松其实是一个人。
  吴绍镒,湖北大悟县人,和徐海东、刘华清将军是老乡。三老的故居我都拜访过,在省委工作时,还在华清同志的故乡禹王镇蹲过点;任省文化厅长时,随贾志杰、钱运录同志陪同他参观过省博物馆。徐海东同志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解放后授衔为大将,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他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人,他儿子徐文伯任文化部副部长时,是我的上司,我也曾派人去看过他仍留在大悟农村的大女儿。刘华清同志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词作者之一,改革开放期间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在全国特别是湖北,知道海东、华清同志的人很多。
  话又说到吴绍镒,东北人知道他,延安人知道他,毛泽东同志更知道他,可是我们湖北人了解他的很少很少。
  好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知道他的人又是很多很多的,刘华清为其题词:“英烈浩气长存”;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题词:“深切怀念杨松老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吴冷西题词:“学习杨松同志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韩光题词:“哲人其萎,垂馨千祀”;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赵毅敏题词:“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原国家安全部首长单殿元题词:“浪淘沙·日本军国主义者妄想复活,‘进入’代侵略,强盗讲课。三光政策伤痕在,白骨成堆血成河,岂容搅和。历史当习学,日寇铁蹄,曾碎我半壁山河。东条阴魂今又聚,警惕战祸。2001年11月9日,时年94岁”。
  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在岗位上殚精竭虑
  吴绍镒,延安时期名杨松,东北时期化名吴平,另外,还有别的名字。人和自己的姓名没有必然联系。他,延安4年多,人生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也是他生命最后的闪光,名字定格在了杨松,过去大悟四姑墩镇人只知他叫吴绍镒。
  杨松,1907年11月14日出生,父亲与董必武有深交;1921年,杨松考入武昌中学,学校是董必武、陈潭秋创建,“五卅”运动前夜,经常参加董陈主持的会议;1926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叶挺为首的北伐军攻克武汉后,积极参与宣传工作;1927年2月底,经团中央介绍,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后到列宁大学工作……1931年,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海参崴工作,负责处理满洲问题,参与了东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共吉东局特委书记、东北抗日同(联)盟军第四军政委(军长李延禄),后来李延禄回忆说:“东北抗日联军得以发展、统一,杨松同志有很大的功劳。”
  1937年12月,杨松虽在莫斯科,党中央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1938年2月底,他从莫斯科回延安,主持中宣部日常工作;后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由张闻天负责,成员第一位就是杨松,下面是陈昌浩、吴亮平、陈伯达、徐冰、萧向荣。1941年5月,延安创办《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杨松是其最早的总编辑。他任总编后,熬更守夜,编辑部最早开灯最晚熄灯的是他的办公室。他太累太累了,肺出现了空洞,吐血不止,党中央命令抢救,他躺在到医院的担架上,仍然修改文章。
  杨松在住院期间,毛泽东曾两次去探望他,拿出自己的100元稿费给他买补品、买鸡。朱德、贺龙、博古、蔡畅、叶剑英和关向应等,多次到医院探视。终因医疗和物资条件的限制,想千方设百计,也没能把他从马克思那儿拉回来,年仅35岁。
  熟悉他的人说:“杨松是累死的。”一点不假。
  他逝世后,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东北人民记住了他,像记住了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和赵一曼一样不忘他。2007年,牡丹江市隆重庆祝他诞生100周年,并为他建了纪念馆;陕北人民没忘他,2009年4月2日,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祭扫“四·八烈士”陵园,为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关向应、叶挺、张浩(林育英)、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恩德、张寒晖等扫墓。
  杨松精神,就是延安培养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 (摘编自《党史天地》)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彤杉    责任编辑:彤杉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