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某处公寓楼的书桌上,摆放著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人,英俊帅气,一双蓝色的眼睛深邃而热情,暖暖地投向前方。
房间的主人是在美国华人界长期享有声誉的社会活动家吴世珊。照片中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她的丈夫法兰克‧雷夫波尼(F. H. Rathbone)。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每当看到各界为抗战胜利举行纪念活动时,已九十三高龄的吴世珊就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回忆之中,她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那场奇妙的舞会,还有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941年,美国空军陈纳德将军在总统罗斯福的授意下,招募自愿参加援助中国战场的空军军官和机师,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俗称“飞虎队”(Flying Tigers)。
1943年的重庆是临时陪都,当时为了慰劳来华的美国军人,宋美龄发起组织当地女大学生与飞虎队员的联欢活动。性格外向、能歌善舞的吴世珊常常被邀请参加,她和法兰克的邂逅就在一次舞会上。当音乐响起,飞虎队的小伙子一个个地很快地有了舞伴,而透过翩翩起舞的人群,细心的吴世珊注意到舞池外剩下一名青年军官,他背着手,孤零零地站着,很绅士地默默看着热舞中的同伴。他的那份安静和热闹的舞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一瞬间,她突然觉得他有点孤单。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她走过去,用英语发出邀请:“你愿不愿意和我跳舞?”青年军官先被吓了一跳,惊奇地望着她,旋即露出了大男孩般灿烂又带点羞涩的笑容,“你会跳什么舞?”他温和地反问,嗓音带着磁性。她也笑了。音乐再度响起,两人双双下池起舞,一个舞姿优雅,一个舞步嫺熟,他们配合得相当默契,仿佛早已熟识。
舞会过了没多久,吴世珊意外收到了一封来信,寄信人是法兰克。原来舞会上的不期相遇,强烈地触动了法兰克的心,回去后他立刻提笔向心爱的姑娘吐露了爱慕之情,并约她在英国领事馆的咖啡厅相见。吴世珊对法兰克也抱有好感,于是欣然赴约。
法兰克是来自美国的英国人,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一名英文教师。法兰克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从小便接受了贵族学校的教育。得知飞虎队在招募队员,当时正在美国南方读军校、年仅十九岁的法兰克便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报名加入。由于患有耳疾,他没有成为梦想中的飞行员,而成了飞虎队的地勤人员。吴世珊也不是等闲之辈,她出生于安徽肥东吴氏名门望族,从小在六家畈的大庄园里过著优越的生活。她的外祖父为前清翰林;父亲吴中流是安徽颇有名气的官员;大伯吴中英曾任段祺瑞机要秘书、后为安徽军政司司长,代理过都督;三叔吴光杰留学德国,曾担任驻德武官,后供职于陆军部和中央军校编译处。儿时的吴世珊就是一个正直善良、慷慨大方的姑娘,常常把自家带的大鱼大肉与学校同学的粗茶淡饭交换。1938年元月抗战初期,主政的桂系用暗藏的一面日本国旗嫁祸于吴家,她的父亲和大伯等六人被当作“汉奸”处死,酿成六家畈史上最大的冤案。一夜之间,吴世珊家破人亡。她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来到湘西,就读于著名的国立八中。没钱买衣服,她写信给世叔张治中求助,张将军回信寄了二百块大洋。钱在手上,吴世珊却转念把它分给了班上同学,每人五块。毕业后,她被保送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飞来的跨国恋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了一起,他们双双坠入爱河。吴世珊做梦也没想到,从不热衷外国文化的自己,竟然会喜欢上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洋人。然而,命运就这样把他们连在一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法兰克和吴世珊在重庆举行了婚礼,美国飞虎队员娶了中国女大学生的新闻轰动当时的山城。1946年夏,法兰克来到成立不久的上海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由于实行交通管制,吴世珊无法进入上海。无奈之下,他们想出了一个听上去很浪漫的办法。法兰克托朋友帮忙,把吴世珊用毛毯裹住,当作一件行李放在军用运输机上,并告诫她不要出声。一路上,吴世珊紧张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了,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上海,在几位朋友的掩护下,她被悄悄扛出机场,“偷渡”成功。她就这样被“空运”到了法兰克的身边。
1946年底,法兰克带着吴世珊乘船回纽约定居。因为美国国会通过“战时新娘移民法”,吴世珊成了第一个抵达美国的“战争新娘”。她一下船就被记者包围,成为当地媒体追逐的对象,报纸上称她为“中国娃娃”。当时的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现象十分严重,看着纽约厕所门口分别悬挂的“白人专用”和“黑人专用”的牌子,吴世珊迷惑了,她不知自己去哪边好。她没料到美国给她的第一印象竟是种族歧视。
生米煮成了熟饭,法兰克的双亲在短暂的沉默之后,还是接纳了吴世珊。婆家是很传统的英国家庭,儿媳妇要承担家务活。小俩口和法兰克的父母住在一起后,千金小姐吴世珊不得不从最基本的拖地学起。地板干净了,她的手却磨破了皮。为此她常对法兰克发脾气,而温和的先生总是好言相哄。1947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在吴世珊的鼓励下,法兰克进入纽约一所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后在一家电话公司担任经理。吴世珊也想外出找点事做,海洋保险公司从不招中国人,吴世珊却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性格,最终公司主管被她的口才和能力所征服,破例招聘了她。她出色的工作表现使得公司对中国人另眼相看,并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招聘了四十位中国人,从而再次证明了吴世珊的“中国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
小俩口想在外面租房子,他们却遇到了阻力。看见吴世珊的东方面孔,没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就在两个人跑断腿、渐感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犹太房东。吴世珊欣喜若狂,她成了入住法拉盛的第一位中国人。
当时的美国社会有人叫嚷“中国人是只拿不给”,吴世珊立下誓言:此生只给不拿。1948年,吴世珊开通一条专门帮助中国移民的热线,帮助的事情包罗万象,凡是初来乍到要上学要找住所找工作的,或定居多年要上法庭打官司的,无论是来自大陆还是来自台湾,只要是中国人,她就会竭尽全力帮忙。其中让她引以自豪的,是曾经成功地一次接待九百名从台湾来的留学生。她的家常常是留学生的临时旅馆,搞得她两个儿子打开自家的冰箱都不敢随便拿食物,他们总是先要问妈妈:“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吃吗?”每当有突发事件时,吴世珊就半天不在家,法兰克和孩子们回到家,饿了却找不到任何吃的东西。为此吴世珊深感对不起家人,可是法兰克从不抱怨。“吴阿姨热线”在当时的纽约,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在异国他乡艰难行走的华人看到了光明。
在“吴阿姨热线”的基础上,1984年吴世珊创办了“吴阿姨服务中心”的自费公益性机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依靠个人和大公司的捐助、以及定期举办的筹款餐会和义卖等活动。服务中心每年处理的案例高达三千例以上。除此之外,她还成立英语学习班、家庭护理班等一系列的培训班来帮助移民站稳脚跟。她先后创建并担任了安徽同乡会会长、美国华人女商会理事长,担任《妇女心声》总编辑、《美东时报》顾问,并多次在纽约州和联邦议会的宪法讨论会上提出保证移民权益的议题。这位“战争新娘”犹如一张中国名片,向世界介绍著中国和中国人,让陌生的人开始了解中国,让带有偏见的人改变看法。
为了更充实自己,帮助别人打官司,吴世珊进入纽约市立大学,巧的是教授历史的正是肥西老乡、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她学习勤奋,在六十二岁那年,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纽约市立大学心理学和哲学两个学位。
在吴世珊的影响下,法兰克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甚至连看病也是找中医。然而有一次,一名中医的误诊使得法兰克差点送了命。虽然命捡回来了,但从此以后法兰克再也站不起来了。每天早晨,他坐在轮椅上,拉开窗帘,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这样的情景让吴世珊既心疼又生气,周围人纷纷劝她状告那位医生。法兰克却拉着她的手说:“苏珊,不要告,我反正是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可那个医生的未来还长,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还没有学这么多。再说,这是我们自己要去看中国医生的。”望着法兰克那双宽容善良的蓝色眼睛,吴世珊放弃了状告医生的念头。2008年春,八十四岁的法兰克走完了他的一生。
失去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伴侣,吴世珊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从此不再担任服务中心负责人的职位。然而她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人,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她仍然喜欢“吴阿姨”这个被人叫了大半辈子的称呼。“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因教育而光明”,当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校训让吴世珊牢记并遵循,她服务大众七十余载,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全部都是付出和给予。她助人为乐,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她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众人交口称赞,也为她带来数不清的荣誉。她得到纽约地区乃至全美的表彰,多次获得人道主义奖、市长奖、杰出成就奖,是全美妇女会苏珊‧安东尼奖的第一位华裔得主。除此之外,她还是三届美国总统的华裔问题顾问。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安徽,为安徽的建设出谋划策,捐资捐产,六家畈养正小学、安徽大学都收到过她的捐助。她被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然而吴世珊明白,大大小小三百五十多个奖杯奖状背后,离不开法兰克的全力支持和付出。
2014年,九十二高龄的她编辑出版了一本关于青少年环保认知的书,实现了几年前她为配合联合国组织宣传环保理念的梦想。吴世珊,这位昔日的“战争新娘”,用蹒跚却执著的步履继续谱写着属于她的传奇。
(文章来源:美国加州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