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五年即1855年4月,爆发了黔东南苗侗农民大起义,史称咸同农民起义。起义军中的将领有不少是吴盛后裔。台拱厅(今台江)苗民因不堪重赋,联名向地方官府请愿,要求减缓粮赋,遭官府拒绝而群情激愤。佣工出生的苗族人张秀眉乘机在台拱厅掌梅尼率众起义。潘名杰在贵定,岩大五在清平(今凯里西北)亦相继起义。各地苗众纷纷响应。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军采取扫清小据点,孤立大城镇的方略,先占清军汛堡,继克丹江(今雷山)、台拱等10余城。其时,号军等各族起义遍及贵州全境,清军四出镇压,处处设防,兵力分散,苗民起义军得乘敌之隙,予敌重创。清总兵桂林、提督孝顺先后兵败自杀。1858年,义军分兵两路:一路西出,克麻哈(今麻江)、都匀等府县,威胁贵阳;一路东进,克镇远、邛水(今三穗)。至此,起义军控制了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长期与号军、侗族等起义军相互应援,联合作战。1862年(清同治元年)春,东路军再克邛水,出玉屏,攻入湖南晃州(今新晃)、沅州(今芷江)境内。清军急增兵防晃州,又调兵船扼沅水。义军因敌防守严密,复撤归贵州境内。
1866年初,清政府派湘军2万人分三路援黔:北路趋铜仁,会同川军进攻号军;中路、南路则分别进驻镇远、台拱一带,夹击苗民起义军。面对强敌,苗民起义军顽强抵抗,并以“深入疾归”战法,攻入湖南境内,袭扰湘军后方,迫使湘军回救而疲于奔命。1867年,清政府令川、滇、湘三省增兵援黔,采取“先教(即号军)后苗”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先对付号军。张秀眉率义军乘虚插入湘西,旋因腹背受敌,败归黔境。翌年,号军起义失败,清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黔东南,苗民起义军处于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形势日益不利。1869年5月1日和2日两天中,记名按察使黄润昌、记名提督荣维善率湘军1.8万人自施秉进击黄平,企图与川军会合。义军将领包大度率众万余,在黄平县东南两山夹峙、道路狭窄、地势险峻的黄飘峡谷设伏,并派出小部队前出诱敌。3日,当湘军分五队梯次前进,先后进入伏击地域时,义军突起,猛攻猝不及防的湘军,歼敌万余人,毙黄润昌、荣维善等湘军将领,取得了著名的黄飘大捷。同年7月,义军又在都匀羊安大败清军,歼敌数千人。但两次大捷并未能扭转不利局面。1870年11月,台拱失守。次年春,义军据点丧失殆尽。张秀眉率众退守雷公山(在今雷山境)。1872年4月,在乌鸦坡(今雷山、凯里间)战败,全军覆没。5月,张秀眉等被俘,起义失败。
这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的记载,特摘录。
1855~1872年,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张秀眉等领导的贵州东南部苗族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期间,大高坪苗族人民也积极响应,配合义军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
听祖辈传说,吴朝龙一支的太公吴仕开是大高坪苗族的英雄人物,他的妹妹也是女中豪杰。那个年代,土匪特别多,我们大高坪经常受到土匪和散兵游勇的抢劫。为了保家护寨,人们从小就开始习武,很多人都有一手好工夫。吴仕开及妹妹的武艺很好,还有一套很有用的法事。
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后,咸丰五年六月,大高坪苗民接到义军的信,要求配合一支义军在牙屯堡抗击官军。于是,吴仕开带领全寨青壮人员到牙屯堡网形河边跟敌人决战,他的唯一的儿子也参加了战斗。我们的人马都是经过武术锻炼的,武艺都很高强,那时候用的都是大刀、长矛,官军不堪一击,不久就被赶跑了。吴仕开带着队伍撤回大高坪,队伍来到牙屯堡“高琴阳光(苗语,即牙屯堡网形对面山)”清点队伍时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没有回来。他马上又杀回去寻找,发现儿子已战死在刚才的战场上,辫子还被砍断了几截。回到家里后他的妻子问他儿子怎么没有回来,他说:我饿得慌,快装饭装酒。吃了一大碗饭、喝了一碗酒后才告诉她孩子牺牲了。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两老都很悲痛,整个吴氏家族也都很惋惜这个孩子。后来从二太公那里接个孩子过继给他,也就是现在吴朝龙他们一支。
上次敌人失败后,又纠集很多兵力,对我们大高坪多次进剿。但我们苗族人民非常团结,又都会些武功,敌人虽经多次进攻,同样以失败告终。每次战斗,吴仕开的妹妹都很勇敢,传说她能用扇子把敌人的子弹扇走。但在一次战斗中,这位太姑被敌人抓走了。由于她长得很漂亮,敌人没杀她,只把她的一只耳朵割了去,又把她放了回来。后来她嫁到广西高难。
官府派兵镇压大高坪苗民时,为了避开官军的屠刀,苗民利用宗教法事为借口,说是苗民在“跳杠”(即坐杠桐)做法事时一些人发颠了,神智不清了,才做出一些反朝廷的事。官军也知道大高坪苗民个个英武,不易降伏,加上当时贵州苗民义军正是烽火云涌之时,官府一时忙不过来,也就做个顺水人情,不予追究了。
这段历史,吴家彦原在县委统战部工作时曾在《湖南省志》看过这样一段记载,他抄录如下:“咸丰五年六月,通道大高山苗叛,县令吴熊告急,洲绅燮黄率民团剿平之。捷闻在事出力者、奏请议叙有差,秋八月大坪黄号贼余老科陷古洲黎平永开,锦、柱,各侗寨苗寨同时响应,难民纷纷到靖州城乡,震撼洲牧鄂,急调靖营哨官吴宗渭协同黄炳燮等加紧防堵,迭败贼于平茶,藕团,四乡等处。”
通过省志记载知道,当时大高坪苗民的确配合参加了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从此可以知道,我们的先祖是贵州远口吴氏家祠的后人,而且以前经常与他们联系,他们这次起义,我们大高坪苗民也配合参加,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