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谱 序①
家有谱,犹如国有史,方知兴衰治乱之源,家有谱,熟知世系源流之辨。我国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历史上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
术这四项伟大的发明出在我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国科技水平日新月异,这说明我们祖国人民的伟大。家有谱,
只有续才有谱,历史只有写才有历史,所以续好家谱,也就是写好家谱,才能总结经验,发扬前辈勤劳、勇敢、不畏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又云:续好家谱,才能了解各姓氏的分布情况和风土人情,以及人口发展情况。这样对制定计划,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参考资料。再云,天
地万物皆有木本之源,人为万物之灵,应有春露秋霜之感,家有谱尚知尊祖宗、睦族亲,若谱系不明,亲者视为陌路人,不叙不亲,一叙方亲
。来由吾氏从吴泰伯始祖,至今已有3000多年,分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繁衍支系甚多,本谱重续,只续福建龙岩支系纳入本谱。本次续谱
,各处选出代表,组成续谱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吾姓一百一十世绍玲公为首。此人年高体健、智慧超群,热爱续谱工作,因他是政府机关工
作退休人员,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修续本谱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处代表,对本谱所需资料的调查,也做出了累累硕果,
这些资料都已入谱印刷成册。观吾家谱念念不忘先祖功绩;珍惜家谱,世代永传子孙;学习先祖,激励后人。
吴衍彬写于二零零五年春
谱 序②
按旧谱吴氏之祖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太伯公。太伯七十三世承顺公讳宥乃是入闽之始祖也。熹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
不培而枝叶枯,源不流而河水涸。”是故谱不由鼻修,若有枝而无根如水无源也。后稷本轩辕之玄孙,安可捐四世而不载?则先拔本塞源,根
本枯矣。然观吴氏之谱,为天下著姓,金枝玉叶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称某公府君县君郡君者,惟吴孔两姓得称,余姓人家並不敢妄僭,
亦末知此递递相传,数千年绵远之系,可美而可尚也。今吾得吳氏之子孙出其族谱,索为校正,是鼻祖轩辕、后稷、泰伯、仲雍、季札、至唐
太史兢公传至宣公;此溯本穷源广,先祖之盛德于无穷而庆,流芳于子孙,绳蛰牛毛众多也,万代之颀邈也,若达于天下,则无忘同胞之义哉
。呜呼!今之子孙重本敬宗,末知后世亦有贤子贤孙重本敬宗于后乎?是为序。现出版《吴氏宗谱—福建龙岩大池、小池吴氏分支世系名录》
一书,望族人读后一、要提供更多信息和相关资料以便再版,二、要向族人和后裔传颂以光大我吴氏门户。三、览此谱者宜加以传颂。四、要
说明出此书目的在于让我吴氏家族历史代代相传。(联系电话: 13815355351)
吴常青辑
二零零五年春
二、吴 姓 起 源
泰伯封地在吴国 子孙便以国为姓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
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亶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
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言下对这个刚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
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发源于苏、浙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
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
,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
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
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吴氏族人的祖先 许多姓氏的祖先源自河南、山西或陕西等地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而吴姓与区、欧、欧阳三姓的发源地却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和
越国,古代吴国的所在地是现在江苏省无锡县。
吴氏族人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但是吴氏族人都以季扎为他们的老祖宗。如果再追溯上去,吴氏族人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因为根
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朝的泰伯,这个姓拥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有泰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身为祖父的古公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之意对这个刚出世的孙儿充满
期望。
身为长子的泰伯听到这番话后,知道父亲的意思是希望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姬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泰伯和二
弟仲雍带领一批人跑到遥远的江南,当时的江南属于荆蛮之地,为了表示让位给季历,不再回去的决心而纹身断发,在江南从事农业生产,安
居生息。那一千多户自动跟随泰伯到江 南的周人逐渐把江南发展起来。
周灭商后,周武王寻找泰伯与仲雍的后裔,找到了他们的三世孙周章,封他为诸侯,封地称为“吴国”。周章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他有4
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寿梦有意传位给季扎,季扎不愿越宗传递而迁居延陵,以 耕种为生,终年90岁,当地人
建庙立碑纪念他,延陵也就成为吴氏族人的另一个发源地。
春秋后期,吴国国势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强大的楚国,他的儿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
与晋国争霸。
后来,勾践的臣子范蠡使用美人计,派遣西施到吴国伺候夫差,夫差迷恋女色,放松警惕,以至被越国所灭。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子孙以
吴为姓。
根据琼州吴氏公会祠碑记的记载,西汉吴文翁南迁福建,成为福建的吴姓始祖。唐朝大司徒(官名)吴壶邱从福建迁居海南,成为海南吴
姓始祖。
吴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中国军事学上,最负盛名的是《孙吴兵法》的作者之一的吴起。吴起是战国时代的兵家,他善于用兵,著有
《吴起》四十八篇。在文坛与画坛上吴氏族人有卓越的成就,如唐朝画家吴道子,近代书画家兼篆刻家吴昌硕。《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
说家吴承恩;《儒林外史》的作者——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元曲作家吴昌龄,现代史学家吴晗以及戏剧家吴祖光等都是杰出的吴氏族人。
新加坡的吴氏宗亲团体有星洲延陵联合会,琼州吴氏公会及潮州延陵联谊社。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
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
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
吴贺,其后为吴氏。
古公亶父之后——吴姓,吴姓的由来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
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
,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
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
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
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据考,
吴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吴姓家族专用楹联吴姓家族历来习惯于将下面4位族中代表人物及典型事迹嵌作楹联,以事
彰扬。见到下面这些吴姓家族专用楹联,主人一定姓吴。延陵望族(吴季札)。廷尉名官(吴公)。风裁峻历,飞帛书御史之名(吴中复)。
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
三、吴 姓历 史
一、寻根溯祖
吴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1、寻根溯源 1、《通志·氏族略》、《史记·周本纪》、《元和姓纂》《丹阳吴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
氏的直系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3、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远古时代部落有虞氏的后裔。4、出自夏代少康
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2、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
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
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
,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
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
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
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
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
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
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3、吴姓出处:
(一)上古时已有吴姓。舜的后代封在虞的。在先秦以前,吴、虞两字是相通的。甲骨文中,没有“虞”,吴字即代表“虞”。《集韵》说:
“虞,古作‘吴’。”故舜的后裔有吴姓的。传说,最早的吴人系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他们崇拜一种有八只头、八
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天虞”为图腾。后来,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
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故《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
(二)《中国姓氏大全》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路史·国名纪》载:“商纣时亦有吴伯。”并且说吴权是炎帝之
臣。
(三)《中国姓氏大全》:夏氏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据《帝王世系》载,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后羿比射箭。
(四)吴氏出自姬姓,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商时,黄帝的后裔古公亶父迁居歧山(今陕西歧山县)后,改革原来戎狄游牧民族风俗,营造城廓都市和村邑。“(商王)武乙六年,那迁歧周。
命周公卖父,赐以歧邑。”(《竹书纪年》)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古公亶父称周太王。周太王有三子,
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第三子季历。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深得古公亶父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太任。据说,
太任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后来,她果然生了一个好儿子叫姬昌。姬昌一出世就与众不同。《尚书·帝命验》
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
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有此圣瑞出现,古公亶父更是对姬昌宠爱有加,认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有意将王位传于季历,再由季历传位姬昌。但是,按当时传
统习俗,王位只能由长子继承,古公亶父十分为难。泰伯、仲雍十分体谅父亲的难处,为了能让位于弟弟,他们主动出走,结伴一起南下荆蛮
——西吴(今陕西一带)。太伯和仲雍到来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部落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因此,当地土著非常拥戴他们,推
举泰伯为君长。泰伯成为当地吴族酋长,建立起“句吴”氏族国家,取国号为“吴”,并以吴为姓。仲雍则被封为渤海太守(后为渤海王,故
吴氏有渤海延陵世家之称)。
古公亶父病逝时,太伯、仲雍回国奔丧。季历要把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他带着弟弟仲雍逃回句吴后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表示
永不再回周;并且举族南迁。这就是孔子赞叹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的高风亮节也使西吴的百姓
感动,“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到达江苏无锡东南梅里(现
名梅村乡)营建城市,重新立国。国名仍称句吴。
泰伯去世后,因他没有子女,由仲雍继位。所以,句吴的吴氏实际上是仲雍的后裔。
约公元11世纪,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这时,句吴已传4代:即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史记·吴太伯世家
》载:“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自太伯作吴
,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北方中国之虞传至第十二世时(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而夷蛮
之吴”却兴旺发达。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吴寿梦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经过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斑之大
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兵强国富的泱泱大国。
寿梦有5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中,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善良。寿梦想让季札
继承王位;可是,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
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所以,吴氏后裔以“延陵”为堂号,纪念这位先祖。其实寿梦之后,吴氏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是在
政治充分发展,出现如阖闾、夫差等君主王室吴氏;另一支是季扎及其后裔隐居山野独立发展的吴氏,而且为最为兴旺的一支,陈留郡吴氏、
长沙郡吴氏均为季札后裔。战国周元王仁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吴亡国后,许多王室成员被强迁到越国做苦役。据《越绝书·记地传》载:越王勾践曾遣吴人修筑东西长达千步的吴塘。更王的吴国王室成员
走上了被迫流亡异国的道路。他们“散处吴楚;闽越间。”如:吴王余昧的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至楚,家族迁居河南沈丘一带;吴王僚的
儿子庆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阖庐之弟夫概迁居棠溪。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繁衍了江西的吴姓一族。诸樊一家逃到
安徽歙县,繁衍了歙州吴氏一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的季札后裔也纷纷或隐居山林,或逃亡他国。季札的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与妻仇氏,逃
难到五湖。濮婪为了躲避越人的追捕,隐姓埋名,改姓濮氏。他们自到南宋时才恢复吴姓。季札的次子吴征生则逃到齐国(今山东淄博市)娶姜
氏为妻;他的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国相国,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徙山东曲阜。
吴国亡国后,也有许多吴国王室的幸存者逃到海外邻国越南、日本、朝鲜等国。据说,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元代史官金履祥说:“日本
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金履祥《通鉴前编》)《后汉书》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曾任职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
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为20大姓之一。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
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
西汉时,夫差的第六世孙吴芮因率领当地越人起兵起兵反秦有功,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吴芮后裔数代袭承王
位,吴姓也就成了湖南的名门旺族。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
。吴胜以声传《世系》进呈。于是,汉桓帝命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这向征着吴氏
经600多年的转辗迁徙,又回归了故土江苏吴郡。三国时,苏州吴惴的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孙权的生母,史称吴皇后)。吴氏又以皇室外戚显贵于
江南。吴姓虽然回归吴郡,但是,吴姓后裔已遍布全国。《元和姓纂》载:吴姓郡望有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著名的家族群体有河南上
蔡的廷尉吴公家族、陈留吴恢家族、河南吴雄家族、岭南吴霸家族等。
汉至三国时就有吴姓迁居福建。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吴氏逐步向南迁徙。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从鄄城一带南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家族中出了一个
非常有名的清官吴隐之。《晋书·良吏传》载吴隐,字处默,是魏侍中吴质的第六世孙。据说母亲去世时,他与胞兄吴坦之常半夜啼哭伤心。
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人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于是,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传遍天下。吴隐之以孝名被委任入仕,
先后任参征虏军事、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他任广州刺史时,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
奖,百姓的尊敬。至唐代,吴隐之家族的一个小女孩又传奇般地作了唐肃宗的妃子,而且生下唐代宗李豫。于是,濮阳吴氏更是风光无限。勃
海吴氏家族成员南迁主要居住地为河南、河北以及江西一带。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
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
派繁衍最盛。唐代,渤海吴氏的吴贞白举家从北方迁徙河南洛阳。他以道家为思想之本,无意仕途,平诗书自乐。他的儿子叫吴扬善,为武则
天时的成均博士。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
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延陵吴氏也兴起。延陵吴氏主要有两大主系:一支为季札第四子吴子玉为始祖,世代族居延陵,产生了影响深
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另一支为季札次子吴征生为始祖,南迁后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元代始,广东、
台湾、福建沿海地区的吴姓人陆续迁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福建、广东沿海一带
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人口在台湾排第七位。
二、入明与定居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
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他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
平、安溪等地。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
派繁衍最盛。至宋代,原居福建顺昌演山的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吴瓜迁居将乐县会石,繁衍到漠源乡曹溪、半路、甲头、漠源、神坑源等地。吴
瓜系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原居福州洪唐。唐末时,其先祖因不愿附属闽王(王审知)便弃官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