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保存完好之乡间宗祠——塘里吴氏宗祠
作者:吴立梅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9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保存完好之乡间宗祠——塘里吴氏宗祠

 

吴立梅

 

    塘里为横店三景头的小地名,是南岑吴氏元房后裔禹山东园一支的聚族居住之所。

南岑吴氏的始祖吴芾,按巡东阳,爱其山水,遂命次子吴洪居于南岑。子孙繁衍,蔚为大族。二十一世承柱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徙居塘里。

承柱以下,历希、国、应、嘉、友、望六世,男丁衍至五十余人,户近四十,口约二百。族人决议,起造宗祠。

祠坐落于村西。东向,三正两厢。中后进之间为穿堂。后进先竣工,时当咸同年间。中进的建造在光绪后期。

为防白蚁,中进之柱子均采横岩(地名,雅坑南华里许,产石料。石狮桥之石料均产自该地)石,这石料的耗资数倍于木料,在祠庙建筑中不多见。为建此祠,族中还专起一窑烧制砖瓦,此祠的盖瓦厚度倍于一般建筑。

祠中楹联为本村儒童许炳尧所书,字体温厚敦雅,雍容而有法度。联云:

南宋勋猷恩褒康肃

东莱道学庆衍延陵

 

秀接南岑祖德昭垂绵世泽

祥开石井孙谋继起溯渊源

 

郡启延陵羡祖德宗功炳炳麟麟百代簪缨辉俎豆

居迁禹麓看左昭右穆跄跄济济千秋嗣续奉

第一联赞吴芾吴洪父子,第二联叙吴氏由仙居石井(官路)迁居南岑,第三联叙吴氏宗族的辉煌及迁居禹麓。

中进有三块直匾,自左至右依次为“父子进士”、“金鼎调梅”、“叔侄天官”。中匾赞宋龙图阁直学士、临海郡开国公吴芾,左匾赞宋绍兴壬子进士吴芾、乾道丙戌进士吴洪父子,右匾赞明初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吴希纯及吏部文选司主事吴昉叔侄。历经文革,匾已不存。

后进“敬思堂”的楹联为:

秩重丹墀恩荣四代

名登紫阁绩著千秋

此联已不知何人撰书,按其义则为颂始祖吴芾。

中进雕梁画栋,前小步之牛腿雕镂精美。外墙之水墨绘画亦具相当水准。

中进祠堂的收尾已是民国初年。

由于吴氏宗祠是村内最宽敞的公共建筑,因此,解放后,吴氏宗祠就成为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先后做过村校、食堂、仓库、粮食加工厂等。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村校先后设在祠堂的后进及解放后所配的平房,历时三十来年,培养了三百余初小学生。大跃进年代,这里又是公共食堂的所在,全村人在此用餐将近两年。后来,祠堂被分割成四个部分,分别作了四个生产队的仓库。后进曾长期作粮食加工厂,历时近二十年。集会、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等也大多在此宗祠。近年则出租给村人作厂房仓库之类。

日前,笔者围绕祠堂转了一圈,见墙体破损,前进之平房有倾圮之虞。进入祠堂之内,堆满了木料,电线东拉西接,一片凌乱。幼时曾在那里读书的后进,由于租给另一村人,后进檐下筑了一道泥墙。但石柱房架依然端正。上世纪90年代,横店集团明清古民居曾欲将其整体搬迁,但格于石柱的拆装不易,只得作罢。

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塘里吴氏宗祠,汇聚了塘里几代吴姓人的辛劳,见证了三景头百年沧桑巨变,曾与三景头多少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祠堂的墙体已经斑驳,油漆已经黯淡,屋面已经破漏,但华年已过的宗祠依然是族人的牵挂。

                                    2009.3.31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醴陵发现商朝末年保存完好的吴氏宗祠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