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分谱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世界吴氏统谱世系
作者:许集吴氏    信息来源:吴云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19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氏得姓始祖(一世祖)太伯,又泰伯(古泰通太) ,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在位49年,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9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葬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杯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姬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苏州)句吴,建立吴国。【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嗣子:季。
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一世祖)仲雍,号虞仲,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比泰伯小四岁,吴国第二位君主。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古迹】仲雍墓:在江苏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姬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习俗,以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今梅村乡)为都城,建立吴国。                                   
一世讳季历(姬姓传代世祖),周太王古公亶父三子,周文王之父,子一:姬昌(商朝:西伯侯,周朝 奉:周文王),十子: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姬发(周朝:周武王),周文王次子,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都镐京,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帝王,在位十九年崩,谥曰武,世称周武王。 

二世讳季简 ,传代始祖:仲雍长子,太伯嗣子(过继给太伯为传人)。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为吴国第三位君主,在位十年,寿76岁,卒葬江苏常熟,娶高辛氏。子二:叔达、叔夏二世讳居简,传代始祖仲雍次子有贤行。后裔不详二世讳姬昌,季历公之子传位即文王,享年九十九岁。子十:次发。
三世讳叔达 ,季简长子。生于殷庚丁十三年甲寅,为吴国第四位君主,在位十八年,娶伊氏。子二:周章、虞仲,寿54岁。
三世讳叔夏 ,季简次子。后裔不详
三世讳姬发 ,姬昌之子,打败了纣王,建立周朝,派人到江南找泰伯的后代 ,封第四代孙周章为吴候。
 四世讳周章 叔达长子,为吴国第五位君主,生于殷商帝乙  二十二年辛卯,在位22年,娶姒氏, 子二:熊遂、次赟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寿51岁。

四世讳虞仲 ,叔达次子。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仲为虞氏、樊氏始祖。 【事迹】周武王寻找仲雍后裔后,封仲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称北吴或北虞。虞国介于晋国和虢国之间,晋人借道虞国改打虢国,虞国忠臣宫之奇向虞君进谏:唇亡齿寒。虞君不听,这年十二月,虞被晋灭。【考证】《史记·吴太伯世家》曰:“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春秋》:“僖人执虞公”、苏州言桥下塘,其后代以阎为姓氏。
              五世讳熊遂 ,周章长子,袭封吴伯,西周吴国国君,为吴国第六位君主,生于商纣王二十年戊辰,在位48年,寿75岁,娶公冶氏, 子一:柯相。
五世讳赟,周章次子。子:不祥
六世讳柯相,熊遂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七位君主,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乙已,在位30年,娶端木氏, 子一:疆鸠夷 ,寿68岁。
 七世讳疆鸠夷 ,柯相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八位君主,   生于周康王壬子年,在位51年,寿69岁,娶公羊氏,子一:余桥疑吾。  
 八世讳余桥疑吾,疆鸠夷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九 位君主生于周昭王乙未年,在位38年,寿72岁,娶公孙氏,子二:柏虞、柯虞。
九世讳柏虞 ,余桥疑吾长子,让位无考。不详
九世讳柯虞 ,余桥疑吾次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位君主,生于周穆王丙申年,在位59年,娶姚氏, 子二:周繇、次仲,寿73岁。
十世讳周繇 ,柯卢长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一位君主,生于周穆王癸酉年,在位32年,娶季氏, 子一:屈羽,寿61岁。
十世讳次仲,柯卢次子。不详
十一世讳屈羽 ,周繇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二位君主,生于周懿王庚戌年,在位34年,娶林氏,子一:夷吾,寿71岁。
十二世讳夷吾 ,屈羽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三位君主生于周厉王丁亥年,在位33年,娶邱氏, 子一:禽处,寿72岁。
十三世讳禽处 ,夷吾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四位君主,生于周二相周召共和甲子年,在位39年,寿67岁, 娶黄氏, 子一:转。
十四世讳君转 ,禽处之子。号君转,字柯转,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五位君主,生于周宣王庚子年(公元前801),在位41年,娶轩辕氏, 子一:颇高,寿74岁。
十五世讳颇高 ,转之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六位君主,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公元前749),在位9年,娶殷氏, 子二:句卑、句餘,寿53岁。
十六世讳句卑,(一作勾卑),字毕轸, 颇高长子,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七位君主,生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在位51年,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娶高辛氏, 子二:去齐、去樵,寿72岁。
十六世讳句餘,颇高长子。子: 不祥
十七世讳去齐, 旬畀长子,秋春吴国国君,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八位君主,在位35年,生于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公元前657),卒于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寿71岁,娶邱氏,子一:寿梦。
十七世讳去樵 旬畀次子。子: 不祥
十八世讳寿梦, 去齐之子。 号乘,字熟姑,又称攻卢王,公元前621—前561年,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九位君主,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卒于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庚子九月,在位25年,寿60岁,葬于赢博,娶文氏。,生子四:长诸樊,次馀祭,三馀眜(一作夷末),四季札。【事迹】吴王寿梦有雄心壮志,即位初,做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申公巫臣沈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
十九世讳诸樊,寿梦长子,字遏。为吴国二十位君主,殁于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位13年。配陶氏,子二:长曰光(阖庐),次夫概。【事迹】公元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他与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王室的一致拥护。但季札像当年泰伯一样逃到乡下,诸樊继位。并确定吴国王位的继承,由父终子继改为兄终弟及制。公元前548年,在攻楚的盟国巢国时,亲自上阵,中箭身亡,寿48岁。
十九世讳餘祭, 寿梦次子。又名戴樊,在位4年,袭兄诸樊位,为吴国二十一位君主。《左传》云“戴吴”,殁于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配华氏,子一:偃 【事迹】在位4年,金戈钱马,南攻越国,西入强楚,接纳齐国流亡者庆封,并将公主嫁给庆封,因此结仇强齐。攻打越国时,俘越人,加以阉刑,派其守船。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被看船的越国阉奴刺亡。
十九世讳餘昧,寿梦三子。为吴国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17年,《左传》云“夷昧”,殁于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配谢氏,子三:长曰僚、次曰盖余、三曰烛庸。馀眜,字夷末,号勾馀,袭兄馀祭位,寿54岁。 馀眜即位后,派其弟季札通好北方诸侯,历访鲁、齐、郑、卫、晋等诸侯国。周景王七年(前538年)秋,楚联合诸侯之兵伐吴,围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克之,杀庆封,灭其族。是年冬,馀眜为报朱方之仇,兴师伐楚,楚败。吴军进入楚地之棘(河南永城南)、栎(今河南新蔡北)、麻(今安徽砀山东)。次年冬,楚灵王集蔡、陈、许、顿、沈、徐、越之兵,攻打吴国,以报棘、栎、麻之仇,吴军在鹊岸(今安徽无为西南)打败联军。
十九世讳季札, 寿梦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四月十八日,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丙辰(前485), 兄余祭以国让季扎札相让不就退耕延陵周灵王癸丑受封延陵季子享年九十余岁卒葵晋陵县北即今常州府七十里申浦之西孔子篆基墓铭东汉永兴二年邦人修庙立碑庆元五年勅封昭德侯其衬见史记烈传季子卒于嬴博之有间。娶颜氏。 子五:逞之、征生、重道、子玉、木熹  (今日吴氏、延氏、延陵氏的开氏始祖)。寿梦称王,吴国崛起寿梦继位,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相互兼并,争霸中原。周简王元年,寿梦元年(前585年),寿梦朝于京师(洛阳),到了楚国,原计划看诸侯礼乐,但他发现北方诸侯国已经逐渐强大,特别是楚国已地广千里,兵甲百万,与晋、齐等大国相继争霸中原。而地处南东一隅的吴国小而弱;只因长江天堑为护,暂且安稳,然楚、越对吴虎视眈眈。于是寿梦确立了“西拒楚,南制越,北交中原”的立国政策。
  寿梦二年(前584年),由于郯国(今山东郯城南),有离间诸侯之嫌,吴兴兵伐郯。郯败,与吴媾和。
  是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与楚王同一贪恋夏姬的美色,申公巫臣决定“弃官携姬”逃往晋国。当时晋楚两国均为诸侯大国,为争霸中原,长期战争,结成世仇。
  申公巫臣来到晋国,向晋公献“联吴抗楚”之策,利用吴国在楚国侧翼的地理优势和国力,削弱楚国。晋公大喜,采纳其计,于是派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与吴通好。寿梦正为施展宏图而求贤若渴,一见巫臣,立加重用,委任为行人(使者、外交官)。
  申公巫臣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率兵车30辆来吴国,负责训练吴军,将中原陆地战术及兵车战术传授给吴军。“教吴射御,教之伐楚”。从此,吴国不但拥有强大的水军,而且还拥有强大的陆军。巫臣为取信于吴王寿梦,将其子狐庸留在吴国,继任行人(后被任用为相)。除此之外,寿梦还广纳天下贤士,强盛吴国。楚庄王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发雷霆,下令子反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战败,楚、吴两国结下了怨仇。
  寿梦三年(前583年)底,晋国以郯国服从于吴国为借口,派将士燮(文子)与齐、鲁、邾联合攻打吴国。但因晋屡屡失信,诸侯多有疑心,于是晋不战而退。周简王四年(前582年),晋、卫等七国在蒲(今河南长垣东)重温马陵(卫国地名,今河北大名东南)之好,晋想在此一见吴王寿梦,为图谈和,但吴国不至。
  五年(前581年),吴国攻打楚国,败楚将子反,入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年之内,吴军七战七捷,收复了楚国侵占之地。从此吴国军威大振,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楚国相匹敌之泱泱大国。楚国在吴军的进攻中疲于奔命,不敢再冒险北进。晋国此时因内争激烈,也无力南下。其他处于附庸地位的大小列国内部也激烈争斗,渴求缓和之望甚切。于是,晋、楚暂停争霸战争,召开所谓“弭尔之会”,平分霸权。自此以后,楚以“助越制吴”之策来对付晋的“联吴抗楚”之计,春秋时期的斗争形势出现新的动向。
  周简王十年,寿梦十年(前576年),晋、齐、宋、卫、郑等国,会吴王于钟离(今安徽凤阳),吴国开始以大国之恣态参与中原诸侯国盟会。
  寿梦十六年(前570年),晋与周等七国会盟于鸡泽(今河北南部),晋国派中军元师荀偃,于淮上接吴王,寿梦不至。是年,楚以举国之兵,攻打吴国,楚被打败。
  寿梦十八年(前568年),吴国派大夫赴晋,解释不赴鸡泽盟会之故,并希望与各诸侯国修好。晋王率诸侯国会吴王于戚(今河南濮阳北,当时为晋、楚、吴交通孔道)。
  周灵王九年,寿梦二十三年(前563年),晋率诸侯国会吴王于柤(今江苏邳县西北)。此时的吴国更加强大,东临滨海,南至浙北,北达苏北,西至皖中,成为鲁、晋、宋、卫、曹、莒、齐等12国盟主。
  经过数十载的苦心经营和锐意进取,吴国兵强国富,威振诸侯,遂正式称王。
  周景王九年(前536年),楚国以徐君亲近吴国为由,攻打徐国,吴国派兵救助。楚王令尹子荡再次率兵伐吴,驻军豫章,吴军在房钟(今安徽蒙城西南)打败楚军。
  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夏,楚灵王再次联合徐、卫之军围攻吴国。因楚灵王暴虐无道,国人怨恨,其弟三人,欲篡权夺位,国内大乱,楚灵王自缢。楚、徐、卫解围还国,吴军追击,在豫章大胜,俘获了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人及大部军队。馀眜再乘楚灵王之丧,楚平王刚立,举兵伐州来(今安徽凤台),大胜。
        馀眜卒,四弟季札当立,而季札又让,吴乃立馀眜长子僚为王。
  季札,生于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卒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年),寿92岁。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一生仁德谦和,至圣至贤,博学多才,史称“延陵季子”。配颜氏,生子五:长子逞之早逝,次征生,三重道,四子玉,五木熹。西破强楚,建阖闾城
        二十世讳僚 ,僚又名洲,余昧长子。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吴国立僚为王,为吴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位12年,《左传》云“州于”。周敬王五年(前515)卒,寿38岁,袭立13年遭専诸之祸而卒。配钟氏,子一:庆忠
  王僚二年(前525年),派公子光率师伐楚,两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楚师先败,司马子鱼(公子鲂)战死,继而楚师又大败吴师,获吴王所乘之舟。吴师夜袭,又败楚师,夺回王舟。
  八年(前519年),王僚再派公子光伐楚,楚败。次年又伐楚,夺取了楚国居巢、钟离(均在安徽境内)两城邑。
  王僚十年(前517年),吴伐楚之州来(今安徽凤台),楚令尹子瑕、司马蘧率楚、蔡、陈、许、顿、胡、沈等国之军救之,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胡、顿、陈三军先溃,继而许、蔡、沈三军败走,楚军亦大败。
  王僚十三年(前514年),僚乘楚平王去世之机,派其弟盖余和烛庸,率兵伐楚,然楚早有防备,用兵截断吴军退路,吴军被困,加之季札出使未归,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设家宴请王僚,派专诸刺死王僚。
  公子光即位,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阖闾,阖闾以流血手段夺取了吴国王位,众议纷纷,但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发展生产,厉行节约。“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缕,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见《左传·吸公元年》),任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接着又任命伯嚭为大夫,孙武主军事,施行一系列安邦治国、富国强兵之策。从这一点上讲,阖闾不失为一位称职的君主。
  为改变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河之害,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廩不设,田畴不垦”的状况。他命伍子胥“筑城廓、设守备、实仓廩、治兵库”。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城的周围40里,辟八个陆门,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个,以法地八聪。内筑小城,周围10里,辟三个门,不开东门,以防越国进攻(据考古认定,城在今无锡西郊马山闾江和武进雪堰桥之间,叫“阖闾城”,城墙尚存,古迹斑斑)。
  他又命军师孙武精选士卒,教之以战术,整顿军纪,大力发展坚船利剑,使吴军成为一支装备精良、斗志旺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劲旅。阖闾把楚国视为身边最强大、最危险的敌国。周敬王八年,阖闾三年(前512年),吴伐楚,攻下了舒(今安徽庐江县西),杀死吴国叛逃楚国的将领盖余和烛庸(此二人为王僚之弟,听说公子光杀僚篡位,乃以其兵降楚,封之于舒)。四年(前511年)又伐楚,夺取了楚国六(六安东北)、灊(霍山南)两城邑。五年(前510年),伐越,越败。六年(前509年)楚伐吴,吴击之,楚军大败。吴军夺取了居巢(今安徽巢湖一带)而还。自阖闾起,吴军连连伐楚,楚军疲于奔命。九年(前506年),吴与蔡、唐联兵伐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举水一带),吴国以三万兵力,把楚国20万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五战五捷,10天之内,楚国元气大伤,吴国大振。“北威齐晋,西破强楚,南摄越国”,中原诸侯大为敬畏。
  由于越国在吴伐楚时,曾偷袭吴国后方,阖闾回国后,计划伐越。周敬王二十四年,阖闾十九年(前496年),越君允常卒,吴伐越,双方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南)。两军对峙,越军设计,先派死士在吴军阵地前自刎,吴军一时莫明其妙。越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吴军猝不及防,因此大败。军退七里,方才稳住。战斗中,越军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闾脚趾,阖闾回国后,伤发而溘然长逝。
  夫概,诸樊次子,光(阖闾)之弟,生卒年未载。公元前506年,夫概随兄与蔡、唐联兵伐楚,吴军抵达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双方对峙。夫概急功近利,想一举消灭楚军,阖闾不同意,夫概极不高兴道:“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于是以5000兵攻楚,楚兵大败。阖闾率师乘胜追击,直捣楚国都城郢。哪知,楚大夫申包胥乞救于秦,在秦国朝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才派子蒲、子虎率战车500乘援楚。子蒲托辞“不知吴国战术战法”,使楚军先同吴军作战,自己却带兵从稷(今河南桐柏)后面,暗暗包围吴军,使吴军腹背受敌。这时,越国见吴军被困于楚,于是派军偷袭吴国后方。一边是秦国救楚,吴困;一边是越军侵吴,战事危急。夫概瞅住这一时机,逃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一消息,气愤万分,率兵回国,攻打夫概。夫概败,投奔楚国。楚昭王遂于九月返郢,于是楚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西平县西北),其后裔有奔赴棠溪者,则以地为姓,改姓棠溪氏。留在吴国或其他地方者,改姓夫余氏。
  盖余,一作掩余,吴王僚之次弟,在僚被刺后,投奔楚国,楚以礼相待,将舒邑赐封给他和烛庸。阖闾三年(前512年)吴伐楚,被杀。其后裔改姓盖余氏。
        烛庸,吴王僚三弟,其经历亦如盖余,唯后裔改姓烛庸氏。
        二十世讳光(阖闾), 诸樊长子,字阖闾,殁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为二十四位君主,在位19年,葬于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子三:终累、夫差、子山 。【事迹】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公子光(阖庐)的忌妒和不满,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公子光暗结党羽,图他日篡位。后找到专诸刺弑吴王僚,阖庐立为王。他为王后,求才若渴,使吴国声威赫赫,季子言“苟先君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国力强盛后,阖庐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帅大军对楚作战,公元前506年,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求兵秦,吴国失利,阖庐之弟公子夫概自立为王,未果后逃楚。公元前496年,阖庐攻姑苏伤脚趾而殁。
        二十世讳夫槩, 诸樊次子。子一:庆忌。(堂溪氏、既氏、夫余氏的开氏始祖 )
        二十世讳偃,餘祭之子。字简子 子:
        二十世讳僚 余昧长子。在位12年,《左传》云“州于”。周敬王五年(前515)卒,袭立13年遭専诸之祸而卒。子一:庆忠
二十世讳盖余,余昧次子。(盖余氏的开氏始祖)
二十世讳烛庸,余昧三子。(烛庸氏的开氏始祖)
二十世讳逞之,季札长子。子一:濮婪 
二十世讳征生,季札次子。吴国亡后,孤身一人逃到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客死他乡,葬于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 子二:启蕃、婪
二十世讳重道,字霁,季札三子。子一:利坚
二十世讳子玉,季札四子。子二:忠、怒(隐居延陵)
二十世讳木熹,季札五子。子:
二十一世讳终累,阖庐长子,太子,字波,早夭,止。
二十一世讳夫差 ,阖庐次子,(公元前528—前473年),殁于周元王三年(前473),为吴国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在位23年,子三:友、地、鸿, 夫差寿55岁 。【事迹】阖庐殁,夫差继位,致力于富国强兵。3年后大败楚国于夫椒,越王勾践忍辱求和。夫差听信奸相太宰喜否,与楚言和。越王卧薪尝胆,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远离本北上黄池主持诸侯大盟会时,楚王5000精兵攻下吴国,俘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夫差三子:友、地、鸿。由于历史记载甚少,谜团重重。涉及面广,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十一世讳子山,阖庐三子,子:
二十一世讳庆忌,夫槩之子。子: (庆忌氏的开氏始祖)
二十一世讳庆忠,僚之子。子:
二十一世讳濮婪,逞之之子。子一:午   (隐居太湖洞庭东山武峰山东,埋氏,为濮姓,后传至五十代孙百生,于公元前1204年上朝见宋宁宗,下旨复为吴姓)
二十一世讳启蕃,征生之子。子一:诩
二十一世讳利坚,重道之子。子二:成铿、成镳
二十一世讳忠,子玉长子。子:
二十一世讳怒,子玉次子。子一:南
二十二世讳友,夫差长子,太子友,流婺源。子:自从夫差失国后,友率部北上,到了蒙古,改名换姓为经?铁木儿,在那儿生根繁衍,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但正史未有记载。台湾友人沈映冬先生己告诉一个重要信息,在蒋介石死后不久,台北、台南二地报纸分别刊登了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博林的声明:从此自己复姓为吴,名化鹏,其哥名云鹏。这消息在台湾轰动一时,议论纷纷。经?铁木儿的父亲是思克巴图将军(汉名吴尚志,满名具敕琪王句 ),是国民党驻蒙古特派员,他有三个年轻貌美的匈奴赫连民族的女子为副室。其中王苏养的儿子,初名宗武,后被蒋介石收养,移居奉化,后迁台湾,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49年又被送至美国留学,归国后即任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他与经?铁木儿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都是友的后裔。这样就纠正了有些谱上所载友即是鸿,被放遂到江西婺源,有的说友死在战场上等等不实记载。据有些谱上记载,自夫差失国后,“友”的有些后裔就迁到吴县的大平乡尚望里,被贬为平民。那里靠近陆墓,确有不少吴姓。而今大平乡现改为开发区,己找不到任何遗迹了。
二十二世讳地,夫差次子,王子地。子:元代史学家金履祥著的《通鉴前编》曰: “地”往东海去了(一度受阻于舟山群岛)”,“日本又云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近代日本学者日下恒夫和乌越宪三郎的研究表明,吴人东渡日本大约在周贞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能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能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杰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杰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杰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山东省鄄城县许集村吴氏家谱—之俊支系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