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资讯 > 吴氏世系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南宋丞相吴潜家族谱系
作者:江南漆桥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社区|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

  吴森,元四家吴镇三叔父,赵孟頫(字子昂)至交。元皇庆癸丑(1313)五月二十日卒。子汉英等“不远数千里书来京师求铭”(赵子昂语)

     墓铭记载了吴氏数代人行状,与《义门吴氏谱》互相印证,对研究吴镇家世颇有裨益。

     墓铭曰森之父讳泽,大父讳实,均与家谱相同,唯“曾大父讳坚”有异。家谱载吴森曾祖父乃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与开庆元年(1259)两度拜相的吴潜。

     考墓铭作坚,事出有因。谱中吴实注:“先是许公(指吴潜,封许国公)自以勋戚裔,忠鲠招嫉,见世将变,托公于族弟坚,携养汝南(今河南汝南)。后海运公(吴实长子吴泽,曾业海运)惧祸,故义士墓表直托称曾大父坚云。”原来吴潜曾将次子吴实托堂弟吴坚携养汝南。吴泽入元后惧祸,隐瞒南宋丞相吴潜嫡孙身份。有论者(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四期)谓赵子昂有误,实非也。

     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吴氏居无定所,墓铭多有涉及。吴潜其父吴柔胜,宣州(今属安徽)人,家谱列第十五世,登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太学博士,“为嘉兴府学教授”(家谱)。寄籍嘉兴西去百里之德清新市镇。明天启四年(1624)吴潜十二世孙吴伯与《吴履斋祠堂记》云:“吾吴氏世居宣城,自正肃公(柔胜,卒谥正肃)游学德清,生履斋(吴潜,号履斋)公于新市镇,及第以至拜相,侨居在焉。”据德清地方史料显示,新市镇状元坊、东岳祠、吴家园、吴丞相祠、三贤祠等古迹尚可辨认,状元桥依然完好。吴潜祖籍宣州出生德清新市镇当为史实。

     新市镇吴家园始建于嘉定(12081244)年间。嘉定十年(1217)吴潜进士第一,官江东安抚留守,主张对金用兵,为力主议和右相史弥远所忌。吴潜出应诏陈九事,以正直忤时相,预感到世将变故送子避汝南。《义门吴氏谱》一始祖吴天全,即为汝南人。三世祖吴廷柞为赵宋王朝开国元勋,四世祖吴元扆为宋太宗四公主驸马。这便是谱中一再出现“勋威”一词的由来。三始祖吴廷柞其名,自民国十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将其误为吴延祚以来,以讹传讹,多有舜误。宋史作“廷”字无误。今西安碑林有立于“大宋乾德五年九月二十八日篆书千字文序”碑,款曰:“二品行京兆尹上柱国濮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七百户食实封八百户吴廷祚建。”可为证。

吴家园大兴土木,已在史弥远死(1233)之后。淳佑七年(1247)吴潜历官淮东总领、兵部尚书、浙东安抚使之后,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是年奉旨效建履斋书院,十一年,主体建筑衷绣堂落成,宋理宗赵昀手书匾额。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右相贾似道贬循州,三年卒于贬所,吴家园衰微。长子吴定,“字定之名儒不受荫”(家谱)。次子吴实“字实之,以国多难,弃文习武,仕进义校尉,水军上(义士吴公墓铭作“正”)将”(家诺)。铭文曰吴实“始寓建康之龙湾”。,建康,今江苏江宁,龙湾处江宁东北,频临长江。家谱说“元兵南下公(吴实)力战死,赠濠州图练使。”吴实生于德清新市镇,长于汝南,带兵始寓建康,有可能战死于濠州。家谱记吴实次子吴沛支存淮西。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地处淮西。季子吴渚支存建康龙湾。

  吴实死于抗击蒙古军。蒙古军第一次大举攻宋在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攻江淮,三年冬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与江宁隔长江相望。宋军英勇抗击,打退了蒙古军。吴实年约二十三岁。根据吴氏男十七岁大婚惯例,因此已得子三。考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要到1271年。明代兰本《义门吴氏谱》称“元兵”,应理解为包括1271年前的蒙古军。后来的元兵南下大举灭宋,要到1274年,若吴实还在,年届六十,似不可能征战疆场。

     吴实长子吴泽,家谱列第十八世,受荫仕承信郎,为低级武臣阶官。墓铭曰:“父讳泽,承信郎,移戌盱眙(今属江苏)事淮东帅李公曾伯。”家谱未说戌盱眙事,只说因官居汴梁。1214年金为避蒙古军锋芒,由中都燕京翠¤开封。1232年蒙古军进攻开封,金哀宗完颜守绪先逃归德(商丘)继逃蔡州(汝南)1234年自杀,金亡。开封短期内由宋军占领随即退出。蒙古军于开封设南京路,以后又改名汴梁路,汴梁得名于此。

吴泽约生于1231年,出使金国首都是不可能的。若确如家谱所言,当在蒙古军统治下的汴梁。

     关于吴实吴泽的出生年份,是据下述方法估定的。吴潜传吴实吴富,吴实传吴泽吴沛吴渚,吴泽传吴禾吴秫吴森等。已知吴潜生于宋庆元二年丙辰(1196),吴森生于“淳佑庚戌”(墓铭),即1250年,两者隔五十四年,其问必须完成三次生育。不妨设定吴潜十七岁完婚,十八岁得长子吴定,十九岁(1214)得次子吴实。吴实十七岁完婚,十八岁(1231)得长子吴泽。吴泽十七岁完婚,十八岁(1248)得长子吴禾,十九岁得次子吴秫。这样

     方有可能于1250年即二十岁时得季子吴森。由于上限下限年份的不可更变,根据民族传统婚配年岁、性成熟期、纳妾诸因素,上述估定应该与历史事实基本符合。

家谱载吴泽“与吕文德守襄阳”一事发生于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忽必烈接受南宋降将刘整建议,派阿术(兀良哈台子)率军进攻南宋重镇襄樊,是处军民奋勇抗战,不幸的是守将吕文德于1269年过世,宋廷另派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援襄樊。第二年再派殿前副指挥使范文虎支援。从家谱得知其时李曾伯吴泽均在襄樊前线。李曾伯字长儒,系建炎初主和误国“浪子宰相”李邦彦孙。理宗(12251264)时累官沿海制置使,咸淳(12651275)初为殿中待御史,谏宗礼论劾递职。在李曾伯幕府,吴泽得与范文虎相识(墓铭)。守城五年,襄阳失守。李庭芝罢官,范文虎改知安庆(今属安徽)。吴泽“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家谱)

墓铭书于皇庆癸丑秋初。六月赵孟頫刚擢升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根据他的身份,不便将吴氏抗元过分渲染,因此吴实抗元战死、吴泽保卫襄阳一概省略。

吴泽卸甲归田,既没去父亲安家的建康龙湾,也没去祖父苦心经营的德清新市吴家园,却来到浙江嘉兴思贤乡,个中自有原因。

据《义门吴氏谱》载,十三世吴煜,字公亮号思贤,仕武义大夫(宋武臣第三十三阶)。宋室南渡,护康王赵构(宋高宗)而后“定居嘉兴市径(王江径)东,人名思贤乡。”至十七世吴檇荣吴檇华两兄弟同时绝传,吴泽作为远房侄子立嗣思贤乡堂叔()穆荣挠华门下,继承两家产业。嘉兴古称檇李,故两位名中均带檇字。吴泽在思贤乡成家,效前辈作法,取长子名曰吴禾,字君嘉,将嘉兴当时称“嘉禾”两字溶入其中。吴泽是从思贤乡出来仕承信郎,戌盱眙,官汴梁,保襄阳而后还乡。乡名思贤,贤者,唐宰相陆贽也,传贽出生于今陶庄。明宣德五年(1430)嘉兴泾东思贤等六乡划出建嘉善县。思贤乡名今已不存,洪家滩北二里原有石桥名思贤,今洪溪、陶庄一带即是。

 吴泽归思贤年约四十出头,表面上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稻光养晦,自号雪樵居土,过起隐居生活,实际上始终在等待为国效劳的机会。约四年后的德佑初(1275),李曾伯官复原职——沿海制置使,经管包括澉浦在内沿海海防军务,邀赋闲在乡承信郎吴泽赴“制置使司准备差遣”(墓铭),吴泽终于离开思贤乡南下百里来到澉浦事李公曾伯。

     元兵南下,势如破竹,南宋覆亡在即。墓铭至此打住,家谱则强调吴泽“宋亡不臣元”。

1277年元廷在澉浦置市舶司,海运业蓬勃兴起。宋室江山大势已去,吴泽由是转向海运。初业海运,眷属仍留在思贤,身边只带长子吴禾。

关于吴泽从军归乡,墓铭叙述如下:“父讳泽,承信郎。移戌盱眙,事淮东帅李公曾伯。李公归嘉禾,遂与偕来。乐武塘(即魏塘)风土饶沃,因定居焉。”笔者以为家谱及县志谓吴泽先居思贤后迁武塘是可信的。赵孟頫这样写,要么简化,要么不甚了解。他与吴森之交往已在吴氏移居魏塘之后。大德三年已亥(1299)赵孟頫以“集贤直学士行江浙儒学提举”,为时十一年秩满奉召还京。吴氏则约于1296年移居魏塘镇。其后吴森与赵孟頫过往从密。

    魏塘吴宅,邑志云建于元初万户陈最仁原西花园。陈园其时为浙西之胜,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浙西园苑云:“嘉兴魏塘之陈()”“当爱山(陈景仁)全盛时,春二三月间,游人如织,后其卒,未及数月,花木一空,废驰之速,未有若此者。自后其地吴氏之园曰竹庄”。

陈园废于何年,史无详录。但,读清光绪《嘉善县志》关于陈氏东西园如下一段正文颇可玩味。“初爱山纳粟补万户,折节下士,构园集客。一日有异人月下扣门题曰:戊子年间多快乐,丙申之岁少留连。公公莫作绵绵计,花圃终须变野田。翌早觅其人不得,后果如其言。”这段文字并非注释,月下异人扣门题诗未必真事。揣摸编者真正用意乃“后果如其言”。看来陈园兴旺于戊子(1288),败落于丙申(1296),应是事实。陈景仁不大可能于健在时割爱西花园给吴泽,尽管吴森“原配陈氏”(家谱)有可能是陈景仁之女。

     1296年陈氏败落,吴氏据陈氏西花园建吴宅。此年,吴泽约六十六岁,吴禾约四十九岁,吴森四十七岁,吴镇十七岁。

    经过十几年海运,吴泽富上加富,在澉浦人称大船吴,完全具备了在魏塘镇置地建宅的客观条件。吴氏人丁兴旺,吴森以下的吴杰、吴朴、吴林、吴枋相继成家,孙辈吴(王贞)、吴镇、吴万六、吴汉英、吴汉贤、吴汉杰等数十口陆续问世。如此赫赫家族,思贤乡旧宅已难以容纳,必须向外迁徒。此时正遇陈园废驰,故吴氏建竹庄卜居魏塘,思贤只留次子吴林。吴泽带长子吴禾、孙子汉英(森长子)继续海运业。吴泽最后终老澉浦,葬西门吴家山。此山得名,乃吴泽从祖公十三世吴星屯兵是处卒葬该山之故。吴禾虽家在澉浦以北百里之魏塘,但他“性至孝,庐守父墓”(家谱)。为了继承航海家业,索性长住澉浦,卒葬吴家山。从吴泽到吴禾,本没想在澉浦安家,只将英作为吴家船队的起锚港,事实上逐渐形成了吴氏在澉浦的家业,陆续加入海运的还有二十世吴汉杰,二十二世吴金粟、吴麟粟、吴大本等,澉浦吴氏繁衍至今。

     吴禾传子二,长吴(王贞),字原墇,一字伯圭。以世沐国恩义不仕元,征聘不赴,治别业于魏塘,今名竹庄;又治别业于当湖(今浙江平湖)北之云津,植修竹。亦名竹庄,今遗址在庄桥右。《义门吴氏谱》如是说。

次,吴镇,字仲圭,“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与兄吴(王贞)自思贤同三叔吴森迁魏塘后,长居于此。自选墓地,投后葬原陈氏东花园北端,三面环彩笔溪,墓至今在焉。自题碑曰梅花和尚之塔,从梅花道人忽又成梅花和尚,亦道亦僧,道耶僧耶?非也,他自己在画上题曰:“橡林一个老书生”,这才是他真正身份。

    吴镇习画之始,已是十七八岁。他在至正五年乙酉(1345)为魏塘景德教寺古泉禅师,作四友图卷题识谓“游戏墨池仅五十年”(明.汪砢玉《珊瑚网》)。又在至正八年冬十月为钱塘唐明远画梅(今藏辽宁)题句云:“余自弱岁,游于砚池,嗜好成癖,至老无倦,年入从心(七十),极力不能追前人续尾之万一。”

    吴镇十七岁(1296)随全家自思贤乡搬迁魏塘后更有机会接触书画家。三叔吴森“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墓铭)。家藏不乏珍品,耳闻目染,日夕熏陶,其中当有宋.巨然名作“秋山图”,董其昌谓吴镇收藏此画并居以临摹。

     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一位大画家来嘉兴任职,他就是元朝请大夫、礼部侍郎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丰台区)人,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擅画墨竹,初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曾深入江浙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神态,因而画竹尤工。亦作钩勒青绿设色竹,并写古木松石。著有《竹谱详录》,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谱。

    元贞二年,李衎请补外,除同知嘉兴路总管府事(李衎墓志)。李衎在总管任上,必然到过府衙东去三十六里一水相通魏塘镇。曾为管军千户且嗜古名画的吴森,想必与之交往,甚至陪同郊外赏竹。其时吴镇很可能得三叔引荐拜会李大人,甚或有幸聆听画竹之法。大德三年(1299)李衍“端阳所著竹谱详录书成序其端”(台湾世界书局美术丛书李衎撰《竹谱详录》)。李衎影响了吴镇一生,晚年(七十三岁)在他自选墓地上曾曰:“老子平生学蓟丘”(家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元四大家》一书说吴镇三十八岁(延佑四年,1317)在杭州卖卜。他曾游历过杭州、湖州等地。在余杭皋亭僧舍,得见李衎所画之竹。李公于皇庆(13121313)中官浙江行省平章政事。吴镇到七十一岁对此作尚记忆犹新,是岁为佛奴作件谱册页二十二开(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第十五页款识云:“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为甘露法雨。此诗息斋道人画竹于皋亭僧舍题之,因仿其作,遂书此云。”又第十九页款识云:“昔游钱塘吴山之阳,玄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俯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焉。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目云。”吴镇一生画竹,追求清高脱俗思想境界。从丹青技法到修身养性,处处可见李公影响。

     吴镇晚年画竹风格逼近文同,从给佛奴竹谱、给吴直方墨竹册均浓淡兼施,酷似文湖州“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吴镇自评曰:“晚年笔法似湖州”(家谱)

    吴森于元初仕管军千户军职,隶属万户。家谱强调吴泽以下“义不臣元”,故吴森任职属不得已。“森,字君茂,号静心,至元间授管军千户,后辞归里,居思贤乡。先是勋戚裔,元以后义不入仕。自思贤迁武塘,建义塾,服大荒,奉敕表义士。太定中赠奉训大夫、嘉兴县男。原配陈氏封嘉兴县太君,生七子,详本传。”成书于康熙七年手抄本《义门吴氏谱》因早蠹字佚,今据史料及原文文意补入,凡字下加黑点者即是。

    赵孟頫对吴森任管军千户来龙去脉,在墓铭中写得比较清楚:“至元辛已征东省。右72范文虎与承信府君有旧,故举君为管军千户。师还隶高邮万户府,移屯扬州,告闲得请,淡然家居。”辛已即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向外扩张,派实都、洪俊奇、范文虎等率军取道高丽进攻日本,其时急需将士,才由范文虎荐举吴森。襄阳失守,范文虎知安庆,不战而降,得元世祖信任,委为两浙大都督,范年届不惑而吴泽已五十开外,天命难违,只有让三十二岁儿子吴森从军。

    元始祖东征军航海至平壶岛,突遇飓风,将领们乘坚固的战船逃回,士卒十万余被丢弃在五龙山下,遭日军掩杀。仅三人生还。

    吴森“告闲得请”归思贤乡约在1283年。是年长子汉英约十七岁,按吴氏惯例大婚,汉英长子吴瓘约于1284年或稍后出生,吴镇只长四五岁而已,叔侄情趣相谐。家谱邑志称吴瓘“多藏法书名画”,一派乃祖遗风。能作窠石墨梅,画寒雀。至正八年(1348)与吴镇合作“梅竹图卷”今藏辽宁。现藏上海博物馆《渔父图》长卷,有论者谓此乃吴瓘临吴镇之作,唯题词十六首确为吴镇所书。《渔父图》长卷的真无疑者在美国华盛顿佛瑞尔美术馆,史载其七十三岁于魏塘慈云寺僧舍重睹十余年前旧作,感慨系之,再题跋文,今赫然在上。上博本只吴瓘跋文,骑缝章也是他的。两画相类,唯长度不一。吴瓘善画梅。邑志载“吴镇尝题曰:‘吾乡达竹庄人得逃禅鼎中一脔,咀之嚼之深有所得,写竹外一枝,索细作继和,予不能追古人万一,自笑效东邻之颦,丑矣’。其称赏如此。”

    吴森“性雅素,好礼而尚义。”又“延师教子,捐腴田二顷,建义塾以淑乡里子弟,创佛字以便云水。前后甃衙数百丈。累桥凿井,死施棺,病施药,凡周急之事,不问亲疏,乐与无倦,人以厚德称之。”墓铭这段文字志乘亦有。吴森义举,得到元朝中央的肯定。嘉兴《弘治府志》云:“元至大庚戌(1310)廉访使以名闻于朝,表其门曰:义土。”正是此年,五十七岁赵孟頫江浙儒学提举任满奉召赴京。吴森之名闻于朝,跟他谅必有关系。

    墓铭对吴森内眷记述详于家谱。“初赘费氏,早卒,再赘陈氏(武塘承信陈公之女——原注)”。家谱则曰“原配陈氏”。看来费氏女未曾过门早天。赘,《前汉贾谊传》云:家贫子壮则出赘。师古曰: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吴泽家巨富,不致让儿子出赘做上门女婿。再则,吴森若真个出赘陈氏,其子也不能再姓吴,连他自己也要改姓埋名,汉英等不可能列入《义门吴氏谱》,澉浦大船吴也不应有吴森一支余脉。此处“赘”字只能依《博雅》“赘,定也”讲。

    赵之昂原注陈氏为武塘承信陈公女。承信郎陈公邑志失载,有可能指元初纳粟补万户的陈景仁。吴东两家确实门当户对。由此看来吴泽与陈景仁竟是儿女亲家。

 吴泽之巨富,并非自航海始。宋代望族,官宦世家,家境殷实自不必说。尚有“吕翁授丹金四十万”,事见家谱吴(王贞)注。吕翁者或就是襄阳守将吕文德。吴(王贞)将钱“散宗戚乡里之贫者”,其义举有如三叔吴森。

     吴森之子孙辈,墓铭列四子四女八孙,家谱列七子十五孙,不列女。三女儿嗣胜出家为尼,皈依佛门,为其它典籍未见,吴泽自命居士,吴森与二三高僧为友,吴镇自称梅花和尚,嗣胜为尼,二十二世还有一位观音奴,从中可窥见吴氏一宗对佛门的虔诚。

     吴森墓地,铭曰“汉英等卜以九月丙午奉枢葬所居西北三里麟瑞乡之原。”清光绪县志地图有标示。卷四家墓“吴森墓……在灵塔泾之北。”

     一九九三年三月一日,笔者与同仁朱君瑞明偕武水书画社社长潘康生老先生寻访其墓。墓址界沪杭铁路与320国道线之中,灵塔泾今称安桥港自南而来穿过铁路至墓前六十米处折向东去。坟山之土因三年前修双轨铺基而取之。墓廓暴露四块巨石,每块长约24,宽约1,厚约02,侧立围成方框,接合处为简易榫铆。方框正中另一稍短巨石界中间而分东西两穴。夫妻合葬,东为吴森西为陈氏无疑。棺木皆无,穴中已填土种菜。因石太巨大,民工靠人力一时无法搬动,故存原地。村人告知,吴森墓东尚有大墓一座已被民工挑平,石块则已填东去三十米小河内,我等见河边大石成堆。查县志对家谱方知是吴禾长子吴(王贞)儿子吴坦之坟。

赵子昂撰书《义士吴公墓铭》未见出土,或者尚存穴内,或者早被村人取走作洗衣板。吴森墓院,当年颇具规模,假山巍峨,绿树婆娑。“墓前多奇石,为人取去”。县志所说太湖石在墓南数十步渔塘邦岸处尚依稀可辨。吴氏竹庄及吴森墓院均毁于元末兵火。

     吴镇自幼在三叔身边长大,吴森给他的影响极深,从“嗜古名画”到“与二三高僧为友”(墓铭),无不一一铭刻在他的心灵深处,加上天赋与勤奋,终于超凡脱俗,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代大家。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