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陵吴氏族谱,从序言到世系、源流,还分生谱殁谱,内容齐全,版式面关系,今天先发序言部分:
四继家传电子版序
家谱者,正属人文文化。它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研究人类自身的依据,是世界上众多的自由爱好者自发地、努力地、求真务实地奉献给社会的劳动成果。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续家谱,提及家族,就有窜兴宗派之嫌,故而基本上没有人提及家谱,许多的家谱资料损毁迨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修续家普的呼声渐起,许多老者又开始为修谱造势。适逢时也,我邵陵吴氏《四继家传》也在善敏善稚二公的操持下,于九二年仲夏正式告竣,这对邵陵吴氏来说,是百年盛事,千年幸事,是深得人心的一件大好事。
我自幼喜欢家谱文化,渐入暮年,更有一种执著,遗憾的是九二年家乡大兴谱事之时,我远在他乡怀化的一个铁路单位谋生,没有闲暇时间返乡,不能为四修尽力。为了达成自己的爱好,我最后回家以二百壹拾伍元买得全谱一箱,共十四卷,是为保字号,在“玉斗正中元天文自此全四方同日月六合共山川各宜慎重保管”的收谱顺序中,管字号放善敏公处供族人常阅,我收藏的是实际上的最后一箱。
现在的人们,离多聚少,为了谋生,常常不得不在外乡落户安家,子孙后代常常也是不知出处,说起自家历史,总是两眼迷茫。家里放着家谱,后世子孙敦族聚宜也就有了基础,这是我开初收谱的本意。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在网上查询关于吴姓的一些资料,进入一个叫《吴氏在线》的网址,网管叫常斌,贵州苗族宗亲,他也是一个谱文化的热衷者,自费开办了这个公益网站,供世界吴姓宗人查询相关于自己的家谱资料,得到了不少同仁的支持,我上网时,网管已发展到了八人,他们是:
安徽金寨吴建国; 湖南麻阳吴银生; 贵州苗都吴常滨; 湖北江夏吴荣祥;
河南新县吴华胜; 陕西宝鸡吴嘉川; 福建晋江吴煜煜; 江西贵溪吴国华。
《吴氏在线》几经改版,我上网时正好是在第二版,有一个资料网,上传资料都在这里公开,我下载了不少,这一下子开阔了我的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于是我下定决心将我邵陵家传做一个电子版搬上网络。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光一箱谱藉的文字输入就是一个了不得的过程,更有资料查对,修改修正,还要保证经得起推敲,需要非常仔细。现在我已经退休,以退休工的身份在常德地方铁路返聘,休班无事也就慢慢地做吧。还好,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终于基本完成,可以上网发布了。
电子版以四修为母版,有些修订。主要是根据网上的大众资料、有根有据的文献论证,进行了综合整理,在尽量保护四修成果的前提下进行了编纂,本次编纂有如下思路:
1、对我支传衍路线进行了修补更正。这参阅了传在网上的江西常荫吴氏、广西凤山乔涧吴氏、广州泰和白云吴氏、丰顺汤田敦伦堂吴氏等族谱资料、借鉴了网管们的考藉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江西常荫吴氏的族谱照片资料,这和网管常斌的考藉资料基本吻合。根据这些资料,我在传衍图中去掉了“成”公代、增加了“瑚”公代、将“涿”公代排平了“壮”公代,“钜”公进入正传,“铙”公还原成“锐”公。。。。。。从先公诸多序言中,我发现我们的祖先,他们编谱时依据的资料太少,手工抄取别支谱系,又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掉错线,注错代也在所难免。现在则不同,网上有众多资料可供我们比对。
2、对垂丝图进行了调整。原来的垂丝图是苏欧五代谱,为了节省版面,全部改成了七代谱,七代之间一目了然,更为后世续修打下了基础,为了提高准确性,我在垂丝图上使用数字、图形、符号三种标注方式。
3、对古今不同文字进行了校注,初修以来,形而上学风盛,取名追求盲同,一辈人,要么一律三点水、要么一律艹字头,没有的字也要乱加头底偏旁,让后世人很难注音正字。现代电子网络使用的是大众输入法,世界趋同。输入的文字,更有大众性和可读性。但为了保持连续性,对古今不同的字做了注明。
4、在原谱基础上,增加了目录、2005年版地图、源流图、索引总图,对各房谱绪进行了统一编号,以利查询。同时还增加了吴门传记文,远祖世系表、受姓始祖世系表等,丰富了家传内容。
5、值得一提的是,四修中,我邵陵吴氏辈次在“代”字班以后延排了30代,而网上网管们编了个“世界吴氏百代谱”,倡议各门使用,约定是自季札100代开始,使用统一的新百代谱,谱文附后,亦祈后代照排,以便与世界吴氏接轨。
我之修谱传文,不为别的,唯愿我吴子孙无论散居何方,均有谱可依,永承其绪,代代荣昌。
公元二 0 0 七年十一月
二十四世嗣孙良宵字查田(谱名良竦)敬撰
初 修 原 序
闻之史著褒眨统善恶者糜遗谱清源流兼盛衰而志谱然家无实录之官必赖有人兼其任而集愿成读
先人之书而家声莫绍愧矣籍先灵之泽而又忘其本不益歉乎儒每有志族谱适侄侣同心因与搜诸断简残贴并询耋耆长老始知吾族之由来其家于邵南阳桥山者发自延公延公之上为通翰公世居邵之东界石陂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发派爰断自延公为始祖由是而以深公食府气泾公游县庠以诗书起家至五世为友义公补府增时人繁地狭因馆于五里屯置买胡杨二姓屋场及山土田塘至今三百五十余年老屋头门口左边犹号书房是其迹也始作室而基肇焉六世连公三兄遵遦趯早逝连公独延一线连生六子(惟第五子涉居背冲)其六房均永承其绪焉其间讳朝周者曾列仕籍世宁世官皆为庠士亦未成谱嗣是生息繁衍后之视今能不概然乎因仿佛各族疑惑条分缕晰因端竞委今刊刻告成庶昭兹来诉无忘其来尔
清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季冬月 谷旦
编修十四世嗣孙明琮醇雅氏薰沐谨撰
初 修 原 序
人本于祖尊祖敬宗敬宗则收族故有谱而孝悌生焉忍涣若凫雁乎是谱以昭木本水源非徒耀人耳目也岂盛衰各殊遂惰亲亲之典夫考古必据文献家国皆然当必鳞集棋置敢不寻流溯源然忘本者不仁冒本者不智厥初生民以前虽圣人有所不知焉故族谱之详名宦不能极其备士人所得实其录余仿朱子以初迁起家者为始祖意别子为祖继列为宗其世远贤达断不蹈郭祟韬之失为狄天使所陋爰以延公为鼻祖嗣是承先启后一本发为万殊萃涣比睽万殊归于一本则纂辑矣壬辰冬共踊跃镌刻忽易前之辰离星散珠合壁联意于尊祖敬宗收族议庶有当耶尤期丕振吴公宗风勿徒虚名是也邦国图籍犹拜而受矧我天伦骨肉其待敦睦秩序叙者宜相引于无暨云
清乾隆三十七年岁次壬辰季冬月 谷旦
编修十六世嗣孙北窗运侣氏敬撰
续 修 谱 序
尝思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天下垂统有然家乘创续亦尤是焉吾谓谱之创修难续修亦难而创续适其宜尤难盖以姓有自出寻源溯委则难于提绪支有由别联壁串珠则难于撮合无限费用出之不竭则难于取财万世巨事分委细理则难于肩任然古昔之所难而前若有殊焉我谱始于清初世系未紊固创修宜越今百有余岁生齿尤繁则续修宜家会颇有余积勿庸捐资则用度宜以吾父与万华之出入钱谷则总理宜维清绍文之老成谙练则主修宜竹岗文墨缮书则校正宜绍卿之搜罗采访则参修宜予也髫龄肄业已立续修吾谱之志是以奔志时敏欲恢先绪奈时与志背屡试未酬谬为童子师岁乙酉予馆于洲上祠之得月楼诸先生溯本源于新邑予未能同跋涉丙戍岁馆于朝阳庵之凤栖楼诸先生议聚墨稿予未能同考订丁亥冬予又馆于彭诸先生将谱付梓予未能同著录连年来愧未肩任仅得赞襄夫岂昔时励志之殷今忽视为缓图也看分任之有人余固不必赘笔矣虽有厚望也余今也三十有五族谱五六十年而复修荷蒙祖德庇佑假予以颐期耄耋之年扩予以博雅鸿通之学他时人文蔚起推尊弥殷予将得而三修焉。虽不敢当继绪垂统之贤裔庶无亏髫龄读书之素志矣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十八世嗣孙月亭氏运铅撰 谷旦
续 修 谱 序
我族肇自黄农继历中天派由后稷姓始周章至寿梦而斯盛其所派振列国历累朝世系宛在五洲分居杭馆苏邵洪政抚云惟吉州居琛公九传至学高公南宋迁邵三溪长陂即今邵东石陂又八世延公明涉城南杨桥山参居五里坝大渥里洲上湾后支所营墅别七里火烧二田黄旗白果老观三冲自滋大渥洲上两祠并立一阁徊澜基业日辉人称望族然恒立数千年传衍百余世瓞绵椒衍朝野多人而渊源支派只存墨牒迄乾隆壬辰心也天与诸公付梓创修上未溯夫渊源下实沉于秋水迨今百余年宜续修之公举绍文维清等临新化越武岗证今籍古以得其历世之本源缀于前复记其后嗣之支派附诸而前创重始迁所以延公为一世今上溯二代以兴绍公为始祖者以其子辅轮良翰各有发越以绍同源之故也惟背冲一支旧谱所遗今长老赴局自补入兹于光绪丁亥剞劂告成窃以吾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有此皎如明月一旦燎然庶几俾来叶子孙无不同晰其统绪而世承其率由云耳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谷旦
十八世嗣孙运春谨撰
续 修 谱 序
偿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至远者必浚其源然则欲家之兴盛者而可充其本原哉则谱牒尚焉故圣谕十六条以敦孝悌笃宗族而开其端书曰以请九族礼曰尊祖故敬宗而敬宗方收族传曰葛荔犹能庇其根焉考籍我族自泰伯居矣遂以国为姓历秦汉宋元明见于经传者亦可谓盛矣迨明时有通翰公之子讳延者迁涉邵陵南乡之阳桥山居焉予生也晚阅历未深同治癸酉春家严有志族谱而尚未逮时予今承严命仅得从事我春公支派创成墨牒焉家严立志弥坚以前之墨牒错简与房兄维清房侄绍清房孙竹岗等屡念及之犹有遗憾故于乙酉夏季访至新化始知渊源有本诸公恭考明辨此愚不必多赘也今又越两载矣众议事不容缓咸集公祠委家严与房侄竹岗分任共事于是风夜在公不敢告劳分其亲疏别其尊卑清其原委亲疏分则爱其所亲不以亲远而闷近尊卑别则敬其所尊不得以少而凌长原委清则世系不紊正本清源矣不诚为吾家盛事哉今谱落成愚不揣固陋略缀数语以附诸作之后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谷旦
二十世嗣孙绍文氏嘉命男德锦撰
续 修 谱 序
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我族先公自乾隆壬辰纂修纪延公由东界石陂迁阳桥山公之上为通翰公通翰公以上则历史久远文献罔征以信传信以疑传疑也余生也晚去祖逾远而欲上溯及之难矣然不为之祥晰则逾远逾湮同治间余与见远祖绍清侄访至武岗东安又一年与九河叔绍文弟绍清侄同访至本邑灵光殿次查开化家谱记五房文显之子讳延者居谢蒲塘迁五里村参考我谱彼此不符由是溯源之殷终不能忘复一日于万里家得代成公手订序稿纪木兠公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东界石陂焉递八世发通轮通辅通良通翰四公涉居之地罔不祥备继国煌贡卷其记载先人履历恰与叙搞甚合因不惮劳瘁又与美亭叔房孙竹岗访诸新邑轮公派其记先世渊源更晰因是付梓举绍文竹岗经理其事余亦朝夕往观未尝或离因而叹是修也诚先人在天之灵不昧云尔是为序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谷旦
二十世嗣孙维清氏盛策敬撰
续 修 源 流 传
昔太史公继麟经做史记世家三十本记十二列传七十虽古人之姓氏里居出处行事犹不忍湮没无传矧为木水本源乎建天潢派衍虽欧阳苏式二谱出天下后世靡不宗之虽然谱岂易言哉锹表不附梁公祟韬遥释汾阳法戒炯昭吾吴自吴回为高辛氏泰伯仲雍固于吴遂以国为姓历世已降名儒硕彦伟烈鸿才散见于经史者春秋时评六代之诗歌延陵季子仲雍二十世孙也北却三晋西伐强秦者吴起也汉之世第一治才吴雄也晋之时三世廷蔚吴彦名齐薛翊唐之吴竞直颂董狐节寒金胆荣尊铁史宋之仲庶安国也园桥名宦保障勋臣明之吴纳吴良也词赋争效贤圣自期南朝之吴均元朝之吴澄是也不第中林兰蕙有丹阳正仅遗书瓜李有南皮季重才驾子云望隆国器有吴獬吴渊其人天桂伐月窟江画豫章蓬莱侣俦也有曰猛曰刚者焉卿相非荣花酒足乐潇洒高士也有曰实曰瑛者焉杵臼定交牆牖志史庐江颂廉亭留惠足风品概也有曰祐曰介曰矩曰及者焉至若鳌头巍占雁塔高登前代难以胜举近而溯之有明江南孔嘉金溪伯宗太仓伟业福建信言南直之宽与越与默与达宗悉较著者也而旧址江右曰薄曰汇曰山曰道南......惟记其概第溯渊源确据者自大唐太伯公始其弟伯芮之裔居抚州其孙馆绍政三公分迁苏杭洪三州我琛公则吉州是居历绍世成添共景木诸班而我南迁祖职大理寺评事之木兠公弟木优官武昌裔则居江夏木兠公则世居江右公子若孙中下湘江两有所迁南宋时偕堂弟木裕率三子学高始迁邵陵赴邵东之石陂居焉历七世为国相公亦任大理寺子兴绍公最长为我鼻祖原任蜀重庆太守也发辅轮良翰诸房作四邑之莺迁焉翰公再传为延公延公则涉邵南之阳桥山历七世为友义公由青衿著绩戎行获柳州之任始赴五里屯其孙讳朝周者官知州其孙讳宁与官者列僇庠食齿日增因获大屋之名今洲上湾火烧田七里田黄果老观诸冲皆嫡派也顾翰公而下顺推较易翰公以上逆溯为难先君之故谱止于翰公而上莫传旁支亦未载大抵兵乱灾荒屡经仅得搜诸残帙询诸耋耆近代尚难尽知安冀上溯前人小派尤难付梓安冀远联别派创修若斯之难也其创自乾隆今百有余岁即亲属生卒次序亦不易籍谓月台可考难断残碑惮主犹存莫知确派辄冀灵爽默牖其衰俾断者续之漏者补之讹谬者正之然后即安果尔冥冥中有宰之者一日房祖维清绍文两翁忽于堂祖万里家卷简中得默叙焉纪翰公八世而上倍祥序后咏以七律系以名号仍高祖代成公稿也当时纠理公居其一竞未付之剞厥意者告竣后所做以待后人续修乎稿既立又得宗人国煌贡卷证之益欣符节之合尤幸者乙酉炎夏将适访之梅里得晤香圃宗翁亦有倡修之志出示谱牒昭然翰公兄轮公之派也源源本本脉络分明敬录而归告诸众族父老伯叔合为顶祝于支派之未妥者三五同仁已留心久矣互相参考墨帙乘就适岁歉物艰珂丙戍又人呼庚癸爰镶盘于丁亥秋委余分任局事竞委穷原梓别先后而或归画一噫数百年尊虽已祧亲难为宗者气数之相隔乎一旦尊复共尊亲无失亲者事之有待乎工告竣族人窃相庆曰斯谱也数十世之渊源漠然俄而昭晰敦本之道竭矣敬百里之宗派紊然俄而罗列亲亲之义达矣由是根深而枝茂积厚而流光有不掇巍哉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谷旦
二十二世嗣孙廷耀至焕竹冈氏敬撰
贝 冲 续 修 序
族谱者录世籍族之传衍也传衍久则族曰繁族曰繁则微谱无以括其殊传衍久则微谱无以溯其源族谱修残括而统正源溯而流清然后知何公为何人祖何人为何公孙世族秩然彝伦攸序俱非万世之盛大事乎而我族自周章沿国为氏基肇延陵派别勃海世居吉州至南宋时赴居邵东明未间复迁邵南阳桥山遂营五里坝成巨族焉而我派祖涉背冲祥发晨公道元公两房厥后人文蔚起椒衍瓜绵昔者乾隆壬辰创修家谱我支合修未果迄今又百余年生齿易繁今复继修族老前辈广收族之怀隆永远记典访及我支回述其源委实出一派及光绪丁亥赴局商议为合修计佥曰此敦谊洵美举者而前班次彼此互异后自道盛德至班次以下从同由是纲举目张有条不紊脉络可寻矣敦族谊而肃家规正人心而维风俗者胥是乎为序
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季冬月 谷旦
二十二世孙萱堂氏至桥敬撰
友义公夫妇事略
公志行高洁涵养纯粹游府庠举优配苏氏生子 遵 遦 趯 明弘历时因寇肆起公纠义旅破贼戍守广西柳州著大勋始获其任彼处学师李高公其诣以女妻之系河南汝宁府光州光山县人氏弘历十一年原配功氏在家卒十二年六月弃任归李氏生一子连生四女视前子如亲生恩养成俱各婚配至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公将家产屋基均公为四公从场人有户长吴楫吴松吴樟邻人彭才忠才奇杨甫周奇等公有数语云先由儒门后出征因家贫乏负前程前妻苏氏生三子后妻李氏一子成吾将田产均四分亲立分关于四人子孙收执千年记叹吾独立创经营公之名下花桥桥碑有记焉。
三 修 族 谱 序
家有谱犹国在史也,国史知历代之兴亡,谱辨一族之原委,原委辨则系统明,秩序立则亲疏分,纲举目张。我族国吴以国为氏,始于周之泰伯,盛于汉之廷蔚,第代遗年湮固,不必妄攀宗室亲胄,强附名臣后裔,以为宗族光。惟我始祖兴绍公派衍,吴西籍隶邵东厥,后祥发四房,伯辅、仲轮、季良、四翰公者即我直系房祖也,一传至延公,担落邵陵郡南之阳桥山,八世友义公扩充基业于五里村,数百年来瓜绵椒衍,我吴族聚族于斯者,咸以此为根据地也。谱牒三修,两见前清,创始于乾隆壬辰,继修于光绪丁亥,今又五十年矣。国鼎迁移,政局改革,加以平等自由之声浪高唱,使无谱以难繁人心,将见大同学说濡染日深,安知不视亲疏如路人,家庭为秦越哉!我族父老,目击时艰,为防微杜渐,故谱事三修毅然举行,因推春江介夫诸公,专其职命,分任其责。吾者自惭常识谫浅年老力衰,奚能肩任重位乎。然谱关世典,不得不勉为效劳,滥竽充数耳。吾观谱牒之制程式不一,后世著谱者专以欧苏二氏为宗,然欧式虽精篇幅间多空穴,苏式虽良而尊卑沙平,列用时酌古准今,欧苏参用。先图后表,即欧式也,五代一提议,去华存实,即苏式一直连贯之法也。本备其文、约法良意,美无逾此!余因是籍诸公之力,庆谱修之德,人而敬宗,收族之念,不禁旷然而有遐思矣。溯自延公之由来,明迄今传世二十余、传年四百余,其间分支迁涉、外出别离,岂无伤感乎!然树大分枝,势发必然也!登高而望,东南半壁,若背冲、七里田、老观、黄旗、白果诸冲,近则西北火烧田、洲上湾、乐安坝各处,虽其涉居远近不同,然皆四面环居,不离故乡一纵一横,地不过数十里也。知先人积德致深,子孙风起云涌,星罗其布,恩泽涉之源远流长者也。至兴绍公以上,派衍渊源均祥,先后源流各序,条分细缕,自无庸琐赘焉。从滋三修谱成,彝伦攸叙,惟冀中林毓秀、兰蕙丛生,异日观乐习礼、辉映延陵,世笃孝友、家守仁让,现余年七十有五,深知寄望于后世青年继起,是为三修序。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二代嗣孙至廉心泉氏敬撰
三 修 族 谱 序
史有晋之乘、楚之筹、杭鲁之春秋。谱创于汉司马,成于韩柳,备于欧苏。自天潢派演,谱牒之续修,迥乎尚矣。谱有仿者乎,国史也。然国史有史氏常年执笔为文,家谱却无实录之官,遐思上纂曾祖累世之统绪,下振后昆百代之纲目,制巨典于一朝,寻坠绪于中叶,岂不乌容冒昧从事,作咄咄画空者乎。何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何为九族,高曾祖考已身子孙曾玄,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为姓,高祖上有高祖、始祖上有始祖,别其子孙之所自出为氏,同派有犹支派条分更多支派也,我族由近而溯上,自友义公置买胡杨二姓屋场,始作室而基肇,可称始高祖,由友义公上四代曰延公,由东界石陂迁阳桥山,清乾隆创修支谱,爰断自延公为始祖,以其子辅轮良翰各有发越,昭同源也,又溯而上,琛公居吉州,乃我始祖从来的派也。由是观之,自高曾祖考而上有始祖,始祖上更有始祖,姑无论前代其间木兠公生三子,长学元迁湘潭,次学清迁湘乡,三学高公南宋迁邵邑,其后有兴绍公发四房各分迁异县,始同宗继分支,由是考之,自子孙曾玄而降有方耳,同派更分支派也。吾吴系出姬姓自仲雍封吴后以国为氏,春秋时始称吴子,继僭称王,自伍策奔吴教以治国战伐,至寿梦阐盛,欲以国传季子,订兄终弟及之约,其奈圣守臣节,别居延陵,。。。历屡朝明圣,代有伟人治才,延蔚吴雄、园桥名宦、保障功臣、商山高氏、望隆国器、伐桂画江、烈女孝子、名题雁塔,不胜枚举。。。。。今欲上追先公。。。。(续修时)我族先辈曾访武岗东安,大抵与我同姓各宗。。。查开化家谱、访新化轮公一派,梅里宗翁,香圃伟人,出示谱牒,更发倡修之念,。。。后事未果,仅只修我翰公一支小派,越今五十余年,老年相继捐馆,。。。。。余屡阅旧牒新谱,生殁葬配失考者层出迭见,今当谱续三修,众多成人佳士,奈在外以求食斗之禄,谁肯抛职以任数十年旷典之职乎,故去冬迭开会议,推选任事,约执员不得籍故浅责,众相劝勉,见心泉矍铄能辨,推为主修,介夫行事有果,推为主事,时纯恒足雨亭等,草成墨牒,规划图表,编修祥明,经理有美武俊轩及协修各执员共襄厥美,予亦朝夕在局,校订条列,辨说参考,礼义杂志,自去葭目,望日付梓,律回春三月丁丑岁,刚好孟夏谱牒告竣,愧疚不文委予为序,荷先公在上有灵,裕后昆世济凤毛,勃海门庭绵廷蔚,丹阳兰蕙多奇材,善继述于千百载垂谱牒于万斯年不朽云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纂修二十世嗣孙盛典春江氏敬撰
三 修 族 谱 序
窃观平等自由之说兴,不惟世衰道丧悖逆伦乱,即家族之纲常伦纪也已荡灭无存,忧国者群思矫正,以为欲求民族之发展,必先团结家族,家族固则民族亦固,家族兴则民族亦兴,故家族乃民族之基础,实并行而不悖也。然欲团结家族非籍谱牒维系不可,盖谱者普也,万代之支派源流普记,明血源之根蒂,载一脉之亲疏远近,普连而贯人伦之至理,寓齐治之效能,乃维系家族团结之最良工具是也。我族自延陵基肇以来,子孙繁衍霞蔚云丞,名流硕彦彪炳史册,昔代远征不敢援攀妄引,以为识者笑耳。惟我鼻祖延公始迁阳桥山,友义公基肇五里村,其原委籍履前序多祥,无庸重赘,但我祖发祥至今,谱牒经创修,历百余年始得续修,续修至今又有五六十年之久,倘若再任岁月荏苒,安得不现视同宗如秦越,视血统为陌路哉,此我族谱至所以宜急修者也。今春伊始,召合族父老商议,推贤荐能,化畛轼之心,共敦雍之好,无诈无虞,声气相求,延梓开盘,局设宗祠,所有费用概由公出,轩虽不才,蒙谬推职任经理,肩事以来,夙夜匪懈盏事艰责,俱非粗枝大叶所可结也,幸赖众志成城同心共济,越数月而大功告成,虽曰克尽人事,而亦莫非先人在天默为之庇佑也。从此本源既清,主义自张,敦族同谊,团结自然益固,而轩也望我族人众,倍加砥励,爱家爱国,为民族之基础异日耸壑,昂雷拖紫,舒春光与前而裕富与后,则余之厚望也是为序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一世嗣孙德英正轩氏敬撰
三 修 源 流 传
自苍颉制字,以造书契,由孔圣而集大成,继而有史纪纲目及诸子百家之书,莫不赖有先达之士为之溯其源以记于前,犹幸有后达之士为之畅其流而以传于后。故周因殷殷因夏而后天下一乱一治,千年名臣里居草泽,四方豪杰结义缘聚皆可考而知焉。矧我本支百世原委彪如,岂可若氓之蚩蚩而无知乎。自伏羲正姓氏氏始为家,继久成族众也。世咸尊欧苏之谱式通列,六十年大修,三十年小修,有谱则有源流可籍也。吾吴始于黄帝生少昊传[虫乔]极,极传帝喾,高辛氏娶有邰氏女,曰姜源者,礼记帝而生后稷,教民稼穑,稷子不窟,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生鞠陶陶生公刘,考幽风图说历十世而太王居岐山之阳,复修后稷之业,按周记,公刘生庆节传皇仆,仆传差弗,弗传毁[卩俞],[卩俞]传公非,公非传高幸(幸外有囗下同),高传亚幸,亚幸传公叔祖,叔祖传古公亶父即大王也,大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知父欲立季以传昌,二人隧文身断发亡于荆蛮,在今楚越之间,孔圣云三以天下让焉。泰伯仲雍封于吴,雍生季简简生叔达,达生周章后以国为姓,春秋时至寿梦而斯盛,梦生四子,余祭诸樊夷昧季子是也,欲以国传季子,兄终弟及,奈季子坚守老庄之节别居延陵,子霁公传利坚,其后子孙蝇蝇,历秦汉越晋唐,迄今元明清见于经史,姓氏之书祥于先达,辈源流序中号吴门,人杰者正多,遥遥华胄勿庸予之再赘,岂瓷牖绳枢门户比哉。我族系出姬姓基肇延陵,派传渤海,迄今数千载矣,子孙星罗其布,后昆瓜绵椒衍,始则同其姓氏,继则同姓各宗,同州迁县涉省者几遍环宇,若不别其亲疏,定其尊卑,则世有冒认同宗,遵义甫为父兄,呼罗隐为叔父者,亲者不亲,不亲者反亲,不堪遗笑乎。今欲上追先公考其世系,清其源流。自大唐伯太公始,(其弟伯芮之子裔居抚州)伯太之子少诚,少诚公子四,长倌公居杭州,次邵公居苏州,四政公涉洪州,三我祖琛公居吉州,今之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乃我始祖从来的派也。其裔有绍道公生三子,世清世元世富,富生成让,让生添禄,禄生共一共二,共一生景德,景德生三子,长木兠次木优三木夔,优夔二公居江西,人繁地异难以籍考,惟我木兠公职居大理寺评事,生三子长学元次学清三学高,元生三子迁湘潭,清生四子迁湘乡,学高公字渝明同父木兠公堂叔木裕公于南宋时迁邵邑长陂,今东界石陂是也,学高公生子启先,配彭氏春娘生四子齐文齐学齐举齐誉,齐文公字达尊,家有遗牒前谱赖以流传,配刘氏见娘生子四家爵家禄家荣家辉,家禄公娶杨氏方娘生子三助国助兴助民,助民公配朱氏春娘生子二国相国周,国相公官居大理寺之大评事,著有谱序,配林氏元娘生子四兴绍兴教兴儒兴义,兴绍公任四川重庆知府,娶张氏大娘生子四通辅通轮通良通翰,辅公迁湘乡轮公迁新化,良公迁安化。惟我翰公生延公明时由长陂迁阳桥山,延公长子琏公(次瑛公生子二长深公郡禀生次泾公邑增生兄弟联芳以诗书起家)生海公海生亮公亮生二子长礼公次友义公,明景泰年间,奋志攻书放府庠,时因寇贼四起,纠义旅戍守柳州,陂处学师高其谊以女妻之,后衣锦还乡。置买胡杨二姓屋场及川塘山土,始作室而肇基。前妻苏氏生三子遵遦趯(原字辶底),后妻李氏生一子连公是也,连公生六子,长朝用次朝冈三朝月四朝周五朝珊六朝册,创修支谱,世以兴绍公伊始,班以朝用公起,初承前诸永传于后焉。朝周任直隶知州,世宁世官皆为庠氏,亦可谓门庭荣耀焉,嗣后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瓜瓞之绵绵。阅四正之桢干录,言人本乎祖,然后发祥为族,族赖有桢干人也,自延公担落阳桥,友义公置买五里村,其所来者源远流长,若后地阔人稠分迁不一,其时大屋洲上两祠隆建,千秋水口楼前一阁,廻澜二校。乾隆壬辰吾族创修支谱以收宗族,道光乙未起家会以范人心,越百有余岁,续修有前烈,不惮劳萃,历今又五十余年,三修在吾辈,勿容逡巡。谱之修爰,注存亡以清九族,本之因而重栽培,生发万殊,念先人西江世泽源流远,克昌厥后,南国文章价值高。人文蔚起为族泽流光,既有桢干更多人庶,吾不失为传古谱云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纂修二十世嗣孙盛典春江氏敬撰
湾 里 屯 源 流 序
盖闻善作者尤贵善承,如我族世居五里坝而涉居老观冲湾里村,至今又历年百数历世八、九。溯厥由来,实自开钦公始也,开钦公以吾族学田在此屯集庄屋,而开钦公氏李又楠木村人,相距密迩,故拆坝时即迁居此土,乘其便也。然当时同居此地者还有两姓,房屋地产至道福公始归画如一,迁地为良者开钦公也,而谋治燕翼者道福公也。第年久远,繁居瓜分,惟公存新正堂屋一座,永远不准私买,故并志之庶,后世子孙饮水思源,不致数典忘祖云,并将公存各件列后:
1、存五里坝红叶岭坟山一处,公同管禁(下同)
2、存大峦山福公坟山一处,
3、存大丘坪坟山一处
4、存本村后龙坟山一处
5、存 处祭田几亩
6、存石泥塘坟山一
7、存道福、道禄、道芳、道萱、道峤公置买黄天彩地、蔡山冲屋场坪山一处,上凭仙人桥齐脊为界,左下凭裤档小凸处倒水为界右凭石塘排倒水为界,左右上齐脊为界,以后照管业
8、通翰公祠冬至会至福公后裔新旧共四名峤公后两处
9、存道福公后本谱会二处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二世孙至湘岳楼氏敬撰
贝 冲 三 修 源 流 序
物各有来水亦有源,苟欲本源之不紊,不得不择其本追溯其源,缅怀我吴氏基肇背冲以来,其上之基业所无考,而下之谱牒犹有存,倘弗为之追赶本溯源焉。得本支百世源远流长,故连城、遵清等爰纠一派宗亲,有意仍旧上承数十世之业,更为重新下贻亿万代之谋,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虽从往之不可沫,而将来亦犹可追,后嗣子孙明哲开卷了然,心悦爱乎乐莫大焉,故为序
原班次:朝上世大士,启开文明运,道顺德至善,贤良方正代。
五里坝自延公以下之班次俱按此五言四句办理,惟我背冲一支,自桂容桂某二公以下即按荣华加开允士大文明运十班排列,今既合修则班次之次第不得倒乱,特将文华加开允五班仍依旧句士大文明运五班易为道顺德至善,故世系注明原名某某,后之班次仍依贤良方正代顺排,同遵邵新合订之班次庶不差讹。
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嗣孙连成尊清善深善祥等同撰
四 继 家 传 前 序
吴氏之族谱,先祖所遗。籍我族自始祖木兠公迁邵郡数百余年,历七世兴绍公有子四焉,通辅、通轮、通良、通翰、是也。为时土瘟流注生黎难安,不得已手足分迁,分择去处,辅公迁湘乡,轮公迁新化,良公迁安化。惟我祖翰公率子延迁邵南之阳桥山,迄今数百余年,承先祖精心劳萃,族谱已历三修,今则四矣。敦姓氏,睦宗族,序人伦,仰先哲之礼让谦恭忠信勤谨,前谱倍述其祥,我族脉序明晰如镜,今者故不必重赘也。今修四继家传者,旨补三修遗毁,而所补者,前因日侵中华,内战兵灾,文革动乱,更加保管不善,前存谱牒损毁严重,新中国建国以来,几十年族众日巨,流注无依,湮代演年,将见忘祖之危,如今国家事业抵定,推强反暴,刮腥去腐,农兴于野,商集于市,生活充裕,直奔小康社会,我族四修因而正其时也,今将三修所存资料,按三修之原版一字不漏予以移印,趁尚能追忆之耄耆老者健在,对近五十年来的生卒迁涉,进行祥细备注,能补之俱善莫大焉。国之用人。。。。人才辈出,吾寄厚望者,青年也,吾揽史鉴载传,国之用人就慎。。。。不然则有腐朽之徒。。。。以国视之,是为国蠹,以家族视之,亦为不屑。。。。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二世嗣孙至蔚国器敬撰
四 继 家 传 序
吾吴自季札别居延陵,以国为姓,迄今二千四百余年。子孙繁衍不计其数,散居全国各县市,乃至全世界,历代名人战将亦不胜枚数,先父春江公曾在三修序中言及,吴起吴刚吴猛。。。。我族自木兠公迁邵陵居石陂,又通翰公赴居阳桥山以来,亦是人才辈出,近者举自民国,有芝村、东海、序宾、以及我本人,解放以后,为官任职者亦众。。。。我族亦有光荣传统,严禁妇女为婢为娼,严禁偷盗抢窃,救贫抚孤,奖励学事,旧时族资甚巨,每年都有奖学金支助族人读书,学楚公和芝村等人,就是族资历公费送读,芝村先生后任中华民国湖南省财政局长,以及中央电讯总局副局长等职,报效社会。。。。。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一世嗣孙德泌字福祥敬撰
四 继 家 传 序
吴氏基肇延陵,泽衍丹阳,派分渤海,源远垂系,且有祥记焉。通翰公担落阳桥,至第五代友义公柳州率兵平判有功,衣锦荣归奠基兴业,建五里坝之大屋吴家,兹此蓬勃发展人才两盛。吴氏族谱,前经三修,此其四继矣。尊前旧志之三修复版,又经合谱承前人之殷,垂系现况支脉繁衍,旨在护全家珍,弦扬先祖美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我吴族之脉绪矣。今岁丁丑。。。。时年形势虽好,但修谱条件甚艰,一是公产弗存,经济来源缺泛,二是家族团结涣散,组织工作困难,吾等多次磋商,最终商定从两方面开始工作,在经济方面,采取按红丁(男人)酬资与求助捐资相结合的办法,在组织方面,采取分片串联的办法,以光宗耀祖为目的,充分调动了全族各层次的积极性,终于众志成城,四继家传得以顺利付梓,宝屏有愧,才疏学浅,承众望委出纳之职,自当忠心耿耿,不负族众之托矣,为仰嘱双关欣喜极度,恭谨笔是为序云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一世嗣孙德玩字宝屏敬撰
四 继 家 传 序
古书古籍莫重于家谱,三修族谱,迄今五十六年。公元一九四四年,日寇侵我中华,复而文革十年动乱,先后焚毁了不少古籍,家谱之类,亦仅存残文漏篇,更加观念使然,家谱不被人们重视,故而五十多年的人丁生卒,迁涉流注,杳杳无备,数千年的祖脉由来,茫茫无依,家传到了极度艰难的地步。几百年来,我族史注清明,有关谱会工作曾有正常制度,每年清明,各房执事聚集,清理本年添丁殁卒情况,祥为备注,旧例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是维系谱事的最好贯例,现又遇国态升平,谱继四传在即,亦为盛事也。去春有新邵轮公裔者明光继高等,多次莅临我处,串修辅轮良翰四公同源之通谱,惜因地阔人繁思想各异,未能达成共识,只得四公各修,四公同源,仰祈后嗣他日再议云。此次四修,通过发动摸底,造册定员,各房执事上报近五十六年来的生卒情况,大抵清楚明白,但也有好些模糊者,说明四修果真宜急,刻不容缓,否则即有失谱之危矣。假若现时耋耆相继离世,前传上继不清,后代续修就无籍考,比若三修,就曾留下上世大士四班中二十余公上下无传,儒不遗憾果尔。本次四修,余等最大之得者,为籍考确证朝珊公之子上英,别名源流是也,公于明万历年间涉迁背冲,三修曾及,但未确立,迨本继方始查明,亦属功莫大焉。前二十余公无法确证籍考者,只得旧传移印,以俟来者也。为竟此次谱事,吾等肩事者无不惮精竭虑,夙夜罚盏,为解经济困局,议向本族之红丁依丁筹资捌元,另向本族华侨台胞、在外工作人员、商贸成功人氏发出求助信息,寻求大力支持,运作结果,大功亦算告成。族老德玩,亦事力肩出纳之职,并串联了本房在台胞弟德瑶、册公房在台裔德俊涌跃捐资(见光荣榜)。按照规定,台胞捐资部分用于资助本房困难人氏,其余全留公用。其它人氏,如鼎公房裔孙中,有贤治永厚声华等,亦费尽心力远近联系,缄告亲友踊跃捐资。虽然是年天时不利,大旱几达半年,特别是老观、贝冲等地更是历史罕见,灾情严重,众房谱事负责人善森、好明、良谱、良绶、良增等,克服重重困难,说服族众交付酬资,终保四继得以顺利进行。本次四继,时延周年,承族众支持,荷诸肩事努力,喜庆功成。垂望后世嗣孙大兴礼让,勤奋勤劳为国争光余愧不才草此为序云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三世嗣孙善敏字云之敬撰
四 继 家 传 序
俗话说,老年不传古,少年失脱谱,唯我吴氏之谱,先祖披肝沥胆,于皇清乾隆壬辰创修,至光绪丁亥续修,民国丙子三修,迄今又五十六年,现做四修。。。。四十年代,日寇侵我中华,六十年代,文革破旧立新,古书古籍,尽皆被焚破坏,所存残篇余牒,罔不重视,差点族祖渊源无考,五六十年生卒迁涉无据。现今改革开放,四继家传者,正其时也。尚若再拖,岁月荏苒,飞光流逝,先祖渊源,将真的难辨原委,后嗣传承,将直面失序者也。吾辈有感,隧纠族众父老,推立四继谱会。以善敏云之做事果敢,出任主修,以德玩善稚之朴俭忠诚,肩任会计,立协修助修九人,分工合作,是成谱局。惟余年迈,未安其事,但谱关重典,诸公信任,参考协理,亦不敢迨而慢矣。被推诸公,深知责任重大,坚志膺职。发动串联,摸底造册,宣传筹资,并缄联河北江西等省,访诸广西零东,及近地老观贝冲等地,所到之处,一倡百从,慷慨参入,提供了不少资料,令我等钦佩不已。本届四修,念及先人考籍成果,很多资料均需移印转载,很多古籍也深感应传后嗣子孙知之,如:先人曾修洲上湾之一楼得月,曾建隔江两祠相对巍峨,起水口楼沃野临江之一阁徊澜,兴大屋办校培训得用人才,一传大屋老宅槽门有石坎九步,二传青梓街有九步三座桥、桥上又过水水上又架桥之水利奇观,先祖曾有浩大公产,曾营园田油茶,种桑植树,建立了田园诗般家族社会。许多族人,就是得益于自己的家族,最后走向社会,报效祖国。为了规范人心,清乙未年间,族上兴起了家会,每年召开家族会议,形成一定的民主制度。这些丰功伟绩,后人理当知之,并且照此立志,以便更创辉煌。今之四继家传,依三修之残牒,凡适其时的均全部移印,不适时的进行了许多剔除,能做后嗣参考的文献,归之于附录,愿我辈一片苦心能得后嗣理解,愿祖德之屁佑荫我望族隆孙,永保安泰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二世嗣孙至蔚字国器敬撰
四 继 家 传 序
族谱者,家史也。。。。。季札基肇延陵,郡别渤海,琛公世居吉州,木兠公赴居邵陵,大明时复迁阳桥山,营五里坝,终成望族巨众,星罗其布如螽斯之蛰蛰,树大分支,经六适其地而居焉。明正德年间,我支祖朝珊公之子上英者,别名源流,始迁除家桥,因感地不适居,复又迁岭塘井,最终择背冲是居,兹后人财兴旺。时地阔人稀,手足失联,我祖散居一方,尤比孤雁失群。光绪丁亥年间,家谱继修,我支曾积极觅根寻源,欲参续修,因多方原因,未得核明,民国丙子三修时,又未得落实,现至四修矣,我等不辞劳瘁,请同谱局负责人善敏、国器、德玩、善森等,星夜兼程,籍黄考古,对照旧据,考究原委,得先灵之指引,我等恍然得悟,原来史序清明,毫无疑义。归正统,始得真正合修,吾族定获螽斯之衍庆,瓜瓞之绵长,予等到学浅,草此为序。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贝冲二十五世嗣孙良谱良绶良增同撰
四 继 家 传 序
人生宇宙,各有其家,有家必有其族。惟我祖之时公,于清咸丰年间,童稚无知又遇兵荒马乱,无家可归,飘流到邵陵,幸遇好心人收留并养育成人,后落居湾塘沙山刘家安身,数十年后,父子迁至六合祠,以佃为生,民国二十六年复迁新茶亭,蓄意聚众而居,肇基起业,同年,吴氏翰公裔三修族谱,我等有意合修,但因当时族产甚巨,折资较重,家微不能交折公产,只好做罢。五十六年后,翰公裔又做四修,我支再次恳求合修,承合族父老义重延陵之宜,接收我族裔孙一致参入合修,班次排行,以同年同班为准则,我族原名真祥之字号,改名讳至时,随依谱例,依次同班排用,嗣后我支子孙皆属翰公派衍,决不另意,今序为凭,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新茶亭二十五世嗣孙良政良敦同撰
四 继 家 传 序
正文雷同从略。。。。。。。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老观裔孙善降贤广贤治贤经贤春良昆同撰
四 修 后 记
我族四修家传,以敦族宜、清脉络、叙人伦、守法纪、固团结为宗旨,为查注三修以来数十年之人口生卒,也为规范族人,同心同德,共建欣欣向荣之伟大祖国。旧谱出于旧时代,难免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此次全数剔除。然家谱之重,重在祖脉流传,所谓为人子孙者,首先应知其祖先,知其祖先者,更应知其祖先之根由、支分原委,以免遭人耻笑。我谱之传承,仰倚先祖之考籍,历世之流注,祥者俱焉。琛公以前脉传,见各公序祥。琛公居吉州之泰和县,历七世,木兠公赴居邵陵,延公迁阳桥山,友义公基肇五里村,前情脉络,老版谱序备祥,故此次四修,将老版谱序全数移印,以备后嗣之考也。先辈初修为乾隆辰壬,追考到琛公,琛公下有“邵世承天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通,计十五世,后通翰公卒子延迁阳桥山,发延琏海亮友六世,连公生六子,瓜瓞椒衍,星罗棋布.先辈初修时,自连公派下,拟"朝上世大士,启开文明运,道顺德至善,贤良方正代"之五言四句二十班,三修时又拟"恭宽信敏惠,仁让智勇为,永振丹阳序,济美有光辉"二十班,现将两届所拟之班次,一字不变全移四修,以全吾辈孝思.本届四修,又复拟"思源怀先泽,嗣哲显泰昌"十班,仰祈后人应用,致于凡例规则,其不适时者,如阴阳图等,均未再行刊刻,我族原有之莲花山(在五丰铺),驻马桥、大皮冲祖山,马兰山与王姓毗田,之寨岭上坎田一带,到窑田岭、狮子山、均系坟山所有,小坟山亦有多处,不胜枚举,后嗣子孙照例执管,但现在均已垦荒,成三包面积,无界无凭,好些新中国成立后已划归他村他姓,不再由我族人经管,故老图亦不必移印,再有丧服各图,为时不适,亦属免印者,至于历代先祖之优良行略,累计数十余篇,理应移印新传,奈前累后续,为数太多,近代之忠孝节廉美德之事,亦复不少,前情后势不一,有些也显失时宜,加之人力财力周转,刻版排印流程,以我谱局之力,难出精彩,故有一部分未再复印上载,望上达各有名人氏,宥吾辈因陋就简之过,关于婚丧祭礼系族人当用,现按旧版原文稍易之移印新传,并增加了孟子问孝三篇,以供族人参考。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一世嗣孙至蔚字国器敬撰
凡 例
古之家谱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历史通则也,吴氏之谱,承先祖已历三修,迄今又五十六年矣,前遭国乱兵燹之灾,家谱损毁者十之八九,以致祖脉流转籍考无依,近段之生卒迁涉无注,故四修之为急也。今修四继家传,实为上承永继,下叙昭穆,清世系,叙人伦,以睦宗族者,吾辈之责也。世系已定,兹后各房登记员照例登记,世系表之格式为,先书XX之子,次书讳名字号,再书生卒庚甲、殁葬之地以及山向,继书配XX,生卒葬向,生子X名,讳名某字,生女X名,有迁涉者,须记明迁处,有出而无下落者,记外出二字,先经各房草稿,祥细检查,排版后由各房协修人员负责核对,如再有遗漏错讹者,谱局概不负责,家传定册,与前不同,三修时族资甚巨,族众不筹分文,按房分配,毫无疑义,今修开资,全由红丁每人捌元筹备,尚缺者由捐资补足,所以,今议为男丁每百人定谱一箱,三十人定房谱本,并按大房兼顾小房、集中照顾分散,请族众不要斤斤计较。另外,如有欲求方便而多需者,通谱一箱,多筹资金二佰一拾伍元,以预交款为准。另应说明者,本次四修资金本不够,除按红丁筹款外,部分是发缄向族众中有成者请求捐资,并规定凡捐资1000元者,赠通谱一箱,100元以上赠房谱一本,凡有赠资者均在谱内刊刻留名。本次四修,宗旨是敦族谊,讲团结,增友爱,故对本族之鳏寡孤独之贫困户,在筹资项下给予减免,有女无男户,可谱立一女为嗣,并优惠一半资金,特此说明。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丁丑季夏月 谷旦
二十一世嗣孙至蔚字国器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