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峰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的家乡,几十年来,对家乡的认识只是平平淡淡,其古老的历史了解甚少,只是相识而没有深识,只是相近而没有亲近,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于此山中。年初,参于社峰吴氏家谱续修,通过对《社峰吴氏家谱》与《兰溪光绪县志》等史料的研读,对群众座谈走访,为社峰清晰历史源流,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深奥的堪舆风水布局所惊憾,自己曾在诸葛镇工作三年,了解诸葛八卦村,长乐村古村福地的底蕴,也曾参预了兰溪中徐石门槛风景区前期开发,几者对比,自己深信,社峰的历史人文资源,可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可与诸葛长乐相媲美,秀美山水不亚于石门槛风景区,正当市领导为挖掘规划做大兰溪旅游业忙碌调研之季,特整理此文,以供领导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社峰古民居,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共有133户明清古民居住户,共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一)社峰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吴文化重要分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丰富历史富矿。
姓氏是中化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社峰村建村于南宋宝佑间(公元1253年——1258年),距今750年。是延陵季札后裔,其先祖吴党从湖(州)迁睦(淳安),历九世,先祖吴文仪由睦迁兰,现聚居的社峰吴氏是吴泰伯、仲庸第102至109代孙,延陵季札第83至90代世孙。是浙西名门望族。
吴姓是国姓,中国最早的史书《史记》把吴姓列为天下第一世家;在《百家姓》中吴姓原排名十六位;第三次人口普查,吴姓为第九位,总人口达2500万,07年最新数据:公安部身份证吴姓登记为第十位,人数达2000多万;……。据社峰吴礼仁《吴氏考》记,吴姓始祖系周文王大伯吴太伯,仲庸,吴太伯(又名太伯)无娶,去世后弟吴仲庸继承哥哥开柘的吴国大业。所以姓氏专家说,泰伯是吴姓的开氏始祖。仲庸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吴姓有三大宗教特性:一是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二是族人皇亲较多,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三是各支姓字行辈排列有序。从全国言,吴姓迁徙清晰记载齐全,这是其他姓氏所不及的。吴泰伯、仲庸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播下了先进的华夏文明的种子。几千年来,吴姓素有“三让王”“世德人家”之美称,一是泰伯“三让”,赢得了周王朝的八百多年天下,建立了一个二十五个王朝的古吴国,开柘和繁荣了一个新的江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吴文化。二是延陵吴氏始祖季札“三让”,演译了吴氏历史上的“荣辱观”(季札这次让王,万没有料到引发了吴王室的兄弟相殘,直至亡国)吴亡国后,使吴姓散布全国,走出国门,分布全世界,为中华民族发展,为世界繁荣作出了贡献。由中央电视台、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说吴》(全片8集,每集45分钟、总长度360分钟)以系列片方式追溯历史演进中吴文化的形成、传递、吸纳、变异、提升和超越的路径,以及阶段性的特点,探讨吴地民风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变转型过程。用生动的镜头语言解读吴文化尚德向善、务实进取、灵动智慧、开放兼容、善于变通、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特点,揭示吴文化诸元素对吴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帮助人们了解吴文化的灿烂历史,解读吴文化的深厚内涵。呈现浓郁的文化探索气息与深入的哲学思考,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有人建议:用吴文化融合社峰吴氏历史,以展厅形式展出,将是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优良历史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省重点文保单位——积庆堂和古碑楼。
(二)社峰是一个神奇的村庄。是正统堪舆风水选址建村的典范,为此许多专家学者慕名前来社峰考察,研究探求易经堪舆无穷奥妙。据社峰家谱记载:“社峰脉势发祖于白佛过峡,明因之岩,传送夏家之垅,起伏蜿蜒,八宝何楼诸峦转折而来,结为始祖阴垗,直走溪滨,復辟为通族阳基。风树虎表雄踞其后,东畈开阳,其前黄沙插芴于天门,石岩擁塞于水上,西湾为之华盖,满塘岗为之护龙,溪流环绕为之襟带,即远而永昌貔殿皆为捍门重锁,此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也”。也是村中老人所说,“三重山三重水”,“太师椅”,“燕子窝”的风水宝地之谓。有专家在:【人文浙江】《浙江民居浅析》文中写道:在村落形态中,选址是首要的问题,相地选址也恰是风水的主要使命。浙江许多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十分重视风水,认为风水好坏关系到村落及宗族的兴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关于阳宅的选择,《阳宅集成》中口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兰溪社峰村的选址,正是受到这一模式的影响,被“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也”。 ”符合最正统堪舆选址原则,标准。
又如社峰文昌阁、关王殿(汉寿亭侯庙)、文武桥位于千年古镇永昌镇二华里,离社峰村一华里,择华山脚下。是社峰“门户”,风水“关口”。显然,以风水择地,即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对吉地的依赖感,同时在物质环境上又能获得一个和谐、优美的村落外部空间。 水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用以界定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村民到此便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水口不仅是村落的入口,而且对村落的兴衰与安危起着精神主宰作用。社峰吴氏家谱中载:本族阳宅坐西向东,水法自北趋南,龟山后镇蛇交锁,所谓金羊会癸甲之雪者也。瀔西形势吾族最焉,但巽己丙三方虽有黄殿山特立为捍门,而内地平沙旷野似为空缺。建议后人予以补“障”,弥补风水微观方面的缺陷。古代人们非常崇拜文昌帝和汉寿亭侯,前者保佑人民仕途坦达,官星高照。后者则上天呈善事,下界保平安,是人间的保护神。因此大多建有文昌阁和关帝庙,为弥补社峰“水口”缺陷以祠庙、文昌阁、桥梁、大树等作为“关锁”,是基于风水水口处宜“障空补缺”理论的影响。补“嶂”而造。因此在东侧建文昌阁,西峙汉寿亭侯殿,中连文昌桥,守住社峰人气,财气,仕气。是社峰完美关锁,也是社峰又一亮丽的景观。这种于村口建(植)高大建筑或桥梁、亭阁、大树的做法,虽然是出自一种象征意味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弥补了自然环境的不足,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
社峰风水“水口”文昌阁古桥。
堪舆风水给社峰披上了神奇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美好的传说,对此,本人撰写了《兰溪社峰堪舆风水浅析》一文,被《藏风得水》等网站转载,作为中国古村落风水实例点评。
(三)社峰是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村庄。“堪舆风水”开保护社峰生态,建设绿色环保村庄之先河,为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社峰风水林茂密植被。
一是为保“龙脉”非常重视山上的植被,童坞山为一姓来龙命脉所关,万历年间,寿文前辈捐资买得沿山松木一带,以蓄养风水,涵养龙气,严禁破坏砍伐。几百年来,作为族规,多次写入族谱,提醒族人务必遵守。因此,山上植被茂密,古树大树林立,据说大厅屋柱(共有64座,最大周长1.86米。)出自本村前头坞。年长者讲,解放初期,村旁山上一人合抱不过的松树随处可见。加之,路旁,溪旁,塘边,水口,社山顶都须栽植高耸“风水树”其绿化生态可见一斑。可惜,大跃进时,“大办钢铁”破坏殆尽,多数成为光秃的荒山疏林山,一时很难恢复原来植被。70年代初,社峰成为省林科所黄土丘陵开发基地之,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科学植树,全民植树,党团员带头,年初二作为全村植树日,同时,还专门组织林业队,进行试验与管理,第一次引进南美火炬松成功,经几年努力。使全村林业恢复了生机,现在仍保有较高的树木蓄积率和绿化率,从一定程度上做到“夜不见光,日不见村”成为美丽,生态,绿色的迷人村庄。
社峰溪滨果园;过去是遍植桃李,是闻名“桃李之乡”。
二是远近闻名的“桃李之乡”。在历史上,村庄桃李满园,成为社峰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峰八景中一景:曰“花村田舍”,在峰之北隅,桃李纷繁绕屋可千万树,时观田夫牧子,出入讴歌,不啻秦人桃花源也;既美化,绿化村庄,也给农户带来了不斐的收入,可谓是循环经济的典范。
三是有合理、完整、科学的排水系统。全村有十八口塘合理分布村中,天井水池、地下暗道、各种小池塘、和全村明沟有序分布,承担落雨和居户污水排泄任务,经若干口塘积聚,沉淀净化后,才流入村旁小溪,做到了“零排放”,保证母亲河——永昌溪不受污沾。先辈“环保”意识,聪明才智是后人自叹不如的。(关于社峰山和水,在《网易博客》中有祥细介绍。)
社峰古桥——登丰桥。
(四)社峰是一个“小河、流水、人家”最宜人居住之地。
永昌溪是巨江一条重要支流,是我乡的一条母亲河,她记载着家乡的历史,她铭刻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她滋润哺育着两岸人民生活,她记忆着多少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在社峰境内,从北向南环蜒了绕长达10华里,是社峰村的母亲河,风水河,风景河。自明清起在上陸续建起了五座石桥,(杞荫桥、双莲桥、登丰桥、文武桥、包店桥),既方便人们进出,也是社峰又一亮丽的人文景观,蕴涵着深厚的人居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使社峰成为名符其实的“小河流水人家,”最宜人农家居住之地。中国民居习惯是“座北朝南”而社峰的住屋大多数是“座西朝东” 社峰世孙吴寿成(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在北京城市规划局工作)在《社峰村庄民宅风水环境喻析》写道:“社峰村庄座落在南北走向,延绵数里的上(宅)山、下山间,朝向东方的向阳山坡上,因山就势而建,上至上宅山背,下至下山脚小溪边,俗称上山下。村庄位居于青龙白虎怀抱,竹林青翠,桃李满园,池塘遍布,山水交融,风光独秀的太平世界。村庄的祠庙厅堂大宅门第、民宅及至吴公祖坟概为座西朝东、背山面水、面向旭日朝阳。即使塔岭背、下山坑这样的山坡上的民宅,大门是开向东西走向的,村庄小道朝南朝北开的,而室内堂屋依然是正堂屋座西朝东的。这是独具一格的社峰的山水特色。是由社峰的山水脉胳走势,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合理选择,体现了吴氏祖宗之智慧和独树一格的胆识。因山就势,座西朝东的社峰村庄及其厅堂民宅,冬暖而夏凉。正是由于社峰的地形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的山峦和沿山坡栋栋退落的房屋,挡住了冬天的西北寒风和夏天的烈日西晒,而从东南方的广阔田野迎来了冬天温暖和熙的太阳和夏天湿润的东南的和风。借社峰山水之势创人文历史天堂,融人文于自然之中,创安居乐业人生环境,此乃延陵祖宗之功业,也显社峰风水之绝妙矣”!
(五)社峰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社峰是风水宝地,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宜住之地。更有八大风景,有兰溪世外桃源之称。现将《社峰八大风景记》摘录如下:“去邑西二十馀里,为瑞乡之社山居士吴珍符世居,其下环流若带,列崺若屏,有沃壤可耕,有池馆可玩,风月花卉种种堪供娱咏,昔人好事者理为八景,,皆有诗品题之,居士嗜宾客善诗赋,尝命工绘其图悬之草堂,以当卧游顾未有记,以余忝莩好特亟书京属之笔焉:其一曰社峰佳致,峰不盈十仞,兀立族居之心,俯临万屋,远眺千峰,时从二三朋齐振衣其巅,徘徊舒啸,不减龙山东皋风景也;其二曰古庙青松,庙在螺丝山之阳,,为居民祈谷之所,岁久颓垣生藓,断碑什蓁,独其老松数株,,有参天拂云景象,虬枝铁干,当是唐宋时物,所谓乔木非耶;其三曰黄坂如云,居之东郊,,平畴数里,,膏腴宜稻,兼宜二麦,夏秋闲赤广离离,一望若黄云然故;其四曰清流印月,溪发大慈岩,,至此汇而成潭,秋时波纹漾金,冰轮浸玉,上下一色,光更澄澈,学道貌岸然者爱之玩之;其五曰,山麓池荷,池在社山之麓盛夏荷开,红芳映水,青香袭人,居士构亭其上,晨夕静对或邀朋偕赏,仿佛濂溪先生逸趣,余昔经游漫题七言一律盖深美之也;其六曰花村田舍,在峰之北隅,桃李纷繁绕屋可千万树,时观田夫牧子,出入讴歌,不啻秦人桃花源也;其七曰,明雅书楼,楼凡三楹,倚山之愄,修竹拂墻桐荫,,当户清静幽雅,俗尘不至,相传为学士公读书处殆或然好也,其八溪滨野碓,在石岩山畔,去居南一舍许,沿堤苫架若绝流之状,晓夜水声并湃,轮杵咿喔,材烟相接,鸣吠相闻,形家占为旺相.此八景之大概也噫。人之性情恒藉佳山水而畅,佳山水之名尤为藉人而显磐谷浣花,滁阳愚溪至今焯焯谈美,,非独其地之胜也,则李愿之隐子美之才名,欧阳柳州之人品重于世也,居士不挫于元尘纷之域,不薰灼于声势之途,而独于风晨朋夕,水光山色间。怡而乐之,又从而表章之庶几乎,古高士之风致矣,虽然人亦有言,不用文则巳,用必尚其能者,予匪能文而居士顾拳匕属予记之也,讵不取嘲溪神祗辱山灵也哉”。……“由于山可樵,水可鱼,岩可登,泉可汲,寺可游,亭可观,田可耕,四时之景备也” 70年代我村是省林科所黄土丘陵造林基地,是省级绿化单位,更是兰溪县委搬家驻地,为社峰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族人努力,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过吃愁穿,现在是奔小康,想得是住舒服,生活的舒坦,特别是党的惠民惠农,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大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农村整治巳开了一个好头,通过努力,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新农村一定能实现。
社峰古民居壁雕,其上的砖雕篆书变形体,至令无人认识。
(六)社峰是一个有深厚历史积淀,蕴含丰富文化历史内涵。
1,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群遗产。金华著名古建筑摄影师在《记录兰溪社峰的旌节亭和积庆堂》一文中写道:“3月27日离开永昌老街后步行三华里去社峰村,两年前的初夏曾经来过该村,为的就是看看新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积庆堂,那次因为时间匆忙几乎没有拍摄内部梁架照片,这次算是来“补课”的。社峰村以吴氏为主姓,南宋时从淳安青溪社塘迁于现址定居,村旁有社峰山,以此为村名,村落选址完全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原理,有“最胜之宅兆”之说。除了积庆堂外,村内外还遗存了多处古建筑,包括牌坊、古庙、石桥等。
社峰旌节亭,是兰溪市唯一方形古石碑。
村北的一片油菜园里有“藏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四角石牌坊,通高不足五米,像是袖珍版的许国石坊。该牌坊俗称旌节亭,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故儒吴大业妻毕氏”所建,坐北朝南偏东12°左右,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楼脊有鸱鱼和宝葫,檐角起翘,斗拱粗犷,柱子讹角,有“恩荣”竖匾两块,南向两檐柱阴刻对联“卌年苦节锓彤管,一字荣褒慰素心”,亭子四周石板围护,立有一碑记,正中刻“奉上谕旌节故儒吴大业妻毕氏”,右边有“……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副都御史文巡抚浙江等处水陆……礼部右侍郎提都浙江全省学政张锡庚……”等字样,左边落款“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已未八月”。据说它是兰溪市现存的四十余座明清牌坊中唯一的四角牌坊,有比较高的文物价值。村南高地上是三进三间两天井式古庙“隆兴殿”,里面供奉“徐王大帝”,大门紧锁,无缘一见,门厅外有神态憨厚的雄雌石狮一对,疑为明早期遗物。从门缝窥得里面建筑尚存古意,大约也是明初所建,后代重修。
社峰古庙——隆兴殿,祀“徐王大帝”。
走下“隆兴殿”不久就进入社峰村,村旁的溪流清澈可鉴,但仍可以看到垃圾成堆的不和谐景象,几座古朴的石拱桥依然担负着村民外出劳作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村落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其中文武桥有民国戊辰十七年秋(1928年)的清晰题刻,庆丰桥斧舟形桥墩上有刻“咸丰”等字样的石碑,双莲桥除了“双莲桥”三字外未能发现其他铭文。走进社峰村,还能发现不少精致的古民居和传统巷弄,山面起伏的马头墙、精美的牌坊式门楼、狭小的内天井、走马楼式对合院落,兰溪的明清住宅建筑似乎是介于徽派民居和东阳民居的中间体,其实本身这两大建筑体系就是一脉相承。一位老人指着她家门外的“恩荣”门楼说,省里都有不少专家过来考察,对其上的砖雕篆书变形体很感兴趣,
社峰积庆堂。但至今还没有人能读全这四个字。
积庆堂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吴氏大厅,坐西朝东,几乎没有角度偏离,整体建筑布局是由四进两夹弄加封火墙围合成的纵向长方形。门厅左右两旁各立有二柱三楼式“恩荣”石牌坊一座。左侧一座与积庆堂垂直,坐北朝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故儒士吴法妻范氏立”的旌节牌坊,额枋上浮雕鲤鱼、海马、游龙等图案。右侧一座与积庆堂平行,坐西朝东,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为“吴肇鹏妻范氏立”的节孝牌坊,雕刻简朴,仿木结构明显。当年把牌坊建在前朝宗族大厅之前显然是一种赤裸裸的封建教化,它扼杀了多少年轻女性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牌坊都会生出一丝怜悯之情,同时也带着敬仰,毕竟这是那个年代主流社会对民间妇女品行的最高褒扬。
积庆堂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檩,前檐青石抹角方柱,各间装有可拆卸的木板门,疑为后代改建,内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前有卷棚顶,后为单步梁。门厅后有天井,两侧无厢房,步三级台阶入第二进前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檐也用青石抹角方柱,次间檐下各有平身科和柱头科四攒,其中靠近明间檐柱的两攒实为半攒,五踩象鼻昂斗拱,均无后尾,后檐用壶嘴形撑拱。前金柱之间设板门,左右辟入口,明间朝里还设有戏台,是兰溪龙游一带常见的做法。内部明间两缝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所有柱子柱头卷杀,梭柱,瓜棱形栌斗,礩形柱础,后廊天花部分损坏,露出覆水椽。在前额和后檐额上有一斗九升和一斗六升的襻间拱和扶壁拱,骑栿拱顺檩方向出两翘,异形上昂、枫拱、雀替和檩条下皮等处雕刻华美的吉祥图饰。正厅与前厅中间有青石板铺砌的天井相隔,两旁由单坡顶式的三间厢廊连接。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檩,檐口高于前厅和两厢,内额悬挂明崇祯庚辰年题写的“积庆堂”匾额,内部梁架明间两缝用抬梁式,五架梁对前卷棚后双步,次间山缝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柱节点处用刻有线脚的丁头拱撑托,其他做法与前厅类似。后厅明间前檐与正厅明间后檐之间有一间穿堂相连,左右置鱼池,有石栏板围护。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廊用卷棚顶,穿斗式梁架,原有的隔扇门已无存,内悬“思荐堂”匾额,中央置明代的石制上香台,(注:这是兰溪仅存的唯一明朝上香台),靠后墙有石柱林立的祭台和木制神橱,用于存放祖先牌位。积庆堂除了在规模、用材和雕刻上较为出色外,还有一处值得欣赏的巧妙结构:建筑两边山面的木制板壁与砖砌山墙间用夹弄分开,人们可以利用这种内外过度空间通行、避雨,对建筑本身而言又有防火、通风等效果,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师的“别有用心”。”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积庆堂拟报全国文保单位。
社峰长弄堂。
此外还有保护完好的的迁祖吴文仪公墓,文仪公墓在今社峰村中,有七百年历史,是少存的南宋古墓。
社峰南宋古墓——吴公墓。
2,留下了一部好的家谱。
社峰族谱记载:从太伯始至翦公为74代(远祖系),党公从湖(州)迁睦(淳安)为9代(近世代),本族传由吴文仪公始,从淳安迁社峰,现历经25.6代。其迁徙路线十分清晳,《社峰吴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编辑而成,共25本。这是一项令今社峰吴氏族人敬佩不已的文化大工程。谱以世之远近分作三传:远世传,自吴泰伯、吴仲雍始;近世传,自吴党始;本族传,自吴文义始。本族传早按十八厅自拟字行,自十五世景世行起通族合一,尊卑长幼秩然不一。时拟字行(辈份)如下:成、宣、明、懿、显、穆、怀、定、佶、庄、钦、彰、孝、德、雅、颂、诗、书。旧谱今已逾百年,世系越五代,续新谱已时不待我。从全国言,吴姓迁徙清晳,记载齐全,明朝进士杨继盛为天下吴姓分为“文,武,功,德,忠,孝,信,义,祯,祥,和,顺”十二支大宗,这是其它姓氏所不及的。(吴氏历史可看互联网吴氏在线,华夏吴氏等).从网上查,明万历年间及清代的社峰吴氏家谱都保存完好,有明万历37年(1609年)刻本,由吴良楷篡修,清吴邦美篡修社峰吴氏家谱,载像赞,世表。有清(作者不祥)篡编木活字本社峰吴氏家谱,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来的。
社峰吴氏族谱。
3,留下了宝贵思想文化遗产。七百多年来,社峰吴姓繁衍生息,人杰地灵,族群团结,民风淳厚,社会和谐,实为先祖荫德,后人努力之结果也。一是锺林玉秀,人才辈出。距始迁居此仅数十年之元代,即有吴天锡,爵授金紫光大夫,吴应汉任千总,吴尚原为山海关总管。明清以降,列传于《光绪兰溪县志》者,自明成化至光绪间,有吴士敏、吴上修、吴一本、吴一仁、吴纪、吴瑛、吴永庆、吴景奎(字文可)、吴景参(字季可)、吴明可、吴履。等十一人,吴金生、吴演纶还是兰溪光绪县志的主编。清嘉庆甲戌年(公元1814年)赐进士出身特授金华府儒学教授竺之侃在《社峰续修谱序》上写道:“社峰吴氏巨族,去春余抵婺授任领有八邑,人才惟兰为盛,兰惟吴氏尤盛”。二是社峰吴氏,自宋以降,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为旁群他族所不及。元朝就建有《明雅书楼》,藏书千卷,学者会集,授业解惑,附近设有私塾,就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凡贫困,无钱交费者,原上学者皆可上学。民国时设有文奎堂小学,社峰祠堂小学,有学生190多人。教师近10名。解放后曾建有社峰农中,社峰初中;本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奇多,吴一仁,授本省新城训导历龙溪英山教渝。吴良宰,永康侯府教读。吴上僎,任开化学训导。吴上修,余杭县儒学教渝。吴金生,任海宁州儒学训导。现代,从事教育事业的有70多人。上届社峰家谱统计恩岁贡30人,太学生189人,考职33人,庠生179人,游学毕业生13人。本届修谱中,大学以上学历335人,硕士生37人,博士生12人。其中有多人著作颇丰。有吴天锡《社杜篇》。吴大容撰《太室山房荟著二十四卷》。吴纪撰《畴五氏印谱》共六册,未附秦汉文辨,金华叶泰序,东阳虞光仪跋后。吴景奎撰《药房樵唱》二卷附录一卷。吴偓撰《吴景佺集》,吴明序:称其诗競唐音,赋抗西京,傑然登作者之堂。吴凤撰《豫章嘤鸣草》。吴轴撰《社峰樵唱》。吴凤、吴轴、吴璠合撰《桃李园刻烛吟》。吴上修撰《芝云楼怀古诗》、《二易集》、《蒲骚吟》、《孤鹤老人诗集》。其中《芝云楼怀古诗》南阳赵筠作序说:获览其所著一怀古诗,初咏二十人,续咏十人。始梅里泰伯至太仆言箴,共三十人,皆吴氏傑傑者,人各一诗匕、各一序,序祗简括数言,诗极淋漓唱叹、意味无穷。”吴演纶撰《兰溪人物传》,县知事为之写序。……。更值得一提的是吴珠堰、吴永庆父子捐资助学的《乡闱卷资义产》事,曾轰动全县,嘉惠士林,享誉全省,嘉庆4年捐白银二千两,助入学宫,永为合邑士子秋闱卷资,邑侯张公许置田九十四亩二分零,租额一百六十四石七斗,丘口亩分载明县志,申祥各宪奉。学宪刘公鐶之奖以:谊敦乡校,府宪严公奖以:梓贤普惠,教谕陈公廷献,训导王公国仪奖以桂籍先资诸匾额,张公乡闱卷资义产碑记,明伦堂即事诗。教谕陈训导,王亲友举人广西桂平县知县诸葛铿,副贡汪述,岁贡赵峄,举人柳兆勋,庠生郭诗,候补训导徐球,附贡诸葛琅,廪生唐济等诗并浦江太史戴公聪学殖匾拔及诗俱载后。是当时的《希望工程》。其重金助学之举至今都有教育意义。四是社峰之地,就近世即有几番风云起迭。清同治初(1862年),太平军进占兰溪,即屯营于此,与县城互为犄角。抗日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26师,预备第5师某部均有团,营建制之重兵驻此,成为对侵占兰城日军作战的前沿。抗战中,军民几次较大规模的歼敌战斗,如1942年6月预5师的上戴之战,1943年26师76团的畈口之战,其作战指挥皆在社峰。以社峰为依托,军民合作,同仇敌忾,英雄对敌。解放后,56年修建兰铜铁路,铁道兵某部医院驻扎于社峰寺堂、隆兴殿。1971年,永昌公社在社峰隆兴殿召开传达关于9.13林彪事件的会议。1971年社峰成为省林科所科研基地。1972年全县解放老干部学习班在社峰举办。1977年“县委搬家”社峰是兰溪县委驻在地。……。
(七)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供人们挖掘开发。社峰紧靠千年古街永昌镇,永昌街道文化底蕴深厚,夏李村是文化名人李渔的故乡,辖区内有3个文化遗址和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渔坝、社峰积庆堂、下孟塘上族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旧宅村覃思棠、樟林花厅、梨塘下毓华堂、桥下河贻德堂、朱村鼎新堂。另有永昌古街及樟林、社峰等多处明清古建筑和杜岩寺、西岩寺等人文景点,辖区群众文化活跃,樟林、永昌赵、社峰、夏李四个村的板凳龙、社峰布龙、后胡舞狮、街道老年腰鼓队等重大节庆活动经常活跃在集镇和村庄,非物质文化下孟塘村的小脚灯民间表演艺术已上报省级保护项目。(注:社峰积庆堂,下孟塘上族祠拟报国保单位)有众多的旅游资源,需人们挖掘开发。
(八)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捷,对搞活全市旅游有“画龙点睛”作用。社峰村离兰城10公里,离诸诸葛、长乐旅游点5公里,330国道、金千铁路从村南、北面通过,永(昌)东(东风水库)公路横贯村村前达山泉(省保单位之一,拟报国保单位)黄店,芝堰。东可去六洞山,北可达白露山,芝堰古村落,西连诸葛长乐,南可带动千年古镇永昌,樟林徐氏花厅等古建筑的开发,其前景广阔。在市委市府及有关部门调研规划全市旅游产业之机,写此文以供参考。 作者吴社卿
200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