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雄宗亲 吴氏分支辩
2006年06月12日
大雄宗亲:
对于季札以后裔孙,各支谱记均有不同,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一是宋以前的资料可信度。
二是后裔修谱时对先祖的名字记述不同,如同一个人,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字,有谱名,有官名,有字,有号,有别名。
三是修谱人对字的误用,如伯泰、伯大,这明显就是一个人。
四是各地修谱习惯不同。
五是对世与代的认识不同,如有以三十年为一世的,又有以父生子为一代的。象司马迁就是以三十四年为一世。
又象战国时的君王,哥与弟相继为王,就是以世为记。
在没有准确的谱文化以前,世与代各取其是。有很多支系由于人口发达程度不同,中间又出现谱碟失落情况,对本支系的世次就会持怀疑态度,这一来就会在远代世次中出现调整现象。人口发展有十代、即现在的十世,甲房的大公公刚刚出生,而乙房的重孙子己有一百余岁了。以前的谱信息很封闭,一旦甲乙房只要分开了一代人,乙房的重孙子对甲房的大公公身份就会有怀疑。
我上传的宣公世次,在江右自石井、南丰到自明以后散落的宣公后裔,只要没有失落谱的,均是这种纪载。
我曾上传过一篇‘吴氏分支辨’。刚才没查到,其中介绍了宣公支系的谱记解。
=====================
再附:吴氏分支辩
吴自泰伯仲雍居勾吴而始焉.自季札封延陵而益著焉.其原一耳。然.又有称渤海者.何哉?盖系出于泰伯之后.至吴寿梦王.生四子.长诸樊.次余季.三余昧.凡出三位后者.皆称渤海。幼子季札封于延陵.故得以号延陵。至于季札之后独祖大唐兢公.唐未宣公.如吴阶.吴麟.俱宋南渡之高士名将.而不祖之.以其非延陵支派也矣。更有粤居名芮.起守西河.而位王长沙。并唐之少微.以文章而冠名天下。通元.通徵.以神童而擢之制诰。少征.少诚.俱以藩镇节度而袭王封.是皆爵禄崇降.身显名扬.知其源于渤海.而非延陵.安肯旁引私附哉。但为子孙者.倘思至德名如泰伯.仁心慕义如季子.直笔敢谏如兢公.义辞王爵如宣公。远遵祖道.近守王章.岂不赫然尊显.又乌容旁引私附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