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为建设在新区中的胡(吴)氏宗祠
少微→【75】团→【79】镇→【80】琮→【81】文政→【90】添富(字永昌丶迁饶州)→【91】福得→
【92】兰芳(迁湖广)→【93】玘→【94】岩护→
【95】天佑 迁黄州府麻城县太仙乡长兴村(今红安县培城社区胡家垸,明奉旨改胡姓)
以下为泰伯公111世孙、少微公49世孙(吴)胡英发撰写 泰伯公113世孙、少微公下51世孙(吴)胡振宇收集整理
胡家湾本姓吴,属少微公后裔。我族有世系图作证。话说泰伯公十九传至季札公,公因让国避位于延陵,封之延陵,故称季札公为延陵一世祖。春秋时期,21世孙夫差为吴王。28世芮公被汉高祖封为长沙王,其子孙世袭王位。王位世袭到43世,又传至58世(国谱为63世)少微公、字仲方,官居鉴察御使迁新安;59世巩公、字定国,官至中书舍人;又传至74团公,又85世传至添富、字永昌公,永昌公江西饶州府官也。又传86世福得公,又传87世孙兰芳公官居忠武将军,明太祖命镇抚湖广遂由江西饶州迁到湖北,族人称之始迁祖。又传至88世玘公,又传至89世岩护公,字安邦,官居正议大夫。公有五子:长天佑迁县北门外长兴村胡家塆;次天训徏居江南;三天祥迁县南中和司板仓吴太湾;四天德仍处饶州;五天锡居德安。我祖天佑公、字子阳、号清溪,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师古墩茅家埠瓦碿霸明洪武举人,落籍黄州府麻城县太仙乡,后选址于此,爱其山青水秀乃定宅取名长兴村,即红安县北门外胡家塆,故我族称之为始祖。根据(清)宣统元年《黄安乡土志》记载,“南方有板仓吴,城北之胡家湾,亦板仓吴之族。”前明县令应存初氏曰,先吴改为“扶”自后御赐胡姓。胡家湾搬迁到外地有河南新县胡洼,鲍山湾,高桥河乡王家田,老鹳山,吕家崖,北门岗,大路边等处。都为御赐胡姓之脉,甚觉荣耀。
一、吴姓改为胡姓原由
红安县(原黄安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筹建(1563年)。据《黄安初乘》记载买(吴)胡燦、王绍文等田地一倾二十亩为基址。第四任县长应存初想将城墙加高五尺,苦于无土可填。我先祖开明绅士吴望鲁、名自周、号东山,少微37世孙。主动捐资献田,帮助县令解危救难。他献田一担二斗(一说八斗),又献几百两金银作为筑城占用周围百姓良田家宅,坟冢转让补偿费。县令非常感动。议定将吴望鲁的事迹上报朝廷,以资表彰,并请求朝廷授与官职。
我先辈吴守忠在修家谱中,对此事写了一段话,窥见一斑“我先世策名天府,代纪其人科田蝉联,书香累出,讵自建县,遭毁茔之惨遂渐凌替而讫于今乎,呜呼,我族之不幸,何苦是之甚耶。”可见我先辈为固城建县给族人带来了多大伤害,作出了多大贡献,造成几代人难以恢复元气。
当时县令应存初给五世祖东山公家传中写道:“先生审时度势,无不了如指掌,悉合时宜,昔单父宰之所父事兄事者。先生真其人欢,经营登筑,爰请,先生出共相图匡所不逮。先生不我遐弃,毅然许可,督工劝匠,不惮烦劳官阁由塚累累询皆吴黄两氏祖茔也,两氏環庭泣叩乞全祖骸。先生仗策代晓大义,先啟以为之倡不能捐资助葬居民咸悦所谓泽枯骨者。先生有焉及培城无土。先生又捐田数十亩啟以培城……。先生之善欲飏诸。当时充分肯定先祖仙为建县筑城吴家作出贡献。
事后县令向东山公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求一起进京当面向皇帝汇报为他争取褒扬,可他婉言谢绝了。二是命名“培城塘”以纪念吴家的贡献。塘里水和鱼归吴家所有,这个回报没有拒绝,此塘仍保留至今,成了红安县城边存有最大水塘,也成了城北胡家湾代名词。三是给吴家改姓,不愿面临圣上向朝廷争取褒扬,县令策划向皇帝写一奏章,在写奏章过程中,得知东山公祖上的情况,祖上原籍江西饶州,祖先吴天佑是明洪举人,与弟吴天祥宦游楚北,爱其山水清秀,安家于此,应存初县令一喜一忧,喜的是吴氏祖先就是本朝开国皇帝时代的举人。奏章写进更有分量。忧是的这个名字“吴姓未为不美,但公祖名天佑,凡人而无天佑则难矣,吴固非无也,字异而音同焉”。应存初怕皇帝听了这个名字而见怪,反而弄巧成拙。他想起上古时有古帝“扶风氏”之姓,就将“吴”改为“扶”“扶天佑”三个字,一听就是百姓扶佑天子,天子保佑百姓,吴天佑改成扶天佑,吴望鲁改扶望鲁。奏章送上去后朝廷了解其中原委,体恤黄安官民一片苦心,经过商议,将“扶”改为“胡”,胡有长寿之意。《逸周书•镒法鲜》中规定,“保民者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改姓之举皇帝肯定吴望鲁壮举,为保护当地百姓健康长寿,体现了朝廷对世祖家族支援建县行为的充分褒赏。
从此吴望鲁族人接受了这一荣誉后全部改为胡姓,同时族人商议,虽然遵旨改姓,也不能忘记吴氏祖先,改不了吴氏血脉相承,于是决定后代活着姓胡,死后碑石上刻吴姓,直到现在一些少量老式碑石上仍留有吴姓字样。
由于改姓还产生五百年前五胞弟兄互不往来的矛盾,其实接受皇帝赐姓,事出有因,迫于无奈,但也应是吴氏血脉的一种荣誉。
二、战乱年代给胡家塆带来的创伤
“同治三年知县江世玉,补修各城墙,新建北门月城,挑深城壕,贼至无敢犯者。”
胡家湾位城墙北门脚下约500米处,北门是通往河南要塞的关口,所以后来在北门外又加筑固了一道城墙,称为“月亮城”,县城北门为双城防御。历史上几次夺城之战,为胡家带来的损失,倾诉难尽。仅“黄麻起义”三次攻城中胡家湾的贡献难以说尽。每次从河南新县、光山、麻城加之七里区,紫云区等红军及农民军,都屯住在胡家湾,利用本湾大门、床板、桌子挡子弹,架壕沟桥,拆屋上引条作梯子,总之只要派得上用场所以材料都由他们自己选择。为夺取黄安城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现红安县“黄麻起义纪念馆”音光控攻城模型中的一些战斗场面,就是一个真实写照。解放后多年还没有恢复元气。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一批有志青年抛妻弃子投身于革命,有胡英荣烈士,胡家洼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共党员,由于他多谋善战,作战勇敢,且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从战士到排长,营长,团长,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副司长。1932年在湖北麻城战役中牺牲,年仅27岁。还有胡英颂,生于1903年,已结婚生子也投身革命,1932年,在一次战斗中伤重回家疗伤,被人告密,于当年八月初二捆入本湾大坟林处枪决,献出29岁年青的生命,留下了一妻一子。红安县烈士陵园纪念墙上有他英名。还有德礼、英训、德立烈士,这些都在红安烈士名录上。还有战死在不同战场而无从调查、不记录在册的英魂。
三、和平时期胡氏后裔奋发图强
祖先们为我胡氏后裔留下一块人杰地灵风水宝地,我们血液中永远遗留着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审时度势的基因。
红安城区在不断扩大,征用本湾土地,支援国家建设,也是我们后裔的责无旁贷的事情。前后国家建设征用本湾土地200多亩,现已成了无地农民。
在“大锅饭”年代,人多田少,矛盾非常突出,当时生产经营要把劳动死死捆在以粮为纲这根绳上,否则就是“资本主义尾巴”。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坐着等穷,睡着挨饿。顶着挨批斗风险,开倒现场会压力。劳力进行合理分配成立毛石开采组,长期副业组,多种经济组,砖厂、饲料加工坊、临时副业组。还发动农户利用夜间空闲时间,分类猪毛,打混泥土碎石等一些小型小利家庭副业。这样一来,一段时间内,全湾年终核算分值占全县全乡的前茅。副业收入占总收的五分之二还多,为了掩人耳目,有意将分值压下来,作为公积金储备,通过多年储备积累,大大改善生活生产的条件,在全乡农村中,第一个安装电灯,第一个自建自来水,购置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公用电视机,第一台饲料大米加工厂等等。不向国家伸手,将全湾改建成新农村,规模和质量是显赫的。70年代初远近闻名的,是当时全县的楷模。
改革开放后的胡家湾,同全国一样更是春风得雨,胡氏后裔一种不服输,敢于进取得到彰显。几年来将过去旧式新农村开发为一栋栋七层楼楼房,道路硬化四通八达。路灯昼夜照明。进一步解善了住房条件,又增加村民各户收入,家家有“小产权”房出售,早享受到了城市人拥有的生活条件和氛围。还筹建了红城宾馆,大型商贸基地和大型停车场,为了不忘祖先恩泽,各户涌跃捐资将胡氏祠堂修复一新成为了缅怀先祖,昭示后裔,和各种文化活动、议事场地。一批“小土豪”,大老板,企业家、政界要人氏不断产生。后裔的发泽不可小视,村民的意识向高智商、高学历、高等教育投入和发展。现平均每户超过一个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有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已初显棱角。一代新人将蕴藏着巨大潜力和正能量。他们今后将成为胡氏一代精英,报效国家,光宗耀祖。未来胡家湾将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