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建筑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唐代入莆始迁祖吴祭陵园
作者:郭清锋 林春德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简介:  吴祭陵园座落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鳌峰重兴寺之前,唐末五代始建,宋代、明代、清代及现代均重修过。今墓形制仍依旧式,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013平方米,墓碑前设祭台、五级墓埕以及月池,墓碑圭首,高近 ...

  吴祭陵园座落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鳌峰重兴寺之前,唐末五代始建,宋代、明代、清代及现代均重修过。今墓形制仍依旧式,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013平方米,墓碑前设祭台、五级墓埕以及月池,墓碑圭首,高近2,宽约1,石额上镌刻唐工部屯田员外郎吴公之墓”12字;碑后的坟堆成龟背形状隆起,墓丘平面逞字形状。为保护吴祭墓文物古迹,现代吴氏族人用花岗岩石打造成围栏,石围栏精工细磨,显得庄重大方。陵园内建有吴氏大宗祠,祠堂占地155平方米,祠额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九字,据考证系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手迹。祠堂内陈列吴氏历代先贤先祖及繁衍世系表,古今《吴氏族谱》等。该祠堂及重兴寺,自唐至清,均由吴祭后裔置田亩,供养僧侣予以维持,并由僧人负责守护。该陵墓现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祭,字孝先,号道成,系中华吴氏始祖泰伯第六十二世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人。据张琴《莆田县志》记载:吴祭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卒于唐昭宗天佑四年(907),父吴竞,官仆射祭,武宗会昌五年(845)入国学,第二年登进士第。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进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以原官兼观察,后举兵收捕黄巢余党,随王审知入闽,割据八州之地,时年七十余岁。兄弟六人,散居福泉,吴祭22岁中举,25岁授浙江主薄,37岁任工部屯田员外郎,51岁官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末黄巢起义,吴祭于唐光启年间举兵随王审知入闽,先居侯官,后入莆田灵岩山,再卜居黄石水南沈浦(后改东坡、澄塘),为吴氏入闽始迁祖。
  吴氏为莆田望族,吴祭莆田黄石后裔一支于宋代分十八房系,在台湾及东南亚计有百十六支系,400多万人口,历代科举考中进士的有141人。吴祭后裔族人于明清之际迁徙台湾,现多分布在板桥市、台北市松山区、三重市、云林县、高雄县、台南县、嘉义县、新竹市等地。吴姓人口莆田市排序第5位;台湾有吴姓人口50多万,排序第7位。座落在台湾台南市成功路的吴氏大宗祠为台湾全台最大的宗祠,清同治七年(1868)始建。这一座富丽堂皇的吴氏大宗祠,大门上楹联为: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百年丕振延陵绪,三理犹存泰伯心泰启纲常,派渊源光宝岛,伯尊伦理,千秋经纬溯勾吴 这几幅联句非常明确地表明台湾吴氏家族是由福建迁徙过去的。莆田吴氏族人姓联有:三让两家天下,一锋万世千秋。句中的三让说的是吴氏先祖泰的三次辞让王位的故事:古代,周氏部落始祖澶父生了三个儿子,周王意欲传帝位给第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于孝心,不违父命。兄弟二人私奔到江南蛮荒之地,选择了苏州梅里建立新的部落,号称勾吴。季历再三请泰伯即君主位,泰伯三次辞让,史书上称之为三让天下。泰的在南方荆蛮之地传至十八世寿梦,建立了吴国。寿梦生四子,第四子季札(季子)最有才华,寿梦有遗意立季札为王,季札坚拒不受,避居延陵(今江苏丹阳市),其后裔因此称延陵为郡望。泰伯、仲雍让位季历,孔子称赞说:可谓至德也。吴氏族人也因此以让德二字为自己堂号。
  吴祭后裔繁衍海内外,在台湾,被当地民众奉祀为阿里山之神的吴风,就是吴祭的第三十二代孙。近现代,广东湛江抗法英雄南柳人,也是吴祭后裔。另外,据有关族谱记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远祖为吴祭第十四代孙吴元益,由莆田黄石水南迁徙福清,到第十七代迁永春。台湾以及东南亚吴氏族人对吴祭怀有崇敬之情。1994年,莆田吴氏族人修复吴祭陵墓,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之母吴老太太特借永春吴氏宗亲捐巨资赞助。台湾吴长寿先生发动20多位台籍吴氏宗亲、马来西亚吴氏会狮东联谊祠、新加坡琼州吴氏公会、澳门吴元英及本省吴氏宗亲都捐了资金。2002农历三月初三,首届吴祭公祭仪式在莆田黄石举行,澳门莆田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英以及台湾吴氏宗亲3千多人参加。以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有台湾地区的吴氏宗亲前来祭墓。目前建于吴祭陵园旁的重兴寺及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不仅是千年遗存的珍贵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吴氏祠堂和重兴寺成为海峡两岸亲情互通、宗情交融的圣地。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