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井巷很长,如果从宋代开始算起,它已经在苏州生活了一千多年了。说它有一千多年,是因为它的名字和宋代巷内的“四酒务官署”有关,当时是叫“四酒务巷”的。所谓“四酒务”,源出宋时的规定,“酒务官二员者分两务,三员者复增其一,员虽多毋得过四务”。所以苏州当时有酒务官四员,设了四个酒务官署,后来合并为一,称“四酒务”。到了清代,因谐音的关系,讹为了“泗酒巷”。再后来又写成“泗井巷”,一直沿用至今。
泗井巷内32号的燕诒堂吴宅是所二路四进的大宅,后门曾经一度可通到十梓街(目前已被砌断)。从它举折平缓、边帖为木础的大厅来看,老宅最早在明代就已经建成了。如今的燕诒堂中路有门厅、大厅和楼厅。大厅前设船篷轩,柱头及梁间置斗拱,山雾云雕刻简洁;正帖各柱承以青石鼓墩。厅内过去还曾悬挂过“燕诒堂”的匾额。目前东西尚存“拥翠”“瓜庐”砖额。楼厅前同治庚午(1870)的砖雕门楼题额“燕诒式穀”,左右兜肚雕榴开百子图,和题额文字一样,大致都是子孙昌盛、后代安吉福禄之意。这也是该宅三处门楼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门楼。楼厅有砖细楼裙,中有抛枋,雕刻精细。二楼檐廊有垂篮及弓形轩。外立铁艺栏杆。楼厅上下为策安全,还在楼梯上设有翻门,可供放下。楼下方础、圆础并用,扁作梁雕花卉立体生动。两厢前有“卍”字飞罩。东西两壁原有砖额,今仅可见“壶冰”一方,下设砖细门宕,雀替设计独特。西路还有花厅、五开间楼房和小庭园。燕诒堂原来规模甚大,今仍有古井两眼、备弄花窗、假山残石及枇杷等绿植。燕诒堂南部曾经一度作为双塔街道的市民会馆,其中的福梅雅苑中还曾举行过“苏州道德模范故事汇”等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