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学研究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赣东北吴人复兴基地之猜想
作者:吴丹军    信息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8-7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一、群山拥抱江河环绕的番邑。  

公元前473年夫差失国,吴国王室成员四散逃难太子友、王孙弥庸等人率领吴国兵马,从安徽休宁分别翻过虎头山和婺源鄣公山,来到赣东北于浮梁县的瑶里、九龙、西湖、江村、兴田、金竹山、南安、寿安、鹅湖、蛟潭、三龙、福港等地。  

赣东北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的趋势,东部为山地,中部为河谷及丘陵盆地,西部为鄱阳湖平原,北以五龙山脉隔皖赣,南以武夷山脉分赣闽,中部怀玉山脉横亘其间,是境内两条主要河流鄱江、信江的分水岭。境内铅山县的黄岗山为江西第一高峰,海拔2158米,也是赣闽两省的界山。这里在西周时期已有城邑——番邑,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楚两国。  

皖浙赣之间,山峦叠障,地势险阻,可周旋数千里。这里水网密布,昌江、乐安河在浮梁、德兴、鄱阳等地纵横流淌。此地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崇山峻岭之间,山谷万重,各种资源丰富,是得天独厚的生存地带。赣东北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吴人以此地为基,出湖口县,可顺流而下,扬帆以击江东(宁镇地区),兵不劳而迅若疾风之扫秋叶。  

赣东北吴人控制区域是以鹅湖为核心的浮梁县,以及婺源县、德兴市、乐平市、鄱阳县一带。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东与上饶市婺源县,西与鄱阳县相接,南连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北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东至县、休宁县毗邻,是六山三湖(黄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武夷山;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的地理中心。  

浮梁县境内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均属黄山、怀玉山余脉,总的趋势为东西北三面高,三条山脉缓向西南低去,所以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4米,最低点金竹坑海拔仅28米,境内最大相对高差1590.4米。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境内地貌类型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岗阜和流水侵蚀堆积平原。  

浮梁县一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据调查,木本植物有95科350种,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苦槠、甜槠、栲树、栎类、枫香、樟树、木荷、油桐、漆树、毛竹等。同时,还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如:南方红豆杉、银杏、闽楠、红楠、三尖杉、七叶一枝花等。  

鹅湖位于浮梁县东北部,鹅湖地形好似天鹅头部隆起的大内包,又有天鹅嬉戏于湖内因此得名鹅色滩,又称鹅湖滩。此地系丘陵地带,地下有丰富的砂金资源,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平缓,轿顶山最高处海拔达842.2米。传说鹅湖是番君吴芮祖辈世居之地。鹅湖:王城、砂金、鹅羽——箭羽。  

二、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漆树坞:漆园是中国古代专门种植漆树的园子。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建有漆园,并设漆园吏管理。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优质涂料。漆树——生漆  漆树坞=漆园  

桐源: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等特性,用途广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兵器、车船、渔具制造  

枣木园:枣木气干密度0.75-1.0g/cm3,老枣木树心材可超过1.0,沉水。木材纹理美观,材质重硬,耐腐耐磨,耐虫蛀。南酸枣是南方优良速生用材树种,其木材结构略粗,心材宽,淡红褐色,边材狭,白色至浅红褐色,花纹美观,刨面光滑。材质柔韧,收缩率小。  

《淮南子·兵略训》:“伐棘枣以为矜,周锥凿而为刃。”矜,矛柄。 枣木杆——矛杆 白居易《杏园枣树》“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可见枣木可以做车轴。枣木——车轴、车轮 明《武备志》中记载:“弩身用枣木(酸枣木)红赤者为上,棠梨木红赤者次之…… )(枣木——弩臂  

杨树坞:杨木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纤维长和易加工的特点。常作为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  

《左传·定公六年》:“﹝乐祁﹞献杨楯六十於简子 。”湖北江陵马鞍山战国楚墓出土过一完整的长方形大盾,高90cm宽50cm厚1.5cm,盾体为木板制成,外缠皮革条,再外裹麻布髹黑漆。这样的盾牌即轻便又坚韧。杨木——杨盾 ,杨木+牛皮+生漆=杨盾。  

杨柳坞:柳木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在古代是制作车辆的用材。  

战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杀器。它可以冲破敌军阵形,撕开敌军防线,给敌军造成巨大伤亡,堪称古代坦克。以秦国为例,每辆战车均配备战马2—4匹,战车车身结构多为柳木制造,外镶青铜护甲。柳木——车身战车、鼓车轻车钲车冲车连弩车抛石车  

杨柳坞位于瑶里兵工厂下游,柳树林能治理上游青铜兵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柳叶——马匹饲料。  

竹园坞:江西毛竹可分为三个集中分布区。第二个分布区位于赣东北北起浮梁、婺源县,往南经德兴、万年、弋阳、上饶、广丰至贵溪和铅山县,约在北纬25°20'~29°30',东经114°10'~118°20'之间。  

江陵望山沙冢一号楚墓出土的弓为竹制,此弓弦长118cm。上、下弓臂由两条竹片制成,这两条竹片在握持段交叠并用生物胶粘固,再用若干短竹片夹住握持段,用藤条缠紧。其弓梢两端的弓弭应该是角质品,制有槽,用以挂弦。  

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竹弓、木弓各2张。第一张弓与春秋战国墓葬中的弓相似,由两条竹片叠加形成,握持段内侧加贴竹片,然后用红色丝织带捆扎,通体髹黑漆。弓长128.5cm,宽2.3cm,弓弦长118cm。第二张弓已经残缺,残长113cm,中部35cm长的握持段用5层竹片叠加,外缠丝线髹黑漆。此弓是竹弓,其开弓拉力非常大,单凭手臂力量难以拉开,需借助外力……  

《天工开物》箭杆一般长二尺,末端有一个凹槽,称为“衔口”,用于扣弦。各地制作箭杆的材料也不同,如南方用竹,北方用柳木,满蒙地区用桦木。  

 竹子——竹片——竹弓  箭竹——箭杆。  

枫林坞:枫木结构甚细而均匀,质轻而较硬。  

新疆洋海墓地出土的斯基泰复合弓,是用绣线菊木(兔儿条)和柽柳木(红柳木)制成的,欧洲出土的斯基泰复合弓则多用山茱萸木和枫木制成的。枫木——弓胎(枫木弓)  

南宋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有‘叉枪制’。叉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今后枪叉杆须用蒺藜条、枫木、赤仙木,方免杆身易折。”枫木杆——叉杆。  

桑园 :桑木材质细腻,柔软有韧性,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折断。  

《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野歌》:“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桑木适合用来做弓,桑木做的弓叫做桑弧。桑木柔韧适度,弹性好,能使箭射得更远。桑木——弓胎(桑木弓)    

春秋战国时期,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这使得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说文解字》对“货币”做了注解:货,财也,币,帛也。在中国丝绸作为货币用于物品交换要早于金属货币,丝绸不仅是用来购买的商品,还是用于购买物资的货币。  

西汉长沙国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木竹弓中,有一件漆木弓,长142cm,使用的弓弦是四根蚕丝绞合而成。  

 桑叶——桑蚕——蚕丝——丝线——丝带——丝绸——货币——弓弦。  

麻园里:苎麻是我国特有的属于荨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温暖而雨量充足的南方各省。苎麻纤维细长坚韧,平滑而有丝光,吸湿散热上染牢度均佳,是商周以来中原地区除蚕丝外的主要纺织原料。由于苎麻吸湿散热快的优良性能是棉花所不及,因此即使在棉花普及后,苎麻在南方仍普遍种植。苎麻——麻线、麻绳、麻布、帆布。  

葛毛坞:《淮南子·原道训》载“干越生葛絺”葛是一种属于豆科的藤本植物,多生长于丘陵地区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经加工分离的葛纤维,是我国古代最早用来纺织的大宗原料之一。葛纤维的吸湿散热性较好,特别适宜作夏服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葛生产的黄金时期,当时葛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很普及,高质量的葛织物不仅各地都有生产,产量也很惊人。葛纤维——葛布。  

2007年在靖安县李洲坳村发掘出一个东周古墓遗址。鄱阳湖畔这座大墓内,出土了一些纺织工具以及300余件丝麻织品。这些丝织品的主要原料为桑蚕丝和麻,其生产工艺精湛,展现了当时丝麻织造的最高水平。可见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就是蚕桑、苎麻、葛等纺织原料的种植地,也是丝麻织品的重要产区。  

梅树坞:咸梅能解热祛风寒;乌梅干具有治肺气、燥咳、伤寒、下痢、虚痊、酒毒等功效;果汁可治肠炎和痢疾,在饮料中加入数滴,有杀菌用;梅子泡水可以给伤口消毒。在日本古代,梅子被视为远途和行军的最佳良药。忍者所用的止渴丸就是以盐梅干为主原料。  

榔树坞:榔树主治骨折;跌打伤痛;外伤出血。榔树药效类似三七。笔者认为榔是军用药材,也可以做造船的材料。榔木——止血药、舵杆、关门棒。  

粮食基地:今天的鄱阳湖南湖,在秦汉时期水体尚未形成,是河网交错、田园阡陌的枭阳平原。《洪洲东门记》记载,鄱阳湖流域,其田宜秔稌(粳稻、糯稻),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最大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先秦时期,彭蠡泽是与长江主河道完全融为一体的泄洪湖泊,是与云梦泽、震泽齐名的长江中下游大湖。两千年多年来,长江河道不断变迁,古彭蠡泽的主体逐步萎缩,形成龙感湖、大官湖等湖泊,而湖口地堑内的水域则逐步向南扩展形成鄱阳湖,且承袭了彭蠡之名。  

鄱阳湖现有鱼类140种,隶属21科,主要是鲤科,有7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5%。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II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中国有淡水鱼类800多种,长江水系有鱼类300余种,江西有鱼类205种。鄱阳湖鱼类种数占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鄱阳湖鱼类捕捞量占江西省85%。鲟鱼——鱼鳔——鱼鳔胶。  

鄱阳湖湿地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鸟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332种,冬天很多湿地候鸟种群皆汇聚于此地。一到冬天数十万的天鹅,占世界总数60%的鸿雁都在鄱阳湖湿地越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鄱阳湖湿地是大鸨的越冬区。在当地被中国政府列为一级保护的有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白尾海雕、白肩雕、金雕等10种;二级保护的有白枕鹤、白头鹤、灰鹤、大鸨、鸿雁、白额雁、小天鹅等44种。《尚书·禹贡》:“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可以想象先秦时期的彭蠡泽必定有类似于现在鄱阳湖的生态系统。  

古代做箭羽最好的就是雕翎,其次是天鹅的,然后是大鸨的,然后是猫头鹰的,最次的用大雁的。必须是吃肉的猛禽。越好的猛禽,它的毛越厚重,箭的走势越稳,穿透力越强。所以造箭需要大量的鸟   

施牛坞(水牛坞):鄱阳湖水牛为鄱阳湖湿地个体最大的种群资源,数量多、分布广。鄱阳湖水牛体躯高大,骨骼粗壮,肌肉结实而较丰满;皮下结缔组织不甚发达,皮肤稍厚、有弹性。鄱阳湖水牛分布于鄱阳湖四周的12个县、市,其中以鄱阳、都昌、永修、星子等县地域广阔,主产区有大片草洲,牧草资源丰富,其饲养方式主要为放牧。2006年江西省共存栏鄱阳湖水牛70万头。鄱阳湖水牛——牛皮、牛角、牛筋。  

西牛坞(犀牛坞):《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表示,犀牛早期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它们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彭蠡泽犀牛——犀皮,犀皮+生漆=犀甲。  

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极其重要,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免遭敌方兵器的重创。  

汉代称皮甲为“甲”,以与铁铠区分。1993年在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发掘的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坟墓中,发现随葬的木简牍内有1枚木牍,两面书写,正面首行所书标题为《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永始为汉成帝年号,四年为公元前13年。仅牍上第四栏所记即有“甲十四万二千三百廿二,铠六万三千二百廿四,鞮瞀(头盔)九万七千五百八十四。”可见到了汉代,皮甲仍然是军队的主要装备。  

马源坞:《后汉书·马援传》,“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唐坪乡观西村的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数量惊人,车马坑出土的马车、马匹、马器更让人叹为观止,打破了以前“长江以南的墓葬没有真车马陪葬”的普遍认知。江南也是可以养马的。《梦梁录》记载:“昔吴越钱王牧马于钱塘门外东西马塍,其马蕃息至盛,号为马海,今(南宋)余杭,临安,于潜三邑,犹有牧马遗迹也。”南宋曾在临安(今杭州)、饶州(今鄱阳县)设置马监。《宋史》,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  

牧场:鄱阳、都昌、永修、星子等县地域广阔,放牧条件好。鄱阳水牛(马)产区为冲积平原,海拔14—18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17.7°C无霜期210—276天。年降水量1281—1635毫米,雨量分布集中在第二季度。每年5月份为洪水季节,洪水期为70—100天,产区土壤肥沃,野生牧草种类较多,生长繁茂,尤其是尖苔群落,包括尖苔、稗、网草等,是湖州主要植被,除洪水期外,终年生长,秋、冬不凋,牛(马)极喜采食,为湖州中最佳牧草群落。辽阔而优良的湖州天然牧场,为鄱阳湖水牛(马)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饲养条件。  

鄣公山—莲花山:赣皖交界处的赣公山南侧 ,有一条东西向的锡矿成矿带。该矿带长100多公里,其中有4处锡矿田。浮梁县有锡矿储量4万吨,浮梁县瑶里的莲花山——鄣公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化探资料直观反应,该地区以Au、Sn为主的成矿元素先天富有、后生强烈叠加,形成了巨大的金、锡矿资源,是赣北重要的锡矿产地。  

德兴铜矿:德兴铜矿位于德兴市,是亚洲最大、中国第一的露天铜矿。德兴铜矿拥有丰富的铜资源,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铜金属量达1000多万吨,居中国第一位,矿藏特点是储量大而集中、埋藏浅、剥采比小、矿石可选性好、综合利用元素多。   

传说秦朝末年,吴芮率兵进驻鄱阳之前,曾在德兴铸剑练兵,理旗护境。现有德兴吴园的淬剑池和地名理旗坞为证。1985年夏,在德兴银城吴园“狐狸山遗址”出土朝时期的青铜鼎。可见德兴地区的采冶历史非常的久远。  

德兴金山金矿:德兴市的黄金储量占江西省的80%,而且长江以南最大的金矿就在德兴市。德兴的有色金属矿集区内,不得不提的就是金山金矿田。金山金矿田位于德兴市城区东,北与驰名中外的德兴斑岩铜矿毗连,矿田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60余平方公里。矿田由金山、石坞、西蒋、石碑、水石坞、朱林西、西矿、雷高雾等二十余个金矿床(点)组成,已探获金矿资源储量202.5吨,是目前江南规模最大、建设条件最为优越的黄金资源基地。  

德兴银山铜铅锌矿:银山铜铅锌矿位于德兴市境内,处于乐华—德兴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中段,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矿床受银山背斜断裂带控制,是一个与燕山期中酸性陆相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据勘查,矿床中铜、铅、锌、金、银、硫的储量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矿区由北向南可分为6个区,即北山区、九龙上天区、九区、西山区、银山西区和银山区。区内共有矿体200多条,分布于银山背斜断裂带两侧。  

铜锡合金或铜铅合金可以制作剑戈、矛、铍叉、钩、斧、箭镞、弩机等。  

涌山村:涌山素有赣东北“煤炭之乡”称誉,已探明的煤储量1.3亿吨,保有储量8200万吨,煤层属立槽煤结构,浅露地表,十分便于简易开采。  

高岭村:高岭土——陶瓷模具。高岭村高岭土矿床是中国著名的高岭土矿床。是花岗岩和混合片麻岩风化残积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它产于花岗岩、正长岩、伟晶岩和混合片麻岩的风化壳中。矿体呈似层状、漏斗状、透镜状,产于燕山期俄湖花岗岩体表面,深度20~40米。矿石近地表以高岭石为主,地下水面以下以埃洛石为主,含矿率15%~50%。矿体4个,沿断裂分布,长750~1000米,宽20~300米,厚5~30米。矿石分砂状土、块状土、脉状土三类,以砂状土为主。砂状土由晶形不完整,碎片状的无序高岭石为主(56%)组成,含伊利石(23%)、少量埃洛石以及石英、云母和长石。  

瑶里古瓷窑:青铜器的铸造不像陶器、玉器那样是单一行业独立完成的,而是两大技术体系——制陶(瓷)和金属冶铸的有机结合,双方互相适应、不断调整的结果。《墨子•耕柱篇》云:“陶铸之于昆吾”,指的是用陶范铸造铜器。在中国古代,“陶冶”、“陶铸”是当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冶铸与制陶的历史联系。高度发达的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其根底是在高度发达的制陶(瓷)技术之中。具体表现在:许多铜器的形制和纹饰以各种陶器为祖型;铜器的成形由制陶术的模制工艺得到启示;熔炼金属的高温技术来源于制陶业的经验;造型材料的选取和制备、铸型的加工制作技术亦均来自制陶术。  

目前发现的大型商周遗址,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山西侯马、河南新郑、山东曲阜、河北易县、湖北江陵等地,都发现了铸铜遗址。由于这些铸铜作坊遗址都是在商周王朝的都城或诸侯国的都邑所在地,说明这些铸铜生产是直接由王室和各国诸侯控制的。  

瑶里古瓷窑址的分布均背山近水,窑点分散,堆积范围不大,少有铺展范围达百米者。古瓷窑址以瑶里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分布在绕南、内瑶、长明、王家坞四个地段。瑶里古瓷窑的布局如同“三线建设”时期的兵工厂,近水、靠山、分散、隐蔽,所有房屋都藏在树林中。瑶里古瓷窑紧邻鹅湖,符合铸铜作坊在王城都邑所在地的规律  

牛角坞:筋角复合弓制造厂,《考工记·弓人》制弓的材料一共有六种,被称为“六材”,分别是干、角、胶、筋、丝、漆。竹子(桑木、枫木)+牛角+牛筋(丝麻)+鱼鳔胶+生漆=筋角复合弓。

重要水路:饶河有南北二支,北支称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东北部大洪岭,先后流经浮梁县、景德镇市区和鄱阳县;南支称乐安河,发源于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主河向南流过紫阳镇,至德兴银港口转西南,沿婺源、德兴边界西流,经香屯、乐平镇、石镇至鄱阳县乐安村与信江东支汇合折向西北。南、北两支于鄱阳县姚公渡汇合,曲折西流,主河经鄱阳县西流,过双港、尧山至龙口,在鄱阳县莲湖附近注入鄱阳湖,全长313公里。昌江、乐安河纵横交贯,将赣东北吴人各个据点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吴人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埠码头:东河发源于瑶里高际山,流经高岭山下东埠村,最后汇入昌江,是浮梁东部地区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因此高岭山下的东埠码头在浮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吴人的大量兵器、甲胄、物资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莲山武库。东河码头位于瑶里兵工厂下游不远处。

莲山汉墓群:莲山汉墓群即莲山武库,它坐落在鄱阳县莲山乡、桥头乡、谢家滩镇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大部分武库分布在莲山乡的莲花塘、百花塘村附近。现已发现武库共计119,分布面积达五六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武库位于乾湾村的金花墩,高8米,面积达200平方米。  

三、舟楫为舆马,长江为夷庚。  

笔者发现浮梁县一带含有坞字的地名特别多,而且有人为布局的规律性,估计是吴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建立的坞堡。古代战乱之时,有依山筑垒,平地建坞之说。坞是古代地方豪强,出于防御等目的建立的军事堡垒,或者说是武装基地,它既有军事性质,又有经济性质。  

1. 杉树坞:杉木相比于硬木,材质轻软,易干燥,收缩小,不易翘裂变形,易加工且胶合性好。杉木——船身、桅杆、橹、船外板。  

2.梓木坑:梓木材质优良,坚韧富有弹性易干燥,因密度较大加工不易,切面光滑不翘不裂,耐湿耐腐,具芳香虫菌不易危害,有千年不朽之称。而且材色美丽典雅,纹理致密美观,是造船、军工的上等用材,曾被誉为“正统之材”。古代即为贡木,用于制作优质家具,舟船,民间私自砍伐即有杀头之祸。梓木(檫树)——船身。  

3.樟村坞、樟树坞:樟木是一种常绿乔木,全株具香气。俗称樟木、小叶樟樟树等。全株有香气。其盛产于福建、云南、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纹,木材纹理细腻。切面光滑,边材、芯材区别明显;木质重且硬,不易变形,带有强烈的樟脑香味。樟木——船身、龙骨、梁、枋樯、艏柱、桅座、舵承座。  

4.栎槐坞:栎木也叫橡木,风帆时代的木材是战略物资,尤其是橡木,好比现在的优质钢材和稀有金属。橡木含有丹宁酸,因而坚硬、结实、抗腐蚀,橡木在古代欧洲造船界一直深受欢迎。青冈栎木材坚硬,材用树种。木材灰黄或黄褐色,结构细致,木质坚实,可作车船、滑轮等用材。槐木木材平直,纹理清晰,美观大方。加工性能良好,不易老化,防腐,防虫,稳定性好,变化小。古代木船肋骨和前首木必须用槐木,槐木够坚固,抗撞击。青冈栎——船身,槐木——肋骨、前首木、龙骨。  

5.柏树坞:柏木易加工,切削面光洁,油漆后光亮性特好;胶粘容易,握钉力强。其坚固耐用,经数百年而无损,可制造船舶,称为“柏木船”,经久不坏。柏木——船身。  

6.槠木坞:槠木木材淡棕黄色,属白锥类,较密致,坚韧,富于弹性。株木(槠木)——舵杆  

7.楠木田:闽楠木材芳香耐久,淡黄色,有香气,材质致密坚韧,不易反翘开裂,加工容易,削面光滑,纹理美观,闽楠是造船之良材。闽楠(豫章楠)——梁、枋樯、艏柱、桅座、舵承座。  

8.松树坞:马尾松不耐腐。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淡黄褐色,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黄山松材质较马尾松,质坚实,富树脂,稍耐久用。可供建筑、矿柱、器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马尾松或黄山松——龙骨、栈板、船身。  

9.何家坞:木荷树干通直,材质坚韧,结构细致,纹理均匀,不开裂,易加工,是上等的木材。何树、荷木——隔舱板、尾舱板。  

杞树坞:桤木硬度适中,纹理通直,结构细致而松,耐水湿;茎皮纤维制人造棉和绳索。桤木——船身、绳索。  

10.汪胡原始森林:栲树木材坚重、抗压力强、耐腐朽、水湿,供建筑、桥梁、坑柱、家具等用材。锥栗、椎木、栲树——龙骨、船艏。  

这些坞应该与造船有密切的关系。  

《滕王阁序》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江西境内多大江,且盛产林木,在造船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江西上游,木工所萃,置立船场,其来久矣西汉对东瓯、闽越、南几次军事行动,楼船将军都是由南昌,或沿赣江南下,或循信江下游往东南。战船基本上是在地伐木建造的。《荆州土地记》记载,东吴的造船基地,不止在长江和沿海一线,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更有长期经营的造船厂《唐语林》“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  

《江西史稿》许怀林说:“汉代的浔阳、鄱阳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鄱阳有史以来就是国南方重要的造船发源地。饶河南岸的刘家湾、胡家厂螺丝港等地,自古就是造船之地。鄱江(饶河)西浦,南有黄沙港,东北有东西河,东南又聚三江之水入湖口下长江,又有浦岸的船台基地。  

造船修船之地,近水岸浦,空隙之余,随处可见,修造之繁忙,撑墨下料,放样锯板,开粘(音观)挖补,透油刮灰,浇漕清舱,旧船上坡,新船下水,钻眼攀料,捶打船钉,支捶葛筋,换篷补帆,师徒云集,声声不断,远近不同,错落有至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攻打高丽,太监阎立德等人到南昌、九江、饶州三地营造大船400只,用于作战与粮草运输  

解放后,因为鄱阳修造船技术实力雄厚,修造船材料充足,岸浦到处是修造船的好船台,又有深水的饶河航道,四通八达的水路,江西省交通厅首先在鄱阳组建了江西船舶修造厂。  

《寰宇记》卷107饶州鄱阳县“东湖在城东,又名督军湖。吴芮习水战处。”《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东湖“在府城东。一名督军湖,下流入鄱江。相传鄱令吴芮尝习水战于此。有督军台尚存  

鄱阳县东湖,位于县城东部的大片湿地上,南濒饶河,东接丘岭,西邻街市,北滨农村,早在彭蠡南侵之前即已形成。据记载,东湖在清代时,面积周遭三十里。可见在先秦时期的东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湖泊,不会逊色于汉武帝时期开挖的水军训练基地昆明池。  

现在的东湖面积143.7公顷,环湖周长8440米,是全国三千多个县城中水域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汇集芝山、白土山、荐福山、风雨山等山岭溪水,从德新桥出闸注入饶河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丹军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