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渤海家风远,延陵世泽长——吴姓宗祠通用联
作者:吴志柏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吴(吴)姓源出有五,以下只提相关一种: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 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 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 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 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那么吴姓是如何到了各处的呢?看一看:吴姓迁徙史简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吴季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吴国灭亡之后,季札家族成员,有的离开吴国,逃到异国他乡谋生,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则坚守乡土故园。

   吴季札五子,长子早逝,葬于山东。季札长孙叫吴濮婪,吴国灭亡之际,吴濮婪携老母顾氏、妻仇氏,与一何姓至安徽歙县,不久迁于东洞庭武峰山(也叫虎山)之南。为了躲避越人的迫害,吴濮婪隐姓埋名,改姓濮氏。从此,吴濮婪一支,世世代代隐居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吴濮婪一支,千多年来绵绵不绝,后至南宋时又恢复吴姓。

   在季札当时尚存的四位公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丹阳吴氏宗支录》记载,吴子玉生了两个儿子,吴忠和吴恕。后代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族居延陵,到宋元以后,构成延陵吴氏的主干。

   吴季札五子中,以次子吴征生一支最发达。国破家亡后,吴征生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当是立志复兴吴国。只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即今山东省淄博市)。后来,吴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东迁到山西。

   秦汉时期的迁徙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长沙王吴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6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3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5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东汉末年河南郡吴雄家族,吴雄字季高,少年丧母,家境贫寒,曾官任司法官廷尉之职。汉顺帝元年(151年)升大司徒,位居二公,地位显赫。他的儿子吴訢、孙子吴恭都曾官任廷尉,掌管全国司法。吴雄家因此被称为法律世家。吴雄后裔非常发达兴旺,明代杨继盛写的《吴氏叙宗》中,把天下吴氏分十二宗,其中吴雄被列为字宗始祖,杨文称吴雄后裔从河南东迁到安徽翕州(今休宁一带),另一支则北迁,成为渤海吴氏的一支。

   岭南吴霸家族,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人,据后世研究者推测,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清代《广东通志》记述了吴霸的生平。吴霸年轻时非常强壮,就任地方军官。他曾带兵驻扎浈阳(今广东省英德县),并施行军屯,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开发之功,将他曾驻守的山命名为吴山。后来吴霸又升广郁(今广东巴马、凌云县一带)都尉,负责监视夜郎国。他的族人希望借助其势力迁居广郁肥沃之地。被吴霸以扰民为由制止。吴霸此举深为当地百姓敬佩。汉昭帝时吴霸又升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这里跳过魏晋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戈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迁居台湾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昊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