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已成千古絶唱。
彈琵琶不易,做琵琶更不簡單。在晉江龍湖鎮吳厝洋垵村,就有一位手工制作琵琶的高手吳修宗,今年84歲的他仍堅持在制作琵琶,對于曾制作?的琵琶,他説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
吳修宗自小在晉江高甲戲劇團學習嗩吶和南音,練就了一身彈唱的好功夫。眞正開始制作琵琶,是吳修宗20多歲的時候,一方面是因爲愛好,一方面也是爲了生計。在無師自通的情况下,吳修宗憑着多年撫弄琵琶的經驗,經?鋸粗坯、做軫子、裝配等數十道工序,不斷仿制、修正、試驗……就這樣,吳修宗生命中的第一把琵琶誕生了:樸實的外表、清亮的音色。
從高甲戲劇團退休后,吳修宗就專門進行琵琶制作,由于選材講究、做工精細、穩定性強,因此遠近聞名,很多石獅、南安和晉江本地的南音樂團,連遠在菲律賓的華僑都會向他買琵琶。
“以前訂單很多,忙都忙不?來,現在老了,沒辦法啦!”在吳修宗家里,他向記者展示了制作琵琶的活兒,制作一把琵琶需要用到鋸子、斧子、刨刀、電鑽等幾十種工具,有些工具還得自己加工才能使用。此外,木料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琵琶的使用壽命及音色。存放時間越長的木料,制作出來的琵琶性能就越穩定,所以一般選用存放20年以上的梧桐木。而制作琵琶上的天、地、人以及四相、九宮等部位時,使用的則是進口的貝殻類材料,再經?上漆、調音等工序才能完工。不?,最關鍵也最難把握的還屬安音位,要耗費很長時間。每制完一把琵琶,吳修宗都要反復試彈、調音,以確保琵琶的高品質。
“年輕時,制作一把精美的琵琶只需10天左右。現在做一把要20多天。”吳修宗感嘆道,盡管制作?程很艱辛,但如果做出了一把好琵琶,付出再多也値得。
談到制作南音樂器手藝的傳承時,吳修宗説:“市場狹小成了傳承的最大問題,加上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沒有耐心去從事如此耗費時間的工作。遺憾自然免不了。”吳修宗説,他幷不勉強子孫一定要學他的手藝。不?,値得欣慰的是,吳修宗的孩子們多多少少跟在他身邊學了點,而且在彈琵琶、唱南音上都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