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天休战,晴天抗战”,无锡最近连日来的阴雨天气,阻碍了吴都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进度。然而,我市对阖闾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却依然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丝毫没有受到坏天气的影响。马山“土著人”徐惠红,是这里人人知晓的“马山通”,他有一肚子关于马迹山的历史典故、民风故事。最近两年,徐惠红在工作之余,每天笔耕不辍,将自己知道的、老人传说的、历史考证的一系列名人与马山的故事写了出来,其中有不少与阖闾城息息相关。前不久,徐惠红终于完成了《马山名人故事》的写作,他将自费出版该书,“如果不写出来,恐怕马山的年轻一代就没人知道这些事了。”循着徐惠红笔下的马山遗迹,我们开始了一场环岛寻访吴文化之旅。

阖闾城内的春秋土墩墓
阖闾城遗址的开发建设与考古论证工作,如同两条平行线,各自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寻访马迹山的吴文化,阖闾城遗址是必须拜访的第一站。由于苏锡常三地区始终对阖闾城遗址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使得这一处历史遗迹格外受到人们关注。
2008年,阖闾城遗址入选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无锡在第一时间以诚恳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开始制定和实施保护、开发、利用阖闾城遗址的规划,并展开大规模、系统化的考古挖掘工作。
“在建设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时候,考古队在附近发现了好几处平地上的土墩墓,它们与周围上百个石室土墩墓有所不同,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再在其上挖造墓穴的墓葬形式,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吴都阖闾城遗址管理处负责人称,考古队去年开始对其中一个规模最大的土墩墓进行挖掘与考证,从今年春节前从中挖出的几件祭祀器皿看,能够确定它是春秋中晚期的贵族墓。由于无锡最近一个多月连续阴雨,考古队不得不停止对土墩墓继续挖掘的工作,尽管目前仅剩约十厘米厚的土封层,但“打开”墓穴还需要一个月时间,前提是天气晴朗。
|
去马迹山寻访吴文化 |
|
|
|

在阖闾城遗址公园建设工地不远处,考古队还发现了上百座石室土墩墓,这在江南地区十分少见。石室土墩墓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内部筑有长方形石室的馒头形土墩,代表了吴国统治之前的当地文化。吴国掌权后,当地人沿袭了之前的墓葬风俗,所以阖闾城遗址所在地才会出现石室土墩墓和平地土墩墓两种类型的贵族墓群。石室土墩墓的数量和规模,表明了它们的“贵族身份”,说明早在阖闾古城建造之前,这里已相当繁华。
随着阖闾城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阖闾城遗址的开发建设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作为滨湖区打造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重点项目,阖闾城遗址公园自三年前启动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规划中的阖闾城遗址公园位于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接无锡市区、南临太湖、西靠武进、北至胡埭,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9.5亿元。遗址公园包含八大功能区:城址展示区、博物馆区、综合功能区、古胥湖历史环境复原区、龙山石冢展示区、阖闾影视文化区、阖闾城文化村、十八湾酒店度假区等。其中,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度最快,目前已启动内部装修,将于年内开馆。
与综合性博物馆不同,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以叙事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清晰展示阖闾城筑城的经过和历史。这个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的遗址博物馆,将是一个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文化休闲及主题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综合项目。该遗址博物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面积达600平方米、由设计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西班牙GPD 公司操刀的多媒体互动展厅,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多媒体互动展厅。“展示将分为表演和互动两种模式,有太湖地理环境、阖闾宫廷生活、战争、凯旋和吴地风情5个篇章。”吴都阖闾城遗址管理处负责人向记者描述,参观者来到这个互动展厅,可以体验在湖面“行走”的感觉,也能尝尝兵戎相见的“冲击波”,就仿佛“穿越”到了2500年前的阖闾王朝时期。 |

小山村里的阖闾城遗迹
阖闾城遗址是马山深厚吴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但远不止此,散落的阖闾文化“珍珠”,如今在马迹山的一个个小山村里依然能够找到。对此,徐惠红如数家珍。
“一般人都只知道吴王阖闾筑有一座阖闾城,而不知道他除了阖闾城外,还筑有一座新城和他的一处避暑行宫。”徐惠红说着,拿出一本他参与编撰的、还未正式发行的《马山志》,“阖闾新城在现在马山柴泉村东面的冠嶂峰下,而避暑行宫则在内闾村后的山坞里,现在原地还有碑刻为证。”
冠嶂峰是夫椒山的最高峰,而夫椒山就是马迹山,即如今的马山。冠嶂峰西南山脚下的小村段即“阖闾新城”所在地,是当年吴王阖闾在构筑阖闾城以后,又建造的一座新的小城,所以此地村庄取名“新城”,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的小许,自小就住在马山新城村,他说新城村的历史起码有上千年了,之所以叫“新城”,就是相对阖闾“古城”而言的。“从周围的几个地名分析推测,新城可能是当年阖闾用来驻军的地方。”徐惠红告诉记者,离新城北面约1公里的冠嶂峰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湾叫“聚马湾”,传说是吴国军队的战马进入夫椒山的集聚之地;离新城西北约1公里,在嶂青寺庄头有座山岭叫“马棚峰”,又叫“马横岭”,据说是吴国军队养马的地方;离新城东面约2公里的西钮村有一山谷,深约3里,谷里石砌壁垒,两侧列5座石室土墩,两旁山顶设置十余座土墩,布置严整,颇合阵法,传为孙武在此练兵的“点将台”。这些自然村落和地名的“布局”,成为阖闾新城军事战略重地的有力佐证。马山最西南端有一个小村落叫内闾村,村后的山湾内,谷深坞幽,树木森森,一片清凉世界。“吴王阖闾的避暑行宫很可能就建于其内。”相传阖闾避暑行宫依山而筑,银楼迢迢,规模非凡,宫内有一口古井,叫“吴王井”,也称“吴宫井”,是阖闾建宫时所凿,至今尚存。

市民身边的吴文化元素
对马山的老百姓来说,积淀了几千年的吴文化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很多时候,它其实就在市民的身边,在活生生的日子里。在马山的雁门村和内闾村的交界处有一个小山湾,叫四平湾。四平湾内有一个方圆约十丈的土墩,形似鼓状。相传,此墩为吴王夫差亲自击鼓助战、放置巨大战鼓的土墩。夫差与勾践决战那天,夫差双手紧握碗口粗的鼓槌,用尽全力敲响战鼓,隆隆的鼓声如阵阵春雷,激励着吴国的水军奋勇杀敌,越国水军则节节败退,最后越王勾践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驾船逃回越国。为了纪念这次“夫椒之战”,后人遂将此土墩称之谓“战鼓墩”。
上了年纪的无锡人,尤其是马山人,对“战鼓墩”这个地名都是十分熟悉的。如今,你若站在“战鼓墩”上用脚蹬几下,还会听到“咚咚”的声音,好似当年的战鼓重新响起。“这个土墩内有天然形成的空洞,敲击它就会发出战鼓的声音。由于石头内部塌陷,加上不断有人试图在墩内挖宝,现在‘战鼓墩’的鼓声已经渐渐趋于沉郁浑厚,闷闷的,不似当年清脆响亮。”前几年,徐惠红还特意上山探寻过“战鼓墩”,面对遗迹时,他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出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吴越水战的画面。
马迹山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主要军事基地,吴国的军队大都驻扎在此。马山耿湾村后的山岭叫伍子盟顶,山顶上有一块巨石,叫“试剑石”。传说伍子胥为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以报杀父之仇,曾在此山顶誓师发盟。伍子胥把军队召集到这里进行誓师时,看到身边立着一块巨石,于是他抽出宝剑,对准巨石猛力一劈,巨石被一劈为二,可见其宝剑之锋利和力量之卓越。伍子胥假石为敌,誓死杀敌的英勇气概,极大地激励了士气,鼓舞了斗志。官兵在越军来犯时,奋勇杀敌,一鼓作气把越国的军队打败,并乘胜追击,直捣越国都城会稽,越王勾践被迫逃进会稽山躲藏,史称“会稽之战”。
伍子胥试剑鼓励士气的故事,也许多少掺杂了些演绎的成分,但“试剑石”却真有实物。住在新城村的小许,上初中时,每天一放学就会去耿湾村找同学玩。“那时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几个男孩子经常在石头边上玩。”20年过去了,小许至今对那块“奇怪”的石头印象深刻,“石头有一人多高,中间有一道明显的裂缝将其一分为二,看上去就像被宝剑劈开的样子。”去年,耿湾村的村民全部拆迁搬出了山,村子附近的山上渐渐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和杂草,因此如今要一睹“试剑石”真容,恐怕没有当地居民“开路”是无法找到了。在这趟马迹山吴文化寻访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保护、开发阖闾城遗址只是一个开始,马山要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岛,必须把散落在各处的吴文化“珍珠”串成线、连成片。据悉,待阖闾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完毕时,马山将对“点将台”、“阖闾避暑行宫”、“试剑石”、“战鼓墩”等进行统一修复和规划,力求将整座马山岛塑造成一个游客体验春秋阖闾文化的“大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