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小考
作者:吴桂林    信息来源:湖南新化《梅山吴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吴桂林与作者

 
吴 氏 小 考

                                

 

    吴氏是中华大姓之一,人口在当代位居第九位,逾四千万之众,族裔遍布海内外。且名人辈出,在各个时代都有风云人物。在此,笔者对吴氏作一个小考。

一、关于吴姓的渊源

    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吴氏的族谱看,他们尊商代晚期的太伯、仲雍兄弟为始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是时周武王克殷,寻太伯、太伯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从《史记》的上述记载与相关史料可知:第一,太王是姬姓,因此吴姓出于姬姓。第二,吴姓是以国为氏,而吴地成为诸侯国是从仲雍之曾孙周章开始的,至十九世孙寿梦始称王,在太伯、仲雍时期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第三,在太伯、仲雍到达这个荆蛮之地时,这个“吴”已经就存在了。对于“自号勾吴”,太伯自已有一段解释。在东汉赵晔著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从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辞源》对“勾吴”的解释为:“句吴,也作勾吴,勾为发声词头,无义。”这一解释值得商榷。其实,“勾”本作“句”,有弯曲、停顿、停留之义(如读古文时在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处做个标记称“句读”)。“勾吴”就是暂时隐居、寄居在吴地的意思。太伯回答吴人的这段话,其大意是:我因是兄长而在这里称老大,但我没有后代,将来能成为这里的真正主人而得到封赏的人,应当是我的弟弟仲雍。所以我自已认为,我不过是暂时停留在吴地的过客而己,故而起这个名字,这样不是很好吗?第四,至于这个吴国之前的“吴”,是否是地名、族名、部落名或是姓氏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从古藉上均称其为“吴人”,与已经论证了的、在相应时期内的称呼法相对比来看,是由部落名称衍化成姓氏的可能性较大。第五,有一支虞姓与吴姓同源。就是周章的弟弟虞仲之后以虞为姓。关于这一点,《史记》的作者,西汉的司马迁也是看了《春秋》之后才知道的。他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既然在太伯、仲雍到达这个荆蛮之地时,这里已经有“吴人”了,那么太伯与仲雍就不会是第一个姓吴的。太伯把他建的这个政治实体叫做“吴”,是客随主便,是尊重当地人。而当地人把太伯兄弟奉为领袖,并敬他们兄弟为始祖,是对他们兄弟的敬重。其实,打开史料查找,就会发现有比太伯早得多的吴姓人,并且是名人。如颛顼时期的名臣吴权,舜帝时期有虞氏的后代也姓吴,夏代少康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弓箭手叫吴贺,等等。不知这些吴人之间、这些吴人与吴国的吴人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果有,则吴氏是单源的,如果没有,则吴氏是由多源组成的。不论是不是同一支族人,反正笔者认为吴氏的起源绝不止从周初开始的三千余年历史,而应是从史前的五帝时期开始计算(因为颛顼是黄帝之孙,吴权正是那个时代的人,而吴权也绝对不是第一个姓吴的人,他上面还会有更远的姓源)。所以,吴氏渊源起码有五千年之久远。

既然吴氏有五千年以远的源头,为什么吴人自已只从商末的太伯、仲雍开始计算?这里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左传》、《史记》、《吴越春秋》三本书中对太伯三让天下的历史故事记载和宣传。孔子不仅把《左传》列为弟子的必须修课,而且评价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不得而称焉。”而儒子是都要读《四书五经》的,因此太伯之事迹就声名远播了。《史记》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权威性极高,鲁迅曾赞扬它为“史家之绝唱”。因此它上面记载的东西人们都相信。《吴越春秋》是一部史实加传说的传记体史书,它叙述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王余至勾践的史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二是修家谱的时间最早的也才从南北朝以后开始,姓氏诞生时要么文字尚未发明(只会画符号),要么还没有发明修族谱,等到几百年几千年后创修族谱时,就没有原始谱录,只好照抄史书上的。而对于不太起眼的史料和其他书籍上的相关记录,就没有引起修谱者的注意了,而以后的续修者,更是不敢越老谱这“雷池”一步,大多是照本相抄。这样,就是有更早的姓源也少有人去关注了。可以说,大部分的姓氏都存在这种情况。三是太伯与仲雍是历史名人,以他俩为得姓始祖不但有明确的依据,而且更能使全部族人都感到脸上有光,所以都很满足了,不太愿意去修改已经定调了的东西。

另外,其实太伯是没有留下名字的,“太伯”不是他的名。“太”,是对身份高的人的敬辞,如太祖、太师等。“伯”,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爵位名,而是“伯、仲、叔、季”中的兄弟顺序号。周太王古公亶(dan音旦)父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都是按伯、仲、季排列的。但老二叫“雍”,老三叫“历”,名前加顺序号组成名字,而老大只有顺序号而无名,只因受吴人尊敬而在顺序号前加了个敬辞“太”,意为“老大”,“老老大”,或“大哥大”。

二、关于吴字的考据

1、“吴”与“吳”的关系。

    有人认为,“吴”是“吳”的简化字,其实不然。“吴”、“吳”二字古已有之,文字改革时只是将字形相近的二个字合并而已。《说文》:“吳,大言也。从夨、口。”《俗字背篇》:“吴,咽也。”《康熙字典》:“吴,俗吳字。”《正字通》:“此借字形为谐语,非吴字本义。”由此可见,“吴”与“吳”的含义也不同,前者为吞咽东西,后者为大声说话。而作为姓氏的字是“吳”字,不是“吴”字。

2、“吳”的造字原理。

“吳”字目前尚未发现甲骨文,但有不少出土的文物上有这个字,最早的是绘画符号。如执驭觥上的“吳”字:     ,师酉簋上的“吳”字:    ,孔宙碑上的“吳”字:    ,《说文》的“吳”字就与今体相似了:     ,口字下面一个        字。《说文》:“      ,倾头也。” 是一个人歪着脑袋的象形字。所以段玉裁在为《说文》作注时说:“大言非正理也,故从矢口。”笔者以为,      字不象是偏着头说话,倒象是仰着头,屈着身子,拉开架势在射箭,而傍边的     字就是靶心。这个根据射箭姿勢而造的字,可能是对某个以射箭著称的部落的描绘。而夏代的吴贺就是最著名的弓箭手,这是否可以推断,吴贺就是这个以射箭著称的部落的后裔之一?如果这个以射箭著称的部落以“吳”字为族徽,当然就要被称为“吳人”了。那么,这吴国的“吴人”很可能就是这个“吴部落”的一支, 也即与吴贺有渊源关系。

三、关于吴氏的名人

吴氏名人璀璨,不论是历代还是当代,也不论是华夏还是海外,他们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战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秦未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汉代的长沙王吴芮,唐朝的画圣吴道子,明的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未清初的两朝高官吴三桂,清代的小学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和第一才女吴藻,民国的北洋军阀将领吴佩孚,近、当代的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空军司令吴法宪,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在海外的赿南吴王朝创建者吴权,南赿总统吴庭艳,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另外,还有一位老幼皆知的月宫仙人吴刚。他是西河人,与嫦娥齐名,但嫦娥有名无姓, 而吴刚有名有姓有祖地,是吴氏成仙的一位大名人。

吴氏的名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要么大伟大雄,要么大枭大雄。即很有个性特质。对于大伟大雄的名人,自不必多着笔墨;对于大枭大雄的名人,就有说道了。在这里,我为什么将吴氏中的反面人物定位为“大枭大雄”,而不是“大奸大恶”?因为对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非善即恶、非正即反、非友即敌的“二分法”,因为这“二分法”包含有“成功者王,失败者贼”的主观成份,完全用这种观点来评判历史人物是不公充的。

如吴三桂,明朝说他是“叛臣”,李自成的大顺朝骂他是“汉奸”,清朝又骂他是“逆贼”,现代人说他是“叛徒”、“汉奸”、“反动派”,总之,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但笔者认为,抛开政治观点来看,吴三桂身上有一股常人没有的“勇气”。第一,他少时骁勇。在《庭闻录》与《吴三桂纪略》中记载有这么一件事:他十几岁就中了武举,不久,其父吴襄带一百多骑兵去侦察时被一万多名八旗兵包围,吴三桂请舅舅祖大寿派兵去救援。见敌势大,祖大寿也不敢派兵去救。吴三桂便带二十几名家丁冲进敌阵去救父,居然在万军之中将其父毫发无损地救了出来。吴三桂孤胆救父之事,一时传为佳话!当时,几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传扬着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孤胆救父的英雄事迹。第二,他中年愤勇。当他的新降主人刘宗敏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时,敢“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惜以一标之兵攻打正在势头上的大顺新京都!第三,他老有剩勇。他虽被清朝封为平西王,但居于西南一偶,与大清的综合国力相比,悬殊太大了。但他敢再举反旗,并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如果不是他病死衡阳,则历史可能要重写,对他的评价也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

又如吴佩孚,他本是文人操刀,由秀才变成了北洋军阀首领,制造了屠杀工人和共产党人的“二.七惨案”,属于“反动军阀”之例。但董必武曾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其实,吴佩孚还有难能可贵的另外二点:一是不当汉奸。终因拒当日本侵略者傀儡而被日本人遭谋杀。二是不弃糟糠。吴佩孚始终对糟糠之妻张佩兰相敬如宾,两人一直没有子女,张佩兰多次劝吴纳一小妾以传其后,但吴佩孚始终没有答应。1923年,德国驻华公使馆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美女露娜多次向吴佩孚当面求爱,吴佩孚却始终无动于衷。娜仍不死心,不断给吴佩孚写来柔情万种的中文情书,开始吴佩孚还拆开看一看,后来再来信就直接扔进垃圾筐。露娜见自己的情书泥牛入海,最后就用德语写了一封只有一句话的信。吴佩孚派人翻译,内容为: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吴佩孚拿着情书想了想,在信上写了四个字:老妻尚在!随后派人把信退给了露娜小姐。这二点,前者表现了民族气节,后者表现了个人操守。

再说南赿总统吴庭艳,他虽先后为法国、日本殖民统治者服务,后来又成为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的总统,但是,是他发动政变推翻了阮氏王朝,废除了保大皇室,结束了越南一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越南共和国,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吴庭艳的历史功绩虽不能与推翻中国帝制的孙中山相比,但在越南国的历史上,还是占有重要席位的。

古有劲吴锐卒之语,又有吴越清风之词,可见国人对吴氏素有劲吴清风的评价。笔者也认为,为人清廉,风格强硬,多才多艺,大体是吴人的特点。

 

梅山寒士 谢五八 谨识2009-3-12

作者简介:谢五八,湖南新化县人,大学文化,是当代著名律师、作家、诗人,是中国民俗、宗教与姓氏文化研究专家。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