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氏 四 维
江西吴先辉 湖南吴增魁
吴氏四维 :弁言
本文所言四维,非物理学中的时空概念 。
“四维”之说,出自《管子》。
《管子》非常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在开篇《牧民》中开宗明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其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故名四维。维,原指系物的大绳。齐桓公因用管子之谋,通过改革立法使邦国日渐强盛,并成为春秋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礼、义、廉、耻,与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吴氏,源于泰伯奔吴、周章封吴。
回首泰伯,思绪万千,望断天涯,感怀古今。探寻泰伯之魂,传承至德文化,是历代吴氏精英不倦的追求。穿越三千年历史时空,检视泰伯伟大人生,泰伯给吴氏族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创了伟大的至德名邦。在这至为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中,永恒而闪闪发光的是:谦让、孝友、自强、诚信的泰伯魂四德。泰伯魂四德就是吴氏四维。
吴氏四维——谦让、孝友、自强、诚信,是泰伯人生至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泰伯人生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三千年来指导吴氏族人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瑰宝,是维系吴氏精诚团结、创建美好生活、世代荣昌乃至建功立业的惟一法则。
历史证明:吴氏四维,张之则无往不胜,违之则走向衰微 。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使命在于照亮黑暗。泰伯理论之精髓吴氏四维之光,是族人征途上驱散黑暗的巨大能源。
吴氏四维,是族人道德修养、人格训练的首要课题,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功。
笔者尝试从一种道德体系的角度来构建这一吴氏族群的“道德根基”,力求完整和周延地阐述当今吴氏族群的道德原则、价值信仰和实践途径,但这还只是一种探讨甚至构想。笔者认为,儒家思想的各个概念及其整体联系在今天也仍可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今人也可以并应该赋予其一些新的内容或解释;吴氏四维是儒家思想在吴氏族群的一种外化,是中华吴文化的灵魂。再者,虽然吴氏四维也可以有制度德性的涵义,但笔者这里主要是指常常凝结于人格的德性,涉及的不是社会普遍平等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规范要求,而主要是个人的道德选择和追求,是从个人德性的角度来观察它们,力求联系孟子的“四端说”、“仁智勇”之“三达德”、《管子》所言“礼义廉耻”和古希腊人所讲节制、勇敢、智慧与正义的“四主德”,来进行说明、参照与阐述,同时也注意到客观的一面。
吴氏四维之一:谦让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以下还有其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但周太王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他这里所说的“昌”是指其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说他是寄希望于三子季历一系来继承并开拓其王业的。泰伯为了遵从父亲的意愿,避免手足相争,便将原本应属长子的王位继承权禅让给了三弟季历。他与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之时,托言往衡山采药而离开了故国。此为泰伯三让天下中之一让。不久,周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回去奔丧,季历与众臣要求泰伯留下继位,泰伯坚不肯受,丧毕乃去,此为二让。后泰伯为了让季历安心于周国王业的经营,和仲雍向东南跋涉3000多里,来到荆蛮之地勾吴,断发纹身,避居梅里;季历去世后,姬昌又派人来吴地接泰伯继位,仍被拒绝,此为三让。泰伯奔吴,三让天下,历代哲人和史家把泰伯看作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多有褒扬,比如孔子就盛赞泰伯“三让天下”为人世之“至德”。正是因为泰伯三让,才使周国的王位经季历而顺利传给了有为之君周文王姬昌,从而成就了周王朝800年的伟大基业。同时也正是泰伯的奔吴,才开始了吴地和江南光辉灿烂的文明开发历程。
泰伯第十九世孙季札让国的故事同样感人。季札于兄弟四人中排行最小,但名声最贤。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去世时,有意将王位传于季札。王位按礼应传于长子,季札深知其礼,于是坚辞不受,让于老大诸樊,诸樊亦知季札贤能,坚持要让给季札,季札为让诸樊安心做国君,竟抛家舍业跑去乡下种田。诸樊去世后,王位传于老二余祭,余祭也有意让于季札,季札仍坚决推让。余祭去世,王位传于老三余昧,余昧也不想留恶名,按老规矩,先让于季札。季札照旧推辞,最终老三余昧继位。过了几年,余昧又死了,这次只能季札继位了,但季札天生不爱当君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余昧只好立自己的儿子僚。季札三番五次地让国,使其贤德远扬天下。吴国地处偏远,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之地,但却都知道吴国的季札,是天下最懂得谦让的君子。儒家思想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孔子的圣人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很多人却不知,开创儒家思想的先驱,却非孔子,而是同时代的季札,孔子至多算是季札思想的继承者。
谦者:谦虚、谦逊、谦卑、谦退之意,是有而不居的思想态度。言之谦者,首先是一个富有者,这富有是指: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四者必具一,方具谦之本。四者皆无而言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的富有面前,有若无,实若虚,有而不居,大巧若拙,虚怀若谷,这就是谦的本质表现。此外,谦亦含包容的情怀。谦退,是谦而退之。但从谋略的层面看,谦退含有权术色彩,有以退为进、以后取先的策略内涵。其谦退之为是对现实的考量之后,视时机而动的暂退谋划,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欲速则不达”的成熟思考之果。
让者:推让、避让、忍让之意。让亦是有而不居,原本属己而让人,是无私情怀而导生的让于人的行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己利人之为。再者,让亦含有包容、容忍、宽容(包容、容忍、宽容,三者差异非常细微,下统称容忍。)的心理情怀、思想态度,它无涉物质、知识、功业、权位,人人都有容忍的条件(当然,权势者容忍尤难。),因为容忍只是一种内在思想、情感态度之表达。总之让是指人处世有度量,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能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说的即是容忍。但容忍并非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智慧、修养的不断地积累、提升,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它是和人的思想品性、文化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具有容忍品格的人能够理解人之难,谅解人之过,从而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那么,为什么要谦让?也就是说谦让的哲学背景是什么?一句话,就是 :“理未易明”。这种境况是常会遇到的。历史告诉我们:探求真理是非常艰难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信仰、思想、想法是对的 ,与己不同就是错的。从逻辑上讲人是不会自我否定的。但是客观世界并不总是与自己的主观世界一致,实践的裁决也并非总是显示自己正确。即使有的被评判为正确,但其正确度的高低又是一回事。百分之百正确的事物是稀罕的。
《周易》、《老子》等对谦让均有阐述。谦让具有包容、容忍、宽容的全部意涵和行为指向。谦让是一种人生的修养。社会称颂为人厚道、宽以待人,鄙夷尖酸刻薄、苛求于人;我们赞赏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齿冤冤相报无尽休。谦让作为修养,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就是待人谦逊真诚、礼让大度;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在谦让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与坚强,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谦让是做人的原则之一。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宽宏大度者,能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对非议、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唇相讥,只能事与愿违,恶性循环。相反,如能冷静、忍耐、谅解,容时间作证,最终可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大度者,能够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谦让教会人们为人处世,教会人们和平共处,也教会人们互相合作与共同发展。
谦让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这种方式使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使人们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试想,如果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不持容忍的态度,那么,社会何谈进步,人类何谈文明。
谦让是高尚的思想,更是伟大的智慧。在人类走过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人类所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思想是人类向永恒的未知世界无休止的探寻精神,是对世界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取的知识理性。“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人只有以大海之低和天空之高的胸怀,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才能超然于纷繁、喧杂的世俗之上,健康快乐,从容潇洒,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博大起来。由此而言,谦让又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谦让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境界。只有谦让能容才能实现繁荣昌盛乃至世代不衰。古言:“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也?多因失去了谦让包容之德所致。总之,谦让是有而不居,也是前进中的谋略把握,但决非是不思进取的退让无为。试问,泰伯如果不践行谦让,将发生何种历史境况?……。历史是难以假设的。然而,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鸡肠小肚,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追逐名利,何言谦让?何言泰伯传人?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九泉拜见泰伯?冠冕其表,龌龊其里,必为泰伯的在天之灵所诅咒。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回应皆已然。
吴姓先人谦让的范例多似繁星。
吴熊庆,三国时代孙权的大舅,留居苏州,主持太伯庙祭祀。为人十分谦让,不做官,孙权封他为吴郡公。
西汉时,吴芮(rui,音锐)是汉朝统一天下后,唯一保留几代的异姓王,他很谦让,没有野心,所以才能“五世为王,九世封侯”,成为史上唯一没被剪除的异性王。
吴佑是汉朝人吴恢的儿子,吴恢任汉朝南海郡太守,吴恢准备制作大批竹简,用来抄写经文。吴佑劝阻说:“此书抄成,搬回中原势必要动用车辆,别人不知内情,还会以为你在广州为官,搜刮到了大批奇珍异物呢,大凡容易引起嫌疑的事,君子都应极为慎重。”吴恢听了后,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感慨地说:“吴姓宗族真是世代不乏优秀的“季子”呀!”吴佑后来以品性朴厚俭让著称,升任胶东侯国相、任职九年,为政宽仁,有口皆碑。
唐朝吴翥,生性恬淡,谦虚,不做官,著有《山阳集》、《闲情集》、《招云集》,唐武宗赐号“文简先生”。
南北朝时,吴苞是南朝刘宋泰始年间的谦让典范,他博通三礼,又深通老、庄、道学,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但一生淡泊功名,南齐几次征召他做官,他都谦让,不愿作官,坚持授徒讲学,直至去世。
在今天这个“你不争就怕没有”的时代语境下,现实时常碰到的状况是:不得不争,或者不得不让。
争,似乎是世道人心的游戏规则,似乎是整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似乎我们被迫生活在一种“你争我夺”的行为模式中。“争”让我们争到了地位,争到了金钱,争到荣誉,争到了太多太多。“争”也让我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平静,失去了健康,失去了人格,乃至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品性与风范。争,赢得了社会表象上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人性的退化和人心的朽坏。
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永续之道。学会让、懂得让、享受让。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好好相处,温暖共存。君子谦让,养温和之气;舍让,为良知所致;礼让,见恭者修养;退让,抱俭朴之道。
面对现实,让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选择。
懂得让的人,也懂得什么不可以让,有取有舍,既独立又和婉。谦让并非毫无原则的退让,会退让不如会隐忍,当理则让,当仁则不让。真正的一让,当下心安。
让,凸显克已爱人的德性之美。让我们退回去,退到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智慧,去发现一种德性的光芒与美好!
退出无尽的争夺,回到清净的人生,我们才会找到生命的原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