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入了伏的太阳,像开足了煤气的炉火一样炙烤大地。陈村庄头大涌边,7 6岁的村民吴鉴贤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吱吱呀呀穿过横卧在涌上的古桥,在桥头一座老宅前停下。老宅并不高大,但门上方一块书 有“雪香家塾”四个楷体大字牌匾,却格外夺目。
这座原为吴氏家族私塾的老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在16 7年的历史中,除了作为吴家子弟读书的学堂,还先后做过粮食加工厂、生产队办公地、牛舍、粮仓。吴鉴贤对这座老宅的感情,不仅源自家族记忆的延续,还因为他是当年生产队队长,曾经在这里见证改革开放那段拨云见雾的岁月。
旧事
一把石灰掩护家塾躲过浩劫
雪香家塾位于陈村庄头大涌街八巷,与周边外墙贴着漂亮瓷砖的三层小楼相比,这座近百余平方的一进院灰砖老宅并不容易被人发现。“雪香家塾”四个大字刻在一块麻石上,笔者为李宗简,书于清道光戊申六月(1848年6月)。李宗简为何人,庄头已经无人知晓。据记者考察,清代南海西樵有文人李宗简,善书法篆刻,在多处留有题字。
石匾上方及左右的墙壁上,是用白灰打底,绘制着六幅山水画,虽然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斑驳难见全貌,但颜料色彩依然鲜明。“这几个字,曾经差点引火烧身,这座私塾差点被拆毁。”78岁的村民吴善维指着石匾上残留的石灰痕迹告诉记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村里的红卫兵就开始对古建筑、古文物进行打砸,“我看农业中学那群学生开始盯上雪香家塾,感觉大事不妙,就偷偷用白灰把石匾和那些画糊住,这里才侥幸保存。”
说起这段历史,唏嘘之余,吴善维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尽管如此,家塾屋檐上的瓦当,还是被红卫兵们用竹竿捣掉。直到1979年“雪香家塾”四个字才重见天日。
推开雪香家塾的大门,两边各有一间厢房,中间一个天井,正屋就是曾经的学堂。学堂上方,一张供桌,供奉的是吴氏始祖的挂像,左边则是孔圣人像。据记者了解,在过去作为学堂时,这里只供奉孔圣人,学生每天开课前就要先拜孔圣人,再拜教课先生。
溯源
起源无锡吴氏重教建家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有名的无锡东林书院一幅对联。中国传统教育的数千年历史中,书院、私塾承载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雪香家塾”与东林书院的历史渊源,不单单是同为传统教育机构,成立这座家属的吴氏家族正是来自无锡。
据雪香家塾内一块石碑所记载,陈村庄头吴氏家族发源地为无锡常熟,此地在周朝被封为吴国,常熟梅李村被吴氏认为是始祖发源地。吴氏第七十代吴居厚,为北宋神宗时期枢密院光禄大夫,向宋神宗上表劝谏弃用蔡京、童贯两位奸臣,被拒后辞官,举家迁至南雄珠玑巷。吴居厚的后人逃兵慌,有兄弟三人来到如今陈村西淋山风门坳附近时只剩下一人,在山下村头定居繁衍,村民也改为庄头。
目前,庄头吴氏有近400人。或许是因为祖上有读书做官的,迁居到陈村庄头的吴氏任然对教育十分重视。据吴鉴贤与吴善维介绍,雪香家塾当初是用族产建起来的,用于族中子弟读书,教书先生都由族产出资聘请。“据我年轻时听老人家讲,雪香家塾教课一直到抗日战争前,但我父亲都没有跟我说过他是否在这里读过书。”吴善维告诉记者,他读书时,附近已经有小学了。
吴善维清楚地记得,雪香家塾正堂内墙壁上曾经挂着几幅字,是家族遗训,后来因为雪香家塾荒废而破损。“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上不欺天,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君子所以用世。”吴善维脱口而出。
经历
历史风云中家塾命运坎坷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抗战开始后,雪香家塾的遭遇就同这个民族的命运一样坎坷了。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佛山,顺德也遭侵犯,其中陈村更是遭受日军轰炸,旧圩一带损毁严重。
此时,雪香家塾已经停课,一位名叫“肥仔坚”的米商将这里租赁下来,开了一家粮食加工坊。吴善维称,“肥仔坚”是外地人,本来在车村旧圩开设粮食加工作坊,因为日军轰炸,才搬迁至庄头。“这个粮食加工厂可让庄头人开了眼,用的是蒸汽机,就设在家塾院子左边的廊檐里,外面有锅炉烧柴,然后带动机器运转。”而在此之前,庄头村民的稻谷要变成大米,要么拿到陈村镇上兑换,要么就用石臼把稻谷脱壳。
如今,粮食加工坊的烟火痕迹早已在房屋翻新过程中被抹去,仅剩下正堂内一只木制风柜。据吴善维称,当年父亲挑着稻谷来碾米,就用这只风柜将米中夹杂的稻壳清除。“当时周边村民都是来这里碾米,机器几乎天天开动,直到解放后,这里才慢慢萧条。”
1953年左右,雪香家塾成为当时的庄头西二队牛舍,直到1956年才开始成为仓库和生产队办公地。吴鉴贤正是庄头西二队最后一任生产队长,他清楚地记得每天开工之前,雪香家塾大门边的厢房里,墙上用一块黑板写着分工,村民出工前要来领竹牌,收工后回来登记工分。1978年,包产到户,吴鉴贤在雪香家塾与全队村民一起解散了生产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家干活都有积极性,不再磨洋工了。”吴鉴贤回忆称。
修复
重获新生家塾维系宗族感情
随着生产队的解散,雪香家塾就被闲置,至2006年,二十余年里无人问津。“风吹雨打,没人护理,房子就开始破,屋顶漏雨,墙砖脱皮。村里的吴氏后生仔们都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了。”吴鉴贤告诉记者,他和吴善维就动了修葺雪香家塾的念头。
原来,吴氏家族在庄头曾经有4座祠堂,用于祭祀先祖,但都在“大跃进”时期被拆掉,无一幸存。“这么大的一个家族,没有祠堂,族人之间就缺少维系感情的东西。我就觉得雪香家塾必须保护起来,这是庄头吴氏唯一的文物了。”2008年,吴鉴贤与吴善维开始发动族人捐资,募集了8万元经费,并在政府支持下,将雪香家塾翻新。
翻新后的雪香家塾,就成了庄头吴氏族人春节、清明祭祖的地点。记者在参观雪香家塾时,看到供桌一隅还放着一盏灯,这是家中新增男丁的族人春节时供奉的,意在禀明祖先并祈求庇佑。
雪香家塾在近两年还一度成为庄头醒狮队的训练场,吴鉴贤做领队,带领村中年轻后生一起舞狮,也让不少年轻人学会参与村里事务。
“庄头开村八百多年,吴姓一直居住在这里,现叶姓、梁姓都建了新祠堂,我们吴氏也要筹划。”吴鉴贤表示,雪香家塾复原后,修建祠堂已经成为族中最紧要的事。

透过瓦窗屏可见墙上贴着孔子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