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吴氏宗亲会每年派出代表前往无锡祭祀泰伯,是世界吴氏宗亲会一支活跃力量。河南各地吴氏宗亲会也各有自己的活动,一般以爱国爱家乡的吴姓名人相号召,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图为方城吴氏祭拜本地历史文化名人吴阿衡。
无锡鸿山泰伯墓 |
无锡鸿山泰伯墓区前的“第一世家”牌坊 |
无锡鸿山吴文化广场的泰伯像 |
记者董林姚伟文图
引子
PREFACE
到了无锡新区梅村,瞬间就知道这儿是泰伯的“地盘”:这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与泰伯有关。路名叫泰伯大道、至德大道,河名叫伯渎河,小区都叫泰伯花苑。
春秋时吴国为勾践所灭。亡国后,国人以吴为姓,成为吴姓主要源流。吴国虽灭,吴文化却兴旺发达,吴国故地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吴人饮水思源,千百年来尊崇、敬拜泰伯。无锡、苏州、常州等地都有泰伯庙,用以供奉吴国的创立者。
唐代诗人李绅晚年隐居无锡泰伯庙,在泰伯庙留下许多诗文,其中《泰伯井》写道:
“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千年。”在古韵十足的泰伯井读李绅的诗,让人恍然有穿越千年之感。
范仲淹在苏州任职期间,曾写《苏州十咏》,首先写到的就是泰伯。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泰伯庙享千年香火
至德殿前,一位50多岁的大姐燃了香,绕着香炉朝四方拜,边走边轻声唱着歌谣,吴侬软语颇好听,却听不清内容。
等她唱毕把香插入香炉,我们上前攀谈,得知她姓吴,就住在泰伯庙附近,“每月初一、十五都来拜的,什么事都要放下的。”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无锡新区梅村的伯渎河畔。该庙规模宏大,由照池、“至德名邦”石牌坊、棂星门、至德殿、三让堂、尊德殿、德洽堂等组成。
进入泰伯庙,即不断见到烧香祭拜的当地人。吴地供奉泰伯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泰伯庙建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据无锡文化学者张永初先生介绍,泰伯庙历代皆有修缮,历代皇帝祭祀、追封祭祀、追封达30余次。如晋明帝尊太伯为“三让王”,用王者礼乐,具王者冕服;唐太宗下诏重修扩建泰伯殿;宋哲宗下诏“吴泰伯以至德殿为额”;康熙御书“至德无名”;乾隆四次致祭,御书“三让高踪”。
如今无锡的泰伯庙为明代弘治年间重建。当时泰伯庙规制小又破败不堪,无锡知县姜文魁深以为憾,他带头捐俸,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得到当时百姓和士绅的支持,经一年努力,新庙落成,殿寝门堂,规模远超旧庙。“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重修碑记》写道:“殿寝明堂,圭洁靓深,石表对峨,过者悚息,春秋献享,永永无怠。”
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来泰伯庙的基础,明天启年间,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泰伯庙颇具规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泰伯“至德”无人敢提,泰伯庙受到严重破坏,匾额全部被毁。1984年,泰伯庙得到重新整修,陆定一、赵朴初等人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匾额。2006年5月,无锡泰伯庙和墓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泰伯庙会久盛不衰
泰伯庙最热闹、香火最盛的日子,是每年春节期间的庙会。
“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
每年正月初九,无锡城乡百姓纷纷前来泰伯庙祭拜、游玩、购物,这是一年中无锡第一个庙会,也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庙会之一,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伯庙会起源于古代吴地的祭祀信仰。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远近百姓来此朝拜,举行隆重的祭祀,焚香参拜“让王爷”,祈望得到他的庇护。明清后,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并增加娱乐性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游玩,于是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近十多年来,梅村以“泰伯庙会”为核心举办“泰伯文化节”,主打“传统文化”牌,新增民俗巡游、灯谜会等吴地文化气息浓厚的活动,倡导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回归与重振。
全球吴姓认祖归宗
鸿山在梅村东北约十里,山不高,林木却极茂盛,远望满山苍翠。山前的吴文化广场约七八个足球场大,两边成排的高大望柱营造出恢弘气象。
吴文化广场南端是有凤来仪雕塑。凤鸣岐山,主周当兴,“有凤来仪”,意在表现泰伯为古公亶父长子的身份。这座雕塑以北的中轴线上,另有两组雕塑,分别展现泰伯奔吴和开发江南的故事。广场北端,高大的泰伯铜像温和而沉静。他的身后屹立着一座大型牌坊,上面“第一世家”大字十分醒目。司马迁《史记》共写了三十世家,吴泰伯名列第一,遂有“第一世家”之称。
泰伯墓园隐于山上的林木,环境十分安静,清亮的鸟鸣此起彼落。泰伯墓为圆形,周围以青石垒砌,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
无锡文化学者张永初先生说,鸿山泰伯墓是东汉时已认定的。东汉永兴二年(154),诏吴郡太守糜豹在无锡鸿山“监修泰伯墓,建茔域”。糜豹在《太伯碑记》中说:“余幼年读鲁论文暇,每思太伯之风,彷徨而不可企,不意受命南邦,诏建泰伯墓庙。”
后来的史书也曾提到这座墓,如《吴地记》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
在泰伯墓东南,有一新建碑林,伫立着几十通石碑,上前细看,那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吴姓宗亲会及海外宗亲会认祖归宗的碑刻。
祭祀大典“亲情满满”
鸿山泰伯墓已成为联系世界吴氏宗亲的纽带。自2006年起,吴文化节和泰伯祭祀大典已经举办了十届,在世界吴氏宗亲会的主持下,全国各地及海外吴氏宗亲会代表济济一堂,举办隆重的祭祀仪式。
“每年都是亲情满满,受益满满!”河南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天玺告诉记者。吴女士是台湾人,长期在河南居住,热心吴氏文化研究,被推举为会长。
“新乡平原新区姚家圈也有泰伯祠,是河南宗亲祭拜泰伯的重要场所,有四届河南吴氏文化节在那里举办。”吴天玺说,南阳、巩义等地的吴氏文化活动也很丰富,在吴姓中颇有影响。
吴会长说,吴姓有四个源头,但以姬姓吴氏为主,泰伯是公认的开氏始祖。史书中关于泰伯奔吴的记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也不乏文化传奇色彩。孔子对人的评价是十分有分寸的,但他赞泰伯为“至德”,推崇备至,令泰伯名扬千古,这是吴氏的骄傲,也是立家之本,所以吴氏的堂号叫至德堂。
泰伯三让天下,成就了周王朝兴旺发展了近八百年;开拓江南,使野蛮荒凉的江南变成了鱼米之乡,这两项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光照百代。而泰伯谦让的“至德”精神,更将在中国历史长空中,闪耀不绝,长盛不衰。(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