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河村吴氏三代出进士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里水社区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9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河村吴氏三代出进士

世祠建筑风格为皇帝御赐,具有官衙特点


祠堂外墙有精美雕刻








    不久前,一位吴姓街坊吴越联系到本报记者。他表示,自己来自广东中山,四五年前来到里水做生意,业余时间喜欢到里水一些古迹逛逛,对当地历史颇有兴趣。他笑言,最近打听到里水河村吴氏世祠特别有名,还是“本家”,于是去看过,并向当地人了解了一些故事。

    三道大门受皇帝许可而建

    吴氏世祠并不难找,它位于里水河村月池坊内,即公园旁边。根据《里水镇志》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是南海现存祠庙中建筑形式独特,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代表之一。那么,它到底独特在哪里呢?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依照祭祀对象不同,祠堂可有不同分类:皇家祠堂、官家祠堂、圣贤祠堂、宗祠、家祠等,祭祀对象社会地位不同,祠堂建筑风格也会有所区别。“从外形来看,吴氏世祠有三道大门,大门雕着门神,可见这座祠堂颇有来头。”河村老人吴伯表示,这就是具有官衙特点的祠堂,三道门正是皇帝御赐的建筑风格,即获得皇帝批准,才可以采用这种建筑风格。走进祠内,可见两进三间,两进之间有天井,两侧还有钟鼓台。祠堂外墙刻有精美的梅花、桃花纹砖雕做装饰。抬头可见悬挂着“进士及第”牌匾,与四处石柱相映,隐隐透露出一股威严和庄重。数据显示,整座宗祠宽21.2米,长27.8米,面积589.36平方米,呈纵轴线布局,是河村保存最完好的祠堂。

    明朝中了四进士爷爷孙子都是官

    这么漂亮的祠堂,还有皇帝御赐,是谁建的?为谁而建?《重修吴氏世祠碑记》详细写下了它的前世今生:世祠建于明初,为布政使衙门格局。历时四百余年。世祠为万历年间族人允禄、允桢弟兄所建,两人皆为万历进士,位至高官,故时有弟兄名宦之称,开本族人为官之先河。《南海县志》又载:世祠为吴光龙所建,光龙为天启进士,官至江西御史、太仆寺少卿、苍梧道副使,曾奉旨建里水富寿桥。根据这段史料推断,要么是早一点的吴允禄、吴允桢弟兄建的;要么是稍晚一点的吴光龙建的。

    说到这,“一家四进士”的故事就呼之欲出了。原来,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由州县推荐入京应礼部试,二十年甲辰年(1484年)中进士。他清廉而专一政务,适值年荒设法赈济救灾;政务闲暇时又以周易教授学生,后除官回籍,乐田园而教子。他的大儿子允桢是明代弘治年间中进士,二儿子允禄是明代嘉靖年间中进士,小儿子允裕嘉靖年间中举人,允裕的孙子光龙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又中进士,以好的政绩闻名,封官七省巡按。再到清代光绪年间,吴氏后人吴洁己又中进士,于是“一家四进士”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了,世祠彰显着吴氏族人显赫的历史。

    无论是吴允桢、吴允禄,还是吴允裕,他们均在朝廷身居要职,并且在百姓心中留下良好口碑。坊间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子孙吴光龙,同样是一位精明干练、廉明公正的县令,调任江西道御史后多有建树;此后更是为当朝所重用。村民表示,祠堂门外原有两大灯笼,一个写着“父子乡贤”,另一个写着“兄弟名宦”,官员人等到此均要下马。吴光龙与里水的关系,除了是来自河村,他还建造了里水富寿桥,这桥此后成为了里水街坊进出里广两地重要通道。(里水富寿桥纪念志上有载,“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吴光龙奉旨建里水富寿大石桥。一九七六年因交通改建为水泥公路桥,迁留原富寿桥石栏杆作纪念。”)

    重修世祠落成后村中筵开百席

    “有趣的历史和人物。”走完一圈,还听到古老的故事,吴越非常感慨。他说,时隔数百年,吴氏“一门进四士”依旧在族人口中流传,世祠也因祖宗荣光吸引着像他这样的“本家”或者是远离了故土的后人回来寻根。确实如此,1997年,族内吴氏组成重修世祠理事组,发动族人捐资。族人无分男女老幼,踊跃捐资,更有社会贤达,慷慨解囊相助。吴氏世祠在保持原貌上得以扩大。1998年,经过8个月修正世祠竣工落成,并在1999年近千族人、社会贤达欢聚一堂;傍晚,村中又筵开百席同庆。

    祠堂有段古

    相传,黄岐黄姓族人听说河村风水好,就向村民买地作祖坟。吴氏世祠刚好在他们的祖坟前面,黄氏族人认为吴氏破坏了他们祖坟风水,告到南海县令那儿去。县令心想,地属河村吴氏,在自己地上建祠堂也合理,他就心生一计。

    双方乡绅各执一词,县令手指黄族乡绅问,“平地黄氏子民,你答本官,祠堂在前山在前?”黄氏乡绅以为县令问的是宗祠和祖坟的位置,就答:“回禀大人,祠堂在前山在后。”孰知,县令话里“前”和“后”是指建造时间先后。县令再问吴氏乡绅:“此言当真?”吴氏乡绅很醒目,朗声应道:“不错,祠堂在前山在后。”言毕,县令仰天大笑:“此案判吴族胜诉!”因为祠堂比黄氏祖坟建得早,凡事有先来后到之理,黄氏乡绅被堵得无话可说,只好认输。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彤杉    责任编辑:彤杉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