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康乐有为 树长者风范
------老年大学培养目标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跨进了老年大学的校门。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社会和老人的特点与需求,让他们通过老年大学这个载体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始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技能、康乐有为、积极向上的时代长者,一直是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首要课题。
一、顺应形势,做有信仰的老人
由于干部离休、退休制度的确立与运行,一大批老干部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骤然进入以家庭小圈子为主体的平淡生活。开始,大家很不习惯,也不理解。思想上产生了“疙瘩”,心理落差大,产生了无聊和沮丧。有人编出顺口溜:“辛苦工作几十年,最后捞个‘调研员’,说话没人听,下乡讨人嫌。”为了消除老干部中的这些寂寞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我县同全国各地一样,创办了“赣县老同志大学”。起初,只有两个班,82名学员,开设的课程为:时事政治、保健养生。主要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大家了解大局、支持大局,用发展的眼光理解时代变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继续做出贡献。一方面,我们请县领导不定期的解读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介绍县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帮助学员了解政策、解疑释惑;另一方面,请市、县医院的专家来校讲座,介绍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知识。与此同时,在师生间开展交流思想、沟通心灵,探讨心理健康,养生先养心等问题。学校在大厅的醒目位置悬挂着“心儿不曾老,康乐知多少”、“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豁达大度,康乐有为”等标语,以此作为镜子,经常照照自己。引导老年人找准新的人生坐标,坚定信念,积极作为。此外,我们还把报刊上登载的模范人物事迹、改革开放成果等文章,推荐给学员阅读。因为学员全是离退休的老干部,各方面的素质比较高,通过学习和各项活动,大家茅塞顿开,深刻认识到: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才能豁达大度,安度晚年。
二、健康生活,做有知识的老人
我县位于江西南部,距广东、福建较近,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较为解放,信息传播渠道更具多元,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加上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口猛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员范围涵盖了社会上的所有老年人,层次结构更为复杂。期间,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现象:(1)盲目求医,乱买保健品。什么能除恶疾的秘方药物,能延年益寿的补品、能治百病的电子床、按摩器等;(2)偏听偏信,上当受骗。常常购买一些假外币、假银元、假古董,被人忽悠;(3)遇见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一叶障目,随意发牢骚。有的还信奉除灾解难的迷信术、风水术等。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立足培育学员的心理健康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不搞简单说教,而是通过走访,造册登记,把所有典型案例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召开座谈会,由当事人叙述上当受骗的经过,介绍当时的环境气氛、心理感受和懊伤情绪,再请行家点评。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以“健康生活,做有知识、信科学的老人”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大家学习有关医学、生活百科知识。请医学界、银行、工商、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的专家来校讲座,举办图片展览,设置模拟现场,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老年人。并教给他们识别真假,维护自身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大家通过学习和自我对照,深刻反思,心灵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修养得到加强,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天上不会掉下馅儿饼,不能贪小便宜。只有信奉科学,本分做人才是真。
三、康乐有为,做有风范的长者
1、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代老年人,不再为温饱问题奔波,也不再为医疗、住宅、子女上学等问题烦恼,在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精神文化养老。他们要求:学习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使自己成为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长者;学习法律、法规、安全保健知识,使自己成为知法、懂法、健康生活的智者;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充实精神文化生活,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余热生辉,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另外,处在千帆竞发的信息化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许多老年人过去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现在却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成为“功能性”文盲,他们迫切要求到老年大学来,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
面对种种现状,我们满足老年人学习新知识、组织老年人践行新理念。每次举行由师生代表参加的校委扩大会,都要选学时事政策和《老年教育》中的理论文章,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使大家及时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老年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兄弟学校办学的先进经验。经常把学员带出去,现场参观,实地考查学习。回来后,组织他们交流学习内容、学习中的感受、学习后的心得。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习园地、图书室、宣传栏、社团活动等功能,举办知识竞赛,表扬阅读中涌现的人和事,帮助老年人养成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存的终身需要。
2、抓好老年素质教育
“长者”不仅仅是年纪大或辈分高。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敬和信赖。另外,要想让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争取当地党政乃至于国家战略层面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不仅要强调老年教育在使老年人“健康、快乐”方面的价值。更要把老年人通过上大学,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进行汇报宣传,让老年教育与文化强国建设同步,与和谐社会建设对接,让老年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价值都得到凸显。而老年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因此,我们首先确立“教育就是育人”的理念。把“以德为先”、“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制定教育规划,做出长打算短安排。将提升和完善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艺术人文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素质等,逐一贯穿到办学的全过程。其次,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注重以“尊老敬老”为原则,不搞强制,不做形式走过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引导,重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环境育人的功能性,依靠各学科的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学员相互启发、自我阅读提高以及在老有所为中的自我锤炼等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开展,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员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有不断完善,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需要,从而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变成学员的自觉行动。再次,老年人处于家庭成员中的高端,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其言行举止对家庭、对社会影响很大。于是,我们先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其综合素质。
3、搭建平台,康乐有为
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现在的老年人一般都不想呆在家里,过着单元化的私密生活,而是希望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为社区、为单位、为他人做些实事、善事。特别是近些年退休的老年人,由于身体相对以往的老人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科学文化知识更丰厚,而且还经历了改革开放,参与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事业,见多识广,要求积极投入社会,继续服务社会的心愿更为强烈。为此:
(1)创建平台,引导作为。老年大学人才济济,有的在乡(镇)农村工作多年,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有的执教大半辈子,成了辛勤的园丁;有的救死扶伤,冠以白衣天使;还有的经历过军旅生涯,事业性很强。为了让他们回味如火如荼的青春年华,激发继续服务社会的热情。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或鼓励他们著书立传,教育后人;或帮助他们举办书画摄影展览,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和风采;或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他们调解社会纠纷、创建文明家庭。
(2)围绕中心,主动作为。我县是赣州城区的东大门,系客家人南迁的集散地,又是苏维埃时期的革命老区。为了繁荣、发展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省、市经常在我县举办客属联谊会、华商恳谈会、精准扶贫、纪念红军长征等庆典活动。配合这些中心工作,我校主动作为,发动大家通过参加艺术团、志愿者协会、采风摄影、书画创作等形式,上街道、下农村、进社区、送书画、写春联,组织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举办内容丰富,多彩多姿的书画摄影展览,大力弘扬苏区革命精神及客家人的开拓拼搏、孝亲敬老品德。此外,发挥老年学员的政治优势,引导他们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自身经历,为青少年讲授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未成年人中的弱势群体结对子,面对面,一帮一地进行帮扶;推荐学员担任诸如社区治安的“联防员”、网吧“监督员”、乡村文明的“指导员”、交通安全的“排查员”等职务,为社会做些志愿者服务工作;为培养阅读习惯、营造学习氛围,今年读书节,开展了“书声绕余梁,文明进万家”活动,引领老年学员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长者风范,培育优秀的家风、家规和社会家庭文化,四邻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文明和谐。再次,发挥老年学员的团队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秀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和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大型公益活动,当参谋、出点子,传播先进文化。
(3)建立机制,激励作为。一方面,健全“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学员守则”、“学习与会议制度”等长效约束机制,规范学员的言行举止,加强教育功能,促进道德修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互帮互学,助人为乐。定期开展“有作为、讲奉献”评选活动,并设立贡献奖。对在全国、省、市获得奖励的优秀论文、作品、节目等,分别发给证书,给予重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年大学的教育对象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对老年人的要求也在提升。我们将根据时代特点、现代社会和现代老人的不同需求,创新办学理念,拓展办学渠道,发奋努力,扎实工作,把老年大学打造成“康乐有为”的基地,培育长者风范的黉堂。
江西省赣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吴成薰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