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清代金石专家吴世芬及其家族人文情况,现将有关资料摘要如下:
一、摘自《山东省文物志》
海丰(今无棣)吴式芬撰《捃古录》20卷,著录商周至元代金石达18000余种; 《捃古录金文》著录商周
青铜器铭文1334器,间有考证;《金石汇目分编》40卷,为吴氏荟萃中国各地历代金石目录;《封泥考略》lO卷,为吴氏与陈介祺合编,著录汉代官私封泥849枚, 并加考释,吴重熹,式芬次子,著《金石学人事略》2卷,
二、摘自《中国文物学概论》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是岁,吴式芬撰《捃古录金文》3卷(共9册)刊行.收录商周铜器铭文计1334
器。编排按器分类,每类又以铭文字数多少为序。此属创例,颇便检索。另撰《捃古录》20卷,为所藏金石文字目录。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是岁,吴式芬,陈介祺撰著《封泥考略》lO卷刊行:收录封泥849方, 大多出自
四川和陕西。其时代多为秦汉,战园的仅几方。编排上先列官印,后列私印和闲印,它是中国最早编辑的封泥资料专书。
三,摘自《滨州地区文物志,
l883(光绪九年)海丰,吴式芬之子吴重喜刊行曲阜桂馥《历代石经考》
i895(光绪二十一年)海丰吴式芬《捂古录》金文由其子吴重喜刊行,卷首载王懿荣为推荐该书向朝廷呈
献的奏疏。
1904年(光绪三十年)吴式芬,陈介祺合撰的《封泥考略》刊行。
1909(宣统元年)吴式芬《捃古录》由其子吴重喜刊行。
1936(民国二十五年)吴式芬《金文汇目分编》由北京文禄堂印行。
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无棣县文化馆保存的“玄免太守虎符”左半部,器配黄扬木座,正面刻隶书“汉元免虎符”7字,背面刻“子苾珍赏”4字,此物原为海丰(今无棣)吴式芬(字子苾)收藏,现存山
东省博物馆。
1953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原为吴式芬收藏的青铜“史它簋”,属西周晚期青铜盛器,盖内铸有阴文“史它作旅簋从王征行用盛稻粱其子子孙孙永宝享”22字。
摘自《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研》
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名人现存著作著录
(作者: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张利民)
吴式芬,字子苾,号涌孙,清海丰城里村(今滨州市无棣县无橡镇城里村人)。他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博鉴群书,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会试赐进士出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为官江西、广西、直隶、贵州、陕西、浙江等地,清咸丰五年(1855)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吴式芬笃好金石文字,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仅周、秦、汉三朝的就有130多种。他善鼓琴、爱作诗,笔锋洒脱,一生著述颇多;编著《捃古录金文》3卷9册,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写成《捃古录》20卷,著录从周至元金石文l 8128件;与潍县陈介祺合编《封泥考略》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一考释。另外还有《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印谱》、《江西金石存佚总目》和《陶嘉书屋诗赋》等10余部。
捃古录(二十卷):稿本(一卷)清光绪海丰吴氏刻本,清宣统元年抄本(存十一卷)对捃古录残稿(不合卷)稿本(清许翰订补,陈介祺批注)省博 山大
金石汇目分编(二十卷):稿本(另一稿本作金石目录分编,五卷)又一本(不分卷)自刻红印残本(十卷)清光绪刻本(清陈又郁跋)省图双虞斋藏器目(一卷):灵鹣阁丛书集成初编本省图山大省博 捃古录金文(三卷):稿本(清丁艮善校)又一本(吴重熹校、吴由校)清光绪二十一年海丰吴重熹刻本(吴重熹校、吴豳校),民国二年西冷印社重刻本 省博
双虞熹印有(八卷):清吴氏双虞壶铃印本,清光绪吴氏刻印省图
汉官私印泥封考(三卷):翁大举编稿本(陈介祺校)1982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封泥考略汇编 山大
汉封泥考略(二卷):(清)吴式芬、陈介祺撰清光绪十八年,石印本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1982年台北文艺印书馆影印封,泥考略汇编本,稿本(翁大年编,陈介祺校)省博省图 山大
双虞壶印谱(四册):清光绪间印本省图
吴重熹,字仲诒,清海丰县城里村(今滨州市无棣县无棣镇城里村)人,吴式芬之子。清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历任工部郎中、河南陈州知府、开封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江西巡抚等职。任职40余年,谒诚秉公.谨慎治事,不图虚名。中华民国时期,吴重熹闭门谢客编辑印行《吴氏文存》、《吴氏诗存》、《世德》,著作有《石莲庵诗》、《文集》、《词集》、《秦议》各若干卷。
海丰吴氏朱卷(四卷):清光绪七年吴重熹陈州府署刻本 省博
攀古小庐遗集(不分卷):(清)许瀚撰(清)吴重熹辑晒印兰本 省博
石莲庵诗:民国五年刻划本(二册) 青图。
海丰吴氏诗存(四卷):清光绪十年刻本,清宣统二年刻本(省博存三卷)省博 青图 省图
海丰吴氏文存(四卷):清宣统二年刻本 青图
津步联吟集(一卷,词一卷):(清)吴重熹、李葆恂撰,义州李氏丛刻本 省图
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十七种(四十八卷,附一种一卷):(清)吴重熹辑清光绪二十七年海丰吴氏金陵刻本 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