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续修《汤浦吴氏宗谱》
告 外 地 宗 亲 书
祖籍汤浦的吴氏宗亲们:
我汤浦吴氏自淳庵公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从诸暨孝义里迁汤以来,已历880年,传30世。“人齿之繁,宗支之庶,足冠于越”(民国丙辰谱序)。其间英才辈出,声名远播。
赐进士第、太子侍读、淳庵公七世孙吴棣公于明洪武辛酉(公元1381年)首纂《汤浦吴氏宗谱》(此前与诸暨合谱)历经明、清、民国,虽间或灾荒战乱,却始终修谱不辍,先后续修宗谱十三次。不幸的是最后于民国丁亥(公元1947年)第十四次续纂的《汤浦吴氏宗谱》,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是封建社会的污泥浊水,惨遭横扫,荡然无存。
宗谱即家谱,它记录着家庭的姓氏渊源,世系行传,反映出人口增减,支脉迁徙,文化习俗及族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经历等,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部系统的血缘史。早在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馆、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家庭制度及地方志的资料”。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再次发出通知,强调“家谱是记载着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上述通知中对家谱的高度评价,是为文革中蒙冤的家谱平了反,也是对修家谱的一种鼓励。因而全国各地,各种姓氏,竞相修谱,风起云涌。我汤浦吴氏岂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然而修谱必须以老谱为绳墨。没有老谱,看不到氏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全貌,修谱无异于建空中楼阁。为续修家谱,我等已苦寻老谱近十年。皇天后土,不负有心,终于从浙江图书馆找到了完整的民国丙辰(公元1916年)第十三次编纂《汤浦吴氏宗谱》。按惯例,家谱每30年一修,而此谱与今相隔93年,给续修家谱带来了莫大困难。但若畏难而退,随物换星移,世代更迭,困难将与日俱增,日后修谱,更无可能。那么堂堂汤浦吴氏将结束有谱的历史,我等族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何等可悲啊!所以修谱事宜只能迎难而上,且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由于老谱已落下了三、四代人,寻找祖源是修谱的难点所在。在广大宗亲支持下,通过前阶段祖源排查工作,极大多数族人已从老谱中找到各自的祖先,为续修家谱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虽然少部分但十分难找的祖源还待继续排查,且后面的入谱工作更为繁重复杂。但我们有信心,也将倾注全力续修好第15次家谱。第15次续纂《汤浦吴氏宗谱》委员会于9月3日成立,修谱工作业已启动。
早在民国五年的家谱中,汤浦吴氏后裔为谋发展,离乡背井移居外地者,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此后的93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更多的汤浦吴姓精英,灿若繁星般散居于海内外。你们事业有成,是汤浦吴姓的骄傲。
为使这次家谱修得更为完善,为便于外地同宗日后返乡寻根探源,对已查找到通讯地址的外地宗亲已一一函告。但还有更多查不到通讯地址的宗亲,只能借助网络,公告周知。凡见此公告的宗亲,望互相转告,有意入谱者,请速与编修委员会联系。
第十五次续纂《汤浦吴氏宗谱》
编 修 委 员 会
2009年9月3日
通讯地址:浙江、上虞、汤浦镇文化中心内
电话:82333355(双休日晚上7.00~9.00专人值班)
吴传佳:13905850979 吴志刚:1321646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