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寻根问祖 > 各地寻根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洪洞古大槐树移民纪事始末
作者:centralplain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2-20 收藏|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一、移民的原因·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晋、冀、鲁、豫、苏、皖、鄂、陕、甘及其它广远地域,几乎家喻户晓。洪洞移民始自明初的洪武、永乐年间。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29),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仅至正元年(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8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11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12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10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12年9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17年、21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至正18年11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 顺帝本纪》),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18家。(《明在祖实录》卷5)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16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2 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2年4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6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2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 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3年2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3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5月黄河决白茅口。7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4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3县大水。4年5月,霸州大水。6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 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7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4县,衙州西安县大水……5年7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7年5月黄州大水……8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6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5尺余,漂没60余里,死者1500人。是月,胶州大水。7月,高密县大水。9年7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12年6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700人。7月,衙州西安县大水。13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4县大水…… 14年6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3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16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17年6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18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19年9月、济州任城县河决。20年7月,通州大水。22年3月,邵武光泽县大水。23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7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24年3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7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25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3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26年2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6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7月蓟州4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8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70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2)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2 5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12年6月“开、滑、浚3州元城11县,水旱虫蝗,饥民71.698万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3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15次(《元史.五行志》),至正17年河南大饥。18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19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
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14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瘟疫当中。直到今天,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关于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传说。如在山东西部的茌平县,似说元代末年瘟疫流行,红头苍蝇四处乱飞。在苏北地区,则称“红蝇赶散”。在山东梁山,传说元代末年该地为浓雾所笼罩,持续七日不散,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代的埃及作家也记载了自商人那里听来的传说,中国北方毒雾迷漫,鼠疫肆虐。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 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916、193)。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12,县并者60”。(《明太祖实录》卷120,164) 到了洪武17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164)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148),“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176),“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2 1,)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25),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50)、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4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4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3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10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18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40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14年,河南人口是189.1万人,河北人口是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万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140)


二、移民的历史记载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明初移民,从洪武初年永乐15年,约有50年的移民历史,被迁之民以晋南、晋东南为多,晋中只有少数几县,明初山西为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 《明实录》、《明史》记载的迁民主要有汾州府(今汾阳县,辖7县)、辽州(今左权县,辖2县)、沁州(辖2县)、泽州(今晋城,辖4县)、潞安府(即潞州,今长治,辖8县)、平阳府(今临汾,辖28县)。 这些地区共有51县,而平阳府就辖28县。就人口而言,据《山西通志》记载,列表如下:
地区/年度 山西 平阳府 泽州 潞州 辽州 汾州 沁州
洪武24年 万户 65.2408 20.8211 6.6846 16.6147 1.158 1.5987 1.5671
洪武24年 万口 487.395 184.779 47.494 111.302 6.242 24.411 13.861
永乐10年 万户 58.6202 19.8176 6.5941 13.4012 0.974 2.6368 1.6867
永乐10年 万口 407.456 164.429 38.371 73.6179 5.022 24.54 9.4263
由此可见,迁民最多的自然是平阳府。洪洞县当时归平阳府,明廷又在洪洞设置移民机构,移民从这里出发千里转徙而移居他乡。年深月久,绝大部分移民后裔都把前辈出发的最后荟萃之地洪洞,作为外迁之前的祖籍了。
明朝政府移民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地方,洪武3年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田地,召乡民无田者垦辟,每户给15亩,又给2亩地种蔬菜,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同时,规定,皆免3年租税,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明实录》、《明史》等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先后迁民10次,永乐年间迁民8次,共计18次。
1.《明史.食贷志》载:“(洪武)6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风阳。”
2.《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9年11月,迁山西及趄定民无产业者于风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3.《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21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2 1000余户,悉还为民。”
4.《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21年8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今商丘县)、太康等闲旷之地。”
另据《明史》卷3载:“(洪武)20年8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3年。”
5.《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22年9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3府者,凡给田2 6072顷。”
6.《明太祖实录》卷197载:“(洪武)20年9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116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徐礼分田给之。”
7.《明太祖实录》卷3载:“(洪武)25年8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16卫。”
另据《明太祖实录》卷223卷载:“(洪武)25年8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9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7卫。.每卫5600人。”
8.《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25年10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改过居彰德者听。者听。至是还服,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7府徙居者凡598户。”
9.《明太祖实录》卷236载:“(洪武)28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史》卷5载:“(洪武)35年9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5年。”
另据《明太宗实寻》卷12下载:“(洪武)30年9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2府,泽、潞 、辽、汾、沁5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1.《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8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 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明史.成祖本纪》卷6载:“(永乐)2年9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另据《明太宗实录》卷3十1载:“(永乐)2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明史.成祖本纪》卷6载:“(永乐)3年9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14.《明太宗实录》卷50载:“(永乐)4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等214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间给道里费遣之。”
15.《明太宗实录》卷59载:“(永乐)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5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1百锭,口粮5斗。”
16.《明太宗实录》卷149载:“(永乐)12年3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另据嘉靖《隆庆志》卷1载:“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隅。


三、移民的作用
明朝政府推行的移民垦荒以及军屯、民屯、商屯之制,其高潮历经3朝历时50年,在我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实施,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却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社会经济日渐好转。边防巩固、赋税增加、社会安定,使明朝的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充分显示了明代移民的历史作用。
(一)、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劳动力得到解决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量荒芜。移民后,劳动力得到解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移民移入地区的人口增加更为显著。洪武14年全国有户1065.4362万户,人口有5987.3305万口。(《明太宗实录》卷140) 到洪武26年增加为1605.287万户,人口增加为6054.5812万口。 《明史.食货志》河南省洪武26年编户31.5617万,人口为191.2542万。到了弘治4年,增加为57.5249万户,人口增加为436.0476万口。(《明史.地理志》),山东省洪武26年,编户75.3894万,人口525.5876万,到弘治4年,户77.0555万,人口是575.9675万,(《明史.地理志》)陕西省洪武26年有户29.4526万,人口231.6569万。弘治4年,户30.6644万,人口391.237万。(《续文献通考》卷13) 河北、安徽等省人口均有大量的增加,解决了中原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明初移民使中原大片荒凉地区的土地有了农民耕种,再加上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3至5年不征赋的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垦荒面积迅速增加。洪武元年到洪武13年,每年垦荒数字如下表:
洪武元年 770余顷
洪武2年 898顷
洪武3年 2135顷(鲁、豫、鄂)
洪武4年 10 6612顷
洪武6年 35 3980顷
洪武7年 92 1224顷
洪武8年 6 2308顷
洪武9年 2 7564顷
洪武10年 1513顷
洪武13年 5 3931顷
据《明实录》载,洪武14年全国耕地366.7715万顷。(《明太祖实录》卷140)以上11年的总垦田面积为180.3170万顷。 洪武元年全国耕地面积不过180多万顷(不包括东北、西北未定的地区以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荒废田地的数量是极为巨大的。到洪武24年全国垦田总数为387万顷。两年后,到洪武26年,全国土田总数增加为850万顷。(《明太宗实录》卷140)比洪武元年的垦田总数增加了4倍,按全国人口平均,当时每人可占有耕地17亩。垦田数目以北方为最多,特别是山东、河南、河北移民所垦田的数目为多,这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三)、农业丰收、税粮增加,社会经济繁荣
由于实行移民垦荒,鼓励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农业不断丰收,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繁荣。
洪武18年,全国收入麦、米、豆、谷2080.9617万石。(《明太祖实录》卷176)洪武23年,岁入税粮为3160.76万石。(《明太祖实录》卷206)24年为3227.8983万石。(《是太祖实录》卷214)洪武26年,增加为3278.98万石。(《明太祖实录》卷230)比元代全国岁入税1211.47万石增加2倍。《明史》曾记载当时生产发展后的情况是:“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食货志》洪武28年9月户部尚书郁新奏称:“山东济南府广储,广斗2仓粮75.7万石有奇……二仓蓄积即多,岁岁红腐...其今秋粮宜折棉布,以备给赐。”(《明太祖实录》卷241)农业的丰收,与广大移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是分不开的。
(四)、移民垦荒、实行屯田,巩固加强了明政府的边防
明初土地荒芜,国库空虚,巩固边防解决粮饷是移民的重要目的之一。
明太祖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巩固边防,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制度,曾迁山西平阳民“选民丁,立都所,置卫屯田”,军士别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路官负责操练、屯田,战时,则归部派迁的部兵统领。明朝政权规定每百名军士发给牛40头以及其他农具。
边地,3分守城,7分屯种。内地,2分守城,8分屯种。
每军士受田50亩为一份,征粮12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军官俸粮。(《明史.食货志》)由于实行了军屯,军粮有了保证,边防也得到巩固。洪武20年7月守大宁前军都督佥事商称“所筑大宁两城,见贮粮粟。大宁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足供数年边用”(《明史.地理志》),就连朱元璋也夸奖军屯之制:“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170页)
(五)、由于移民垦荒,生产恢复,田赋增加,府县有不少升格
明朝以税粮收入定府县的等级,县府均分三等。
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洪武初,一些府、县由上、中降为下。由于移民垦荒,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田地和户口的增加,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田赋逐年增加,到洪武8年,有不少府县升格,例如:开封原为下府,因为税粮额超过38万石,8年正月为上府。河南怀庆府税粮增加到5万石,陕西平凉府户口、田赋都有所增加,3月升为中府。12月太原、凤阳、河南、西安岁收粮增加,升为上府。(《明太祖实录》卷96、98、102)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移民垦荒实行屯田,使各地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中原地区更为显著。同时边防得到巩固,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使明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几百年来,广大的古槐移民与当地人民共同奋斗,艰苦创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这些历史的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四、迁往河南地区
元未河南的荒凉惨景已如前所述,自然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山西民迁于河南者以彰德府、怀庆府(沁阳市)、开封府、归德府为最多,其他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河南省移民洪武朝迁者为最多,永乐朝迁者为次,其他朝迁者为极少数。家谱碑文反映为洪洞大槐树迁豫者约95%以上,从其他县迁豫的是极少数。需要说明的是下列县市以及后面各省移民县市,是从1982年至1998年和笔者直接有联系的,其他县市移民者大约还有,自然是不完整的统计。
河南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郑州 荥阳 开封 平顶山 洛阳 焦作 鹤壁 杞县 尉氏 新郑
登封 兰考 中牟 密县 巩县 新乡 汲县 封丘 获嘉 温县
济源 博爱 辉县 原阳 武陟 孟县 沁阳 修武 安阳 范县
台前 滑县 浚县 内黄 清丰 濮阳 长垣 汤阳 林县 商丘
永城 睢县 宁陵 民权 周口 商水 扶沟 西华 太康 郸城
项城 许昌 漯河 鄢陵 郾城 襄城 鲁山 长葛 临颖 叶县
宝丰 陕县 禹县 驻马店 确山 西平 汝南 新蔡 上蔡 信阳
息县 固始 泌阳 正阳 新县 罗山 商城 南阳 方城 唐河
新野 邓县 淅川 南召 桐柏 镇平 内乡 西峡 3门峡义马
孟津 临汝 汝阳 栾川 灵宝 渑池 偃师 伊川 宜阳 洛宁
卢氏 新安
河南省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了移民的历史。
沁阳县东紫陵村《任氏家谱》记载:“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居河南。” 长门始祖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 2门始祖居济源县留养镇。 3门始祖居温县西虢镇。 4门始祖居孟津县邢家园。 5门始祖居济源县薛庄镇。
鹿邑县生铁家乡《刘多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20年迁至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西南25里褚固堆村居住。”刘氏家族已发展到1000余户,分布几个县十几个村。
温县祥云镇,道光32年续写的《王氏家谱》记载了王海迁居的经过:王海与妻郎氏,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县携其4个孩子,迁到巩县河渡,王海意见先不安居,留妻、长子、次子寄居此地,他同三子四子北渡黄河找地方定居于温县西南王镇,后去巩县搬家眷时妻子与两个孩子已不愿再迁,所以王家就分别定居于巩县中渡和温县西南王镇。
长垣县枣科村《赵氏家谱》载,吾赵氏先世相传自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长垣县南枣科村,迄今已十3世。
台前县彰西庙村《刘氏祖谱》记载:刘氏祖“于明太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来”。该县8王庙《贺氏祖谱》载:贺氏世成兄弟3人“于洪武27年由洪洞老鹳窝迁来。”
偃师县游殿村,道光23年10月续写的《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6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400余载。”该谱还有探讨迁民溯源的记载:“或问迁民说端何时,熙曰(作者)有据。尝考《明史》洪武朝户部郎中刘九皋上疏言,迁山西泽潞古狭之乡民,迁于宽乡欲无余利,人无失业也。上从其言,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屡徙淅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则滑氏之来偃,其在明初无疑矣。”“……游殿村西头,滑氏老坟立1古碑观其所载,仅书自山西洪洞迁来……”
河南省杞县黄土岗村近年发现了乾隆初刊刻的《李氏族谱》,意外发现了李岩的名字,谱载:李氏“祖原籍山右洪洞城内喇叭巷乡居枣园村,明初奉命徙杞,”李岩属12世,正值明朝末年。是否李自成军中的李岩还需深考。
记载洪武年间迁豫的还有台前县后张村的《张氏祖谱》,长垣县陈墙村《陈氏家谱》,民权县彭庄的《王氏家谱》,焦作市的《刘氏族谱》,偃师县韩寨村的《赵氏家谱》等。
在墓碑、祠堂碑文记载洪武年间由洪洞迁豫的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明朝和清初的碑文更可谓信而有证了。
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9年10月的《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3年 诏迁豫……卜居此镇。”焦作市咸丰十年十月一日的《刘十四公墓碑》载:“其先于有明之初,由山右洪洞县迁居兹土”内黄县马固村乾隆19年的《明故王公神道碑》载:“始迁祖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该碑记载王氏后裔分居于大黄滩、正武庙等18村庄,均出于同宗。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3年迁居洛西马营村。”此外,内黄县井店《陈邵墓碑》,邓县单桥《刘氏祖碑》,洛阳高崖寨《王氏祠堂碑》等都有迁豫的记载。
在碑文和家谱中还有“骑马占山”和“分姓占田”的记载,镇平县贾宋湾张氏始祖张茂,由洪洞县迁居凤凰山旁定居时,因当地荒芜人烟,便骑马占山,北至马山口,南至邓州,西至砀脚山,东到陵河,方圆数十里,骑马占田,归为己有。永城县《崔、谢、张、陈谱》碑载:“崔氏始迁祖金明,洪洞人。洪武初携4子迁永城县,初来时地广人稀将4子分为崔、谢、张、陈4姓,棋布而居,分门别户,各给土宇村落,虽为4姓,实属一脉。”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和生产的积极性,也说明当地荒凉情形。
还有一部分族谱、碑文有永乐年间迁豫的记载。
辉县穆家营村《穆氏家谱序》载:“我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省辉府邑西南距城30里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15里穆家营。”
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牛鹏于永乐4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牛氏为洪洞县城内刘家集椿树胡同人。”
宜阳县东赵堡《张氏祖茔》碑载:“始祖友凉公系山西洪洞县8政村人,于大明永乐年间迁至河南省宜阳县东赵堡……”张氏繁衍现已 24代,计有4500余人,分布于临汝、郑州、洛阳市。
内黄县西台头村《始祖马二公讳克左配赵太君之墓碑》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标岗村,兄弟4人,长讳克旧,迁居安阳郎固村,我祖讳克左,迁居内黄县西台头村,三讳克右,迁居汤阳县良桥村,四讳克良,迁居安阳县北鸣村,系明永乐2年迁居各处因地为家。”该县牛林村同治8年4月的《牛氏祖碑》载:“明故牛公讳清、字玉水……山西洪洞人……自永乐年迁至内黄西北隅谭头口村……”尼化村咸丰7年的《张欲含墓志铭》也有同样记载。
明初迁民不独从洪洞迁出,有少部分是由他县迁豫。
偃师县韩寨《大明处士张公大老之墓》载:“大老系张氏始祖也,原籍山西长子县南和村人也,因国祸世乱,随母到偃师县治……”安阳县鹿山村嘉靖38年的《明故始牛大林之墓碑志》:“始祖牛氏讳大林自上党迁而卜居于此。”民权县60%的户为洪洞县迁民,20%的为其他县迁民。本地土著只占20%。民权县龙虎寺耿氏,段庄的段氏,尹店乡关岗的吴氏都存有明代写的家谱,记载了迁民的情况,特别是段氏家谱对迁民记载的比较详细。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已为众多的民间记载所证实,但也有个别资料记载不仅限洪、永两朝,上蔡县《方氏家谱》载:“始祖方大煊,明万历30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另外,由于被迁之民多为贫民,文字记载困难,除一部分资料是谱牒碑文记载外,只能靠祖辈口头相传。对这些口碑资料也是不可忽视的。
移民除迁往河南外,迁往河北省、迁往山东省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迁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地的洪洞移民也相当多。这些地区大量的口碑、史志资料也都记述了洪洞移民这一事实。当然,随着以后数百年的社会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这些移民中原的山西人的后裔,又辗转迁往川、两广、云贵、东北、西北乃至全国各地,以致于形成了“洪洞移民遍神州”之誉。


五、大槐树
古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 1 公里外的贾村西侧,西面二三百米外是汾河,东面紧邻南同蒲铁路。当地人讲,多少年来,不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盛夏,游客都络绎不绝。为了满足广大洪洞移民凭吊,瞻仰的渴求,现在那里已辟为古代大槐树公园。
据《洪洞县志》记载,这里的一座寺院名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来往不断。再加上此地处于山西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南来北往的钦差大员、官商邮差都要在此歇息,并有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鸹纷纷在树叉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冬季树叶凋落之时,老鸹窝在大树枝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迁民时,政府就在这里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起程时,无不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很远还频频回首,遥望那大槐树和它上面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留在他们脑海中故乡的最后标志。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多次泛滥的汾河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的东旁同根蘖出第二代古槐。文化大革命中,第二代古槐也枯死了,1974 年被大风吹倒。后政府又拨款整修,打了水泥底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作为迁民的见证,思古的寄托。好在第二代古槐旁边又同根蘖出第三代古槐,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似乎象征着古槐儿女—洪洞移民的后代子孙繁衍不绝。

在各地,有关洪洞移民的传说故事很多。张同忠先生把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广,说法比较一致的小拇脚趾双趾甲(复形) 、背手、解手等的来历都搜集了起来,讲得津津有味。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据说这一特征来自移民时被刀砍的记号。俗话说,故土难舍,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于是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民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下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仓,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面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跬,在每只脚趾的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传说这一特征后来遗传下来,因此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又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根长绳连结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他们的后代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迁移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逐渐简单化了,只要说声“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大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移民后代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如果您知晓此相关情况,请您留言,帮助解答下,或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感谢不尽〗

  我也要寻根>>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文佰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
    留言或回复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或回复:(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