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祖、族有源。但很多人只知祖而不知源。查阅瑞安吴氏四十多支宗谱,一百多份分谱,只有少部分宗族支系完整,大部分宗族只有始迁祖谱源清楚,甚至部分宗族始迁祖是谁也无法考证。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证实瑞安吴氏各支系的祖源。针对部分祖地不明及代数有误的宗支,“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多次组织委员会成员及吴氏宗亲代表,到闽省相关县市,泰顺库村,温州永强三甲、瓯海茶山、苍南、平阳等地寻宗访祖,每到一处深受吴氏长辈宗亲们的大力支持。 一、福建寻宗之行 2014年8月27日,“瑞吴会”代表:吴义者、吴中文、吴福秋、吴松金、吴荣奎、吴虎新、吴金华、吴建勇、吴文华、吴仕海等人到福鼎、霞浦长溪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到处寻访瑞安吴氏始祖:达一公、华公、远公、允公、盛宇公、太乙公祖源及畦公后裔宗族、则茂公后裔宗族等等。上午到“福鼎吴会”驻地,由吴开标宗长热情接待,大家充听福鼎吴氏详情及编辑《通志》的经历,并带回《福鼎吴氏通志》。通志上只有出现则茂公支系:泰伯公第八十六世、时雍公,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次子、宗禹公迁居福建南湖竹坪等地。 下午同行人到长溪赤岸,寻访各支宗族。长溪赤岸在哪里?泉州与长溪赤岸不同吗?长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县城东之地也。长溪县赤岸,也即泉州赤岸也。唐时的赤岸,地域广阔,包括今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古岭下村,是福宁府的天然避风港,乃天然良港也。赤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唐宋时代,就成长溪县的海滨重镇。赤岸村中“人烟蚁聚”,辟有四横二纵的道路,有十八口水井,并出土过“十八进士” ,人民生活颇为富裕。据说还出过十八美女。有十八口水井,说明这里曾经居住着十八个大家族。唐武德六年(西方纪元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在今福州)。有人说,祖宗是从福建泉州赤岸迁移来的。殊不知,泉州赤岸与长溪县赤岸乃同一个地方也。唐朝时的泉州,就是今天的福州。闽王兄弟之乱后,泉州归附吴越国之吴越王钱镠,改泉州为福州。大家到了长溪赤岸一查,原来地域这么广,并且现在的赤岸这地方,居住吴氏族人很少,大全部早已外迁,根本无法查访瑞安吴氏祖源。大家只好在赤岸住宿一晚,准备第二天去宁德福安一带继续寻访。 2014年8月28日上午,同行人到“福安吴会”驻地办公室,寻访各宗支祖源,进行谱源世系核对,由福安吴会长和宗亲们热情接待,充听福安吴氏详情及编辑《通志》的成功经验,并带回一套《福安吴氏通志》,在通志上发现畴公支系、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系索。 玉岙吴氏近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至德”后人的努力,近代的宗谱修理较好,将“达一”太公立为创始祖。但畴公至达一公这中间尚缺近卄代,这给寻宗访祖带来极大困难。老祖宗到底是谁?在哪里?达一公到底从哪里来?摆在玉岙宗族面前的首要问题,也就是此行寻宗的主要任务。 首先充分了解玉岙吴氏宗谱和支系。玉岙吴氏原始为延陵后裔,在明朝中叶,迁居闽省长溪赤岸。在福安吴氏资料中仔细查阅、考证,初步了解相关派系迁徙情况。得出结论:玉岙吴氏太祖出身来自泰顺库村“余悹公”与梅底支派“余愍公”是亲生兄弟。梅底支派直接从泰顺迁徙而来,而余悹公从泰顺先迁福建,生成涣(平阳·苍南谱)。成涣公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随父余悹公迁居长溪长汀。其子兴辑生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宣拜招讨使,兴辑公生子四:念三、念四、念伍、念六。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成涣公又率儿孙举家迁往院边。若干年后,念三公留居院边,兴辑公再领三个儿子转徙梧峰。福安谱(17页)吴成涣随父余悹公迁居长溪长汀。再次,应证公长子德慈留居长汀,繁衍成重金吴氏;应证公次子德惠迁居仙岭上沃另成一支。由此得出结论瑞安玉岙达一公确是福建长溪长汀吴氏后脉,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玉岙宗谱记录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吴德慈与长汀支派,这条支系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亲祖支系。根据辈份排行表,可查找同辈余愍公系(泰伯公第93世孙)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公系(泰伯公第93世孙)有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系同行辈的都有“一”字,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取名就是这样而来,也是合乎逻辑的。 再从时间推算,余愍、余悹兄弟分迁至今,都从泰伯公第72世传承至泰伯公第110世,历经1000年历史,繁衍38世,玉岙从达一公至今繁衍17世、子孙700有余。余愍、余悹兄弟都在瑞安通志章显,值得庆幸。玉岙支线记载达一公是明朝中叶(约公元1356年)迁徙玉岙,这个时间点是有误的。应该是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1570年)迁居玉岙较为准确。 此次寻宗之行,为玉岙吴氏带来极大的收获!历史的事实真理都是代代考证而来,只有历代宗亲、宗长们不厌其烦,整理编校章显贤者之德。让玉岙吴氏代代生辉、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二、莆田寻访凤林祖源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带领“研究会”发起人、金岙族长吴顺录前辈,《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主编吴中文先生,“研究会”副会长吴存益等,到福建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 瑞安吴氏凤林支派一世祖吴华公,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人。公于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子:彦、字纯脩(1049—1116)。宋神宗元丰元年壬戌科(公元1082年)进士。任凤阳府正堂,升江西转运使。孙:德辉、德耀、德荣。均庠生。及其曾孙森、林、景、晃、朂、斐、旻、长、永九人,也多是国学生郡生。华公至今近千年历史,后裔宗支由沈岙、东山、金岙、吴界山、东山长巷等,衍传34世(至泰伯公110世)。宗支茂盛、瑞平两地遍布后裔。 排 行(华公第卄世起) 良周履建鸣 作大振家聲 顺时应挺秀 永世宝元贞 瑞安市汀田金岙吴顺录前辈,年已90岁高龄,是“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发起人、《瑞安吴氏通志》顾问、又是金岙吴氏族长,他为华公祖源问题终日挂记在心。据《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居福建莆田,并且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后裔迁居平阳、移迁瑞安东山凤林等地。但《平阳吴氏通志》2009版记载:华公居福建长溪赤岸,系远公之孙、宝公之子,后裔迁居平阳镜川、麻步棋盘桥等地,再移居瑞安东山凤林等地。 2016年5月27日下午四点,同行四人至福建莆田城厢区月塘南街559号,莆田“吴氏文化研究会”委员会驻地,晚住荔城南大街旅馆,与“莆田吴会”吴剑锋会长联系,查访华公祖先下落,当晚与莆田吴新堂宗长联系。次日早上8时,到“莆田吴会”办公室,核对查阅双方宗谱和吴氏资料,华公系吴祭公第八代孙(祭公生烈,烈公生缘,缘公生羽,羽公生清,清公生坰,坰公生成,成公生华)。由吴新堂宗长带领至荔城区黄石镇重兴路祭公祠堂,众人尊拜祭公遗像及坟墓! 据了解:吴祭公、字孝先、号道成、行十二,系中华吴氏开姓始祖泰伯公第七十代裔孙,唐末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唐德宗贞元十年甲辰(公元82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公元845年)21岁应举乡魁;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24岁再应漕举,授浙江主簿;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36岁任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乾符元年乙未(874)50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60岁避僭伪之乱奔难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后举家由建经侯官入莆,初居莆田县北隅灵岩山华严寺,后卜居莆田县黄石水南沈埔(后称钱坡)。秉承德孝家风,开拓进取,督导黎民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开沟挖渠,广种五谷,遍植林果,开发莆田南洋,使民得以生聚,其功不可没。又在黄石潜心办学,开设书院,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卓有贡献。享年83岁,葬鼓楼山下林严屋后坐甲向庚。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二子:侃、攒,俩夫人随二子居任所。三妣江州陈氏封恭人居莆田,葬耕坝坐乙向辛。陈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凤居漳浦承嗣,归固始善进乡看守祠墓。烈、育兄弟居莆田黄石水南钱坡。烈公次子史、第四子养,唐未迁居长溪。公之兄弟发、兴、瑞、良、斌与屯田公本人,合称开闽六祖。 祭公后裔人丁兴旺,宋朝中叶就分支十八房派,莆田黄石分衍58支,广东南雄六房分衍58支,成为福建、广东之望族。祭公后裔播迁福建、广东、浙江、台湾、广西、海南、港澳等地,外迁东南亚、欧美及世界各国。初步统计116支系,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宋、明二朝有状元吴淑告、吴潜,唐、宋、元、明、清有案可稽的进士有141人,堪称进士家族。当代各级为官者不计其数,著名的有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专家教授等高科技和富商人员数不胜数。 祭公坟墓建于唐代,历代均有重修。坐落于重兴寺南侧,系功德墓。今保持宋代形制,坐东向西,由龟背形坟堆和祭台等组成,墓丘平面呈“风”字形。坟堆前立墓碑,圭首,高1.8米,宽1米,上刻朱熹笔迹“唐工部员外郎吴公墓”。前有五级墓埕(三合土地面),半月形莲池,周围树木苍翠,景致清幽,乃莆田一大胜境。相传该墓系螃蟹穴,风水好,子孙繁衍兴旺,且多偏居海边,令人羡慕不已。墓园有一口唐井,人称吴墓井,井水甘甜,久旱不干,供人饮用。是海内外吴氏后裔瞻仰、朝拜的重要场所,为涉台文物。 福建莆田省级“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代表、世界“至德”总会常务副主席、“黄石吴会”理事长吴国林介绍:祭公坟墓地穴称“台山”圣地(原称鼓楼山),当时大部分祭公后代坟墓都在此地。《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台山与合山只一字之别,困扰着吴顺录前辈半辈子精神情绪!经过体现证实,使“瑞安吴氏凤林支系”找到宗源,解脱90高龄的吴顺录前辈多年来的精神枷锁。又受到吴国林宗长与祖地宗亲们的热情招待,真是可喜可贺! 三、漳州寻宗记 按《中华吴氏大统总谱》、《五甲吴氏宗谱》、《沙洲、苏山吴氏宗谱》、《前埠吴氏宗谱》等相关资料,吴沛为泰伯公第七十三世孙。沛公生子二:吴楷、吴模。楷公生炳,炳公生墉,墉公生铭,铭公生复,复公生仁,仁公生子二:伯兰、伯莲,伯莲公生子三:辉、奕、茂,奕公生简,简公生柏,柏公生子二:十一郎、十四郎,十四郎公生岳,岳公生子三:则贤、则惠、则茂(泰伯公第八十六世)。而《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为祖公之子,岳公之孙,为泰伯公第八十七世。 查《一脉相承的漳浦与台湾吴姓》资料:入漳吴姓始祖念二郎、名岳、字猥元、号石庵。原居汀州永定县,宋度宗咸淳年间,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吴养(浯漾)山(今龙海市东园镇)。岳公生三子:长子则贤,守祖传衍海澄一带;次子则惠,分衍南靖一带;三子则茂,分衍漳浦县南浦乡粪箕湖,后再分衍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祖妣合葬在龙溪鳌仔林、号老婆缚脚(今南浦乡兴旺村),在山城村吴氏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浯漾开基绵世泽,鳌林衍派振宗风。 阅《漳州吴姓开发台湾的故事》、《漳州平和吴江流后裔,寻吴氏本家和族谱》、《漳州吴姓各支系》、《吴岳(念二郎)世系资料》等等。则茂公,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公元1320年),居福建漳州市漳浦县南浦乡。生子二:种德、重成。《福建省彰州市漳浦县石榴镇则茂公世系》记载,则茂公长子种德,号饮宾,至十三世孙苍天公(清乾隆年间)带领全家男女老少27口往台湾台北澳底登陆,部分儿子往宜兰头城开拓,至十八世孙庆顺公(於公元1918年)居台湾宜兰县礁溪乡。按《台湾吴氏族谱牒》记载,台湾台北市政治知名人士吴敦义,是漳浦种德公第二十一世孙。查阅诸多资料证实:则茂公为吴岳公(念二郎)第三子,十四郎公之孙,柏公之曾孙,为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孙。《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泰伯公第八十七世孙,确是有误。 2016年5月28日下午,“瑞吴会”代表:吴义者、吴中文、吴顺录、吴存益等从莆田到漳州漳浦,寻找瑞安渤海郡祖源 。下午六点,四人到达漳浦县金浦路,住富源宾馆查访则茂公后裔下落,与“漳吴会”吴华会长联系,当晚11点又与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则茂公第卄三世裔孙)吴开云宗长联系。5月29日早上9时,宗长们带漳浦吴氏世系资料,在宾馆查阅双方核对无误,系同宗重源。由宗亲们带领到石榴镇崎溪村顶溪社吴氏“种德堂”。看大门:横额“吴氏宗祠”四字,左联“鳌林开宗传至德”、右联“麒麟支派显甲科”;望厅前石柱:左刻“在昔居靖之南土”,右刻“於今处浦之西偏”;目睹大厅:正中悬“种德堂”三字,“文魁”、“武魁”匾额挂左右;看望龛前柱:左联“渤海家声旧”、右联“延陵世泽长”;神案放奉祀祖先尊位及吴氏先祖十进士灵牌;左右两壁挂贴匾额、诗画及碑文。 经了解:崎溪在清雍正十三年前属南靖县管辖,此后一直归漳州市漳浦县管辖,是漳浦吴姓聚族而居,也是吴氏后裔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崎溪吴氏“种德堂”始建于明初,由于年久失修,屡遭蚁害,濒临倒塌。为了弘扬吴氏“至德”历史文化,敦宗睦族,聚有识之士倡议,适时启动重修吴氏宗祠。2004年8月开始筹备,集各地吴氏宗亲、海峡两岸及港澳同胞,宗亲们慷慨解囊、真诚奉献,历时五年,于2009年9月“种德堂”修建落成奉祀先祖。崎溪吴氏“种德堂”是当今则茂公支系唯一仅存的祠堂。 据介绍:入浦始祖则茂公,系吴岳公第三子,妣黄氏,生子二:长子种德、次子重成。种德公、号饮宾生子二:迈卿、进卿,传漳浦县山城、崎溪等地,后裔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纷纷迁居台湾。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重成公长子,纯齐公传漳浦小山城,部分后裔迁居台湾桃园、嘉义等地;重成公次子,纯洪公、字懋洪,传南靖焦山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重成公第三子,晚达公、名伯卿、字宗弘,生子五:德成、德安、德享、德明、德焦。分衍漳浦羅山,部分后裔迁居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宗支繁衍、枝茂业盛。 经核实证明,瑞安渤海吴氏系则茂公次子重成后裔。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重成公第二子纯洪公、字懋洪生应时,应时公生辈,辈公生理齐,理齐公生景宣,景宣公生宏器,宏器公生子甫祥(则茂公第九世)。 甫祥公生子五:肇祖、肇起、肇都、肇缉、肇熙(瑞安马屿五甲,瑞安陶山沙洲、苏山,瑞安莘塍前埠,泰顺,温州永强等地始祖); 甫祥公侄子二人:盛宇、盛化(瑞安高楼林山,平阳水头等地始祖)。
经过以上寻宗之行,为各地吴氏宗亲建立深厚宗族感情,这充分体现“千年房族百年亲”的真谛!为瑞安吴氏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及吴氏“至德文化”复兴作贡献! 泰伯公第110世裔孙 前埠 吴义者 二0一六年六月
〖如果您知晓此相关情况,请您留言,帮助解答下,或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感谢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