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河北北部一个叫周各庄的村子,为河北滦南柏各庄镇所管辖,因为在我们村的北面,大约二三十里路,同样有一个村子,也叫周各庄。于是,在我们当地的县域地图里,我的家乡便被标注为了南周各庄,以示区别。不过,在我们当地大伙儿还都是称呼它为周各庄。
据说村名的由来是因为周姓是村中的坐地户,即立村时最早就有的姓氏。虽然村子叫做周各庄,而村中周姓人家并不多,只有几户,在村中姓氏比例中,我们吴姓住户倒占有很大比例,可以说,也算得上村中的大户,那么村中的吴姓先祖从哪里而来?
我记得家中曾经有过一本毛笔手抄的吴氏家谱,家谱的纸张是我们本地一种叫做“毛头纸”的纸,淡淡泛黄的颜色,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据家谱上记载:来我们村子的吴氏先祖名叫吴宗义,他来自一个叫做和尚坨的村子,先祖落户于自己岳父家所在的村子,即我们周各庄村,繁衍生息,绵延至今。和尚坨在哪里?和尚坨在我们村子的西北方向,离我们村有三四十里的路程,属河北滦南安各庄镇所辖。
那么和尚坨的吴姓来自哪里?听我们本族年长者讲,我们村中的吴姓与和尚坨的吴姓还有吴庄的吴姓为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祖先。吴庄也在我们村的西北方向,离我们村近一些,大约二十来里的路程,属河北滦南司各庄镇所管辖。
那么吴庄与和尚坨的吴姓先祖是什么关系?据老辈人讲,来自山西山后陆(六)州的吴姓先祖两人,有说是叔侄,也有说是兄弟,他们先至滦州,后分别迁至吴庄、和尚坨。因为年代久远,很难说清,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通过地方文献,终于找到大致的答案。据《滦县志》记载:明初,山西山后陆(六)州吴秀、吴忠兄弟二人奉命迁移而来,立村为吴家庄,即现在的吴庄。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吴姓迁至现在的和尚坨处立村,取村名为和尚坨。我本家一位长者曾经去和尚坨探访过,我们的先祖吴宗义应该是吴氏迁至和尚坨的第二代,主要是通过旧时留存下来的石碑碑文,以及当时的吴姓家谱作为参考。
也就是说,明初,吴氏先祖吴秀、吴忠兄弟俩由山西山后陆(六)州迁移而来,先立村于吴庄,后来到了明崇祯十年的时候,有吴氏后人迁至和尚坨,在和尚坨的吴姓到了第二代,其中一个叫吴宗义的,从和尚坨迁至我们村,即周各庄,安家立业。由此看来,我们村中吴姓村民均是明初山西移民的后裔,先祖来自山西中条山后的六州移民。